建校四十载,一代代深实学子从实验学校走向五湖四海,在各行各业书写新的故事。但无论离开学校多久,当大家回忆起在学校的岁月时,总会提起 “传承” 二字。的确,一代代实验人传承着实验的文化、传承着实验的精神,更传承着实验的气质。4月23日,原深圳实验学校副校长邓世平、深圳实验学校第一届高中毕业生李雅萍、1999年大学毕业回校工作的吴立刚,三代实验人相聚,共话师生情谊,用自己的故事诠释实验人的“文化传承”。
“要说传承,我们三个就是最好的例子!”邓校长高兴地说道。1987年邓世平在学校担任团委书记时,李雅萍是学校招收的第一届高中生,九十年代初期,李雅萍大学毕业回到深圳实验学校工作,之后也接手了学生处的相关工作;吴立刚作为深圳实验学校毕业生,1999年大学毕业后回校任教,三代实验人不仅是师生也是同事。回忆起当年的校园时光,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了他们印象极为深刻的美好记忆。
把活动变成课程,把时间还给学生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基础的健全人格教育,要践行这个理念一方面需要所有实验师生一以贯之,坚持不懈;另一方面更重要的还需要有课程来支撑。“在实验学校,所有的活动都要当成课程来建设。”邓校长回忆道,当时实验学校的学生活动非常丰富,但学校始终坚持把教育活动当成课程来建设,精心组织,精益求精,精细实施,极具仪式感,使之震撼学生心灵,对学生成长产生深远持久的人格影响。因此,除了文化课程,学校还相继开发了校本特色课程,包括特色活动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健全人格教育需要有完整的课程做支撑,要把学生当成完整的人,通过完整的课程对学生施加整体的影响,从而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邓校长着重强调。
从1989年开始,学校在每年秋季会专门拿出一周时间,给不同年级设置不同主题的活动课程,幼儿部、小学部、中学部所有师生全员参与,称为“秋季社会实践周”,这也开创了深圳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先河。例如初三年级开展行军拉练,从学校出发徒步行至沙头角。这一趟行程往返约50公里,对学生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但每次拉练结束,同学们都深有感触地说:“走这一趟,终身受用!”这条路邓校长带着学生走了10年。如今这些活动的内容虽然有调整,但却成为了实验的宝贵传统。“如果不是把这些活动做成了课程,很难坚持下去。”邓校长感慨道。
而从1996年开始,高二年级学生每年都会到井冈山开展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当地下七乡的学生结对子,与当地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农村生活,培养劳动观念;参观井冈山红色教育基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开展井冈山社会实践活动10周年之际,学校对学生们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是:在这么多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最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是什么?其中有几个答案至今让李雅萍印象深刻,“我第一次有了机会和我的班主任老师坐在田埂上肩并肩谈心。”“让我第一次能够近距离地看到天上的星星。”……寥寥数语却让李雅萍深受感动,“看到这些话,我才真正意识到我们的坚持是有意义的,这些活动带给孩子心灵的震撼和影响是不可磨灭的。”李雅萍十分感慨。
为什么要办这么多活动?邓校长说,当时金式如校长一直强调,课堂教学和活动教学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把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因此,丰富的社团活动营造出一派朝气蓬勃的校园景象。开展这么多活动一方面可以给学生创设平台,培养兴趣,发展自己的爱好;另一方面,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可以通过活动给他们提供一个可控、有益、安全的人际交往环境,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会交往、释放压力、宣泄情绪,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说到这儿,吴立刚想起了自己当年做学生时在学校的“风云岁月”。当时他不仅加入了学校管弦乐团、田径社团,还在团委参与学生工作,在班里还担任班长和体育委员。“活动很多,我都想参与,但这么多活动和工作也让整个人变得很乱。但是邓校长没有直接跟我谈,而是先跟我的父母沟通,侧面了解我的想法。他没有直接要求我放弃任何爱好,而是让家长疏导我,先减减负,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学习上,免得让自己太焦虑。”吴立刚说,这些事其实他当时并不知道,一直等到自己都调整好了,父母才告诉他邓校长一直在关注自己的情况。“学生工作不是拍脑袋就能做好的,要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教育规律。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审视自身的教育管理方法。”在邓校长看来,好的学校一定是有文化传承的,活动课程就是文化传承的一种有效载体。
那份独属于实验人的实验气质
丰富的课程和活动形成了独特的实验文化,师生们也通过这些活动的历练,塑造出独特的实验气质。什么是实验气质?吴立刚的答案是精细务实、锐意进取、团结友爱、可塑性强。
从创校之初,实验学校的很多办学理念都走在时代前列。这种前瞻性让学校快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但同时也对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为可借鉴的经验很少,所以很多活动只能靠自己摸索。因此,每次学校决定开展某项活动,老师们都会亲自把控每一个细节,确保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正是这样一次次的演练,让每个实验人在面对挑战时都能做到来事不慌,遇事能扛。
“我觉得这就是实验烙印在我生命当中的特质,我走到哪儿就会带到哪儿。”李雅萍愉快地回忆道。学校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尤其是在活动课程的开发上,开创性地增设活动,精心打磨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各种展示才能的平台,尽可能地去解决学生的需求,最大程度地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学生时代的李雅萍就是在老师们的精心呵护与“有求必应”下,感受到了实验老师的爱。因此,当她成为老师后,她也尽全力帮助学生们解决问题,“我们传承的不仅是实验的文化,更是爱,是教育的温度。”
如今的深圳实验学校形成九部一园的巨大体量,如果没有实验文化作为根基,难以取得现在的成就。而一代代的实验教工团队就是实验文化最重要的传承者,“无论世界多么浮躁,我们都能坚持自己的教育本色。”吴立刚感触颇深。
坚守本心,让实验文化“开出自己的花”
吴立刚介绍说,他常听实验的前辈们说着这样一句话:没有设计的课不要上,没有准备的话不要说。这就要求老师们在上一节课、举办一次活动或者跟学生谈一次话之前,先要弄清楚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等,要懂得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深圳实验学校一直坚持健全人格教育,健全人格教育首先就体现在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我创办二高时提出‘尊重的教育’这一办学理念也来源于此,批评教育的方式可以用,但是要有原则和底线,要用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去批评教育,帮助他们改正错误。”邓校长强调,“尊重是相互的,师生、家长、家校之间相互尊重,形成良好的学校教育生态,才能给学生营造更好的健康成长环境。”
除了尊重学生,实验的老师们也一直坚持研究学生。吴立刚记得自己刚来实验任教时,校领导就一直反复强调一定要研究学生,因为不同时代、不同年级的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只有与时俱进,更新对学生的认知才能真正了解和引导他们。
当下学生的成长环境与过去有着巨大的差异,面对的挑战更加艰巨,导致的心理问题也更加复杂,因此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要以学生的感受为落脚点。以前可以约束和管理孩子的方法,现在可能就不适用了。“方法在变化,但是教育的初心和本质没有变,而我们实验学校的本质就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基础的健全人格教育。”李雅萍说道。
言谈间,她又想起2002年的那个夏天,中国队第一次打进足球世界杯,学校特别空出时间让全校的孩子们观看比赛。当时,她刚走进一个班恰好电视里开始播放国歌,这时所有的学生肃立,齐声高唱国歌。“我当时热泪盈眶,那种震撼至今让我仍然难以忘怀,也让我切身感受到什么是爱国主义教育。”李雅萍激动地说。
从深圳实验学校的学生、老师到管理者,再到如今进入教育行政部门,李雅萍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着实验的“变”与“不变”。她明白,文化的传承仅仅依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不够的,而实验践行的全员德育,人人都是德育践行者才是实验精神和文化传承不衰的关键。正如实验学校一直强调的一个理念:学校没有升学率不行,只有升学率不够,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这些理念在社会上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另一方面,学校一直强调的爱国主义教育也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通过课程、活动和学校的每一个人共同参与,才将这个理念根植在每个人心中。“真正能做到这些的学校不多,更不容易。”李雅萍说,“当你成为实验人的那一刻起,你身上就有了责任,而我们要对得起这份责任。”
策划:夏育华
采写:魏秧子
审校:田国生、靳军强
供图:靳军强
审核:集团党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