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学校还是一片黄土,我们还只能借址办学。”“虽然条件艰苦,但我们办学第一年就举办了运动会、艺术节。”“为了拍摄哈雷彗星,我们还带着学生去广州夜爬白云山去观测。”……回忆起深圳实验学校建校时的情景,老一辈实验人总有说不完的故事。在深圳实验学校为迎接建校40周年开展口述校史活动之际,老校长冯维悌和邱英萍以及退休教师余希慈回到自己曾经工作奋斗过的地方,共叙往昔“实验岁月”。
六平方米小屋里走出第一代“实验人”
1985年5月3日,深圳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深圳实验学校”。深圳市教育局正式组织成立“深圳实验学校筹备工作组”,由金式如同志主持筹备工作,筹备组借用一间六平方米的房间,开始艰难的筹备工作。时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科教文卫委员会主任周谷城为学校题写了校名“深圳实验学校”。
深圳市教育局面向全国招聘优秀教师。在深圳市教育局赴内地招聘教师时,当时已经在长沙任教多年的冯维悌下定决心,要来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闯一闯”。其实在这次招聘之前,他已经来深圳跟金式如校长接触过,当时金式如校长就提出了健全人格的教育理念。金校长认为,学生之间存在的是差异而不是差距,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金校长的教育理念和我的理念十分契合,让我对这所新学校充满信心。”冯校长说道。
冯校长回忆,当时学校的条件非常艰苦,“现在的总部校区当时还是一片黄土,周围除了长城大厦外几乎没有其它建筑物。市政府特事特办,指定先用园西小学借址办学,八月初筹备组搬进了尚未完工的园西小学。” 与此同时,深圳市教育局和学校团队也在全国招揽人才。“当时我是北大附中的地理老师,但深圳市教育局来我们学校招的是中文学科和数学学科的老师,从其他老师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就立马报名了。”余老师谈起了自己与深圳的“结缘”,虽然在北京教书,但作为南方人,听到深圳作为特区要搞教育建设,她觉得也许能在这个新天地开辟一番新作为,于是毛遂自荐,从此成为了深实大家庭的一员。
据悉,为了招聘老师,学校兵分三路,金式如校长从上海借聘借调了十多位骨干教师,阮少球书记带领北京的十多位骨干老师,同时市教育局和学校从深圳本土和内地招聘来一批教师,一共50多位老师,组成深实的第一批师资力量。
“当时我们来的时候,行李都没有地方放,只能堆在单车棚里。老师们一部分住在8人间的集体宿舍,但地方还是不够住,就买了上下铺床放在教室里凑合着住。”冯校长说道。可就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全校教职工还是铆足了劲,要办好这所学校。
冯校长深情回忆,在最初的物资准备阶段,以第一任教务主任谢毓灵,财务主管罗艳琼和黄慈云等为代表的前期老员工作出了艰辛的努力,仅用七,八两个月的时间,让学校从一无所有到初步具备开学条件,保证了九月一日准时开学。
当年9月,学校借用深圳园西小学校舍举行开学典礼,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和高中一年级各设置4个班。“开学报名就爆满!”邱校长说,家长们看到了政府对学校的重视,也看到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因此他们觉得这所学校值得信任。
开学第一天,学校举行升旗仪式,金校长发表了国旗下的讲话。之后,每周一风雨无阻的晨会,升国旗唱国歌和国旗下的讲话成为传统并一直持续到今天。“这个在当时来说,全国可能都是唯一的”冯维悌校长说道。这也是恪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基础的健全人格教育的办学思想在深圳实验学校最早的实践。
“成绩固然重要,但不能只有成绩。”
以人为本的全面素质教育
时间来到了1988年,学校即将迎来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同时也迎来了“高考”的重大考验。作为一所新学校,深实学生的表现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老师们丝毫不敢松懈。但是老师们并没有盲目地加班加点,以题海战术应对高考,而是认真分析研究学生的差异和特点,对每个学生开展一对一的学情分析,研究他们的成绩变化,再针对学科特点开展个性化的指导。冯校长说“每个月,金校长带领全体毕业年级老师开一次学情分析会,针对每个学生每门学科进行精准分析并提出相关举措。”“每次开会都是4个小时以上,学校当时没有食堂,老师们回家基本上是晚上9点多,那时候老师们很辛苦,但是干劲很大。”邱校长说道。后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届学生取得不俗的成绩,其中更有不少学生考出了700多的高分,这批学生如今也成为了各个行业的中坚力量。
学业成绩固然重要,但不能只有成绩。学校也非常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邱校长记得,在第一学期学校就组织学生开展了艺术节、合唱节;没有运动场地,他们就带着学生到附近的体育场搞运动会;九十年代,学校还组建了管弦乐团。为了给乐团配乐器,打听到香港才能买到定音鼓,那时候出境手续很麻烦,金式如校长亲自到香港背了回来。有一次,金校长看到一则湖北话剧团表演课本剧的报道,深受启发。于是,他立马派冯校长联系了湖北话剧团,请他们带着团队和设备来到学校,为同学们进行表演。表演结束后还留下了一名专业演员指导学生改编并排演课本剧,这就是如今深实校园课本剧表演的缘起。
“一口痰”“一趟研学”……
用细节培养“健全的人”
谈到全面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三位老前辈还有说不完的故事……
余老师记得有一天,全校各班都在正常上课,突然广播通知,全校各班停止上课,排队到教学楼三楼走廊“参观”。当大家赶到时,发现所有人都围着“地上的一口痰”在看,但现场没有人议论,同学们安静地看完后离开,从此,学校再也没有出现随地吐痰的情况,“这就是我们的素质教育”余老师感慨。
当时,学校各楼层和公共区域都是学生自己打扫,班级轮流每天开展劳动课,上午开展劳动大扫除,并安排了专职劳动教师进行指导,下午开设了陶瓷、手工制作等特色课程。这一系列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劳动素养。邱校长还记得当时学校借用校外场地举办运动会,结束后,全场没有留下一块纸片。体育场的工作人员都夸赞“你们的学生真是了不起!”
不过,说起学校的素质教育,余老师印象更深刻的还是一场“追星之旅”。1985年是一生难遇一次的,八十六年才能光临地球的哈雷彗星来了。金校长抓住这难得的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机会,让余希慈老师组织高一的几个学生成立哈雷彗星观测小组,天文观测需仪器,金校长在学校刚成立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仍然派余老师赴青岛购买简约型的天文望远镜。
有了设备,她带着学生每天晚上观测到 12 点多,由于仪器简陋一直没有成功观测到哈雷彗星。后来,她打听到广州天文台可以观测,于是带着学生赶到广州,连夜爬上白云山,在有天文台专业仪器及专家指导下最终成功观测并拍摄到哈雷彗星。同去的学生都说一辈子忘不了这件事!一位天文小组的学生后来去到美国成了美国有名的网红诗人,观星的回忆是他的名篇。
“冒险和探索”还在继续。1986年寒假,冯维悌和余希慈等四位老师带着30名高二学生在寒假期间去到海南岛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环岛地学考查。当时随团的还有专业的地理工作者和专家,同学们在那里开展了地形地貌考察,看到了火山、原始森林……
“这都是具有开创性的举措!”冯校长感慨。在他看来,每一次“冒险”都是学校与学生之间产生的一场关于“信任与承诺的双向奔赴”。学校承诺要让学生全面发展,找到自己的热爱和兴趣,学生在学校一次次的“保驾护航”中更加相信学校。
深圳实验学校在建校十周年时有了自己的天文台,如今,研学旅行和校外实践基地也不是新鲜事,在校园里,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义工活动和文体比赛。但那些大胆的创新实践不仅成为一代实验人的美好回忆,更为学校全面素质教育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项目策划:夏育华
文字整理:魏秧子
稿件审校:田国生、靳军强
照片搜集:靳军强
推文审核:集团党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