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余莉教授主讲
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汉学院
尊敬的上老教授,尊敬的各位宗教领袖,大使阁下,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群书治要》这部书的核心价值——“孝亲尊师”,这也是中华文化的大根大本。
人们冀望世界和平,倡导仁慈博爱。然而,社会现状却是冲突不断,纷争不绝,博爱缺失。根本原因是什么?尊敬的老教授说:世界冲突的根源在家庭。人如果在家里与父母兄弟冲突,步入社会之后,会不可避免地与他人发生冲突。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仁爱之心扩展,可以为社区带来和谐,进而为国家、天下带来和谐。所以,要实现世界和平,化解冲突,必须从培养人的孝悌之心做起。正如《论语》所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中国自汉代起的两千多年,都是以孝作为治理国家的基础。「孝」的上面是「老」字的上半部,下面是一个「子」字。将这两部分合在一起,意味着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体的。然而过去无始,上一代还有上一代,未来无终,下一代还有下一代。 「孝」这个字告诉我们,上一代和下一代自始至终都是一体的。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强调祭祀祖先。有人不明其中的道理,说:你们甚至不认识几百年前的祖先,为什么还要去祭祀?《论语》解释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如果我们谨慎地办理亲人的丧事,缅怀追奠先人,民风就自然归于淳厚了。为什么呢? 试想人连祖宗都能够念念不忘,定时祭祀,怎么会不照顾眼前的父母呢? 人不可能一面祭祀祖先,一面不孝父母。所以,祭祀祖先培养了人们饮水思源、知恩报恩的意识。
对于长辈,儒家讲孝,对于同辈,讲悌。将友悌之心推而广之便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孟子》也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所以,如果把孝悌教育做好了,所有的人伦关系就和谐了。
孝教给我们什么呢? 孝教给我们的是「一体」的观念。 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我们只有完全相信一体,才能够真正做到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将对父母兄弟的爱推而广之,就是佛教所讲的「竪穷三际,横遍十方」。
这讲的是什么呢?实际上,是人的「自性」,或者说是「真我」。 很多人都认为这个身是“我”,其实这个身并不是“我”,而是“我所有的”,就像身上的衣服。这个身体只是我的身体,并不是真正的“我”。笛卡儿认为可以思想的是“我”,提出了「我思故我在」。
但在中国哲人看来,这个能够思考的仍然不是真正的我。这在佛教被称为「缘虑心」,不是真我。那么真我是什么?真我就是那个「竪穷三际,横遍十方」的东西,是整个宇宙万物的本体。真我如同大海,而假我如同大海的水泡。每一个水泡都执着这个水泡是我,还和别的水泡产生了对立。而真正回归自性的人发现,原来整个大海才是真正的自己。 所以当人了解这个真相,怎么还会和别人对立呢?
有这种认知的人就能达到「仁者无敌」的境界。所谓仁者无敌,并不是说没有人敢反对他们,而是说真正有仁德的人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他们从内心不和任何人起对立,自然就没有敌人。 既然所有众生是一体,怎么还会憎恨别人与人对立呢? 就像我们的牙齿不小心咬到了舌头,舌头会报复牙齿吗?
中国人认为,真正认识了一体,认识了宇宙人生真相的人就是圣人,即回归自性、明明德的人。尧帝和舜帝都是圣王。
中国有句古话,叫「化敌为友」。怎样才能化敌为友?靠的是真诚心的感化。 《中庸》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至诚之心可以化育万物,感通天地,当然更能够感通人心。但是我们如果没有按照圣贤教诲为人处事,而是用竞争、对立的方式处理问题,会出现什么状况呢?那就是一报还一报,冤冤相报,没完没了的循环。 其结果是冲突必可避免地升级,双方都受到伤害,问题还没有解决。
中华传统文化的神奇作用就是能够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就像尊敬的老教授曾经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我恨的人,没有我不能原谅的人,没有我不爱的人。」 古代中国能够协和万邦,使万国来朝,依靠的是什么?不是依靠强大的武力逼迫别的国家臣服,而是首先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谦恭礼让。外国人来中国参观,对看到的一切非常佩服,愿意效仿中国古人。所以,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时期,不仅仅是经济的强大,而且是文化的兴盛。古代中国是依靠文化治国安邦的。
人们互爱互助之心提升到极致就是和谐世界。和谐世界具有怎样的特点呢?在《礼记·礼运》中有这样的描述: 「天下为公」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 「选贤与能」 ,贤德、有能力的人被选担任领导人 ; 「讲信修睦」 ,人与人之间讲求信用,睦邻友好 ;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人们不仅仅恭敬赡养自己的父母, 不仅仅养育关爱自己的孩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结果是使老年人都能被养老送终,壮年人能为社会所用,幼年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茁壮地成长,鳏寡孤独等都能够得到良好的照顾和赡养。这样的世界不正是我们今天所追求的“中国梦”吗?
正是因为中国人有着和谐世界的思想,才使中国要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一带一路」。中国不仅希望发展自己的经济,更希望通过「一带一路」帮助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经济。而且不仅要发展经济,更重要的是通过「一带一路」把中国爱好和平的优秀传统文化带给世界,为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难题提供启示。这也是为什么在2014年,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国家主席提出:「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 主席的话不是没有历史依据的。
古圣先贤的道德教育是普遍适用的。 圣贤教育犹如漫漫黑夜中指引我们的明灯;仁慈博爱的航船载着我们度过人生的苦海。圣贤的教化甚至会影响动物,使它们生起感恩之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狗也可以生起感恩之心。
所有这些成果的取得,都依赖有好老师的教导。所以,敬师是中华文化的本。 如果将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树,孝道是树根,尊敬师长就是树干。尊敬师长是践行中华文化的关键,也是开启个人自性的关键。
不同的学生在听同一位老师的教诲的时候,接受程度不同,理解程度不同,进步的速度也各异。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学生对老师的恭敬心有区别。印光大师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同理,如果没有恭敬心,则不得利益。
当我们接受学习圣贤教诲的时候,必须具备至诚恭敬之心。因为传统文化是心法,没有诚敬则无法契入。 没有恭敬心,甚至连传统文化的皮毛都学不到
总之,孝是中华文化的根。 孝心可以开启人的仁爱之心,证悟一体的真相,恢复自性,开启明德。 至诚感通自然能够化敌为友,达至仁者无敌,协和万邦的境界。而这些成就的取得,都需要圣贤之师的教导。
因此,敬是中华文化的本。 以孝为本、开启明德的教育需要圣贤之师为人演说。学生唯有具备恭敬之心才能全然领纳老师的教导,并传承古圣先贤的智慧,使之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