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 | 最寒冷的季节 最温暖的思念

文摘   2024-11-01 00:07   山西  






中国

传统

往而不可追者

年也

去而不可得见者

亲也







冬风渐起,寒衣节至。


农历十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祭祀节日——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


民间将寄托思念的冥衣焚化给已故的亲人,谓之“送寒衣”。

 




寒衣节

人间


冬安




在历史长河里,十月初一曾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礼记·月令》载:“是月也,天子始裘。”


时序在此时进入孟冬,周天子要特地穿上冬日的衣袍,昭告天下:凛冬已至,人间冬安。

 

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一场隆重的冬日祭祀必不可少。


天子带领群臣,祭拜神明,祭祀先祖,同时颁布新历,慰劳农人。

 




《诗经·豳风》云:“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农历九月,凉意渐增,妇女们开始缝制冬衣。


至宋代,“授衣”习俗推移到了十月朔日。人们在这天穿上御寒的衣服。君王也在这天,赐棉衣给文武百官,以示体恤。

 

后来,明朝皇帝朱元璋不仅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还会将赤豆、糯米等做成豆羹,赐给众臣尝新。


南京有民谚道:“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






寒衣节

遥寄


寒衣




已入初冬,虽秋韵尚存,但秋风已老。当寒露伴着末霜,方觉今朝已寒于昨日。

 

人间穿上冬衣,生起炭火,他们也想到了长眠于地下的亲人——他们或许也需要冬衣御寒。


于是,人们将寒衣与思念一起,以烛火为引,遥寄到另一个世界。

 

让祖先知道有人挂牵,让思念有了去处。寒衣节,既是缅怀故人、慎终追远的日子,也是孝亲报恩、尽人伦本分的典范。

 




送寒衣的习俗,早在宋朝便有记载。至明朝,《帝京景物略》有记:“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




寒衣节

祭如在





在民间,烧寒衣是一件慎重的事。拿着小木棍蹲在一旁,仔仔细细地拨弄着,即使脸被火光照得通红,落了一身纸灰,也不能急躁,要确保烧得完完整整、干干净净。人们认为,唯有如此,先人才能收到完好保暖的衣物。


孔子有一句话叫“祭如在”,就是祭祀先人如同他在眼前一般。虽然岁月长久、阴阳两隔,但如果我们的心能够沉静,他们依然能在我们的心灵之镜里呈现出来,所谓“音容宛在”,我们依然可以用心去追忆、去怀念。





在佛教里,虽然没有烧纸钱、送寒衣的说法,但对这样的民俗是理解的。送寒衣,可以成为一种观想境,成为观想的一个凭借。当我们的心灵清净时,我们观想衣服,他们就可以得到。

 

而对于祖先而言,他最希望看到的,是子孙能够听闻佛法,思维大道,戒恶修善,追求真理。因为一个具有佛教信仰的人,他首先迫切会做的事,就是要将家里的老祖先从轮回里拯救出来。

 

“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他会以三宝为殊胜的对境,为亡故的亲人诵经、念佛、广作佛事,然后依靠三宝的加持,以回向的力量,令亲人获得解脱。

 

这就是子孙与祖先之间的双向关系:祖先如果还在轮回中,子孙就是他们的希望,他需要做的除了祭奠,还有超拔;祖先如果是解脱的状态,那子孙就是直接的受益者。所以,当子孙能以佛法的智慧光宗耀祖时,他也就能享受到祖先的福德荫庇。





我们要让自己活出品格、具足道德,用德行去供养我们的祖先,用佛法去超荐救度他们,让他们获得终极的安乐。

 

这是凛凛冬日,我们能给祖先的最大的温暖。






长按二维码|关注

 佛教慧日 

 微信公众平台 



佛教慧日
神鹿闻琴而忘世,寰宇依智而亘久。 躬迎上宾,列座畅饮法乳;击节隽俗,拈花共笑菩提。 秉慧日之古风,摇朱华于绿池;闻法师之正见,苏德善于当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