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对最初入伍的老部队特别难忘、而后来的部队没有更多留恋了呢?不知有没有与我身同感受的战友,我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我是一个有着三十多年军旅生涯的老兵,1991年底从四川参军到辽宁某部,在那儿完成了3个月的新兵集训生活,实现了从一名普通青年到合格军人的转变。
新兵集训那3个月太难忘了,正逢北方的冬天,我们戴着棉帽子,穿着大头鞋,在零下20多度的恶劣天气中进行新训。这对于我们连冬天雪花都少见的川兵来说,是毅力与耐力的考验。
新兵集训结束后,我们都被授予了列兵军衔,正式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下连不久我当上了连队文书,后选调机关报道员,两年后考入军校,毕业后又有幸分回原部队。
在这支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等具有光荣传统的部队中,先后历任排长、新闻干事、指导员。10多年后,因部队编制体制调整,我又调到沈阳联勤某分部机关,在联勤系统工作两年多又交流回省军区系统,后又到军区机关,又返回军分区、人武系统,一干又是20多年。
30多年军旅生涯中先后到军区机关、师、团级近7个单位工作过,但我最难忘的、魂牵梦萦的仍是我兵之初鸭绿江畔的那个部队。我曾不远万里,以回访新兵等为由,三次重返老部队,重拾那儿当兵的记忆。为何这样,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是由普通青年完成合格军人转变的“兵之初”部队。那儿度过3个月新兵集训,挥洒的汗水,有太多难忘的记忆。
二是青春的足迹最难忘。我们十七八岁便参军到部队,为了实现理想和目标,认真学习、刻苦训练,锻造了过硬的军政素质。我们在那儿当排长、新闻干事、指导员等基层一线带兵人,官兵们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同志爱。
三是交流回川后大多带机关工作性质了,并且已从20多岁小伙子慢慢变成中年人,再也很少有火热的练兵场、一日三餐集合的军歌声,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我现在还每每梦到最多的还是最初老部队,那儿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枪一炮都常印在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