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妾之子如何当皇帝——唐宣宗扮猪吃老虎

文化   2024-12-07 22:53   北京  

“扮猪吃老虎”是当今网络上的名句,指一个人或一个组织佯装愚弱,麻痹潜在的对手,积蓄实力,等待时机,一举翻身。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难。唐朝后期有这么一位,身为罪妾之子,又长期被人轻视打压,最终却登上皇位,大权独揽,成就一番政绩。他就是唐宣宗李忱(原名李怡,登基后才改名李忱,本文为方便,统称李忱)。他的晋位之路,堪称是扮猪吃老虎的经典。



坎坷降生,童年不慧

李忱的父亲是唐朝第十三位皇帝——唐宪宗李纯。虽然贵为皇帝之子,但李忱母亲的身份却有些尴尬。他母亲郑氏既非与皇室政治联姻的豪门千金,甚至也不是海选入宫的平民之女,而是一位罪妾。

郑氏是润州丹阳人,生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元和初年(806年),时任镇海节度使的李锜图谋造反。李锜听相面的人说,郑氏大富大贵,将会生下天子,于是把郑氏纳为侍妾,想借此讨个彩头。当时郑氏虚岁二十二,虽按古代标准已属大龄女青年,总还是青春韶华,而李锜已经六十六岁,且一贯为官贪暴,恶名昭著。老夫少妾,毫不般配,但郑氏家大约也无从抵抗李锜的权势。次年(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锜正式起兵造反,一个月就被朝廷闪电般平定,李锜被腰斩。

李锜自己作死怪不得别人,郑氏却倒霉地被牵连,沦为叛臣眷属阶下囚,最终以戴罪之身没入皇宫,作为宫女服侍唐宪宗郭贵妃(郭子仪的孙女,唐代宗的外孙女,唐宪宗的发妻)。帝皇后宫三千佳丽,成为宫女往往意味着寂寞冷清,郑氏还不受郭贵妃待见。亏得郑氏运气比较好。她被唐宪宗临幸了。元和五年(810年),虚岁二十六的郑氏为三十三岁的唐宪宗生下了李忱(当时名字叫李怡)。

至此,主角李忱算是“含着金钥匙出生”了。不过,他也就是个普通的皇子而已。唐宪宗共有20个儿子,李忱排名十三,出生时前面的十来个哥哥都健在。而且他的母亲地位实在太过卑下。

李忱的童年并没有什么聪明出众的表现。或者说,他表现得很不聪明。平日里傻里傻气,沉默寡言,言行举止也显得迟钝愚鲁,宫廷的人私下都以为这位皇子是个傻子。

有人认为,李忱母亲郑氏身份低微,又遭到郭贵妃的厌恶,连带着李忱也不被唐宪宗疼爱。故而唐宪宗对李忱的教育投入很是拉垮,郑氏自己也没有什么教育资源,所以李忱才表现如此不堪。然而这种说法很难解释后面李忱表现的能力。如果真是童年教育被耽误,后面再要奋起直追大器晚成,难度是相当大的。因此,李忱本就“大智若愚”的假设或许更为合理。

更进一步推测,李忱这种内心聪慧外表愚钝的表现,乃是主动韬光养晦。年纪幼小的李忱能有这样的心思,或许和他母亲郑氏的教导关系很大。郑氏的前半生充满坎坷,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生下天子”的预言,就被李锜看上,强纳为妾,然后莫名其妙成为叛臣眷属,戴罪之身。这是她自己亲身经历的教训。现在虽然入了皇宫,皇宫的凶险可远比节度使衙门更胜十倍。她没有让亲儿子当皇储、登皇位的野心,而宪宗儿子众多,若是彼此争斗,李忱卷入其中,稍有不慎就万劫不复。因此,郑氏大约从小叮嘱儿子,内敛才华,不露锋芒。傻就傻吧,被人看轻才能避免被人强迫站队。当个太平王爷,享一辈子荣华富贵,就是最好的命运了吧。

从史料记载来看,李忱很好地遵循了母亲的教诲,完美地把自己的傻子人设塑造出来,并遭到上到父皇与皇兄,下到宫中宦官宫女的轻视。谁也想不到,三十多年后,这个罪妾之子,这个皇室傻蛋,居然能成为皇帝,实现当初算命者说郑氏“生下天子”的预言。



危机四伏,从龙失败

李忱装傻之时,大唐皇朝本身也是充满危机。近三百年的唐朝,大致来说,以公元755-763年的安史之乱为分界线一劈为二,前面一百多年整体是兴盛,后面一百多年整体是衰亡。李忱出生时安史之乱已过去半个世纪,大唐面临三大忧患:藩镇、宦官、党争。

先说藩镇。唐玄宗为了抵御边境部族入侵,在边境设立军镇,节度使集军权、政权、财权于一身,实力强大,安禄山就是借此发动叛乱。安史之乱后,朝廷不但继续保持边镇,又在内地增设节度使,企图牵制边境,使藩镇割据愈演愈烈。这些藩镇据地自雄,对朝廷政令选择性服从,或者阳奉阴违,有时甚至公然抱团叛变。唐朝中央用尽手段,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其气焰。唐朝下半场的百余年中,中央与藩镇的扯皮贯穿始终。

再说宦官专权。在古代多数朝代,宦官作为一股政治势力,通常必须依靠皇帝的信任才能与文臣抗衡。但在唐朝,宦官却可以架空甚至威胁皇帝,并全面压制文臣。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宦官掌握了兵权。唐玄宗时,宦官高力士官至骠骑大将军。唐肃宗时,宦官李辅国军政双掌,开府仪同三司,权倾朝野,甚至控制了唐肃宗,抓捕张皇后,威逼唐代宗(肃宗之子,李忱的高祖父)。唐德宗李适(代宗之子,李忱曾祖父)时,使宦官统率禁军精锐神策军,从此宦官势力依靠这支首都最强武装完全坐大。唐顺宗李诵(李忱的爷爷)继位后企图改革新政,抑制宦官势力,却被宦官集团反扑,柳宗元、刘禹锡等忠于顺宗的改革派大臣尽数贬斥,顺宗只当了半年皇帝就被逼逊位给太子李纯,即李忱的父亲唐宪宗。次年,顺宗以四十六岁的壮年郁郁而终。



而朝中大臣们呢,这帮士大夫在外有藩镇抗命,内有宦官操权的情况下,居然又自个闹起了内部党争。9世纪上半叶最激烈的文臣内斗是“牛李党争”,即以牛僧辩、李德裕二人为首的两派争斗,给原本就混乱的朝政又增添了一份麻烦。大臣内斗,往往去联络宦官作为盟友。这一方面也激化宦官内部的矛盾,但更多则是加强了宦官整体的实力。

在李忱人生的前十年,上述三大问题还不算太严重。李忱的父亲宪宗才略出众,果断强势。他对外打击藩镇,取得不俗战果,镇海、淮西、淄青平定,魏博也一度归附;对内能控制宦官,掌权的宦官全是自己的心腹。宪宗还提拔了一批干练之臣,多行善政。至于牛李党争,此时还刚刚萌芽,尚未大动干戈。

然而到元和十五年(820年),宫廷发生血案,唐宪宗因为对宦官过于严厉,被宦官陈弘志、王守澄、吐突承璀谋杀,年仅四十三岁。宦官们又分成两派,各自拥立一位皇子想要登基。梁守谦、王守澄等杀死吐突承璀及其拥立的宪宗次子李恽,拥立宪宗第三子、太子李恒继位,即唐穆宗(宪宗长子李宁已早死)。

这一年,李忱虚岁十一。面对父亲和二哥的死,他波澜不惊。当上皇帝的三哥,比他年长十五岁,对兄弟们还不错,就在次年(长庆元年,821年)把一堆兄弟都封了王爵。李忱封为光王。他原本地位卑下的母亲郑氏也得到了“光王太妃”的称号。

史书记载,就在穆宗登基后不久,李忱开始有反常表现。一次他生了重病,躺在床上浑浑噩噩,忽然间一跃而起,端端正正拱手作揖,好像在面对臣僚一样。在一边照顾的乳母大惊失色,以为这位原就傻乎乎的小王爷怕是疯了,赶紧报告穆宗。穆宗闻讯赶来,仔细看了看李忱,扶着这位十三弟的背说:“我兄弟不是疯子,他是我们老李家的英雄俊杰呀。”穆宗下令赏赐了玉如意、御马、金带给李忱,还安排自己生母郭太后的堂弟郭鏶担任李怡的师傅。

这段记载比较神奇。《唐书》中还说李忱跃起时有一道光芒照耀,仿佛上天显示神迹,把一个二傻子变成了奇才俊杰。不过,撇开神仙指点二傻子开窍的传说,这更像是皇帝李恒和光王李忱这哥俩联手演的双簧戏。似乎李恒挺看好这个外表傻乎乎的小兄弟,打算借着“上天旨意”,为以后重用李忱制造舆论。

这期间的另一个故事,是说李忱梦见自己乘龙升天。他把这个梦告诉了母亲郑氏。光王太妃郑氏没有忘记当年自己的遭遇。她告诫儿子:“这个梦如果让别人知道了会有大祸,你千万不要再说。” 毕竟,这个乘龙的梦可以有各种解释。假设龙是指皇帝,那么乘龙既可以理解为自己当皇帝,也可以理解为辅佐皇帝成就大事。李忱自己或许想的是后者,但架不住别人以为是前者,这问题就严重了。正所谓小心驶得万年船,郑氏一贯教诲儿子谨慎和低调,足见这位贤母从悲剧中吸取的教训。

穆宗虽然对李忱不错,但也仅此而已。穆宗本人的才能完全没法和宪宗相比,志向也不在治国。他贪图享受,毫无节制地穷奢极欲。宪宗时代被压制的三大矛盾再度复起。藩镇势力蠢蠢欲动,尤其魏博牙兵哗变,逼死节度使田布,重新割据。宦官势力大为扩张,王守澄把持朝政。牛李党争也正式开掐。长庆四年(824年)正月,穆宗驾崩,年仅三十岁。

原本可能欲有所为的李忱,只能重新开始韬光养晦。

假痴不癫,扮猪成功

三哥唐穆宗去世时,光王李忱虚岁十五,也不过是今天初中生的年龄。但他看得很明白。三哥死了,年少的侄儿继位,政局更加混乱,还是不要出头为好。

唐穆宗李恒英年早逝,但结婚早,留下了好几个儿子。其长子李湛继位,即唐敬宗。敬宗是穆宗虚岁十四时所生,比叔父李忱还要年长一岁。这孩子看起来似乎比“二傻子”李忱聪明,可是做的事却压根不像个皇帝。唐敬宗比父亲穆宗还要贪玩,在位期间疯狂地各种玩乐,压榨百姓。宝历二年十二月(公历8271月),敬宗在酒宴玩乐之际,被宦官刘克明等弑杀,年仅十八岁。敬宗的叔父,宪宗的六子李悟也被宦官王守澄、梁守谦杀害。



敬宗虽然也有几个儿子,但当时都年幼。宦官们拥立敬宗的弟弟,穆宗次子李昂登基,即唐文宗。唐文宗只比哥哥敬宗小几个月,登基时也是十八岁。相比糊涂的父亲和大哥,文宗是个仁德有为之君。他勤于理政,厉行节俭,任用贤能,兴修水利,平定藩镇叛乱,试图中兴唐朝。同时,文宗虽然是宦官拥戴,却对宦官专权深恶痛绝,决意扫除宦官势力,为爷爷宪宗和哥哥敬宗报仇。

太和四年(830年),文宗准备诛杀宦官,却被宦官王守澄得知。次年,王守澄迫害流放了忠于文宗的宰相宋申锡和文宗的弟弟漳王李凑,二人忧愤而死。文宗越挫越勇,又在太和九年(835年)与大臣郑注、李训谋划,终于杀了宦官陈弘志和王守澄,为爷爷宪宗报了仇。他埋伏兵马,打算趁机将宦官一网打尽。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掌管神策军的宦官仇士良、鱼弘志等发觉了宫廷的密谋,遂调兵攻入皇宫,劫持文宗,杀死郑注、李训等大批朝廷官员,甚至把他们全家老小屠灭,一时血流成河。这就是史称的“甘露之变”,宦官的权势达到新的巅峰。文宗沦为宦官们的傀儡,至开成五年(840年)正月郁郁而终,年仅三十三岁。

文宗生前本来已经立侄儿李成美(敬宗幼子)为皇太子,然而仇士良、鱼弘志为首的宦官却改立文宗的五弟李炎(本名李瀍,当了几年皇帝后才改名李炎,本文为叙事方便,统称李炎)为皇太弟,继承皇位,史称唐武宗。李成美和文宗四弟李榕均死于非命。

唐武宗比李忱小四岁,继位时二十八岁,正是年富力强。他倒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君主,在位时对内任用能臣,抑制宦官势力。“甘露之变”的主谋,拥立武宗的宦官仇士良也被武宗明升暗降削去兵权,只得辞职回家,不久死去,死后还被问罪抄家。对外,武宗讨平卢龙、昭义等藩镇的叛乱,打败了南侵的回鹘,又在全国打击佛教,夺回人口、土地等资源。然而武宗迷信道教,因为服用金丹过量,在会昌六年(846年)驾崩。



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接连三位皇帝都是穆宗之子,李忱的侄儿,年龄则和李忱差不多。他们先后当政的这二十余年,李忱也从虚岁十五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三十七岁的中年人。他早在三哥穆宗在位期间就得到穆宗的赏识,随着年岁增长,经验逐渐丰富。他与三位侄儿皇帝年龄相当,辈分又是叔父,地位尊贵,按说是有机会大展宏图的。

然而他没有。相反,李忱完全收回了当初那灵光一现的神采,重新退回沉默寡言的状态,把自己的心思与机谋都牢牢隐藏起来。但凡是大人物相聚的场合,他都是一声不吭,如同哑巴、白痴一般。三个侄儿皇帝,以及其他的权贵勋臣,看着数十年风格如一的李忱,也都把他当成了笨蛋。唐敬宗死得早,在位时年轻,对叔父还有一丝尊敬。唐文宗、唐武宗年龄大了,皇帝威势在手,看着这个年岁差不多的傻叔叔,忍不住想开开玩笑。他们每次到十六宅(唐朝诸王居住的府邸)召集宗室诸王宴会的时候,都想方设法威逼利诱,一定要李忱说出话来,以供取乐。李忱呢,每次说出的话,都是稀里糊涂,前后不搭,惹得侄儿皇帝和众位宗室哄堂大笑。这种喜剧几乎成了文宗、武宗两朝宗室聚会的保留节目。他们还给李忱取了个称号,叫“光叔”。唐武宗性情豪放,对“光叔”尤其无礼,经常拿他开心。李忱面对侄儿皇帝的戏辱,毫无愠色,配合着给大家逗乐。哪里还有一点当初“吾家英物”的气质。

李忱这样忍辱含垢,是因为他对局势看得清楚。

在宦官、文臣、藩镇这内外三重的环绕下,皇帝实在不是一个安稳岗位,朝廷上不时刮起的政治斗争旋风,随时可能演变为暴力流血冲突。

一方面自己身为年龄不大的皇叔,本身就可能遭到来自皇帝侄儿的猜忌。他自己的母亲郑氏,为宫女时曾伺候过太皇太后郭氏(唐穆宗之母,敬宗、文宗、武宗的奶奶)。两位老太太非但不和睦,反而彼此有仇怨,郭太后难免恨屋及乌,这种态度也可能影响几位小皇帝。有野史说唐武宗嫉妒父亲穆宗当年对叔父光王看重,下令将光叔扔到厕所粪坑里淹死,李忱得到宦官帮忙才得以逃脱性命,一度出家为僧避祸。这段记载不见于正史,似乎与正史中唐武宗轻视、戏辱李忱有出入。但这两个有出入的记录,指向同一件事:就是李忱的身份导致他在朝廷存在风险,为了化解他必须坚持自我隐藏和保护。

另一方面,宦官集团更是内廷盘踞的九头怪物。近来数代皇帝都是宦官拥立,自己的曾祖父唐顺宗被宦官逼着退位后郁郁而终,自己的父亲唐宪宗和侄儿唐敬宗被宦官谋杀,另一位侄儿唐文宗也沦为宦官的傀儡,还有二哥李恽、六哥李悟、侄儿李榕、侄孙李成美等,均是卷入内廷斗争后被宦官杀害。

这样复杂凶险的局势下,自己一旦当了出头鸟,很可能被不知何处飞来的暗箭射中。还不如继续装疯卖傻,韬光养晦,不去参合斗争,也不去参与建设,至少可以保住性命和地位,以待时机。

李忱的扮猪取得了完全成功。经过二十多年如一日的表演,他成功在宦官、权贵的心目中把自己定型为才能平庸、毫无大志、人畜无害的乖宝宝,也借此避过了一次次横扫朝堂的政治风暴,终于等到机会的到来。

一朝成龙,雷厉风行

会昌六年(846年)初,三十三岁的唐武宗忽然生病,不再会见群臣。宰相李德裕求见都被挡驾。三月,武宗身边宦官传出诏书,以本篇的主角,光王李忱为皇太叔,“权勾当军国政事”。不久武宗驾崩,李忱在侄儿先帝的灵柩前继位,成为唐朝第十七任皇帝,并把名字由原先的李怡改为李忱。历史上称他为唐宣宗。

李忱能当上侄儿的继承人,这是比较不合规矩的。封建社会皇帝继位一般是父死子继,三十三岁的唐武宗自己是有五个儿子的,按唐朝帝王早婚早育的习惯,其中长子李峻很可能已经十多岁了,他才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就算武宗的儿子太年轻当不了皇帝,武宗之兄敬宗的次子李休复和三子李执中当时很可能还在世,年龄大致是二十岁左右,论关系是武宗的侄儿,又是先皇敬宗之子,继位也比作为叔父的李忱更靠谱。再说,就算要立武宗的叔父,李忱的十二兄李愔当时同样健在,论长幼秩序,李愔也比李忱要优先才对。

因此,李忱能够击败自己的侄孙和哥哥当上新皇帝,主要原因就是神策军中尉马元贽为首的宦官集团认为李忱为人愚钝,比较容易控制,故而选择他作为棋子。当时武宗病重,宰相李德裕等大臣均无法会面,周围环绕的只有宦官。武宗的遗诏上写谁的名字,还不是马元贽动动嘴皮子的事?在马元贽等宦官们看来,随着这个傻子皇帝的继位,宦官集团可以一改武宗时代的憋屈,再次将皇权玩弄于股掌了。



然而他们想错了。

黄袍加身的李忱,终于甩开了“愚弱”的伪装,露出真正的帝王气魄。

武宗刚死,宣宗李忱就一反过去的浑噩糊涂,面带沉痛肃穆的表情,接见群臣,处理挤压的朝廷事务。待人接物,都是有章有法,一丝不苟。大家这才知道,这位新皇帝非但不是糊涂虫,反而是个贤明之君。

蛰伏二十余年的宣宗李忱一旦登基,浑身发出无尽的力量。过去他已经冷眼旁观了许久,对朝廷争权夺利的残酷了然于胸。自己作为长期被轻视的王爷,没有靠谱的基本盘,很难确立权威。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自己的团队。

宣宗把目光投向了宰相李德裕。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与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已经斗争了数十年,交替进退,你上我下。唐武宗掌权时,李党得势,李德裕为宰相,牛僧孺等纷纷外放。宣宗对李德裕素来厌恶,四月里刚一亲政,就免去李德裕宰相之职,将他外放为荆南节度使,只不过给了加授检校司徒、同平章事的虚誉。李德裕位重功高,却被唐宣宗如此轻轻罢免,朝野无不惊骇,更加对宣宗刮目相看。九月,宣宗又贬李德裕为东都留守、东畿汝都防御使。此后,认清风向的群臣对李德裕不断弹劾攻击,李德裕的官职一贬再贬,最终外放海南岛的崖州。大中三年末(8501月),李德裕病死于崖州。打倒李德裕的同时,宣宗又把原本外放的牛僧孺等人提拔重用。随着李党崩盘,牛党被宣宗收编,持续多年的“牛李党争”正式终结。

宣宗对官员的任用非常慎重,宰相人选皆由自己选定,严格杜绝朋党。对于地方的刺史,他规定上任之前必须先到首都接受自己当面考察询问,了解其优劣再任命。他赏罚严明,严格法度,真正把升官奖赏的名额给那些有才能、有政绩、合规定的官员。他对于违法乱纪的按律严惩,对权贵和自家亲近之人也不偏不倚。这样,宣宗组建了强有力的官员团队。这支团队中的佼佼者都是自己熟悉、提拔的,并尽可能减少他们结党营私的风险。这样皇权就得到了加强。

对于一度把持内廷的宦官集团,宣宗更是毫不客气地打压。首先是翻旧账,追查他爷爷唐宪宗被弑杀的同谋者。时隔二十多年,当初行刺的几个主谋早已死去,宣宗主要是借这个由头,搜捕消灭这些人的党羽后辈,其实也是借此打击宦官和依附宦官的权贵。一时之间,许多宦官及朋党被问罪,杀的杀,流的流,宦官人人自危,势力大大削弱。

对于拥立自己登基有功的神策军指挥官马元贽,宣宗不会恩将仇报,对他厚加赏赐。但同时,宣宗也紧盯着马元贽的一举一动,防止他搞什么名堂。大中四年(850年),宰相马植和马元贽攀交情,认了同宗。马元贽甚至把一条宣宗赏赐的腰带都送给了马植。马植好死不死,戴着这条腰带上朝,却被宣宗认出,追问之下,马植不敢抵赖,全盘招供。宰相和宦官攀交情,是宣宗的大忌。第二天,马植就被罢免了宰相,不久又贬为常州刺史。用这种手段,宣宗切断了大臣与宦官的结盟,也就削弱了宦官集团的力量。

到了大中八年(854年),宣宗颁布诏书,说当初弑杀宪宗的叛党骨干已经收拾得差不多了,剩下的疏远党羽不再追究。他又把二十年前甘露之变被宦官杀害的大臣们,除了李训、郑注两人之外,全都昭雪平反。这是从政治和舆论上进一步压缩宦官们的气焰。

宣宗还不太满足,甚至和心腹大臣令狐綯商量,要尽诛宦官。令狐綯建议宣宗不必这么激进,只要对犯罪的宦官按法律惩治,出现了掌权职位的空缺也不让宦官替补,这样宦官势力自然就慢慢衰竭了。宣宗虽然没能完全把宦官势力连根拔起,但在他执政时期,确实是反过来把宦官压制在了皇权之下。

加强皇权,稳定内部之后,宣宗大展宏图。他对外平定了奚族、吐蕃、党项、安南和南诏的入侵和作乱,对内勤俭治国,轻薄赋税,与民生息,使得他治理下的大唐出现了一些中兴的气氛,史称“大中之治”。宣宗也因此被一些人称为“小太宗”,认为“大中之治”是“贞观之治”的弱化版。

不过,小太宗终究不是唐太宗,晚唐的大中之治也难以媲美初唐的贞观之治。大中末年,各种颓势再度出现。大中十三年(859年),唐宣宗服用“长生药”后中毒身亡(一说被蓄意谋杀),享年五十岁。他死之后,唐王朝又回到了宦官跋扈、皇权衰落的老路,并于数十年后灭亡。

扮猪吃老虎,也救不了源源不断的猪队友们。



巴山夜雨小涮锅
重庆工科文史爱好者闲聊养孩子感受的公众号,内容繁杂,不定更新,有喜欢的,欢迎常来逛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