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史论·考察 || “千窟为佑,太平无忧”——2023级艺术史论专业赴龙门石窟考察纪要

文摘   2024-10-19 22:06   陕西  



点击上方关注“西安美院美术史论系”


西美微史论


|以爱之名  讲述艺术故事   有温度的艺术文化平台|


龙门石窟考察纪要

「READING」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城南6公里处的伊阙峡谷间,由于地处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拟己为“真龙天子”,故又称“龙门”。景区门头刻写的是“龙门”二字,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元帅题写。

                  图1 “龙门”题字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

这些洞窟大都集中在龙门西山,在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个。宾阳中洞、莲花洞、古阳洞、火烧洞等为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潜溪寺、摩崖三佛龛、万佛洞等为唐代代表洞窟。接下来让我们依据浏览路线,一起参观龙门石窟。

                     图2 西山石窟

                     图3 东山远眺

01


首先要介绍的是宾阳三洞,宾阳洞是中国正史中唯一明确记载开窟缘由、过程及用工等内容的皇家石窟工程。据《魏书》记载,宾阳洞是景明初北魏宣武帝元恪为其父母孝文帝元宏和文昭皇太后所开凿的功德窟,永平时中尹刘腾又为宣武帝开凿石窟一所,合为三所,分别是现在的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合称宾阳三洞。

其中,宾阳中洞是三洞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窟顶雕作巨大的宝盖状,中央莲花外绕八身伎乐天和两身供养天。宾阳中洞三壁分别造像一铺,正壁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南北两侧壁的一佛二菩萨,分别表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洞窟前壁自上而下有三组大型浮雕,上层为维摩、文殊对坐,中间为两幅佛本生故事,下层为帝后礼佛图,其中北侧为孝文帝及侍从礼佛图,南侧为文昭皇太后及嫔妃礼佛图,今人痛惜的是于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皇帝礼佛图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皇后礼佛图现藏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博物馆。洞窟地面则雕作莲花宝池状,中为纵向礼拜道,两侧各雕圆形莲花,外饰水涡、禽鸟和戏水童子等。

宾阳中洞门两侧雕金刚力士、甬道两侧刻大梵天、帝释天等护法形象。宾阳中洞创立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造像艺术特征,成为北魏皇家石窟造像艺术“中原风格”的典范之作,引领了当时中原北方地区的开窟风潮与造像样式,其整个设计意匠,是中国六世纪初叶佛教石窟寺庙堂样式的重要代表。

                     图4 宾阳中洞

02


莲花洞,大约开凿于北魏年间。它得名于穹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采用写实的雕刻手法。中心为莲房,用连珠纹圈成,中央莲心上刻有莲子,外周为三重莲瓣,莲瓣均为单式。莲瓣外刻有忍冬纹,忍冬纹也是石窟装饰的一种主要纹饰,源于近东,后流行于欧亚。

莲花最外圈的侧视卷草纹样在龙门石窟的莲花装饰风格方面很有典型意义,特征是线条瘦长平直,这与魏晋以来清谈成风,士族们以体态轻盈为修身宗旨,以秀骨清像为审美的范式相合,也造就了北魏时期的龙门莲花图像都有一种形态瘦削、风清骨俊的造型特点。 

莲花南、北两侧皆各雕有飞天三身,朝向西壁主尊方向凌空飞舞。飞天体态修长、面相清瘦,裙和帔帛随风飘舞,展现出曼妙身姿。洞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均呈立姿,主尊释迦牟尼像,高5.10米,与其它佛像不同的是,佛像为立像,身着袈裟。迦叶、阿难随侍左右,迦叶手执锡杖(惜头面部已被盗去),阿难致礼肃立。

                   图5 高浮雕大莲花

                     图6 莲花洞全景

03


西山南部,看到了卢舍那像龛,即奉先寺,“奉先”二字,取自《尚书·商书·太甲中》“奉先思孝,接下思恭”,即追思先祖的意思。其位于龙门西山偏南处的半山腰,是唐高宗李治为其父亲李世民追福所开凿,皇后武则天还曾捐出脂粉钱二万贯资助建窟。宋代时曾加筑九间木构屋檐式建筑,故又俗称“九间房”。

奉先寺正壁五尊主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南北二壁有二天王、二力士等,其间还有供养人及小龛、后世补刻的佛像等。卢舍那佛位于大龛中间,结跏趺坐于八角束腰叠涩式莲座上。卢舍那是报身佛,意为光明遍照,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发纹,双眉弯如新月,双目凝视下方,露出祥和的笑意,宛若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

                      图7 奉先寺

卢舍那佛像两边饱经沧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叶,温顺聪慧的小弟子阿难,形态虔诚。二菩萨丰腴端庄,大方妩媚,是将当时现实中女性形象搬上了佛坛;菩萨中国化、女性化的容貌姿态开始定型并逐渐成熟。

             图8 文殊菩萨像、普贤菩萨像

04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保存造像题记最多的洞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是北朝石刻艺术作品的典范。古阳洞内有大量碑刻题记,从中选择魏碑体书法精者十九,加以慈香窑内的慈香慧政造像记,合为“龙门二十品”。“龙门二十品”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中的一支奇葩,上承汉隶之遗韵,下启唐楷之新风,是魏碑体书法的精华之作。但是由于古阳洞在维修,所以无法观看。

从西山石窟出后,跨漫水桥抵达东山石窟。东山以唐代的窟龛为主,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个,如二莲花洞、看经寺洞、大万佛洞(又名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等。

由于时间不够,东山便没有继续浏览。一路走下来令人十分震撼,整个石窟几乎找不到特别完整的佛像,许多无头造像,双手捣毁,有的甚至一整个被切走,铲痕清晰可见,令人深思。龙门石窟聚集了佛教众多宗派的造像,丰富的材料为研究佛教宗派的活动提供了实物资料,我们更应该爱护它们,为后人留下石窟艺术的珍宝。


供    稿:马蕊  王琦

供    图:马蕊  张婉莉

责    编:马蕊

责    审:付薪莉

指导教师:周俊玲




西安美术学院

美术史论系

官方微信平台


长按二维码关注



西安美院美术史论系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