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美微史论
点击上方关注“西安美院美术史论系”
|以爱之名 讲述艺术故事 有温度的艺术文化平台|
“从古至今多少美好的罪恶的,精神的物质的,群体的个人的,不朽的速亡的,都在这块土地上叙写着。”
一部河南史,就是半部中国史。
此次我们来到了历史名城—登封
登封,意思是登嵩山,封中岳。公元696年,武则天登临嵩山封禅,改嵩阳县为登封县。
登封,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它是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定都的地方,天下九州,居中为尊,河洛之地,身处中原腹心,自古号为“天地之中”,孕育着悠远深厚的华夏根脉。登封还是中国功夫的发源地和佛教禅宗祖庭,少林寺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中岳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庙宇建筑群,嵩阳书院则是宋明理学的发源地之一,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我们乘车来到了河南省登封市“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中的“嵩阳书院”和“嵩岳寺塔”。
✦
•
✦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1. 嵩阳书院介绍
坐落在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山南水北为阳,顾义思名“嵩阳”。嵩阳书院是我国四大书院之一,是古代著名的名牌高校。宋明理学的奠基者程颢、程颐,曾在此讲学十余载,“如坐春风”、“程门立雪”皆来自于二程时期的嵩阳书院。而五代十国以前,嵩阳书院曾先后作为嵩阳寺、嵩阳观存在过,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集大成之地。
保留至今的依中轴线布局的清代五进院落仍是国内规模最完整的古代书院建筑之一。除了山门、杏坛、先圣殿、讲堂、道统祠、泮池等建筑外,书院内最具有特色的景观无疑就是大唐碑、中岳嵩阳寺碑和两棵汉封将军柏了。
2. 大唐碑
大唐碑,全称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唐天宝三年(774年)刻立,位于书院门口西侧,高9.02米,宽2.04米,厚1.05米,碑制宏大为中原之冠。由碑座、碑身、碑额、云盘、碑脊五部分组成。碑文通篇碑文1078字,内容主要叙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九转的故事。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徐浩的八分隶书。字态端正,刚柔适度,毛法遒雅,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作品。
大唐碑重80多吨,仅碑帽就有10多吨重。碑的下部为精雕长方形石座,石座四面共有十个石龛;前后各三个,两侧各二个,龛雕刻有神态各异的武士像。碑帽部分也有三部分组成,上层为双龙把持宝珠;中层浮雕的是连续的大朵祥云图;中部碑身上刻碑文,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
滑动看图
3. 中岳嵩阳寺碑
中岳嵩阳寺碑存放于魏碑亭,东魏天平二年(535年)刻立,是嵩山地区保留下来历史较早的石碑之一,石碑上有许多佛教造像,保留有北魏时期造像“曹衣带水”的风格,由于年代久远和人为破坏,许多造像已经面目全非。碑体文字字体刚健、笔力圆阔,是魏碑书法的上品。
中岳嵩阳寺碑立于嵩阳书院门外东南方,碑高3.05米,宽1.10米,厚0.26米。整座碑古朴大方,雕刻精美。嵩阳寺碑首雕有六条盘龙,龙爪相互交错形成一个弧形佛龛,龛内雕刻的是一尊佛像。碑的背面共分十二层,雕刻相同的佛像共计九十四尊。碑的正面上半部分雕刻一尊大佛,周围有很多小佛像环绕。下半部分是用八分隶书撰写的《中岳嵩阳寺碑铭序》,主要是介绍了生禅师开辟嵩阳寺,建造佛殿、塔庙的功德及雕刻造像的过程。其书法方正有力,有学者称这幅碑文书法为“汉后唐前隶书之冠”。
4. 汉封将军柏
嵩阳书院内原有古柏三株,树龄大约4500年。西汉元封六年(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岳时,见柏树高大茂盛,遂封为“大将军”,“二将军”和“三将军”。除三将军柏毁于明末,现存大将军、二将军。
据说当年汉武帝首先看到了树身斜卧的柏树,颇感震撼,遂封为“大将军”。然而没走多远,看到了一株更大的柏树。但“金口玉言”,前面那株已封了“大将军”,只好将这株更大的柏树封为“二将军”。据考证,上述说法流传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
•
✦
✦
✦
双刹夹虚空,绿云一径通。白居易于《夜从法王寺归嵩岳寺》中的景色就那样矗立在眼前,隐匿于嵩山脚下。走下电瓶车,上过十几层台阶,一转头,我们便发现了嵩山寺塔。
嵩岳寺塔位于嵩山南麓嵩岳寺内,为北魏正光四年(523年)修建而成。这座古塔被誉为“华夏第一塔”,也是中国现存最为古老的砖塔,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筒体建筑。
1. 建筑特点
嵩岳寺塔为青砖、黄泥砌筑的15层密檐式砖塔,平面呈十二边形。总高37.045米,底层直径10.6米,内径5米余,壁体厚2.5米。塔的外部,由基石、塔身、宝刹组成。密檐之间矮壁上砌出各式门窗492个。密檐自下而上逐层内收,构成一条柔和的抛物线,且塔顶冠以砖质宝刹。塔刹由基座、覆莲、须弥座、仰莲、相轮、宝珠等组成,塔下有地宫。
2.建筑分析
塔身分为上、下两部分。塔身上部高3.73米,下部高3.59米,上下垂直,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券门通向塔心室。塔身采用两伏两券的砌筑方法,门上有尖拱形门楣和卷云形楣角,尖拱门楣顶部刻有三瓣莲花组成的饰物。塔身上层外壁八面,每面砌一座单层方形塔龛,塔龛自下而上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龛上部砌出叠涩檐,正面嵌铭石1方,铭石下辟半圆拱券门,技艺如上。门内为长方形小室,室后壁尚存佛像背光图案,故知室内原供置佛像。龛下部为长方形须弥座,座的正面辟壸门二。门内各有砖雕护法狮子1个,共16个,正、侧、蹲、立形象各异,昂首挺胸,直竖长尾,写实性强,与中原地区北朝佛教石刻中的护法狮子风格特征相同。在一层上部塔身各转角处均砌1个八边形倚柱,柱头饰火焰宝珠与覆莲,柱下为砖砌覆盆式柱础。
塔刹通高4.745米。自下而上由基座、覆莲、须弥座、仰莲、相轮及宝珠等组成,皆为青灰条砖平顺垒砌后砍制而成。宝珠与七重相轮上涂白灰层。宝珠上部残为平顶,伸出金属刹杆,刹杆上饰件已失。
塔身上部有叠涩密檐15层。叠涩檐之间,是极矮的直壁。由于诸层檐叠出的砖数不一,叠涩檐弧度各异,各层檐间的壁高自下而上递减,檐宽逐层收分,使之外轮廓呈现抛物线造型。叠涩檐间的塔壁上均辟有门窗。每面正中砌筑板门2扇,门上皆有尖拱状门楣,楣角呈卷云形。多数门楣下施垂幔。有的两扇板门紧闭,有的则一扇稍开。门两边各配一“破子棂窗”,每窗多为4根窗棂。唯第十层因壁面狭小,仅一门一窗。除南面第五、七、九、十、十一、十三层及东南面的第十五层辟真门外,其他皆为假门。叠涩檐间共砌门窗492个。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建筑作为凝固的史诗,浓缩了岁月的风华。阙,是中国建筑中一种特殊类型,也是我国古代一种标志礼制建筑遗存。迎着骤降的冷风,我们乘车前往太室阙。
太室阙,位于中国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的中岳庙前,是东汉时期的古建筑遗存,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石刻艺术的瑰宝。
刚踏入太室阙的所在地,我们便被其古朴的气息所吸引。阙,在古代是一种礼制建筑,通常位于宫殿、庙宇或陵墓之前,作为标志和守卫之用。太室阙始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历经千年风雨沧桑,至今仍然屹立不倒。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研究东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太室阙作为中岳庙的附属建筑,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走近太室阙,我们仔细观察其结构。太室阙由东西两阙组成,两阙相距约20米,高约4米,宽约3米。阙身由青石砌成,雕刻着各种图案和铭文。这些雕刻线条流畅,刀法精湛,展现出东汉时期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审美情趣。
阙身上部的浮雕,描绘着麒麟、凤凰等瑞兽的形象,寓意着吉祥和安宁。这些瑞兽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仿佛正在诉说着古代的神话传说。而阙身下部的浮雕,则刻画着车马出行、人物宴饮等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东汉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站在太室阙前,我们深感其历史底蕴的厚重。这座古老的建筑不仅见证了东汉时期的辉煌与繁荣,也承载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仿佛能听到古人在此祭祀祈福的声音,感受到他们虔诚的心灵。
滑动看图
此次考察之旅,不仅是一次视觉与心灵的盛宴,更是一次深刻的学术洗礼。我们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隧道,与历史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我们将带着这些宝贵的经历与感悟,继续在美术学的道路上探索前行,用心灵感受更深的文化。
供 稿:郭星辰 黄昀琦 赵品
供 图:郭星辰 黄昀琦 赵品 李海婷
责 编:李海婷
责 审:付薪莉
指导教师:范淑英
西安美术学院
美术史论系
官方微信平台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