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美微史论
点击上方关注“西安美院美术史论系”
|以爱之名 讲述艺术故事 有温度的艺术文化平台|
“人民性”的时代建构:
新中国美术75年学术研讨会在西安美术学院成功举办
2024年10月22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提供学术支持,西安美术学院、《美术》杂志社联合主办,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西安美术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等单位承办,西安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西安美术学院新中国美术研究所协办的“‘人民性’的时代建构:新中国美术75年学术研讨会”于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A馆一楼举行。
本次研讨会作为西安美院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阶段性会议,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所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结合新中国美术创作的艺术实践,从“人民性的历史建构与新变”、“新中国美术创作中的人民性表达”、“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与新时代美术创作中的人民性”三个单元主题,对新中国美术75年中“人民性”的时代构建问题,展开研究讨论。
01
开幕致辞
10月22日上午八点半,研讨会开幕式在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A馆一楼举行。出席此次开幕式的嘉宾有: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黄宗贤,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科研处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于洋,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楠木,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陈明,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潘天寿纪念馆馆长陈永怡,湖北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陈晶,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林,四川美术学院原实验艺术学院总支书记、副院长郑川,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中华艺术宫副馆长马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书记、副主任郭秋惠,西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王江鹏,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副教授、教务处副处长林锋,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魏祥奇,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创作处主管郑石如,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副研究员丁澜翔,以及主办单位人员:《美术》杂志社社长冀鹏程,《美术》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吴端涛,《美术》杂志社学术交流部主任杨灿伟,《美术》杂志社责任编辑靳浩,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朱尽晖,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屈健,西安美术学院学科建设办主任周仲铭,西安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处长刘晨晨,西安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郭继锋,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周靓,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党总支书记、副主任周园,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主任唐中磊等。
开幕式由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屈健主持,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朱尽晖和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美术》杂志社社长冀鹏程分别致辞。
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朱尽晖 致辞
朱尽晖院长在致辞中首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感谢,指出:“‘人民性’是现当代美术研究中的一个永恒话题,西安美术学院作为一所具有鲜明红色基因的高等美术院校,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非常注重“人民性”。“‘人民性’的时代建构:新中国美术75年”正是基于西安美院75年办学经验,在红色基因和以人民为中心研究导向上积淀产生和孵化的项目,是学科话语权体系化和交叉学科不断融合的结果。相信此次阶段性学术研讨会一定能够成为“人民性”研究一个重要学术基石。希望与会学者们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细致研讨,将这一重大课题研究放置在国家高度层面,并在世界范围内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 尚辉 致辞
尚辉主任肯定了朱尽晖院长谈到的美术创作中“人民性”课题深入发展、深入研究的命题,并指出:“我们感觉到有关人民性,我们探讨的人民性之中有关表现题材,每个时代题材的变化非常多,但是有关新时代有关人民性的理解我觉得是需要我们进行更加深入探讨的。”人民性的理解需要深入探讨,尤其是在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出现的许多作品都涉及到人民性。他表示,虽然人民性是一个集体概念,但每个时代的表现题材都有所不同。如何界定中国美术的人民性,以及它所代表的精神情感和世界观是当前需要深入探讨的命题。
《美术》杂志社社长 冀鹏程 致辞
《美术》杂志社社长冀鹏程先生在致辞中提到《美术》与西安美术学院的多年联结交流,指出:“《美术》杂志社与包括西安美术学院在内的各大专业院校交流频繁,美术学院教师的许多代表性成果都在《美术》杂志上刊载,并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新中国美术的研究与实践贡献卓著。《百年美术创作中的人民性研究》这一课题研究为新中国美术研究贡献了一系列高质量学术成果。也期盼未来,西安美术学院与中国文艺理论界能有更为广泛、更具深度的合作与交流。”
全体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02
会议发言
本次研讨会为期一天,共分为主旨发言和三个单元举行,来自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社、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上海大学、湖北美术学院、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安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西北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学术机构著名学者、学科带头人及青年学者分组进行了相关议题汇报与研讨。
主旨发言
主旨发言由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主任唐中磊主持,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黄宗贤,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于洋、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张楠木分别作主题演讲,从民族审美话语、共同体意识、图像表达、历史话语考察等视角出发,对新中国美术创作中的“人民性”进行了探讨。
尚辉以《“人民性”建构了面向生活的民族审美话语》为题,梳理了西方艺术史上的农民形象以及大众化艺术,探讨了有关“人民性”在当代美术评论上的话语挑战,阐述了以“人民性”为灵魂的中国式现代美术对民族艺术的尊重以及在文明互鉴中对外来艺术的创新性转换。
黄宗贤以《共同体意识中的人民形象》为题,探讨了西部高原于形塑新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人民性艺术的重要空间作用,从新中国美术中高原图景的再造,探讨高原叙事的话语变奏,结合现实的与想象的远方对当下民族美术题材进行反思。
于洋以《新时代美术创作的人民性与图像表达》为题,梳理了家国社会语境下新时代美术现象与作品,阐述了新时代美术新象及对其发展规律的思考。
张楠木以《“艺术人民性”话语的历史考察》为题,以知识考古的方式对理论进行学术史考察,从“人民性”的概念及其质的规定、发展历程,探讨了“艺术的人民性”的理论生成和话语重构。
第一单元
人民性的历史建构与新变
第一单元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书记、副主任郭秋惠主持,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明评议。陈永怡、郑川、王江鹏、郑石如分别作主题演讲,从不同角度对艺术中“人民性的历史建构与新变”进行探讨。
陈永怡以《美术创作中“人民性”叙事的诗性传统》为题,梳理了改造新中国时期围绕学术教育建设的“整个的艺术运动”,涉及宣传介绍、美术馆建设、艺术教育机构、艺术人才、刊物的培养,阐述了“人民性”叙事在其中的诗性表达,并引发对新时代美术创作“人民性”表达的思考。
郑川以《“参与”或“介入”:“人民性”话语的时代新变》为题,通过新时代“社区”的新艺术“介入”实践探讨其方法论建构,围绕着社区艺术实验阐述历史承继中“人民性”话语的当代书写。
王江鹏以《延安时期“艺术人民性”话语的理论构建及实践路径》为题,阐述了延安时期“艺术人民性”话语的理论构建,以及文艺下乡、向民族民间美术学习、表现抗战中的人民生活等三条实践路径。
郑石如以《民主的现场:人民权力的兴起与延安美术表现》为题,阐述了新中国延安美术中人民潜力的激发。参与历史创造的能动性是潜力激发的核心,此觉悟得到了该时期民主制度的保障,得以激发、引导与集中,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与社会进步。
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陈明对第一单元的发言作评议总结,指出陈永怡教授谈到“人民性”诗性的表达,实际就是谈人民性在创作上面的表现如何表达。郑川副院长谈到了“人民性”在当代社区艺术上的体现和他的实践路径,王江鹏副院长谈到延安时期文艺座谈会的理论建构与他的实践路径,郑石如副研究院谈的是人民性如何体现与人民权力当中,民主制度如何实现和在美术当中如何表达的。四位学者都围绕“人民性”及其实践路径做了深入论析,内容侧重不同,但都非常详尽。
第二单元
新中国美术创作中的人民性表达
第二单元由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林主持,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黄宗贤评议总结。陈晶、陈明、郭秋惠、丁澜翔、林锋、靳浩做主题发言。
陈晶以《集体的观看——“二万三千里”国画写生中的三峡图像》为题,论述了山水画如何在集体性“观看”中实现“人民性”的艺术表达,国画家们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完成了自我的形塑,深刻影响了艺术家的观看方式,并外化为视觉图像,促成新的图式风格。
陈明以《新中国绘画中的“人民性”特征》为题,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绘画中人民形象的变化与社会语境、文化语境、题材与语言及图像叙事模式之间的关联,以及人民形象因图像的选择和生成方式不同而发生的改变。
郭秋惠《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形象设计的“人民性”》以国旗设计、建国瓷设计为案例研究,分析了“民族、科学、大众”文化教育政策背景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形象设计中“人民性”的体现。
丁澜翔《旅行·科考·摄影——1950年代的荒野风景与自然观》以《为祖国寻找资源》为例,阐述1950年代大量荒野视觉与文本所构成的关于国家风景、国家地理与国家宝藏的多重话语,体现艺术家对荒野与勘探者的矛盾和观念冲突的危机化解。
林锋以《广州美术学院主题性美术创作中“人民性”的话语根基》为题,阐述了“人民性”美术的历史渊源,梳理了红色美术与“人民性”的交织、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人民性”表达、新时代“人民性”美术创作的多元化表现,引发“人民性”美术创作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靳浩《新时期美术期刊视域下的“人民性”——以<美术>杂志为中心》发言,阐述了1980年代《美术》杂志通过多种栏目形式所体现的“人民性”立场,以《美术》为代表的美术期刊促进了新时期美术创作的繁荣,引导主流美术的发展走向。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研究院院长黄宗贤对上述六位学者的发言作出总结。第一,“人民性”艺术研究必须要推进、要深化,这种推进与深化有了与新材料的发掘、新方法的采用、新路径的探讨,以及新视野的拓展。第二,必须提升理论创构、话语创新的能力,习总书记对中国的学术界,包括艺术界提出了基本要求,就是学科体系创新、理论创新,以及话语创新。
认为“人民性”艺术讨论研究只有更加深化对概念、对范畴、对话语表述方式进一步的探讨,才能实现人民性艺术的理论与话语体系的创新与建构。
第三单元
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与新时代
美术创作中的人民性
第三单元由《美术》杂志社学术交流部主任杨灿伟主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科研处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于洋评议总结。马琳、魏祥奇、李林、吴端涛、刘尚才分别做主题发言。
马琳在《新时代美术创作与策展中的人民性》中指出,美术展览作为连接艺术与公众的重要媒介,其策展理念与实践日益强调“人民性”这一核心特质。美术展览与人民性的融合,既展现了艺术的社会责任,也揭示了其广泛的社会功能。
魏祥奇以《在场与缺席: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的人民形象》为题,结合众多艺术图像材料,探讨了新中国美术创作中与“人民的形象”内涵与结构相适应的在场图像。
李林在《新时代美术创作中的“人民性”探讨》从新时代美术创作人民性内涵定义出发,探讨新时代美术创作与人民性的紧密联系,提出创作中面临的挑战与增强人民性的对策。
吴端涛以《为时代抒写,为人民高歌——新时代插图创作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梳理了历届美展中插图创作的时代新变,关注到插图的语言特征与继承创新,并归纳总结了新时代插图创作的挑战与机遇。
刘尚才在《两个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与中国当代美术创作中的“人民性”话语建构》里,从两个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之关联性出发,梳理“政治化和制度化”、“现代化和全球化”、“中国化和本土化”与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的关系。
于洋为本单元发言作评议,认为马琳从策展角度出发,提出了素人策展和社区美术馆流动馆长制等新概念,为“人民性”的诠释提供了新的视角。魏祥奇则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强调了文化政治意味,提出了对“人民性”的新理解和解读。李林提出了动态反馈机制的概念,为理解“人民性”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吴端涛则从插图艺术的角度,探讨了如何通过大众阅读来解读“人民性”。刘尚才通过比较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艺座谈会讲话,阐述了“人民性”语境的变化和发展。
第三单元的五位发言人围绕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和新时代美术创作中的人民性,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他强调,这些发言从话语体系的角度出发,展现了“人民性”概念的多面性,而不是单一维度。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做大会评议。尚辉主任表示,本次论坛有效且深入地探讨了“人民性”的来源、时代建构及定义问题。论坛对各个时期的美术作品中的“人民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展现了“人民性”在不同时代的建构和变化。中国式的人文主义以“人民性”为内涵,在中国现代美术中尤为独特和重要。最后感谢西安美术学院及各位参与者的辛勤付出,期待未来能有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党总支书记周园作会议闭幕总结致辞,她代表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对各位专家、学者对本次论坛的支持和参与表示衷心的感谢首先对前来莅临参加此次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再次表示衷心感谢!
同时提到,今年也是西安美院75周年校庆:“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今后还将继续加强新中国美术研究,从“人民性”这个经典概念入手,为新时代中国美术创作和研究,努力提供崭新的理论范式和实践模式。”
责 编:周慧媛
责 审:刘腾腾 陈芊
指导老师:张恒超
西安美术学院
美术史论系
官方微信平台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