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美微史论
点击上方关注“西安美院美术史论系”
|以爱之名 讲述艺术故事 有温度的艺术文化平台|
“一砖一瓦皆故事,一街一巷塑古今”
——2023级美术学班山西考察
山西考察之行的第九、十天,我们回到了平遥,去到镇国寺、平遥古城和双林寺,我们驻足在千年古刹,欣赏精妙绝伦的彩塑,感叹五代建筑的魅力;我们行走在平遥古城的小道,感受一半史书中,一半烟火里的独特韵味。
“一砖一瓦皆故事,一街一巷塑古今”。
在平遥,我们寻找历史的痕迹。
01
镇国寺
镇国寺,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城东北15千米的郝洞村,始建于五代北汉天会七年(963年)。初名“京城寺”,明嘉靖时改称“镇国寺”,延用至今。寺庙经金、元、明、清多次重修、重建,现存寺院共有两进院落,坐北朝南。此寺前后两进,有天王殿万佛险、三佛楼和观音、地藏、二部、土地、三灵候和财福神等殿。释迹故事壁画系明代作品,保存完整。镇国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和双林寺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镇国寺的建筑,以万佛殿为最重,虽然经过多次重修,但仍保持了五代时的风貌,是中国佛教寺院中现存的三处五代建筑之一,其中的彩塑,更是全国寺庙殿宇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作品。寺内现存五代、元、明、清各时期古建筑44间,彩绘泥塑62尊,壁画100余幅,碑碣20余通(方)。
Part.1
万佛殿
万佛殿是镇国寺的主殿,堪称"千年瑰宝",建于北汉天会七年(公元963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殿内彩塑11尊,属五代作品,甚为可贵。万佛殿内的梁架上至今清晰地留有建殿时的题笔——“维大汉天会七年建造”。镇国寺虽经金、元、明、清历代屡次修葺,但万佛殿始终保持着初建时的唐、五代原貌风格,是中国寺庙木结构建筑中的珍品。
(镇国寺-万佛殿)
万佛殿的建筑艺术,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科学的高超水平,是中国古代砖木结构的不朽之作。其古老奇特的建筑艺术令人叹服。该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九级歇山顶。正立面左右开窗,前后明间开一门,可通后院。全殿砌以厚壁,檐高5.27米,檐出2.94米,举高3.6米,总高8.87米。殿宇用柱12根,高3.42米,直径0.46米,12根殿柱均包入墙内,柱础不可见,为防止包入墙内的殿柱因日久潮湿而腐朽,在每根柱底于外墙处开一气孔,匠心独具。
殿内的十一尊彩塑弥足珍贵,是罕见的唐末五代风格彩塑。主佛结跏趺居中而坐,二弟子、四菩萨、二天王、二童子舒朗的排列在坛上,殿内空间不大,但彩塑之间合理的安排与建筑结构的设置,以及彩塑间潜在的互动关系,让人在这有限的空间内感受到宽广之意。
寺内其他大殿内的塑像及壁画等也十分精彩,如地藏殿和三佛楼等。
Part.2
地藏殿
清代乾隆年间所修的地藏殿,殿内地藏王菩萨结踟跌坐,神态静虑深密。两厢的十殿阎王塑像,或文质彬彬,或怒不可遏,表情不同,神态生动。
Let's go
地藏殿
Part.3
三佛楼
三佛楼创建于明代,楼内保存有明代彩塑和壁画。塑像造型优美,是典型的明代早期作品,两山墙壁画技巧古朴、娴熟,精心地描绘了释迦非凡的一生,且铜丝编制佛像背光的工艺十分具有代表性。
(镇国寺-三佛楼)
02
平遥古城
“县小城墙固,千年今尚存。新风观闹市,旧迹见衙门。”
——《游平遥城》朱帆
此次山西之行始于平遥,终于平遥,这座接近三千年历史的古城就这样见证我们的到来与离开。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如今的平原古城多保留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城内外各类遗址、古建筑300多处,完整保存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铺结构基本保持原样,被称为“研究古代城市的活样本”。
平遥古城在军事防御与建筑技术上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古城墙筑造技术在隋、唐、宋时延续为夯土墙,直到明代初年才改筑为砖石城墙。现存城墙保存完好,周长约6km,从外侧可以看到明代留下的砖石结构,而从内侧的一些部分则可以见到原始的夯土结构。现存城墙俯瞰平面近似方形,东、西、北三面墙体都是直线型,唯有南面墙体依据中都河筑成弯曲形状。墙身的平均高度为10m,下宽上窄,底宽8m至12m,顶宽2m至6m。古墙由墙身、马面、挡马墙、垛口、城门和瓮城及部分组成。
(平遥古城)
步入平遥古城,青砖灰瓦、棱角飞檐,红艳的灯笼,街头身着明清服饰与现代服饰游人摩肩接踵。平遥古城的真正发展正是始于明清时期,遥想当年商贾云集、贸易繁盛,人们生活富足于是在居住上颇为讲究。一般是四合院式院落,富足之家还会在门前竖立一对石狮以壮声威。虽不似江南园林的清秀丽婉,其厚重古朴也处处展现出北方建筑的恢宏大气。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晰,庭院深深。明清特色的木雕、砖雕与石刻配以红对联、土窗花,生动至极。这些民居遗迹集中体现了十四至十九世纪前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宗教信仰、传统思想、伦理道德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汇通天下第一家,誉贯九州名满涯。百载兴衰风雨过,空楼依透旧时华。”这是现代诗人对于日升昌票号的凭吊怀古。“进了平遥城,银子元宝绊倒人。”平遥的气魄缘于晋商,富可敌国的故事里隐含着现代金融的种子,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家私人金融机构——日昇昌。随着晋商们的生意越做越大,大量现银往来既不方便也不安全,票号可以方便商人将先银兑换成银票带在身上,并且可以在其他城市兑换现银。平遥西大街一家颜料铺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票号“日昇昌”。在其带动之下,鼎盛时期的票号超过二十家,一度成为当时金融业的中心。
平遥古城的漆器更是久负盛名,技传千年。此地盛产一种特殊的漆树,也有一批代代相传的漆艺人,在长年累月的积累中,这些匠人们研究出了漆器的独特技术。平遥推光漆器就是其中一种,其外观古朴雅致、构造精细、漆面光洁,绘饰金碧辉煌,手感细腻滑润。这项技艺历经上千年的积累、沉淀、提炼与升华,传承至今实属不易。2006年5月,该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3
双林寺
10月17日上午,我们到了本次考察的最后一站——双林寺。双林寺位于晋中市平遥县西南六公里桥头村,原名中都寺,作为“一城两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林寺以彩塑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的宝库”。其始建不详,第一次有记录是在北齐年间。双林寺中现存最古之碑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姑姑之碑”,第二十行写到“重修寺于武平二年”,“武平二年”乃北齐年号,既是重修,其创建年代必早于此。即使从北齐算起,双林寺也已历经一千四百多个春秋了。
双林寺坐北朝南,寺的外围是一圈高大的夯土包砖墙。寺内分东西两大部分。西部为庙院,沿中轴线坐落着三进院落,由十座殿堂组成。前院为释迦殿、罗汉殿、武圣殿、土地殿、阎罗殿和天王殿;中院为大雄宝殿和两厢的千佛殿、菩萨殿;后院为娘娘殿和贞义祠。东部为禅院、经房等(现为学校所用)。
Part.1
天王殿
拱券形山门正北第一座殿为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间檐下挂一竖匾,书“天竺胜境”四字。前檐置五铺作斗拱,如意头假昂。
天王殿廊檐下塑四大金刚,每尊约高三米,一字排开,采用写实的造型手法,加之空间中宏大的架式和大块的形体,使人感到他们具有人间武士的亲近感,同时又具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武气魄。
天王殿正中塑像是天冠弥勒菩萨,和现在的大肚弥勒是同一尊,但是是不同时期的两种不同形象,天冠弥勒菩萨是五代以前的形象,而大肚弥勒菩萨是五代以后的形象,所以这一尊是明代仿照五代以前的形象来塑造的。左右两边是他的胁侍,梵天和帝释。在里面一边四尊,一共八尊的是八大菩萨,由于光线较暗,颜色保存较好。南墙倒坐四大天王,手持琵琶、宝剑、蛇和伞,各自护卫东南西北。四大天王手中所持物件,按佛教《圆觉经》中“四轮”之说,为土、金、风、水。因佛经在中国长期流传,又附会为“风调雨顺”,清代翟灏所著《通俗篇》引王业燕《阁知新录》说,凡寺门内四大天王,各持一物,暗喻“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天王殿
Part.2
千佛殿
千佛殿正中主像是水月观音即自在观音。一般水月观音两边分别是善财和龙女。因为常年不见光,所以颜色保存较好。千佛殿最为精彩的就是左侧左前方的韦陀像,同时也是双林寺的镇馆之宝。身高1.62米,身着盔甲,少年将军的形象,身形是较为柔软的S型曲线,从头到脚贯穿的S型。因为其S型的灵动性与流畅感,又被称为最美韦陀。
韦陀的上半身,肚子微微凸起,搭配它整个右胳膊朝右后方,右手握拳姿势,这种姿势像一张被拉满的弓,蓄势待发的动态感,随时做好战斗的准备。韦陀的重心在左脚,右脚轻微点地,呈现一种很松弛的静态感,整尊韦陀呈现的是一动一静一张一弛,并且刚柔并济。整个身形除了S型,并且整个向右拧转,胯的部分向右上方提起,超越人体的极限,普通人做起来会有种扭曲感,而这里非常流畅自然,而且人物动作形象特别丰富,活灵活现。
韦陀又是护法神的存在,所以各种地方都有眼睛,头上、肩膀、肚子、膝盖、脚踝,随时注意周围的危险。1992年,钱尚武先生来双林寺参观后给予它最高的评价,说“双林韦陀,英勇雄健,全国之最”,因为全国仅存一尊这样形象的韦陀,其他韦陀都是站在弥勒菩萨的背后,而它是独立存在,全国只有一尊。
(双林寺-千佛殿)
Part.3
大雄宝殿
中轴线上第二进院落为正北的大雄宝殿和东西厢的千佛、菩萨二殿,布局较为宽敞。大雄宝殿是明初重建,是全寺中最高大的建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六椽,“侧脚”、“生起”较明显,设一步前廊,四周檐下五铺作斗拱一圈,柱头、补间铺作各一朵。梁架结构整洁合理,颇合法制。斗模门窗装修及屋脊吻兽皆为典型明代风格。殿内主像为“三身佛”,两侧是文殊、普贤坐像。三身佛前有铁铸包泥“接引佛”迎门而立,负责接引众生前往西方极乐世界,同时也是双林寺中唯一一尊铁胎彩塑。殿内还有明代所绘壁画《礼佛图》,惜于民国初年为白粉所盖,从1982年洗出的局部中,尚可窥到壁画一斑,线描挺拔,设色艳丽,尚有元代遗风。
(双林寺-大雄宝殿)
Part.4
菩萨殿
菩萨殿正中主像是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是05年春晚节目千手观音的灵感来源。每条胳膊纤巧而富有弹性,非常自然,没有造作之感。眼睛在手心中间,被称为慧眼,慧眼看芸芸众生之间的苦难。有的手心握有法器,代表解救不同的苦难。因为这个殿光线较差,反而成为保存较好的殿。最为精彩的是菩萨嘴唇上的朱砂,从明代到现在没有复描过却到现在依旧鲜艳。两边的墙上满满当当五层都是菩萨在不同时期在人间的不同化身,最上面一层是坐姿,下面都是站姿,每层倾斜15~20°,既增大空间又能减少风沙灰尘的沉积。
(双林寺-菩萨殿)
Part.5
罗汉殿
罗汉殿正中主像是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左右两边各九尊的是十八罗汉,建造于北宋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年左右。
最早佛教传入中国只有16位罗汉,而双林寺彩塑在宋代十六罗汉的基础上加上了中国本土的降龙和伏虎罗汉,凑齐十八罗汉。这些罗汉有鲜明的宋代彩塑特点,文弱、文官形象,尤其是左手边,紧挨菩萨的第一尊罗睺罗罗汉,头戴官帽,身穿官服,坐在交椅上面。罗睺罗的身份地位比较特殊,是佛祖的亲生儿子,所以塑造的时候就是按照一个官家子弟的形象去塑造的,而他也是十八罗汉中唯一有自己供奉寺庙的罗汉。
宋代最主要的塑造手法是注重面容的塑造和情感的倾诉,所以双林寺的十八罗汉彩塑与其他寺庙不同,其他寺庙的罗汉面容非常严肃,而双林寺罗汉由于表情面部形象不同,搭配它黑琉璃的眼睛,每尊罗汉给我们的感觉就像是拥有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跃然眼前。有血有肉,鲜活可亲,充满生活气息,丝毫不似传统神像那般高高在上。
(双林寺-罗汉殿)
❖
结语
为期十天的考察结束了,回顾这十天的考察历程,我们从中学习到了许多也感受到了许多。时间好像偏爱这片土地,于是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它走过的痕迹。在佛寺洞窟中,能体会到传统建筑之美和佛神之意,跨越千百年的对话更显得动人心灵。在博物馆里,能感受到来自过去的呼唤与等待,再次为古人的智慧和祈愿而感动。回首来路,我们发现岁月的痕迹是多么动人,更让我们坚定了保护、传承和研究它们的决心。
结
语
供 稿:李璐桐 赵美佳 税月沁歌
供 图:李源淅 朱妍奕 李璐桐 赵美佳
责 编:崔艺千
责 审:张缤月
指导老师:单海兰
西安美术学院
美术史论系
官方微信平台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