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美微史论
点击上方关注“西安美院美术史论系”
|以爱之名 讲述艺术故事 有温度的艺术文化平台|
2022级美术学秋季考察终点站
2024年秋季考察—南阳站
引言
此次秋季考察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有“文明在宛”美称的南阳市。在南阳市博物馆中一件件实物、一页页典籍的映照下,我们感受到时间和空间在这里的凝固,心中的思绪随之激荡,体会到文物生命力的唤醒;在南阳汉画像石馆里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汉代的建筑、交通、娱乐、宗教等各个方面,仿佛在翻阅一本关于汉代的“百科全书”。
考察终点站
一、南阳介绍
南阳,古称宛,地处中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黄河、长江、淮河三大江河流域在这里交汇。南阳是中原文明的发祥地,60万年前,南召猿人在这里燃起第一堆篝火;同时黄山遗址和数百处旧石器、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证明了南阳是中华文明探源的核心;范螽、张衡、张仲景、诸葛亮四圣,赋予了南阳在古代中国的人文高度;光武帝刘秀龙兴于南阳,两汉人文荟萃,大汉雄风,成为南阳历史文化的标志;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关中文化的交融,塑造了南阳文化特有的品质和气度。
二、南阳历史基本陈列馆文物展示
跟随着讲解老师的脚步,我们全面参观了南阳市博物馆,珍藏数十万件文物的南阳市博物馆向我们展示了南阳的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弓形器
商(前1600-前1046)
南阳市博物馆旧藏
“弓形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中一种特殊的器物,由于形式奇特,用途不明,所以按其形状命名为“弓形器”。其器身呈扁长形,中部较宽、微向上拱起,两端连有曲度较大的弧形臂,臂端有镂空圆铃,内有铃球,也有的是无铃球的实心球,还有的做成马头形、蛇头形。
这件圆铃式弓形器正面饰两个对称的蕉叶兽面纹,镶嵌有绿松石片。整器造型独特、古朴。宋代《宣和博古图》称其为“汉旂铃”,称其为汉代之器显然有误,因为从考古发掘的实例发现,弓形器多出于规模较大的商周贵族墓葬中。普遍的说法认为它应该是车马器,是骑手和驭手固定在腰带上,用于绊挂缰绳,帮助双手用兵器(如弓箭)或控制马匹的,名之为"挂缰钩"。
弓形器
人物、伏羲、女娲、执戟门更
画像砖
西汉(前206-公元25)
新野县樊集吊窑M38东柱
在馆内有一件伏羲女娲图的画像砖,在这个画像砖中,伏羲女娲位于画面的中间,上面是人物(可能是墓主人),下面是执戟门吏。汉代伏羲女娲被并称为“三皇”,人们将他们作为古代帝王和始祖神加以崇拜。汉代社会各阶层对伏羲女娲的尊崇也最终影响到汉代的丧葬礼俗,伏羲女娲画像广泛出现在墓室及其附属的祠堂、墓阙等建筑上。
根据目前整理的资料看,汉墓中伏羲女娲画像在西汉中期已出现。河南地区的伏羲女娲画像以南阳地区为代表。时代集中在东汉时期。南阳是河南汉画像砖石出土集中的地区之一。伏羲女娲或单一出现,或对偶出现。伏羲女娲手中所持物多样化,有芝草,华盖、规矩或捧月。
人物、伏羲、女娲、执戟门更画像砖
立姿灰陶马、灰陶牵马胡人俑
汉(前206-220)
南阳市西关苏家大坑出土
这是一件汉代灰陶马,该马两耳直竖,鼓目前视张口作嘶鸣状,前腿直立,后腿微曲,昂首翘尾身体比例十分匀称,全身轮廓优美肌肉富于弹性骨骼和肌肤都有非常细腻的变化。西汉前期的陶塑,注重细节的刻画,朴实写实已形成风格,所以马的头部雕刻最细,整体塑造得体态矫健,栩栩如生。马虽然处于静止状态,但却挺胸昂首,全身充满压抑不住的活力。
在它的旁边是同时出土的一件灰陶牵马胡人俑,是南阳市博物馆珍贵文物。这件胡人俑雕塑艺术的独特造型,是南阳汉代高超的陶塑造型艺术水平的再现,也是当时历史进程中,胡汉融合交流的艺术积淀和人物见证,其价值在我国汉代陶瓷美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灰陶牵马胡人俑、立姿灰陶马
唐三彩凤首壶
唐(618-907)
南阳市南关大街征集
这是一件唐三彩凤首壶,同类型的器物在河南省境内的博物馆多有展示。小口,口下有一凤首,长颈,扁腹,高假圈足,呈喇叭形,单把,通体施绿、褐、黄等釉彩,腹部的两面均有浅浮雕纹饰,一面是凤鸟纹,站立于花叶上,昂首挺胸,双翘向上扇动,尾羽上翘,一足抬起,若跳舞状。这种凤首应当是受到当时丝路上流行的“胡瓶”造型的影响烧制而成,思维活跃的工匠们根据波斯萨珊帝国的鸟首壶瓶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了凤首壶的艺术造型,使得这种器皿在具有实用性的同时增加了观赏性,恰到好处的利用中国文化符号展现出了唐代封建皇权的尊贵,是中西交流的产物。
唐三彩凤首壶
三、南阳汉画馆文物展示
南阳汉画馆是中国第一座专门收藏、陈列、研究汉代画像石刻的艺术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汉画像石研究中心。来到南阳汉画馆,我们通过观察画像石、画像砖了解到汉代的建筑、交通、娱乐、宗教等各个方面,体会到当时丰富、热闹的社会风貌。
农耕生活的写照—《耕耘图》
耕耘图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南阳市邢营汉墓
石刻画像共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为舞乐百戏,中层为逐疫驱鬼,下层为仙人戏龙虎与耕耘。
右下角为耕耘图,一位农夫正在没膝深的禾苗间耕(锄草)。农夫之妻担送饮食来到田头。画像再现汉代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勤劳作场。这幅画像不仅展示了汉代农业生产的真实画面,而且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和美好的愿望。
耕耘图局部
在南阳汉画像石中,与龙密切相关的题材之一是天象星座。《耕耘图》中人与龙的交流,象征着人们对土地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期盼。龙作为四灵兽中的东方守护神,与春季天象相对应,被视为能带来风调雨顺的吉祥物种。因此,《耕耘图》不仅描绘了农耕场景,也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渴望,同时也更深层次地表达了汉代先民对家国安宁、生活美满的深切期望。
舞乐百戏的缩影—《许阿瞿观舞赏月图》
许阿瞿观舞赏月图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南阳市李相公庄
“许阿瞿”画像石于1973年3月出土于南阳市东郊李相公庄一座狭小简陋的三国墓中,作为一般石材被三次利用盖在墓顶。刻画像分上下两格,上格左一儿童坐在榻上观看儿童游戏。小孩面前空白处阴刻“许阿瞿”三字。下格为舞乐百戏表演,或飞剑跳丸,或跳盘鼓舞,或弹琴,或吹排箫等。画像的左边锲刻隶书铭文136字,铭文诉说了墓主人许阿瞿年仅五岁就于东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不幸夭折,家人十分悲痛的事情。许阿瞿”画像石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尤其是儿童玩鸠车和飞剑跳丸的场景在南阳汉画中极为罕见,它为我们研究汉代的童戏和百戏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直观史料。
许阿瞿观舞赏月图局部
祥瑞升仙的浪漫记忆—《仙人乘龟图》
仙人乘龟图
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
南阳市麒麟岗汉画像石墓
石上刻一仙人,纤腰广袖,跪坐于巨龟背之上。仙人身着长裙,头上发辫后飘;双手捧一束巨大的芝草,枝叶翩然。龟昂首伸颈,步履矫健。龟有干年之寿,为古代四灵之一,同时也被人们赋予了升仙的灵性。这幅画喻意乘龟升仙,它暗含着墓主人的特殊身份与石刻艺人的与众不同。
天文神话的瑰丽传说—《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
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
南阳市西关汉墓
“嫦娥奔月”汉画像石于上世纪60年代出土于南阳城区西关的一座东汉末期汉墓,长1.41米,宽0.60米。左方刻有一月轮,内有蟾蜍;右方刻嫦娥,人首蛇躯,头梳高髻,身着宽袖长襦,后拖曲尾,双手前拱,面向月轮作飞腾状。背景中散布九颗星宿,饰以云气,体现着鲜明的汉代文化特色,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和深刻的意味。南阳汉画像石中多有刻日轮、月轮、月食、玉兔、星宿的画面,它们与文献中的记录交相辉映,体现了汉代的天文观念和人们的信仰。
嫦娥奔月图局部
“角抵”瞬间--《搏击》
搏击
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
南阳市麒麟岗汉画像石墓
南阳汉画中的“角抵”在全国汉画艺术中独树一帜,可分为人与兽斗、兽兽斗和人与人斗三种形式。这些画像中的形象生动夸张,人物勇猛矫健,动物野性十足,在力量与意志的对决和抗衡中,充分展示了崇武尚力、勇于桃战的时代精神。《搏击》石刻二人,一人徒手与执长矛者相搏击。执长矛者身穿紧身衣,凶猛彪悍,勇敢出击;徒手者宽衣博带,儒雅稳健,沉着应对。此画像尽显中华武术之风采。
搏击局部
结语
每一件文物都见证着一个时代的波澜壮阔,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经历者,它们记录着历史中人来人往与兴衰成败,看着人类一步步走到今天。置身于“活化”的历史之中,我们此次艺术考察之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文物中窥探到历史的风华,感受到艺术的震撼,接受了心灵的洗涤,也得到了艺术“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启迪。
考察终点站
供 稿:刘腾腾 王亚宁 朱瑜彤 杨梦林 雷佩莹
供 图:刘腾腾 王亚宁 朱瑜彤 杨梦林 雷佩莹
责 编:盛文馨
责 审:付薪莉
指导老师:范淑英
西安美术学院
美术史论系
官方微信平台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