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史论·考察 || 2022级美术学 河洛文明传千载,千年古韵续新篇

文摘   2024-10-20 22:05   陕西  



西美微史论


点击上方关注“西安美院美术史论系”


|以爱之名 讲述艺术故事 有温度的艺术文化平台|



河洛文明传千载,千年古韵续新篇

——探秘河南博物院


时间川流不息,历史更迭不休

那些千百年前的文化传统

人文往事理应随时光消散

但今日的我们仍能

知晓并探寻那湮灭的年代

只因历史文物搭建出来的桥梁

让今人从博物馆、美术馆中

窥见千年前的熙熙攘攘

今日游学我们来到了

位于郑州的河南博物院

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

感受文化的魅力吧



梧飞庭畔畔,秋到人间。当十月深秋的阳光洒下大地时,我们来到了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创建于1927年,是我国成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2009年入选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 。现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及石刻最具特色。精品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大,是见证中华文明发展轨迹,展示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文化艺术宝库。


河南博物院

2024.10



黄河九曲,在中条山和崤山之间,冲开三门,一泻千里。

中原在黄河的襟抱中,北峙太行,南接汉淮,西踞伏牛,东引齐鲁。禹治洪水,划分九州,这里称为“州”,因处九州之中,又称“中州”。

这里沃壤无垠,是远古先民赖以生存的乐土,是炎黄子孙繁衍生息的居所,是华夏民族形成发展的策源地。这里最早被称为“中国”

世界古代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绵延至今,中原是这一文明谱系中保存最完整的地域。

中国的文字源在甲骨,出于殷墟,

中国的哲学源在周易,成于老子;

中国的姓氏源在炎黄,根在中原;

中国的王朝源在夏代,都于河洛……

中原孕育的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干,开启了中华民族文明之源。

「READING」




1. CHAPTER



走向邦国


新石器时期


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

——《吴越春秋》



破石成器,薪火承递

人猿揖别,血脉沧桑

骨笛唤醒的晨曦

沐浴着大河边最初的村庄

磨石绘陶,渔猎耕纺

构屋以聚,筑城为邦

杵之登登,百工始兴

抚民立公,家国以成

繁星聚莽原

多元文明汇融冲荡

建极于天中

华夏之花重瓣绽放



01


 贾湖骨笛



走向邦国,我们来到距今10000年~4000年的新石器时期,见到了这支来自8000年前的骨笛,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吹管乐器,被誉为“中华第一笛”。它的出土,改写了中国音乐起源的时间和历史,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国音乐史的发端,堪称中国古代音乐文明史的奇迹。



它出士于河南中部淮河上游流域的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它以鹤类禽乌中空的尺骨锯去两端关节钴孔制成,制作比较规范,从骨管上所留的等分符号分析可见,先民在制作时对骨笛的长度、口径及音孔的距离都经过精密的计算。



我们可以看到,这支骨笛全长23.1厘米,笛身钻有7个音孔。经专家测定,它可以演奏出近似七声音阶的乐曲,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do、re、mi.fa、sol、la、si,专家曾用它吹奏了乐曲《小白菜》。依据近年来对骨笛复原件的研究发现,骨笛的音色优美、空灵,音阶完备,同时也有多宫转调演奏的可能性。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七声音阶来源于西方,贾湖骨笛的出土,作为一个有力例证,证明了早在8000年以前,我们的祖先所具有的音乐水平已经是七声具备。



贾湖骨笛,开启了中华音乐文明之源。它特有的音色和音阶特质,唤醒了华夏民族远古音乐的心灵记忆。





2. CHAPTER



中原立国


夏商时期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司马迁《史记·封禅书》



泱泱九州,茫茫禹迹

宫城烜赫,碧龙腾骧

二里头深藏第一王朝之谜

浚哲成汤,正域四极

煌煌重鼎,翼翼殿字

商王城筑就青铜时代之基

安阳殷墟,考古圣地,

但见牲享人祭、甲骨惊世

陵墓幽邃、青铜狞厉

试问贞人何在、王者焉归

烈烈中土之火

照彻千里邦畿



01


 “妇好”鸮尊




走入夏商时期,我们见到了这只可爱的“妇好”鸮尊。他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一件鸟形铜酒器,商代晚期文物。高46.3厘米,重16千克,1976年出士于殷墟妇好墓,因内壁有铭文“妇好”二字得名。外形小耳高冠,圆眼宽喙,双翅井拢,粗壮的双足与下垂的宽尾构成三点支撑,使器物显得挺拔矫健,气宇轩昂。 



这件鸮尊通体满花的装饰有蝉纹、夔纹、云雷纹等八种之多,繁缛富丽的线条和立体造型巧妙结合,把这个夜的使者塑造的更加神秘瑰丽,反映着中原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



鸮是中国古代对猫头鹰类鸟的统称。在商代,猫头鹰被视为智慧的象征。昼伏夜出的习性、无声的飞行、锁利的喙爪使其拥有了勇猛、威严的形象,令人敬畏、崇拜,被视为神鸟。马承源先生认为“商代青铜器鸮号的图像,应看作是表示勇武的战神而赋予辟兵灾的魅力”。商代中原地区的能工巧匠以动物为题材,将丰富的想象进行合理地夸张,创作出集实用艺术于一体的国宝鹗尊。





3. CHAPTER



宅兹中国


西周时期


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



周代商起,立国于中

营建洛邑,礼乐相成

颍淮长子口,古器存殷风

河淇卫康叔,历世传彝宗

南土申与吕,身籍宝簋铭

虢公钟鸣鼎食

应侯金瓯玉佩

千年遗籀,瞬间尊荣

礼乐之器重启封

韶光几度匆匆



01


 七璜组玉佩



来到西周时期,我们参观到了这件精美的七璜组玉佩。199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三门峡发现了西周晚期等级较高的虢国墓-—M2001号大墓,墓主人的身份为虢国的君主,名为虢季。在出士的3000多件随葬品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七璜组玉佩,它通长约126厘米,由七个由小到大依次递增的玉璜,问以左对称双排两行的红玛瑙珠、料珠等串联而成。



璜上饰有夔龙纹,玉佩上部与玉项饰连为一体,玉项饰由串管、红玛瑙珠及最上部的玉龙纹饰组成。



据研究,大型组玉佩的使用,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西周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统治,大力强化宗法礼制,将用玉等级化、礼制化,由此形成了西周佩玉文化的特色。它的使用范围可能仅限于公、侯等诸侯国国君及其夫人,或有相应封号的贵族,是身份、等级的标志之一。



这件七璜组玉佩既为虢国国君所有,出土时置于死者颈部至膝下,是人体主要佩饰,它选料讲究,工艺精湛,为研究西周的佩玉制度提供了实证。





4.CHAPTER



逐鹿中原


东周时期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成公十三年》



王纲解纽,列国群雄并起

元典创制,诸子百家争鸣

鹤舞九皋,郑卫占先声

华夷交融,汉淮拥群英

诡异浪漫,荆楚问周鼎

刻镂华章,韩魏主夏盟

哲思成大道,风云聚天中

八方共逐鹿,华夏成一统

文明斯盛



01


 莲鹤方壶



来到逐鹿中原的东周时期,我们见到了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莲鹤方壶。莲鹤方壶,1923年出士于新郑郑国国君大墓。通高117厘米,重64,28公斤。壶身为椭方形,颈部两侧装饰了两条回首观望的龙形怪兽构成双耳,腹部四周四条翼龙仿佛正在缓缓向上爬行,底部两只张口吐舌、侧首回望的卷尾兽,似乎正在倾其全力承托器身。最精彩的还是上层盖顶怒放的双层莲瓣,中央伫立一只引颈欲鸣、展翅欲飞的仙鹤,被郭沫若先生誉为“时代精神之象征”



《诗经》中有“清酒百壶”的记载。作为古代青铜酒具的一种,壶这种器具常在宗庙祭祀、宴享宾客等重大活动中使用。但莲鹤方壶体积高大,装饰华美,并非是普通的盛酒之器,很可能是郑国国君的陈设品,是主人地位、财富和权力的象征。



春秋时期,旧的礼制迅速崩溃,新的观念逐步形成。作为国之重器的青铜器也在开创一代新风,由浸润浓厚的宗教色彩转而追求清新自由、轻松活泼的风格。器形由厚重变得轻灵、造型由威严转向奇巧、纹饰也趋于写实生动。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一切永恒的艺术品,是用时代的本质铸造成的”



莲鹤方壶正是时代的产物,那怒放的莲花、展翅欲飞的仙鹤,仿佛冲破了商周以来青铜世界的狰狞恐怖、神秘威严,把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引向了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崭新时代。莲鹤方壶除了其卓越的历史性和艺术性,其铸造工艺也堪称春秋时期多范合铸的代表作,因此被专家称为是我国“青铜时代的绝唱”。





5. CHAPTER



帝国霸业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仰观字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集序》



六国一统,秦皇国立

设郡置县,帝都辅弼

楚汉争霸,大风起兮

诸侯翘楚,云龙缥缈梁王宫

铜驼荆棘,盛衰兴败汉魏城

楼头明月,流照广厦连栋

墟间炊烟,遥唤阡陌桑农

瓷里青白,俑之百态

佛陀西来,胡汉交融

铁具耧耕,文典石经

人物殷阜,礼仪繁盛

天下成一家,大哉中华汉风



01


 四神云气图壁画



踏入充斥着帝国霸业的宏伟气息的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我们参观到了四神云气图壁画。四神云气图壁画也称为“柿园汉墓壁画”,1987年揭取自河南省商丘市永城芒砀山柿园汉墓的主室顶部,柿园汉墓的墓主人为西汉早期的梁国诸侯王



壁画长5.14米,宽3.27米,整体面积约16.8平方米。壁画主题图案以朱砂红为底色,上面用白、绿、黑等颜色绘有青龙、白虎、朱雀、怪兽等四种神禽异兽,以及灵芝、花朵和云气纹等吉祥图案。



图中巨龙尤为醒目突出,身呈“S”形弯曲占据整幅画面的中央,龙身长约7.5米,龙舌卷住一怪兽的尾部,龙身覆满鳞纹,背生有双翼,足踏云气、长枝花朵等。龙舌卷住的怪兽为鸭嘴、长颈、鱼身,身覆鱼鳞纹,背生羽翼。下方白虎前爪攀附在仙山上,口街长枝花朵。上方朱雀长喙啄住龙首的一只长角,长长的雀尾上扬飘摆。四周边框装饰有连线穿璧纹和云气纹等。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青龙、白虎、朱雀等神兽既表示空间方位,亦可保护生者免于灾疫伤害,死者免受鬼魅的侵扰,为人们心目中的吉祥瑞兽。壁画以图绘神兽等象征汉代人们想象中的天界;以仙山等象征仙人居住的仙境,表达了人们趋吉求福,渴望长生升仙的思想信仰。





6. CHAPTER



盛世华章


隋唐时期


汉家海内承平久,万国戎王皆稽首。

天马常衔首蓿花,胡人岁献葡萄酒。

——鲍防《杂感》



隋唐东都,盛世洛阳

运河帆楫充流

丝路驼队络绎

万国衣冠、八方咸集

将军府邸,列陈如云仆侍

武曌金简,揭秘女皇心迹

当惊神工开物

火土历炼、三彩绚丽

自有文人矜持

武士威猛、仕女丰腴

千岁之莲绽香,诸佛凝睇

先贤古圣、熠熠群星,光耀中原大地



01


 武则天金简



翻开盛世的华章,我们来到了隋唐时期,见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金简。1982年5月,河南登封市农民屈西怀在中岳嵩山峻极峰的石缝中,无意中发现了一枚亮闪闪的金片,经鉴定,这是一枚武则天金简。这一发现可谓石破天惊,一代女皇武则天晚年的心路历程被公诸于世。



金简为唐代文物,长36.2厘米,宽8厘米,重223.5克。上刻双钩楷书63字,大意为:大周国主武整信奉道教,渴望长生不老、羽化成仙,命使臣胡超到中岳嵩山山门投递金简代她祭拜,乞求道教中的三官九府为自己祛病赐福,落款为公元700年七月七日。



简,是古人在出访时,书写自我介绍及表达意愿的一种载体,相当于现在的名片。唐以后的历代帝王在祭祀封祥时,多有投简的传统,目前我们发现的有铜简、银简、玉简等,金简则为首次发现。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执政40余年,在这期间,她普标新立异地创造了二三十个新字,然而由于晦涩难懂,这些字在她将朝政归于李唐之后便停止了使用。因此,金简中出现的五个武周字具有极其珍贵的断代价值。可就是这样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她所遗留下来的文物,除了零星的碑刻外,大都还埋藏在她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一一陕西乾陵中。所以,这枚金简是我们目前唯一见到的、与武则天有直接联系的可移动文物,也是认识和研究女皇武则天生平事迹及其晚年思想的宝贵史料。





8. CHAPTER



东京梦华


宋金元时期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经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东京梦华,一段清明上河的熙攘世景

北宋皇陵,一个中原王朝的寂寥背影

石雕泥塑,写真世俗民情

文风琴韵,沉潜覃思圣心

瓦舍勾栏,演绎杂剧百戏的成熟

官瓷民窑,熔炼中原制瓷的胜境

庙堂市井的雅俗汇融

惠泽世界的科技发明

东方智慧、博大精深

集古代文化之大成



01


 三彩舍利匣



 我们走入东京梦华一场,来到了宋金元时期。展厅内有这样一件三彩器物——三彩舍利匣。它于1966年在新密法海寺塔基地宫出士,边长28.5厘米,高46.5厘米,是存放佛舍利的器物。匣身和顶盖内壁刻有咸平元年 (公元998年) 十一月三日题记。四壁中部设假门,堆塑了天王和蹲着的狮子,采用贴花和刻花的手法,描绘出人物莲花麒麟的形象。



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主要盛行于唐、宋、辽三代,大多是随葬明器。宋三彩承袭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发展而来。与唐三彩相比较,宋三彩画面生动,填色规整。除黄、绿、白、褐四种主色之外,还多了艳红、黑色等。整体效果上虽不及唐三彩那样斑斓绚丽、鲜艳夺目,却呈现出一种浑厚凝重、沉静素雅的艺术风格。其内壁刻的题记表明,这是一件北宋初年的三彩器;从其釉色效果来看,这正是一件唐三彩向宋三彩过渡时期的代表作品,在文物鉴定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这件三彩舍利匣,把佛教信仰同中国传统的雕塑、建筑、陶瓷、色彩艺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营造出佛家的庄严气氛,又使舍利安葬之所不失尊贵富丽,不仅展示出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还散发着中国三彩艺术的无穷魅力。





9. CHAPTER



明清河南


(1368-1911)



滔滔黄河,巍巍嵩山

见证了历史的发展

明清两代

河南作为京南部门户政治

地位十分重要

明代伊始

河南即为封藩重地

明清两代

农业、手工业水平都已超过前代

商品贸易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此时的河南商路通达

既有万里茶道贯通南北

也有京杭运河辅助通道

漕运繁忙,会馆林立

沿河名镇,古韵犹在

历史的长河

虽惊涛澎湃,波澜万丈

但依旧滋养延续着中华的文脉



01


 凤纹金帔坠



来到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尾声,我们见到了明清时期的凤纹金帔坠。这是明代文物,宽3.4厘米,长3.7厘米。20世纪70年代出士于河南省上蔡县邵店乡金井吴村的座明墓。据该墓墓志记载,此墓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孙顺阳王朱有烜与吴妃的合葬墓。 



凤是凤凰的简称,中国历代凤鸟纹饰,形式多样,生动传神。到了明清时期,凤的基本形式已趋于固定,即凤有三长,眼长、腿长、尾长,并且首如锦鸡、冠似如意、头如腾云、翅如仙鹤。



这件凤纹金帔坠的外轮廓为扁桃形,似水滴状,中空,两面纹饰相同,中部饰一展翅欲飞的凤凰,其四周以祥云环绕,边部为三角海水纹及点状三角纹。采用透雕、錾刻、锤鍱音同页)、压印等多种工艺,较大面积的主题纹饰运用透雕的方法处理,凤凰、祥云、海水纹等局部纹饰则细心錾刻,使得画面虚实相间,更加富有层次感,把传说中的凤凰塑造得栩栩如生。帔坠顶端有一穿孔,用以穿系佩挂。



它不仅反映了明代金器制作工艺的水平和劳动人民的智慧,也反映了明皇室的厚葬情况和统治阶级的奢华之风,同时它也是研究明代等级制度和服饰制度的实物例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该帔坠的主题纹饰是古代传说中的凤鸟,且纹样的使用与墓主人的身份相适应。





R. MUSEUM




结语

CONCLUSION

华夏先民依嵩山、凭黄河,立国于中、创造文明。河南博物院是领略中原文化、黄河文化、华夏文脉的重要窗口,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此次河南博物院之行,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原文化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地位。我们能够通过对河南博物院的考察来窥探昔日河洛之地辉煌灿烂的文明,实则有幸。在未来,我们应继续秉承“行走的美术史”这一标杆,在文物之中窥探过去,在过去之中拥抱未来。



供     稿:蒲湘婷 吴镠玥 冯雅琦 张潇冉

供     图: 冯雅琦 张潇冉 蒲湘婷 吴镠玥

               赵苏熙 孙高阳 网络

视     频:赵苏熙 

责     编:孙高阳

责     审:付薪莉

指导教师:范淑英 庄会秀




西安美术学院

美术史论系

官方微信平台


长按二维码关注


西安美院美术史论系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