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梁大伟,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龙庆,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文刊发于《红色文化学刊》2024年第1期第41—49页。
[摘 要] 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沂蒙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沂蒙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动力”与党和沂蒙人民的“实践伟力”为发轫理路,内蕴“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科学内涵,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魅力。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沂蒙精神对于践行群众路线、构筑中国精神和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关键词] 沂蒙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革命精神;军民情深
一、沂蒙精神的发轫理路
经历过战火洗礼的沂蒙精神,是生生不息的历史传承,是军民共铸的精神财富。沂蒙精神是党和人民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进行伟大实践的过程中孕育产生的,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
(一)沂蒙精神源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2)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在风雨如晦的旧中国,党在带领人民探寻民族复兴的历程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和改造中国的理论武器,成功解决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3)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页。沂蒙精神汲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实践和理论创新的智慧与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涵养成的精神财富。
沂蒙精神源自马克思主义人民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页。人民性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亘古不变的鲜明底色,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抗战时期,为克服根据地的严重经济困难,沂蒙地区党政军民齐上阵,广泛开展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党政机关率先垂范,将办公地点设在田间地头,一边与沂蒙人民协力耕作,一边了解民情解决民需。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与共产党人使命论内在地结合起来,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以赤诚之心换来了人民的由衷爱戴,党政军民拧成一股绳,成为党和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法宝。在孟良崮战役期间,沂蒙人民倾尽所有支援解放军作战,出动民工总数达到92万多人,国民党军队深陷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广大沂蒙儿女为战争胜利建立了不朽功勋。
沂蒙精神源自马克思主义革命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页。,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3页。。沂蒙精神是红色精神之一,是党领导人民锻造的伟大革命精神,自然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早在1921年春,王尽美、邓恩铭就发起建立了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通过各种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为沂蒙精神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政治前提。1927年沂水建立党支部,1929年中共鲁南第一支部成立,之后全省各县区陆续建立一百多个支部,这些党组织成立后积极传播革命思想,极大提高了人民思想觉悟,扩大了革命影响。1939年八路军一一五师进驻鲁南,对地方人民武装进行整编,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给伪军、地主武装等敌对分子以沉重打击,为巩固抗日根据地做出了重大贡献。
沂蒙精神源自马克思主义实践性。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8)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9—200页。。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植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思想要得到实现, 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0页。从“四塞之崮”到“通达天下”,沂蒙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全国较早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建市场、兴物流、办企业,历经40多年风雨激荡、五代市场变迁发展,打造出中国“市场名城”和“物流之都”的城市名片。
(二)沂蒙精神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动力”
沂蒙文化发源于东夷文化,后融合齐鲁、琅琊文化因子,吸收儒家文化精华,建构出沂蒙精神的文化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铸于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千年历程,是滋养整个民族的基因血脉”(10)张士海:《伟大建党精神:生成逻辑、内涵意蕴与弘扬路径》,《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2期。,沂蒙精神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华民族汪洋浩博的思想宝库为沂蒙精神的孕育产生培筑了思想根基。
沂蒙地区处于中华民族古文化起源之一的东夷文化核心分布区,受儒家思想精华的润养,“以‘仁’为内核的价值取向,以‘忠’为标志的爱国情怀,以‘义’为特征的做人品格,积淀形成了山东人民敦厚淳朴、忠诚团结、坚忍不拔、勤劳勇敢的鲜明个性和精神品质”(11)赵准:《从精神源头和文化根脉理解沂蒙精神》,《大众日报》2021年11月9日。。在鲁、齐、兵、楚等多家文化的共同濡染下,沂蒙地区名人辈出,例如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三国名相诸葛亮、“书圣”王羲之、清末名将左宝贵等都出自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沃土培育了沂蒙人民忧国忧民、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特质,经过百年的磨砺与沉淀,这些都内化为沂蒙人民世代相传的精神特征和行为模式,为沂蒙精神的形成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5月4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70页。博大精深、绵延不绝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沂蒙精神形成的文化支柱,沂蒙精神的基本内涵都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历史渊源。例如,沂蒙精神中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精神是对“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西铭》)“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周官》)的历史传承。沂蒙精神中开拓奋进、敢于胜利的精神是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述而》)的历史弘扬。沂蒙精神中生死与共、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对“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西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的历史发展。沂蒙精神中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是对“民齐者强”(《荀子·议兵》)“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经·秦风》)的历史体现。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沂蒙精神集中展现了其守正创新的历史深度,爱国如家的情感温度和济世经邦的民族气度,淬炼出既有深厚历史渊源又有鲜明时代特点的红色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1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00页。沂蒙精神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经过历史长河的淘洗,艰苦岁月的淬炼,伟大实践的珩磨,勾勒出沂蒙儿女爱国、团结、奋斗、实干的历史群像,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澎湃势能。
(三)沂蒙精神源自党和沂蒙人民的“实践伟力”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14)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9页。沂蒙精神以不同的表征具象于党和沂蒙人民奋进前行的每一个阶段,它诞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得到了完善与升华,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了新发展。沂蒙精神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增添新元素、注入新内涵,成为既有实践指导力又有精神感召力的有机整体,充分昭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伟大的实践力量。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日军为实现掠夺山东的目的,对包括山东在内的华北敌后根据地进行骇人听闻的大“扫荡”,制造所谓“无人区”。山东抗日根据地到了最困难的时期,个别地区甚至只剩“东西一条线、南北十里宽”。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同时坚持生产自救,组织武装自卫,同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将自己省下来的粮食、布匹尽数支援人民军队,展现出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军民情深的鱼水情谊。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落后的工农业生产,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知难而进,用勤劳和智慧创新致富。1953年冬,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王家坊前村积极响应“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的号召,成立了由13户贫农、2户中农组成的初级农业合作社。合作社发挥集体的优越性,社员之间资金互助、人事互帮、设备共享,展现出勤俭节约的工作作风和合作共赢的思维理念。如今,王家坊前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当地依然位居前列。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沂蒙精神将革命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始终立足时代发展潮头,激励着沂蒙人民奋勇前进。从1995年率先整体脱贫,到2000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小康,到2011年经济总量跨入全国城市50强(15)《践行沂蒙精神加快三个转变 在全国革命老区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大众日报》2022年2月21日。,再到以地级市第一名的成绩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城市”这个国内城市综合类评比的最高荣誉,临沂市各项工作都走在全国革命老区的前列。沂蒙人民凭着改革创新的韧劲、奋发进取的拼劲,积极同贫困落后作斗争,在革命老区首先崛起了一座现代化城市,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的致富路。
新时代,沂蒙人民传承弘扬沂蒙精神光荣传统,谱写出锐意进取的发展新篇章。作为临沂最宝贵的政治品牌和最具特色的软实力,沂蒙精神蕴含着实现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开辟事业新局面的强力引擎。新时代以来,临沂市生产总值跨越了三个千亿级台阶,省内排名由第7位跃升至第5位,在现代化强市建设中迈出了坚实步伐。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文化繁荣兴盛,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沂蒙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的文化使命。在沂蒙精神的鼓舞下,临沂市在“十三五”期间,首次跻身全国地级市前20强、列中国城市GDP百强第46位,居鲁南经济圈首位。沂蒙精神完成了从革命到建设再到改革的历史嬗变,并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二、沂蒙精神的内涵阐释
沂蒙精神是党领导沂蒙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精神面貌的总体刻画,是一个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2022年3月,经党中央批准,沂蒙精神的内涵正式概括为“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这为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沂蒙精神的内涵提供了科学指南。
(一)“党群同心”:沂蒙精神的理念之维
“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16)习近平:《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38页。党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胜利,都是密切联系群众的结果,“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我们胜利前进的不竭力量源泉”(17)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6—7页。。沂蒙精神自发端到传承至今的历程始终渗透着“党群同心”的理念,这一理念形成的强大精神力量攒聚出党员群众携手共创美好生活的强大合力,引领着沂蒙儿女不懈奋斗,挺立潮头。
党群同心,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党的教育和淳朴民风的熏染,造就了沂蒙地区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九间棚村党支部书记刘嘉坤为带领广大村民脱贫致富,开始开山引水、修路种树。通过架电、治水、整山、栽果树,九间棚村从人均收入不到100元的“干山顶”变为人均收入2.3万余元的“幸福村”。大山脚下的厉家寨村原本是不毛之地,在村党支部书记厉月坤的带领下,厉家寨村民积极整山治水、改造山河,将千块碎地变成万亩良田。经过几年奋力拼搏,厉家寨累计搬掉11个岭头,填平21个大汪、300多道水沟,增加耕地面积192亩。(18)胡晓青:《沂蒙精神的形成及发展》,《人民政协报》2017年8月24日。毛泽东同志对厉家寨作出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20页。“跟着党支部,增收有门路”,如今,厉家寨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每年可以为村集体带来超百万元的收入,其中30%以上都会用于给村民分红。沂蒙人民在党的带领下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积极探索致富之路的火热实践,锻造了沂蒙精神的立业之本。
党群同心,蕴含着勇攀高峰的创新发展理念。生前曾任鲁南制药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的赵志全坚持改革创业,注重科技创新,勇担社会责任,把一个濒临倒闭的校办工厂发展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20)费聿辉、徐东升:《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系列读本:沂蒙精神》,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年版,第120页。,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以沂蒙精神为鉴,以人民利益为重,困难时不脱离人民,发达时不忘记人民,永远老老实实为人民做事,用实际行动回答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企业家,怎样做共产党员”等深层问题,成为新时期沂蒙精神的诠释者和传承者。如今,鲁南制药集团始终坚持从“党的建设”高度出发加强企业发展,实现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同频率”,构建起以院士为顾问、博士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在振兴民族医药、创建百年品牌的国际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二)“军民情深”:沂蒙精神的动力之维
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英雄。”(21)《不忘初心: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编写组:《不忘初心: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00页。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著名论断,揭示了人民对于战争胜负的关键作用。“军民情深”凝结成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人民军队经受住血与火、生与死严峻考验的持久动力,也是一批批沂蒙儿女毅然走上从军道路,在军营建功立业、绽放青春的不竭源泉。
军民情深是人民拥军支前的强大动力。自1938年山东省委领导抗日武装起义开始,到1949年解放战争取得胜利,这战火纷飞的12年间,沂蒙地区的420万人口中,共有120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多万烈士血染疆场。(22)赵成:《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人民日报》2021年11月4日。为了革命的胜利,沂蒙人民用“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精神支持革命,在党的领导下为革命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如果说参军是投身革命的直接体现,那么涌现出的像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哺育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王换于、堪称拥军支前模范的“沂蒙六姐妹”则是沂蒙人民倾其所有、尽心竭诚支援革命高贵品格的生动演绎。为了支援部队作战,百万沂蒙人民用肩膀扛,用小车推,将物资送上前线,用一针一线、一粒一粟深情阐释出对人民军队的忠贞不渝,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军民情深是人民军队强军兴军的强大动力。巍巍沂蒙山,悠悠沂河水养育出了无数赤心报国的沂蒙儿女,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为人民军队发展壮大提供了可靠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彰显了军民团结的伟大力量。”(2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814页。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发展史,是由弱到强的奋斗史,也是可歌可泣的斗争史,无论条件多么恶劣,战争多么残酷,只要牢牢植根人民群众,共产党、人民军队就能生根发芽、发展壮大。战争年代,人民军队战胜敌人、夺取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平年代,练兵备战、巩固国防同样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向老区人民报喜”“向‘沂蒙榜样’学习”等特色活动逐渐成为沂蒙地区驻地部队的不懈追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官兵不断开拓、续写辉煌。走进新时代,沂蒙人民千方百计助力强军兴军。“兵妈妈”周锡芳、“沂蒙新红嫂”朱呈镕等人继续发扬爱党拥军的精神品质,带着沂蒙精神走入军营,生动讲述着红色故事。
(三)“水乳交融”:沂蒙精神的方法之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可歌可泣啊! ”(24)《沂蒙精神学习读本》编写组:《沂蒙精神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 年版,第56页。党把群众当母亲,群众把党当亲人,党群军民的水乳交融展现出彼此之间融合共生的生动局面,凝结着党和人民军队折冲御侮、克敌制胜的方法论之要。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特优势。党创建伊始,就鲜明地提出要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要事来抓。抗战时期,沂蒙根据地党组织坚定不移贯彻群众路线,建立了代表老百姓利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秩序。在经济上,关注民生、服务群众,通过开展大生产运动、精兵简政、兴修水利等措施减轻人民负担,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政治上,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领导与组织人民当家作主。文化上,开展冬学、识字班为主要形式的民众教育,进一步提高民众政治觉悟。沂蒙人民从实践中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要想翻身解放就要紧跟党走。
人民坚定跟党走是人民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必然要求。沂蒙人民以自己最朴素的语言表达出对党和军队最真挚的热爱,《跟着共产党走》这首著名红色歌曲就诞生于沂蒙地区,歌词中“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是沂蒙人民赤胆忠心跟党走的真实写照。沂蒙革命根据地的广大干部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牢牢把握正确斗争方向,把对党和人民军队的阶级感情转化为对党的事业、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壮丽诗篇。
(四)“生死与共”:沂蒙精神的价值之维
“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25)习近平:《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做到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2019年3月1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520页。百余年来,党同人民生死相依、休戚与共所熔铸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沂蒙精神折射出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是沂蒙精神的真实写照和价值呈现,并植根于一代代沂蒙人民心中。
生死与共体现出沂蒙儿女共赴国难的忠诚品质。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地区共掀起了4次参军热潮。其中,“第二次参军热潮发生在最艰苦的1941年到1943年”(26)李高东:《沂蒙精神内涵新解读》,《临沂大学学报》2019年第2期。。那时参军往往意味着牺牲,但广大群众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在风浪面前立场坚定,勇于将革命信仰镌刻在反抗侵略的革命行动中。不仅迸发出“一门双英、三英、四英”的参军模范家庭,甚至出现佛教会首领组织几百人加入八路军的参军场景。
生死与共体现出沂蒙干部的无私奉献精神。1942年,严重的旱灾和蝗灾导致莒南发生大规模饥荒。面对那些面黄肌瘦的难民,县长王东年把祖林里的大柏树全部砍伐卖掉帮助群众度荒。卖来的钱一部分交给县政府,其余部分全部救济了灾民。共产党人王东年将信仰建立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崇高价值基础之上,以身许党、忠心为民。许多群众感动地说,古往今来,有谁能冒着大不孝的骂名,砍了祖林救咱穷人,只有共产党才能这样做。
生死与共体现出人民军队捐躯济难的担当品格。为掩护厉家寨群众,“何万祥英雄连”与二十倍于我的敌人血战数小时,最后群众全部安全转移,而该连的30多名干部、战士永久地长眠于此;渊子崖保卫战中,板泉区委书记刘新一,区长冯干三冒死抢救群众,胸部、腹部都被刺刀戳穿,为人民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区中队武工队员的十几名战士也在战斗中壮烈殉国。
沂蒙精神“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内涵是精神本质与具体内容的统一。正是由于党群之间同心,军民之间情深才形成了党政军民之间“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亲密关系。“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是对“党群同心”“军民情深”精神内涵的凝练与升华,它不仅突破了党群、军民之间的单向度表达,而且从党、政、军、民的多维互动视角对沂蒙精神进行阐发,这既是对沂蒙精神中所体现党的宗旨与群众路线的生动释义,也是我们党“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这一根本价值取向的深刻体现。
三、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27)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41页。一种精神只有始终做到符合时代特征,契合时代要求,推动时代发展,才能长盛不衰。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需要我们大力弘扬沂蒙精神。
(一)沂蒙精神为践行群众路线树立光辉典范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念兹在兹的真挚情怀。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的政党,有着深厚的为民情怀,在百年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时代环境变了,发展条件变了,但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没有变,党和人民始终患难与共、携手前行。沂蒙党组织和人民军队在蒙山沂水间践行初心使命,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矢志不渝地将人民情怀深深地浸润在党的血液之中,随时准备为人民奉献一切,以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唤醒了沂蒙人民的革命热情。
中国共产党与沂蒙人民生死相依、同舟共济的革命真情是沂蒙精神兴盛的根本所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29)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5页。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为了人民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始终如一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人民凝聚为强大的历史创造主体。人民群众把党视为自己的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真心实意地听党话跟党走,为了党的事业甘愿献出一切。沂蒙精神折射出的历史真理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依靠人民群众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才能取得胜利。党性教育基地是增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筑牢宗旨意识的重要阵地,更是加强作风建设和廉政教育的有效载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承与弘扬沂蒙精神,要在党员教育实践活动中切实发挥好沂蒙精神教育基地的导向作用,探寻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站稳群众立场的实现路径,增强密切联系群众的自觉性,深化党群干群关系的认识,使其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从而源源不断地获得来自人民的强大动力。
(二)沂蒙精神为构筑中国精神凝聚强劲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30)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35页。沂蒙精神正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折射出改革创新的精神风貌,展现出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体现着中国精神的精髓。在百年奋斗实践中,党和人民相濡以沫,闯过了许多激流险滩,跨过了许多沟沟坎坎,这些傲人的成绩背后离不开一批批优秀中华儿女舍身为国、奋勇争先的伟大精神。
纵观沂蒙精神发展史,无论在哪一个历史时期,党和沂蒙人民都面临着诸多艰难险阻和生死考验,但他们总能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劲头,以“一把镢头一张锨,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从革命年代捐躯报国不迟疑,到新时代继往开来不倦怠,彰显出的是沂蒙精神的生生不息与接续传承,这是沂蒙精神历久弥新的重要保证。沂蒙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外在表现着力点虽有不同,但其具有的彰显党的性质宗旨、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精神、凝聚各方力量的先进理论品质始终不变,这是弘扬沂蒙精神时代价值的基础之所在。积淀了千年传统文化又从苦难岁月中走出来的沂蒙精神,为我们党披荆斩棘、奠基立业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我们需要永葆沂蒙精神忠贞报国基调、改革创新本色,加大对沂蒙精神的研究阐发深度和宣扬传播广度,加深对沂蒙精神内涵外延的理解,创作推出一批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文化产品,增强人们对沂蒙精神的思想共鸣。还要进一步激发沂蒙精神的内在生命力,创新沂蒙精神的弘扬制度体系和方式载体,将其灌注到干事创业的行动之中,从而以更加务实的作风续写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三)沂蒙精神为传承红色基因提供鲜活教材
“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3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9页。沂蒙精神是随着伟大复兴征程的推进而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伟大精神成果,是党领导人民在伟大实践中进行的理论创造。作为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孕育的革命精神,沂蒙精神既传承着民族的历史文脉,又凝合着人民的先进品质。从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总坐标”上辨识领会沂蒙精神的独特价值,是我们在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逻辑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32)《习近平 李克强 王沪宁 赵乐际 韩正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人民日报》2018年3月9日。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沧桑依旧风华正茂的特殊生命密码。沂蒙人民依托于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认真讲好红色故事,在革命老区打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阵地和红色文化传承高地,为实现“红色基因代代传”提供了支持和保障。当前,我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面对着新形势新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红色基因,我们要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用红色资源补钙壮骨、鼓舞士气、增强信心,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同时,基于大历史观的整体性思维范式,在多学科、多向度、多视域的对话中深入挖掘沂蒙精神思政教育元素,把沂蒙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各领域,充分推动新时代沂蒙精神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伟大政党培塑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重要论述,为我们从新的高度、新的视角、新的维度重新审视沂蒙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沂蒙精神,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无论世情、国情、党情怎样变,沂蒙精神的精髓不会变,沂蒙人民对党的信仰与忠诚不会变。奋进新征程,沂蒙精神必将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的其他伟大精神一道,激励中华儿女孜孜不辍、砥砺前行,为我国社会发展汇聚磅礴精神力量。
更多本刊文章,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进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免费下载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