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健林 樊士博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理路

文摘   历史   2024-04-29 09:02   江西  
[作者简介] 徐健林,华东师范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研究员;樊士博,华东师范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

原文刊发于《红色文化学刊》2024年第1期第13—22页。



[摘 要]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政治课题。不断深化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党员、干部必须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汲取不竭动力,不断增长政治本领、克服本领恐慌,进而提升政治能力。传承革命精神,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克服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考验,凝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团结力量。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人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浪潮中赓续传承、不断发扬革命精神,具体举措包括:讲好党史故事,发扬红色传统;统一内容形式,开发红色资源;坚信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革命精神;革命文化;红色基因;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人通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和艰苦奋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并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革命精神谱系绵延不断,是滋养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与革命精神是辩证统一、良性互动的,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条漫长道路上的成果和结晶。革命精神具备现代化形态,能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传承革命精神是深化与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但同时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1) 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求是》2022年第18期。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党的革命性锻造更加紧迫。事实上,中国共产党人非但没有丧失革命性,其革命精神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反而不断升华,地位更加突出。

(一)革命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道路自信

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是人民群众观察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窗口。历史地看,革命精神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淋漓尽致地反映了“甘当孺子牛”的政党形象。

近代以来,中国人在现代化道路上不断求索。不同阶级先后登上历史舞台,尝试推出各种现代化方案。尽管现代化浪潮袭来,但中国现代化却没有坚强领导力量,以致充满坎坷。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此一颓势才得以扭转。可以说,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气象。革命战争年代,由于中国共产党长期在广大农村地区活动,根据地以外的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了解不多,甚至存在诸多误解。总的来看,根据地以外的群众主要是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开始了解党和红军的,尤其是对领导人的形象认识。受社会政策与战争情势变化影响,在中国共产党形象好转的同时,国民党的形象在人民中间不断下降,呈现出此消彼长之势。《新华日报》曾深刻揭露国统区灯红酒绿的严重腐化情形,并总结归纳了国民党包括官员贪污腐败、官场奢侈糜乱在内的基本特点(2) 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南方局与〈新华日报〉》,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年版,第125—127页。,这样的宣传报道让国民党的形象在人民群众面前大打折扣,这又与在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只见公仆不见官”(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朱德传》(修订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73页。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而这种形象正是中国共产党良好的精神风貌、崇高的道德情操、优秀的党性修养的外在表现。正是这样,广大人民群众感知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这种无形的风貌转化成了百姓有形的支持和拥护,自觉坚持党的领导,逐渐形成良性循环。受这一现象影响,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带领人民群众克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新的胜利。革命精神是共产党人的真实写照和革命胜利的精神象征,“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自信、自立、自强、自尊的主体意识的觉醒”(4) 王东方:《中国革命的延安之路》,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316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设中已经展开现代化实践,开始在现代化政权建设、现代化经济建设上崭露头角。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众多革命精神,极大扩充了革命精神谱系,成为中国共产党百折不挠形象的鲜明注解。新中国成立后,在革命精神指引下,人民群众更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艰苦奋斗、不断创造辉煌。可见,革命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自信是一脉相承的: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不断开展伟大的革命斗争、不断取得伟大的胜利,并逐步形成了革命精神,也只有在这种伟大的革命精神的指引之下,才能找对、找准、找好未来前进的方向。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不移地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充满信心,对“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 习近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2年第17期。充满信心。

(二)革命精神的内在特质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

革命精神永不过时,“人民至上”的内在特质始终贯穿其中;而作为中国共产党根本政治立场的“人民立场”,也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理念中得以突出强调。归根结底来讲,这两者是不谋而合的。(6) 王树荫:《中国式现代化的红色意蕴》,《红色文化学刊》2023年第3期。

一方面,革命精神突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依靠群众、不负人民的精神品质。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建立了血浓于水的亲密关系,才流传了“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7) 毛泽东:《关于重庆谈判》(1945年10月17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2页。的金句和“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8) 谭智勇:《四渡赤水》,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86页。的佳话;才赢得了“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和“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渡江战役。(9) 习近平:《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突出重点》(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512页。

另一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五个中国特色,尽管表述不尽相同,但“人民至上”的理念始终贯穿其中:“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缺少了哪一个人都不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谁也不能掉队;要“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人民营造良好的环境;坚决反对通过“战争、殖民、掠夺”实现现代化,避免让本国的人民群众陷入对外战争,也不把战争强加到他国人民的土地上。(10)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2—23页。

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一词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行改革开放,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砥砺奋进,向着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党用实际行动和丰硕成果给作为“阅卷人”的人民群众交出了一份份优秀的答卷,生动诠释了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也证明了党始终是全体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人民”这一关键词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之中,“人民至上”的内在特质也在革命精神的形成和传播过程中得以突显,这一理念也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下得以展现。与革命精神“人民至上”的理念相契合的中国式现代化,显然与“资本至上”的西方现代化是截然不同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1) 习近平:《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2021年6月25日、9月14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63页。,这样的思想历久弥新,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守护着人民的心。

(三)革命精神能够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力量

革命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能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能够进一步转化为切实的物质力量。高度发达的物质力量,需要高度发达的精神力量予以支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人民群众,都离不开精神力量的鼓舞。

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由此可见,马克思并不否认精神的力量,并将正确的意识与物质力量紧密联系。而在哲学本质精神上讲,马克思扬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的革命精神,认为革命不能只停留在哲学层面,而应通过批判和揭露唤醒革命,必须让精神的力量不断与物质的力量结合,做好理论“护航”的准备,使之成为现实运动,即无产阶级主导的革命,最终走向人类解放、迈向共产主义。(13) 刘同舫:《马克思的哲学主题》,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9、31—32、167页。

革命的精神和物质的革命本就是相辅相成的,革命一开始也不一定是以物质的形式显露的,“政府可以使精神的革命物质化;而物质的革命却必须首先使政府精神化”(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3页。,也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彻底推翻一切反动的统治阶级,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1页。,从而能够更好地重建社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前进。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突出地表现为其鲜明的、科学的革命性,或称革命精神,(16) 黄明理:《马克思主义魅力与信仰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页。而强调认识必须回归实践,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革命精神的最重要的标志,(17) 汪信砚主编:《李达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96页。这样,也就形成了精神和革命的辩证统一。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思想,在他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中突出展现了列宁主义的革命精神,他反复强调无产阶级专政不能期待资产阶级国家会自行消亡,“只能靠暴力革命来实现”(18) 人民出版社编辑:《列宁主义万岁》,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3页。,从而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

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也多次突出强调过革命精神的重要性,他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19) 毛泽东:《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1956年11月15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2页。,也曾不止一次地肯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还提出应当“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20) 毛泽东:《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1957年3月),《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5页。,正是这种革命精神推动着中国共产党人把实际的革命和建设工作做到底。同样,邓小平指出“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21)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江泽民也指出要保持住革命战争年代的那股劲,“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永不停步地前进”(22)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85、199页。;胡锦涛还指出“坚持发扬共产党人革命精神和坚持科学务实态度的统一,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讲实效,办实事”(23) 胡锦涛:《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2002年12月6日),《胡锦涛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0页。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都对革命精神与物质力量的结合予以高度重视,精神层面的革命精神确能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力量。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日,革命精神的重要性更加得到突显。

二、从革命精神中汲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伟力

当前,我国进入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面临着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需要在新时代把握好世情、国情、党情,切实解决好问题,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在这个过程中,将革命精神传承好、发扬好有诸多益处,值得深入研究。

(一)传承革命精神,化解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风险考验

当今世界,国际形势风起云涌,国际环境风高浪急。“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世界经济复苏艰难”(24)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3年3月16日。,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不畅的风险危机、迫在眉睫的生态环境问题……各种难题纷至沓来,“人类正在遭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25)习近平:《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人民日报》2021年1月26日。。在这种背景下,更应领会革命精神展现出来的“对人类命运的关怀精神”,拓展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国际视野,积极参与全球治理;(26) 郑士鹏:《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江西社会科学》2021年第7期。也更应深切体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摒弃冷战思维、践行多边主义,共同应对经济下滑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互相合作、重新振作市场、携手走出阴霾。但是某些国家却企图利用自身的霸权地位,通过“贸易战”“对华限制措施”等“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方式限制我国发展,一方面企图拖垮中国经济,另一方面全力遏制中国高新技术的研发。

纵观全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27)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求是》2021年第1期。,应当倾听人民的呼声,实现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愿望,顺应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适应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这个时代层出不穷的挑战和接踵而至的风险。除此之外,虽然世界总体和平的局面得以保持,但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世界仍不太平,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始终难以平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通过各种形式存在,贻害无穷。要认清国际形势的深刻变革,紧跟时代的快速发展,深刻洞察世界的走向,“推进国际秩序和格局在深度调整中沿着正确和健康的轨道演化”(28) 齐卫平:《深刻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特征》,《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年第19期。

如今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既要面对复杂多变、波诡云谲的国际风险挑战,又要接受稳中求进、蹄疾步稳的国内改革发展的考验,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等诸多方面都出现了新的难题。传承革命精神,有助于化解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风险考验,有益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都曾面临着在当时看来是全新的、复杂的问题和困难,过去经历过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事包围等一系列限制和打压,遭受过严重自然灾害的考验。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却凭借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意志,开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实践,凭借开拓创新、敢于胜利的气魄,经受住了一个接一个的挑战,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在形成、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革命精神。

历史的发展进程从来不是风平浪静的,立足当下,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伟大使命,必须以中国人民自己的英勇奋斗作为最牢固的依靠力量,“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意志品质,坚决战胜任何有可能阻碍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重大风险挑战”(29)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8页。。“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30) 习近平:《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突出重点》(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514页。,正是由于在千锤百炼之中形成了不畏强敌、不怕困难的精神风骨和优良品质。

(二)赓续革命精神,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未来目标

当今中国正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正意气风发地向着迈上新征程,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一方面要看到已经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另一方面也必须认识到,这既是一条康庄大道,又是一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漫长道路。一路上还将面对前所未见、甚至难以预测的未知与风险。“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31) 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求是》2022年第18期。,不能对过去的成绩沾沾自喜,全党上下要保持革命精神和斗志,才能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新的征程上,要赓续革命精神,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努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远大目标。纵观革命精神,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源头的伟大建党精神,有突出“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有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主要内容之一的延安精神和南泥湾精神,有侧重“百折不挠”的抗战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有不约而同地强调“开拓创新”的改革开放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各种内涵丰富的革命精神无不昭示了“昨天的成功”和“过去的辉煌”,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突破种种障碍,这些过去的成功实践都为未来党的建设、国家治理等各方面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推进与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然会遇到更多难题,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从过去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中汲取养分,保持“红色底蕴和战斗情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更大贡献”(32) 《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 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3日。。这些革命精神承载着初心和使命,是伟大的、经久不衰的,“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33)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等编:《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18页。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革命精神和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中得到和谐的统一,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一红色资源,将其转化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力量,始终是一项艰巨而重大的任务。

(三)发扬革命精神,凝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团结力量

世情和国情日新月异的同时,党情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已经由嘉兴南湖上“一艘小小红船”,一路劈波斩浪,最终成长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34)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人民日报》2021年1月1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之后,也自然而然地面临一些大党独有难题。为破解这些难题,就必须不断严密组织体系,统一党内思想,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35) 樊士博、齐卫平:《大党独有难题的内涵解析、破解之道及其理论意义》,《思想教育研究》2023年第2期。要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致力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明确指出:我国有许多显著的制度优势和治理体系上的优点,应当大力发扬革命文化等先进文化,充分促进并发挥“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36)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270—271页。。其中提及的革命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力量,是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而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的价值内涵和底色,“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价值追求和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最生动的象征”(37) 《习近平治国理政关键词:文化自信 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11月7日。

弘扬革命精神,可以提升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促进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更好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和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先后提出,我们党是一个“用科学理论和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同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38)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页。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弘扬革命精神,“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39)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页。。因此,应当大力发扬革命精神,更好地汇聚各方力量,劲往一处使,牢固思想根基,戮力同心、团结奋进。

三、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浪潮中传承革命精神的方法旨要

在梳理和明确革命精神的现代化形态及其对当今党和国家的诸多裨益后,坚持传承革命精神的必要性就得到了充分体现,必须发扬红色传统、开发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认真学习党史,推崇德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涵养高尚的道德品质”(40) 习近平:《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求是》2021年第13期。,如何在新时代通过具体的实践将其落到实处、充分挖掘历史资源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一)讲好党史故事,发扬红色传统

中国共产党在其百余年的历史中逐渐孕育并传承下来的实践经验、理论成果、高尚的道德品质等统称为红色传统,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41)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29页。,这样才能让更多人了解党的历史、接受革命精神的熏陶,将党的优良红色传统发扬光大。

宣传红色传统要树立正确党史观。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应时刻警惕夸大失误、恶意抹黑、蓄意炒作、偏信野史等错误倾向,“既不能因为成就而回避失误和曲折,也不能因为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而否定成就”(42)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7期。。这不仅要求媒体做到实事求是,认真负责地陈述好党的历史,客观地展现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真实地反应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还要求人们在接受红色传统宣传教育时,秉持正确的态度,用唯物史观的根本方法把握历史,对野史和轶闻有辨别和判断的能力,不人云亦云,自觉拥护党的统一领导,延续红色血脉。

发扬红色传统要充分利用好宣传媒介。有形的媒介方面,要充分发挥党报的喉舌作用,把握舆论的导向,发扬红色传统;也要充分利用身边一切可用的“红色教材”,因地制宜地开展宣传工作。例如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于此,留下了许多党史故事和历史痕迹。在上海市委的领导下,上海市人民政府先后挂牌了五批累计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43) 《市第五批426处优秀历史建筑揭牌》,《解放日报》2017年6月11日。,许多看似普通的弄堂、不起眼的老房子其实都留下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革命足迹,“建筑可阅读”项目的宣传方式让行人在大街小巷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感受到上海的红色文化和气息,目前已开放建筑1056处,设置二维码2957处。(44) 《五年来,上海“建筑可阅读”覆盖全市》,《解放日报》2022年6月14日。无形的媒介方面,要发挥和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得益于其时效性、便利性,共产党员在接受红色传统宣传教育时能够常学常新,继承红色基因;新闻工作者要把握网络传播的特点,用图片、微视频等广大人民群众更容易接受和吸收的宣传方式,从而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做好党的宣传教育工作,要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让全国各族人民乃至全世界听到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

(二)完善内容形式,开发红色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陕西、江西、甘肃、上海、湖南、重庆、福建、河南、广西等地考察时指出,要充分运用当地的红色资源,发挥红色资源优势。中国拥有许多革命老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数不胜数的革命先烈、革命烈士、仁人志士以及他们光辉英勇的故事,我们的红色江山也正是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些宝贵的红色资源都是开展主题教育时丰富、生动、鲜活的素材和教材。

在开发和保护红色资源时,要认识到红色资源的具体内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前者既包括各种革命博物馆和纪念馆、红色革命遗址和旧址、名人故居和烈士陵园等建筑类的红色资源,也涵盖历经沧桑而留下来的、具有历史价值的革命文物;后者则包含革命英雄的光辉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红色歌舞、革命作家以笔为枪留下的战斗檄文和诗篇、由一大批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来的各式文艺作品等,以及内化在当地人民群众心中不怕鬼、不怕压的斗争精神。这些红色资源都是历史的“亲历者”,诉说着昔日的伟大斗争和丰功伟绩,渗透革命精神的熠熠光辉,其中蕴藏的丰富内涵不应被埋没,而要充分挖掘和利用。

在挖掘红色资源时,需要注重形式上的创新。除了前往各类纪念馆进行严肃认真地学习参观、体会革命精神之外,也要避免形式单一。在开展专题学习、听场馆讲解、重温入党誓词等传统环节的同时,还可以通过集体观看红色电影、组织红色书籍读书分享会等方式拓展创新学习渠道。在党史学习教育的过程中,要用好党的红色资源,“推进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45)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7期。,对学习对象进行分类,特别关注青少年群体,并采取不同的、多样的教育形式,同时鼓励创作相关文艺作品。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46) 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求是》2021年第19期。,唯有开发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才能更好地总结历史、展望未来。要引导党的领导干部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呼吁全体党员勇担使命,“奋勇争先、走在前列”(47)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水平》,《人民日报》2019年11月4日。,才能更好地从辉煌历史和伟大成就中感悟革命精神,团结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

新时代背景下,共产党人仍然面临着许多具有历史特点的挑战和斗争,既要经受外部压力,又要克服内心私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好红色基因,让“思想都受到洗礼,心灵都产生触动”(48) 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求是》2021年第10期。,从中获取信仰的力量,坚定不移地做一名马克思主义战士。

在传承红色基因时,要坚定理想信念。“这个理想信念,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49) 习近平:《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2021年9月1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522页。。回首过往漫长艰辛的革命之路,无数共产党人在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中涌现了丰富的革命精神,而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他们都怀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支撑着他们无论面对威逼利诱、生死威胁、物欲诱惑,都能不为所动、践行初心。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只有坚定理想信念,精神之骨才能硬朗,才会坚定不移地拥护党的领导、捍卫社会主义制度,否则就会“缺钙”、得“软骨病”(50) 习近平:《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414页。。作为精神支柱的理想信念,能够永葆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政治本色。

在传承红色基因时,要培养道德品质和党性修养。如果说拥有坚定理想信念只是一个合格共产党员的基本标准,那么拥有道德品质和党性修养则是一个优秀共产党人的衡量指标。革命精神是在党百余年的奋斗中逐渐培育形成的,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要学史崇德,党员和干部要“涵养高尚的道德品质”(51) 习近平:《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求是》2021年第13期。,坚守“三严三实”,践行“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只有重视道德品质和党性修养的培养,才能充分学习领会革命精神的真谛,净化心灵、严于律己,不断激励共产党人为了崇高的事业不懈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剖析部队中特别是领导干部在思想政治和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最根本的还是理想信念、党性原则、革命精神、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等方面出了问题”(52) 《发挥政治工作对强军兴军的生命线作用 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而奋斗》,《人民日报》2014年11月2日。。传承红色基因、继承革命精神需要将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和党性作为重点来抓,这样才能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红色血脉世世代代传下去。

四、结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5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65页。,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书写其光辉历史的过程中铸就并传承了伟大的革命精神,打下并守卫住了红色江山,通过无数次艰难探索最终摸索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智慧结晶,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更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立足当下,我们不仅要看到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更为纷繁复杂的环境,认识到前路的泥泞、任务的艰巨,更要清醒而明确地看到革命精神始终历久弥新并不断丰富,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正源源不断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输送着磅礴的精神力量。革命精神已逐渐融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基因和血脉,化为挺直中华民族脊梁的骨髓。

历史已经证明,并还会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会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保持革命精神和革命斗志,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54)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8页。。面向未来,发扬和传承革命精神,有利于汲取经过长期历史沉淀的雄厚思想动力、迎接崭新历史条件下的新挑战,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涵养道德品质,激励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启示我们如何更好地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化解风险和危机。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要自觉学习党史,主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积极地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从中汲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思想伟力,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现如今,立足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正不断通过革命精神谱系蕴含的强大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上,我们意气奋发、斗志昂扬。因为,我们比历史上过去任何时间,都更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底气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信。只要我们不断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汲取养分和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就能行稳致远。


红色文化学刊
鉴往知今,资政育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