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群刚 李彧沛 | 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逻辑理路和实现路径

文摘   2024-10-12 09:04   江西  

[作者简介] 邓群刚,西南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教授、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西南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彧沛,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文刊发于《红色文化学刊》2024年第2期第49—55页。

[摘 要] 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真实、可信特点的革命文物资源,对于高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打造“大思政”协同育人格局、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具有重要价值,如何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各个高校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始终坚持政治引领、以史育人、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践教学、校园文化、网络育人等方面充分利用革命文物资源,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 革命文物资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红色文化;革命传统教育


所谓“革命文物”,是指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遗留下来的见证党的光荣历史、承载党的初心使命、蕴含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纪念场所和实物遗存。(1)邓群刚、陈帅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保护利用革命文物的理论与实践》,《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真实、可信特点的革命文物,真实记录了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是党和国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2021年3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革命文物工作所作的重要批示中强调:“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人民日报》2021年3月31日。革命文物资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政治素材,极具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协同育人价值,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意义重大。为充分挖掘革命文物资源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发挥其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独特作用,以此激发广大高校师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磅礴力量,2021年7月27日,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文物革发〔2021〕25号),提出了革命文物资源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

一、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

革命文物资源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要站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重要论述的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的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格局的打造、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的创新等方面来认识。

第一,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重要论述的需要。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留下了大量类型丰富、形态多样的革命文物资源。据统计,“普查登记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万多处、可移动革命文物100多万件/套、革命博物馆纪念馆1600多家”(3)《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中国文物报》2022年1月4日。。这些革命文物资源不但记录着党的光辉历程、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而且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真实、可信的特点,易于为人们所接受和理解,在资政育人方面具有一般口头讲解、文字宣传取代不了的特色和优势,是大学生了解党史、认识国情、传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途径和生动教材,具有独特的思想政治价值和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到地方考察70余次,每到一个地方,我都要瞻仰对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有的是专程去瞻仰革命旧址和纪念场所,主要的基本上都走到了。每到一地,我都是怀着崇敬之心,重温那一段段峥嵘岁月,回顾党一路走过的艰难历程,灵魂都受到一次震撼,精神都受到一次洗礼。”(4)习近平:《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求是》2022年第13期。据初步统计,2012—2023年的十多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参观考察调研革命圣地、红色遗址、革命纪念场所多达80余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30余次,对革命文物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新论述,形成了一整套关于革命文物的理论体系。这些重要论述的重心之一就是极其重视利用革命文物资源来教育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确保中国共产党永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而教育对象的重点则是青年大学生,主阵地在高校,目标在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把革命文物资源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联系在一起,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培育增添了一条新的有效路径,是高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重要论述的重要创新举措。

第二,完成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能否建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要靠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情、国情、党情已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高度,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5)《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0日。“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6)《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7)《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 强调不忘立德树人初心 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人民日报》2020年9月10日。等重要论断。革命文物资源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的见证,革命精神、红色基因、红色血脉的承载,光荣传统、优良作风、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依托,而且是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素材,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筑牢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重要抓手。由此可见,革命文物资源可以为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拔节孕穗期”“灌浆期”的青年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养分和肥料。各高校要充分利用革命文物资源帮助大学生找到科学回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答案,不断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四个自信”,促其早日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第三,构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的需要。为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提出了“积极探索适合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群体深入学党史的方法途径,既要精准有效覆盖,又要生动鲜活开展,使学党史、知党史、用党史在全社会蔚然成风”(8)《中办印发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人民日报》2022年3月22日。的要求。因此,如何建立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便成为各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文物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忠实见证,而且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精神谱系、光荣传统、优良作风、红色基因、红色血脉的重要载体。丰富多彩的革命文物资源为各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的构建提供了一个重要抓手。利用革命文物资源服务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强历史自觉,掌握历史主动,而且能够有效激发他们弘扬革命传统、爱国主义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主动性,助其早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打造“大思政”协同育人格局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是一项固本工程、立心工程、铸魂工程。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只在校园里论道、课堂上“满堂灌”、书斋里做学问。而是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和支持他们走向田野与社会,促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寻找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答案,亲身感悟真理的力量,并促使其上升为理想信念,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具体行动。这就需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大思政”协同育人工作格局。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把“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9)《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人民日报》2020年9月19日。的要求。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0)杜尚泽: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人民日报》2021年3月7日。这些重要论述,为善用开好“大思政课”提供了科学指南和重要遵循。标语、遗址、纪念场馆等革命文物资源星罗棋布于全国各地,为学生迈出校园、走向社会提供了广阔舞台。因此,各个高校应结合实际,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度融合、校内理论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有效连接,充分挖掘革命文物中蕴含的理想信念、红色文化和爱国精神,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强国之行。最终形成革命文物资源保护管理利用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同向同行、革命文物保护单位与各个高校协同育人同频共振的“大思政”协同育人格局。

第五,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物质条件、生活环境、精神面貌、价值追求、认知方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就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环境、范围、方式也要随之发生改变。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手段是课程化、课本化、学科化,把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简化为知识传授,缺乏信仰的培植、价值观的引领、革命情怀的感染。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手段、方法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则是我国的革命文物资源虽然丰富,且富含思想政治价值,但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运用。把革命文物资源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两项重要工作结合在一起,设计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有效融合路径,不仅为革命文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开辟了新的战场,而且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新素材、新思路、新抓手。

二、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利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政治引领。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陷入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1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的三重困境。中国共产党就是在此情况下诞生并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逐步迎来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三大历史性飞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因此,在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政治引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党对革命文物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领导权和主动权。首先,高校党委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重要论述的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关于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决策部署能够在本校落地生根。其次,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组建革命文物资源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党委书记亲自抓总、班子成员负责抓块、各部门具体抓细,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的“大思政”协同育人格局。最后,各高校党委书记要切实担负起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每年年初在统筹安排部署本年度思想政治工作时,要把革命文物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列进去,并放在突出位置。

第二,坚持以史育人。革命文物见证着党的百余年光辉历史,展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装阔画卷,是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红色基因、红色血脉的重要依托,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营养和育人价值。因此,在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史育人,用革命文物激励人、启迪人、感染人、鼓舞人。首先,用革命文物激励人。从“落后挨打”到“厉害了,我的国”,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强国”,从“崇洋迷外”到“平视世界”……一件件革命文物诉说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承载着党和人民在民族复兴征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利用革命文物资源能够激发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心、强国之行。其次,用革命文物启迪人。从风雨如磐的革命年代到激情燃烧的建设岁月,从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到史无前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革命文物承载着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蕴藏着“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1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的秘诀,能够启迪青年大学生的智慧,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再次,用革命文物感染人。毛主席的生活账簿、朱总司令扛过的扁担、周总理用过的毛巾、红军送给老百姓的半条被子、焦裕禄坐过的藤椅、孔繁森背过的小药箱……一件件革命文物,讲述着百年党史中涌现出的感人故事,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激励青年学生以领袖人物、英雄模范、先进典型为榜样,传承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最后,用革命文物鼓舞人。一个个红色地标、一件件革命实物、一座座革命纪念场馆,蕴含着革命精神、承载着红色基因、流淌着红色血脉,鼓舞着青年大学生砥砺前行,勇担历史使命。

第三,坚持守正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0页。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坚持“守正创新”。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满无限生机。当今世界文化多元、技术发展飞速、传播渠道日新月异,如果不主动求新求变,默守陈规只会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失去活力,离学生的期待和需求越来越远。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文物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发展也要坚持“守正创新”。其中的“守正”,一方面指要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准确把握高校师生的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在革命文物资源的利用上,要坚持正确的党史观。革命文物资源从本质上来讲是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强调革命文物政治功能的同时,对革命文物的研究则要遵循历史学的学科规范,不神化不虚无不走样,实事求是地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正确解读和阐释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内涵。其中的“创新”,就是在把好方向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革命文物资源,不断更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内容、手段、方式、方法,以此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现路径

革命文物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密切联系,如何找到两者之间的交叉点、契合点是革命文物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发展的关键。鲜活的革命文物资源可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践教学、校园文化、网络育人等方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1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4页。打造内容丰富、形态多样的“革命文物资源库”,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注入新的活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传播手段层出不穷,这个“革命文物资源库”除了包括标语、家书、档案、遗址、实物等传统形式外,也可包含短视频、微电影、音频、数字化的红色文献等通过现代技术处理包装后的革命文物资源活化产品。类型多样、内涵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一方面,可以进入班会、社团、宣讲、展览、培训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式,融入校园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课堂,将革命文物资源直接转化为课堂理论教学素材。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真实、可信特点的革命文物,不仅可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资源生态,而且还可以增强思政教材和思政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说服力与感染力。

(二)融入实践教学

“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15)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111页。,革命文物资源不仅在实践中形成,而且是理论的物质载体,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中介与桥梁。因此,引领学生走出“象牙塔”,走进革命圣地、红色遗址与革命纪念场馆,不仅能够将课堂上严肃的理论教学内容转换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内容,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切身的思想观念,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大学生的内心深处,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在具体施行过程中,各高校应结合本地革命文物资源特色,挖掘融思想性、价值性于一体的革命文物实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一是利用革命场馆,打造高校思想政治实践基地。立足各地层次丰富、类型多样的革命文物资源,依托纪念馆、展览馆、陈列馆、故居等革命文物主管部门,由教育部、各省市教育厅、各高校命名打造一批以革命文物资源为主题的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基地,为革命文物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搭建一个平台,形成内外联动、相互补充的实践教学模式。二是鼓励师生迈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革命场馆,打造“纪念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等活动,通过研学、参与讲解、文物修复观摩等形式,开展大学生革命文物主题实践活动,扩大革命场馆的社会影响力。三是完善革命文物、革命文物专家、革命纪念场馆讲解员进校园、进课堂制度,系统构建馆校全方位实践育人共同体。各高校要积极同当地革命文物主管部门联系,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合作,共同策划“革命文物进课堂”“金牌讲解员进课堂”“革命文物展览进校园”等品牌活动,打造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新模式,服务高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

(三)融入校园文化

文化具有涵育德行、滋养心灵、培根铸魂的作用。(16)罗莎、熊晓琳:《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实现理路探赜》,《思想教育研究》2020年第4期。革命文物资源融入校园文化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各高校要积极挖掘自身已有的革命文物资源,丰富校园文化。一些高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留下了党史重要人物的活动痕迹,甚至成为党史重要事件的见证。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著名高等学府,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大学等一大批可追溯到烽火岁月的高校都有清晰的红色校史谱系,留下了大量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各高校可充分利用自身所拥有的丰富革命文物资源,创新思想政治的工作载体,扎实开展“校园革命文物展览”“革命文物中的校史”“革命文物中的校友”等活动,积极打造以“珍视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凸显高校自身所具有的红色基因。二是在校园人文景观布置中融入革命文物元素,巧妙利用人物雕塑、文化长廊、教室陈设、校史展馆、校园广场等实体空间展现革命文物风貌,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浸润式教育功效。三是成立革命文物研习社,为师生研讨、交流、学习革命文物资源搭建平台。以革命文物研习社为依托,策划开展革命文物主题系列文化活动,如仿照《国宝档案》《天下收藏》《鉴宝》《红色烙印——革命文物的故事》等电视节目形式,定期开展革命文物赏析活动,营造走进革命文物、学习党史国史、感悟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文化氛围。四是在重大纪念日和重要时间节点,利用革命文物资源开展相关纪念活动。充分利用党的成立纪念日、建军节、国庆节、清明节等具有教育价值的法定节日,以及“五四运动”、抗美援朝胜利等具有重大纪念意义的重要时间节点,结合本校或学校所在地革命文物资源,策划举办革命文物故事宣讲、革命文物知识大赛、革命文物文创设计大赛等活动,以此充实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五是充分引进校外革命文物资源活化利用成果,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学校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公共空间,常态化地引进革命纪念场馆等红色文化机构的临时展陈和文艺演出。总之,要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丰富校园文化,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资源的丰富内涵和育人价值,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添砖加瓦。

(四)融入网络育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师生学习生活的“第一环境”,也是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最大变量”。(17)冯刚:《互联网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年第3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来说,如何把网络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最大增量”,增强网络育人能力面临着巨大考验。大量富含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革命文物资源,为网络育人提供了新的内容与形式。根据大学生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借助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对革命文物资源进行重新包装,既降低了公众接触革命文物资源的门槛,也有利于革命文物资源以当代青年所喜爱的方式进行展示,从而实现其更为广泛的传播。首先,革命文物资源进“网络”。组织专门力量,制作一大批思想性强、趣味性好、适应性广的优秀革命文物资源信息,以微视频、微电影、动漫、摄影等形式“活化”革命文物资源,建设一批与革命文物资源相关的门户网站,并将其嵌入到各个高校校园网之中。在革命文物资源“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的基础上“进网络”,使革命文物在网上彻底“火起来”,以此拓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渠道。其次,打造革命资源网络互动平台。在合适的平台上进行革命文物知识竞赛、知识接龙、剧本杀等活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网站的互动性、趣味性和吸引力。再次,发挥“云思政”作用,拓展革命文物资源传播渠道。鼓励引导支持高校师生积极参与革命文物主管部门有关革命文物的云直播、云展览、短视频录制,充分发挥“云思政”作用,打造“革命文物”网上直播平台。最后,创办革命文物网络文化节,积极打造革命文物网络文化品牌活动。以革命文物网络文化节为依托,策划优秀案例、优秀微课、优秀新媒体作品等全国高校革命文物网络育人优秀作品评选展示活动,培养推介出一大批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契合的革命文物资源开发利用成果,以此提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红色文化学刊
鉴往知今,资政育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