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佳玮 孙昊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红色文化的功能透视及其实现

文摘   2024-07-02 17:17   江西  

[作者简介] 穆佳玮,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孙昊,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刊发于《红色文化学刊》2024年第1期第92—98页。

[摘 要] 弘扬红色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存在内在关联,党带领人民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熔铸了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具有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契合的行动逻辑,理应成为新征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能。红色文化作为独具特色的先进文化形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铸魂育人、社会动员、国家治理的重要功能。为促进红色文化功能的有效发挥,要坚持理论创新,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红色文化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守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红色江山;坚持“以文化人”,以红色文化传承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 红色文化;中国式现代化;功能发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1) 王伟光:《让红色文化在新征程上焕发时代光芒》,《人民日报》2023年1月18日。红色文化是“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缔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2) 王以第:《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理论界》2007年第8期。,具有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一致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新引擎、新动能。奋进新征程,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积极推动红色文化同现代化建设进程相适应、相协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一、红色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联

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丰富,不仅是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同时是文化现代化,代表着不同历史时代特色的“文明的形式”。大国的崛起既需要充足的物质、科技、军事力量支撑,又需要无形的精神文化驱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文化以其独特魅力深刻影响现代化的程度及水平。然而,在封建社会时期,由于落后思想观念的腐蚀,中国在某种程度上“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04页。。直至“五四运动”破旧立新,同中国“传统”文化相决裂,逐渐构建起现代化思想文化体系,中国现代化才从思想文化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因而,新征程上必然要以先进的思想文化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红色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深厚土壤,传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带领人民群众开创社会主义新辉煌的宝贵精神财富。它蛰伏于黎明之前,隐藏于黑暗之中,贯穿于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战、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的艰辛历程,始终以人民至上为价值追求、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崇高理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力量。因此,分析红色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交织交融的内在机理,有助于红色文化功能的有效发挥。

(一)党带领人民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熔铸了红色文化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文化与经济、政治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4)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9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4页。。基于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受帝国主义压迫的社会现实,该时期有关文化的思考总是围绕“革命救亡”的主题展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奋起抗争,在英勇斗争、不怕牺牲中赢得了民族独立,铸就了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发展生产力,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党带领人民敢闯敢试、埋头苦干,在经济建设、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铸就了改革开放精神、劳模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新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研判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创新,取得了彪炳史册的功绩,铸就了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等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

可见,中国共产党勇立时代潮头,坚持迥异于西方“资本至上”的“人民至上”逻辑,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百余年实践中铸就了一系列的伟大精神,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文化是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这些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革命精神“在深刻变动的时代大潮中沉淀为鲜活厚重的红色文化”(5)纪亚光、崔亿久:《中国式现代化的红色文化底蕴》,《红色文化学刊》2023年第3期。,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两个结合”是红色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契合的内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7页。,这一论断是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规律与经验的重要视角。正是在“两个结合”的进程中,红色文化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同向同行,在共同的理论基础与价值目标指引下呈现出相契合的行动逻辑。

从红色文化发展来看,红色文化根源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是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在浴血奋战的民族解放中凝结的弥足珍贵的思想文化结晶。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改造、传承、发扬,最终形成颇具特色的红色文化。从现代化进程来看,作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现代化因国情、道路、价值旨归的不同呈现出不同发展样态。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的普遍特征,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历程。

概括来讲,在百余年实践中,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两个结合”中解决我国革命、建设、改革阶段的具体矛盾和问题,同时也绘就了党的红色底色与推动了现代化建设。从这个维度而言,红色文化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共同的理论根基、一致的价值追求,未来理应以充满活力的红色文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三)红色文化是新征程上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能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化建设提至新的高度,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一齐视为“四个自信”,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因此,新时代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现实难题亟须红色文化发挥作用。中国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被动卷入世界现代化浪潮的“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同“原发型”现代化有着明显差距。后发型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赶超性,必须克服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大量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对此,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与政治权威,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红色文化作为一种观念上层建筑,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让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教化育人、凝聚人心的过程中推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将红色文化应用于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是彰显文化价值的时代要求。红色文化是浩瀚的中华文化遗产中先进性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蕴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民族情怀、顽强的斗争品格等。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就要实现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使其精准对接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困惑与现实难题。如在技术理性的张扬、资本逻辑的扩张之下,消解了崇高的思想根基、价值尺度与行为标准,人们陷入普遍性的精神危机,导致不同程度的“现代性焦虑”“选择性困惑”“信仰性缺失”。本质上,人们产生精神危机是由于文化驱动力不足,面对“精神解惑”的时代任务,以先进的红色文化引导人、感染人、鼓舞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将文化建设置于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鲜明地提出一系列重大创新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力文化条件支撑。红色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的鲜活存在,它蕴涵深厚文化底蕴、充足文化底气、鲜亮文化底色,彰显出推动人们精神自信自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时代价值。因此,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促进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功能发挥。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红色文化的功能透视

红色文化承载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昂扬的奋斗精神和科学的真理,既是传承红色基因和赓续红色血脉的文化载体,也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发挥重要动能。“以文化人”是一种塑造人、发展人,维系社会秩序的特殊内控方式,常常通过思想教育、道德养成等方式,采用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人们形成社会所要求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并从内心深处确立起对社会行为规范体系的认可。红色文化正是经由“以文化人”“以文化育”的方式达成铸魂育人、社会动员、参与国家治理的重要功能,在个体、社会、国家层面皆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铸魂育人功能:强化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3页。,首次使用“人才引领驱动”一词,认为人才是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才引领驱动的现代化,是人才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更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现代化。因此,要着力培育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支撑。

红色文化内蕴丰富的育人资源,有着铸魂育人的重要功能。第一,唤醒红色记忆,增强历史认同。红色文化记忆作为一种集体记忆,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8)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5页。,是以往历史文化的定格、积淀和赓续,在一定程度上规约着未来。包括东北抗联记忆、抗震抗灾记忆、脱贫攻坚记忆的红色文化记忆宝库形成一个庞大的“记忆场”,使得教育对象在主动了解和分享的过程中管窥历史演变轨迹,认知事物的全貌,增强对历史的深刻认同。第二,展示红色实物,强化民族认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团结奋进的征程中将深刻复杂的意义凝聚于现实可感的载体中,形成了承载、传递价值意义的红色实物。作为一种具象化载体,红色实物反映了具体人物、事件的微观特征,如《实践论》《论持久战》等抗战纸类文物记载了革命战争时期党的理论体系的演变与完善,钢盔、帽徽、弹壳等抗战实物体现了斗争的残酷与激烈。这些实物是历史的当代展现,有利于个体正确认识“四史”,增强对民族的敬重感、认同感。第三,讲好红色故事,激发爱国情感。讲故事是一种直接、简洁、有效的叙事方式,是提升育人实效的重要选择。讲好红色故事,采用有趣味、接地气、易明白的语言诉说历史,有助于增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使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种子在个体心中生根发芽,激发浓烈的爱国情感,使之矢志不渝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总而言之,红色文化资源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二)社会动员功能:汇聚中国式现代化磅礴伟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全国一盘棋”的工程,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劲往一处使”、全国各个领域“互帮互助”,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起现代化建设的最大合力。红色文化是汇聚社会资源的重要动力因素,积极响应、执行、参与到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需求的号召、政策、组织中去,并促使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发生预期变化。回溯历史,红色文化的社会动员力表现在把人民群众凝聚到反抗侵略和压迫的斗争中;凝聚到开拓波涛万顷辽阔海疆、开垦物产丰富广袤良田、治理桀骜不驯大江大河的进程中;凝聚到氢弹、原子弹的研发上,等等。正如毛泽东总结的:“如果要把几十年来的革命做一个总结,那就是……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只有把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大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才有可能。”(9)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1939年5月4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4—565页。

新征程上,红色文化仍是鼓舞与团结人们奋进的一面重要旗帜,是激发人们奋斗热情、落实奋斗行为的精神引擎,具有包括思想动员与政治动员在内的社会动员功能。社会动员的前提是思想动员,通过统一认识、协调行动、整合资源,以调动整个社会的力量。红色文化凝聚着革命前辈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高尚情怀,通过向社会成员灌输一定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能有效激发起内在的精神动力,产生巨大思想动员效用。另外,政治动员也是社会动员的重要内容,是一定阶级或政党为实现自身政治理念和主张,推动社会成员参与政治活动的行为与过程。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与党的政治动员工作相伴随,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曾指出:“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10)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1929年12月),《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页。近年来,我们弘扬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开展了以“中国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并通过互联网与其它新媒体吸引民众参政议政,有力调动了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

(三)国家治理功能:涵育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家园

中国式现代化既需要物质丰富又需要精神富足,只有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一个民族才能经久不衰、屹立不倒。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处于关键时期,精神文化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构筑起全国各族人民普遍认可、具有强大统摄力的现代化精神家园,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红色文化承载着一定时期社会和政治在观念上的能动反映,是“社会有机体”中的软件,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强大文化基因,更是构筑美好精神家园的宝贵资源。红色文化通过以文服人、以文感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环节提振精神力量,赋予中华儿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创设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的精神家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独特文化产物,红色文化延续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蕴含着中华民族追梦筑梦圆梦的精神内核。红色文化对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主要是通过涵育现代化精神家园得以发挥。一方面,红色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内核具有强大感召力,激励无产阶级向着共产主义而战斗,把握好精神家园建设的方向性问题。马克思论证了共产主义社会必然实现的机制与路径,号召“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理论以其科学的真理性赢得中国共产党的接受、认同,催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实践。正是在中国共产党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征程中,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精神品质内核的红色文化得以生成,马克思主义是始终贯穿于红色文化的主旨主线。前进道路上,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以其马克思主义内核激励人民主体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奋进,具有极端必要性。另一方面,红色文化蕴涵的革命精神具有强大感染力,激励中国人民奋进新征程,构筑精神家园的精神底色。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的实践中构建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为全党奋勇前进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其中涌现出一批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精神模范,有“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的江善忠,激励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战胜千难万险;有“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的赵尚志,激励共产党人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有曾言“雷锋的道路就是我的人生选择,雷锋的境界就是我的人生追求”的郭明义,激励共产党人无私奉献、懂得感恩,等等。他们的精神激励和鼓舞了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积极、主动、创造的力量,为全社会树起时代标杆,涵育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家园。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红色文化的功能实现

充分释放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有效发挥红色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功能,必须采取有效策略。为此,要坚持理论创新,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红色文化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守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红色江山;坚持“以文化人”,以红色文化传承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一)坚持理论创新,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红色文化发展

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命题,它有着丰厚的哲学底蕴与深刻的理论内涵,是阐释实践创造、理论创新、认识的反复与升华过程间辩证关系的动力源。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看来,理论创新并非来自主观臆想或逻辑推演,而是来源于对实践问题的凝练创新。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凯歌已奏响,红色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哪些作用、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亟需理论工作者做出时代解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1页。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对既有理论创新突破形成的理论创造,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书和任务图,是新时代红色文化发展的科学行动指南。为此,要耐下性子、认真钻研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贯彻到推动红色文化发展的全方位、全过程。要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及党的二十大中关于文化的部署,增强红色文化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推动“七个”着力,确保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红色文化理论发展中的真正渗透,增强红色文化理论的“厚度”与“深度”。这就要求理论工作者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站在时代和历史的制高点上进行理论的突破和创新,自觉将探索的目光投向最亟待解决的实践课题,为推动现代化进程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最科学的方案。

(二)坚定文化自信,守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红色江山

红色文化构建起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家园与精神高地,要推动红色文化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就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制度优势、坚定文化自信,守护好来之不易的红色江山。

首先,党的领导确保红色血脉延绵不绝。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赓续红色命脉的最大优势。坚持党的领导,教育工作者要在红色文化的弘扬与应用实践中遵从党中央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使党的指导思想、执政宗旨、价值追求、方针政策等内核转化为推动红色文化功能发挥的不竭动力。其次,制度优势确保红色江山代代相传。回顾红色文化演进历史,中国共产党于延安时期就展开了法治建设,《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东北解放区惩治贪污暂行条例》《中国土地法大纲》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出台,为根据地的生产和建设提供了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等,为文物保护、传承英烈精神奠定有序且坚实的制度保障。最后,文化自信是守好红色江山的力量源泉。文化自信,指中华民族对自我文化历史、价值、活力、成就、前景的确认,祛除的是在文化上“慕从于他”“鄙弃自我”的不自信。当前,国际交流日益密切,西方反动势力从未放弃对我国的“和平演变”,文化不自信现象时有发生。红色文化具有革命性、先进性、人民性等鲜明特点,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传承红色文化,加强文化交流互鉴,以高度的红色文化自信砥砺前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交上优异答卷。

(三)坚持“以文化人”,以红色文化传承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做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2)《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人民日报》2014年12月16日。的重要指示,强调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13)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求是》2021年第10期。。因此,无论是利用红色文化资源铸魂育人,还是开展社会治理,都应当大力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切实为社会发展注入经济活力、激发精神动力。

第一,创新红色文化传承的方式方法。现代媒介技术的更新迭变创新了弘扬红色文化、激活红色基因的方式方法,使之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收集、开发出更加贴合受众的认知、接受特点的红色文化资源。例如,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纵深挖掘、横向关联文化资源,以电视纪录片、博物馆展览等多种形式实现文化的采集、数字化再现与重构。第二,保护性开发富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富有区域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真实性强、个性鲜明、感染力浓郁等特点,通过激发个体厚重的乡土情结实现情感与价值观的认同,这就需要以敏锐而细腻的眼光极力捕捉当地“红色人物”“红色故事”,打造个性化的红色文化资源。第三,创新红色文化资源产品。展现文化内涵、满足市场需求的文创产品近年来受到人们的热捧,它们是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的重要载体。因而,要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在年轻化和潮流化上下功夫,借助极具地方特色的传说故事与风俗民风等优质内容打造爆款周边文化产品,提升红色文化资源潜能,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红色文化学刊
鉴往知今,资政育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