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慧 王若汀丨科学家精神的生成脉络、时代内涵及弘扬路径

文摘   历史   2024-04-26 08:47   江西  

[作者简介] 董慧,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若汀,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文刊发于《红色文化学刊》2024年第1期第33—40页。

[摘 要]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各个领域不断探索、持续深耕而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高度凝练和创新展现,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红色文化。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便持续关注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团结带领人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不同时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科技成就。新时代,国际国内局势复杂多变,科学家、科技工作者被赋予了更严峻的任务和使命,科学家精神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即爱国、奉献的家国情怀,创新、求实的科学态度,协同、育人的联合理念。在科技竞争占据国际竞争战略重心的当下,应从坚持党的领导、加强理论研究、拓展宣传渠道、完善相关制度等方面推进科学家精神的培育与弘扬。

[关键词] 科学家精神;中国精神;爱国精神;创新精神;科技工作者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全面概括了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强调要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1) 《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4—6页。。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不断探索、持续深耕形成的宝贵精神,其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凝练展现,又是贯穿我国发展的持续性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6页。,到2035年我们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4页。。“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4) 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1页。,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5)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4页。,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助力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梳理科学家精神的生成脉络,明确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探索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实践路径,有助于充分发挥科学家精神的支撑作用,为科技强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凝聚精神合力、奠定坚实基础。

一、科学家精神的生成脉络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6)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2页。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了科学技术、工业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凸显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磅礴能量。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先进的武器装备打开了中国国门,国家存亡难卜,民不聊生。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影响下,被迫打开国门的中国展开了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探索。然而,从浅尝辄止到西学东渐,再到呼唤“德先生”“赛先生”,我国对科学技术的探索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的变革。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探寻到了科技发展的方向。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持续关注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团结带领人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一批又一批科学家接续奋斗,在不同时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科技成就,使中国这个科学革命和现代化的后来者在当代展现出了“后起之秀”的英姿,也塑造了内涵厚重的科学家精神。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科学救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秉持“科学救国”(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16页。的理念,团结带领科技工作者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进程中休戚与共,奋力推进革命事业。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扛起“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五四运动”高举“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旗帜,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近代中国科学的诞生扫除了封建迷信障碍。与此同时,以丁文江、胡明复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庚款赴美的留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于中华民族和国家的意义,他们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为己任,毅然选择在学成后回归祖国,投身科技事业的创立、发展。他们既承担着“拓荒者”的角色,在艰苦环境中不断突破,促成了中国地质调查所、第一批自然科学学会及中央研究院的建立;又承担着“育人者”的角色,推动自然科学教育和相关制度建设,带动、培养了一批心怀祖国的科学家。抗日战争时期,众多爱国科学家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为抗战急需的军工器材、民用设备等领域,用实际行动保障了抗战胜利。随后,广大科技工作者在不同机构、不同领域团结协作,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汇聚起强大力量。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向科学进军”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既遭受着西方国家的军事威胁和封锁禁运,又面临中苏关系破裂、国内自然灾害频发和经济困难等考验。为贯彻落实科技赶超战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科技竞争力,推动国家发展建设,中共中央吹响“向科学进军”(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41页。的号角。科技工作者们积极响应祖国号召,他们主动担当科研管理顾问和执行者,参与制定《十二年科技规划》,进行新中国学科体系建设;他们直面技术设备落后的惨淡现状,以科学报国的理想克服重重困难,投身国家关键领域的重大科技项目,使我国在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国防安全等领域取得了众多有世界影响的科技成果,铸就了“两弹一星”精神,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家精神。此外,他们还积极推荐、培养科技人才,传播科学知识,推进科技应用转化和大众化。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的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深刻认识到教育、人才、科技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战略,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着力开辟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新局面。广大科技工作者高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9)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新华出版社2022年版,第204页。的伟大旗帜,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促进经济迅猛发展。同时,科技工作者们立足国家战略需要,推动航天领域重大项目、关键任务攻关,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塑造了这一时期科学家精神的具体形态。同时,该时期还出现了科技人才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为推进科技发展,科学家们一方面扎实推动科技人才培育,在传承中鼓励人才发展,另一方面为建立中国的科技奖励制度、技术发展制度、研究计划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奠定了科技、科研相关的制度基础,推动了相关科技体制机制的建设。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两个大局”复杂交织的背景下,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战略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5页。这一时期,在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我国的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们立场坚定、不忘初心,敢于突破,在自主创新中破解关键技术“卡脖子”困境,传承创造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国探月工程、“蛟龙号”“奋斗者号”载人深潜项目、“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国际空间站等涉及多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切实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同时,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风险与挑战,科技工作者将个人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联系,在各个领域接续奋斗、深入钻研,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助力国家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等方面的增长,用实践传承和丰富着科学家精神。

二、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科学家密不可分。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看,科学家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其形成来源于科学家们长期的物质实践,同时它的弘扬发展也能反作用于科学家的现实实践,展现出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强大反作用力。新时代,国际国内局势复杂多变,建成科技强国的任务目标迫在眉睫,科学家、科技工作者被赋予了更严峻的任务和使命,我们必须立足传统、面向现代化,持续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不断提升科学家精神的感召力,进而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磅礴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与时俱进地丰富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

(一)爱国、奉献的家国情怀

《孟子》中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国家、社会与家庭、个人密不可分,家国情怀便正是基于这个强关联共同体的,一种自内而外的对家庭共同体、国家共同体的自觉认同和积极关切,在当代展现为热烈的爱国奉献精神。无论古代、近代、现代,家国情怀都根植于每一个国人心中。无论是钱学森历经千险回到祖国投身科技事业,钱三强以“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信念坚毅回国,还是邓稼先放弃优越的环境条件毅然回国,他们都以国为家,将个人的前途命运融入国家发展之中,在追寻探索中贡献小我,成就大我,将爱国奉献精神书写在奋斗拼搏的每一刻。

爱国、奉献的家国情怀是科学家精神的鲜明底色,是科技工作者不懈奋斗的红色动力。科学家精神以科学家故事为载体。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为摆脱中国贫穷落后的状态,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牢记初心、甘于奉献,在一次次国与家的选择中毅然走向国家,积极响应祖国号召,毫无保留地将自身所学奉献于祖国大地。前有钱学森、钱三强、王大珩、邓稼先等一大批科技工作者胸怀“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初心,主动放弃优渥的生活,切实践行“祖国哪里需要我,我们就到哪里去”,倾尽所学投入国家“两弹一星”等国家重大科研攻关任务中,促进了我国国防安全事业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后有王珂、董能力、孙军等科学家将建成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作为自身追求和梦想,直面空间站建设的复杂性、困难性,凭借精湛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野,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奉献,突破了多项空间站工程关键技术,解决了多个复杂的技术型问题,使我国航天事业获得跨越式发展。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舍生忘死、鞠躬尽瘁、无私奉献,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

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基础研究和关键领域创新持续加强,在探月工程、深海探测、卫星导航、量子信息等重大领域获得突破性进展,当代科技工作者用实际行动描绘了胸怀祖国、甘于奉献的爱国奉献绚丽画卷。然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时代,我们面临的任务更加严峻,科技工作者们应将个人的前途命运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主动涵养爱国奉献的家国情怀,勇闯科技发展前沿,汇聚新时代科技强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二)创新、求实的科学态度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前者是灵活变通的方法论,后者是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在变通、求是等传统观念、方法的影响下,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严谨治学、竭力探索,敢于打破思维定势,不断发现事物要素间的新关联,展现出了求真求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品格,凝聚为科学研究中创新、求实的科学态度。

创新、求实的科学态度是科学家精神的独特品质。科技发展离不开创新,而创新又需要严谨求实的态度,“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11)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纪念版)》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4页。。创新和求实精神是科技探索、发展以及创造的关键要素。半导体物理学家黄昆曾在回忆自身科研经历时说道:“科学研究贵在创新,要做到‘三个善于’,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善于提出模型或方法去解决问题,善于作出最重要、最有意义的结论。”(12)黄昆:《科技发展关键要敢于和善于创新——黄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发言》,《中国科技奖励》2002年第1期。创新是对世界的好奇,是敢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探索不确定的问题;求实是重约两公斤、厚达523页的《钱学森手稿》,是追求真理、循序渐进、实事求是,是厚积而薄发。创新和求实相辅相成,在科学探索中发挥巨大作用,促成了一个又一个科学奇迹。

时至今日,科技竞争成为新时代国际竞争的主战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提升我国自主创新实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己任,紧跟科技发展大势,保持创新求实的科学态度,主动拓展科学技术的深度、广度、厚度,勇于探索、敢于创造,逐步攻克各类前沿课题、核心技术。同时,不受浮躁风气和名利所困,严守求真务实的科研底线,用专注和勤奋攀登所在领域的科技高峰,形成尊重事实、崇尚理性、追求科学的学术态度,让论文和项目生根于也应用于祖国大地。

(三)协同、育人的联合理念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代代奋斗者相互协作、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历史,无论是个人力量的联合,还是一代代师生间的团结与传承,协同、育人精神都将拥有相同目标和理想的人联合起来,创造出了“1+1﹥2”的效果。科技发展不是一时之事,不论是原子弹、氢弹的诞生还是航天事业等高精尖技术的发展,某一个人某一阶段的努力和奋斗是远远不够的,它依靠的是千千万万、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团结奋斗而汇聚起的强大能量。

协同、育人的联合理念是科学家精神传承弘扬的源泉,是科学技术赓续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成就从一无所有到各领域全面开花,从零星到井喷,每一次科技创新、科技成就都是科技工作者协同联合、踔厉奋发的结果,也是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晶。无论是载人航天事业、“嫦娥”探月工程、“蛟龙”潜海工程,还是化学、材料、物理等基础研究,每一项事业都绝非一日之功。2020年12月10日,历时10年的“嫦娥五号”工程完成取壤任务,这一工程汇聚了院士专家、新一代科技领军人物以及一大批年轻力量,是协同、育人精神在科技创新中的生动案例,也是科技史册中众多科技成就的缩影。科技工作者需要充分发扬协同、育人精神,进一步放大“苏步青效应”,将无数个胸怀共同目标的人团结起来,传承前人系统的科学知识、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追求真理的精神和风骨,共同为理想而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当前,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领域的研究具有高度交叉性、复杂性,必须摒弃只注重单一学科研究的理念,汇聚全方位各领域学者专家联合推进科技创新,与社会各界一道为推进国家建设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奉献力量。同时,科技工作者要将系统知识、创新理念、科学精神传递给下一代,注重与新生代的团结协作,以协同、育人的联合理念推动科技创新与发展,使科学家精神经久不息、不断延续。

三、科学家精神的弘扬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1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5页。。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科技竞争占据国际竞争战略中心的当下,使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内化于每一个科技工作者心中,既是重塑科研生态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我国科技创新实力、加速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应有之义。基于此,我们应当从坚持党的领导、深化研究阐释、拓展宣传渠道、完善制度体系等方面着手扎实推进科学家精神的赓续弘扬。

(一)坚持党的领导以助力科学家精神弘扬赓续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14)吴秋余:《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 抢占先机迎难而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人民日报》2018年5月29日。弘扬赓续科学家精神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技人才培养工作,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做出重大战略部署,制定方针、政策,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引领,把党的领导贯穿到科技工作全过程,筑牢科技界共同思想基础”(15)《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2—3页。,持续推动科学家精神弘扬传承和我国科技创新事业高质量发展。

赓续弘扬科学家精神,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就,根本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对科技创新事业的高度重视和领导,充分发挥了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领作用。首先,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广泛宣传基础研究等科技领域涌现的先进典型和事迹,教育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研成果应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16)习近平:《加强基础研究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求是》2023年第15期。科技工作者是科技创新事业的最主要力量,要引导其自觉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新思想、新理论,厚植家国情怀,涵养科学家精神,主动承担历史重任,不断将国家利益与个人发展相融合,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其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新型举国体制以国家发展利益为价值旨归,以攻克发展难题、重大任务为目标,必须充分发挥体制优势,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强化顶层设计,调动各方资源,持续性推动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的贯彻执行。在把握好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优化学科建设、研发建设,弘扬科学家精神,布局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最后,落实各级党委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统筹宣传带动作用,不断完善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顶层设计,建立分层分级责任担当机制,建立和完善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工作模式。持续性推动总体布局与实际工作的衔接,统筹相关部门团结协作,将传承弘扬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理论研究以深化科学家精神学习阐释

深入透彻的理论研究是制定相关政策、推进科学家精神理解弘扬传承的基础。科学家精神形成于漫长的科技创新探索之中,既贯穿融汇于党和国家的发展建设,也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各界应紧紧围绕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弘扬价值、弘扬路径等问题,全面系统地梳理科学家精神的理论渊源、形成过程、历史演变、时代内涵和丰富价值。

科学家精神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加强科学家精神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度、广度是领会科学家精神内涵外延的关键抓手。首先,揭示科学家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科学家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凝练展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应当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有益部分,拓展科学家精神研究视角,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深化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与认同。其次,深化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梳理科学家精神生成的理论基础,厘清科学家精神在我国不同时期的发展脉络,并在把握精神弘扬规律的基础上,探讨科学家精神的当代价值意义,使科学家精神的赓续弘扬更具学理性。同时,科学家精神的弘扬不能停留于理论阐释,还应探索有效的弘扬路径。相关领域学者应当充分发挥调查研究的作用,深入分析不同群体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和把握,有的放矢地探索不同群体更易接受的弘扬方式。最后,深入探索科学家精神在不同时期的展现样态、主要内容。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和外延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不同时期的现实需要、社会条件以及科技工作者的状态都塑造着具有特殊性的科学家精神。要将科学家精神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发掘不同时期的科学家故事,深入分析不同时期的科学家精神展现形式、发展变化,拓展呈现形式,使科学家精神更加深入生动。

(三)拓展宣传渠道以扩大科学家精神影响范围

拓展宣传渠道是推进科学家精神入心、入脑、入行的关键举措。为营造尊重科学、崇尚知识、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使价值标尺公正有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17)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6月1日。。我们应当不断通过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宣传方式,贯彻落实《“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实施方案》,丰富科学家精神宣传物质载体,打通全媒体系统化宣传以及教育教学等渠道,加强科学家精神宣传育人实效。

科学家精神是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在漫长的科技探索、奋力实践中形成的,应综合采用多种方式,不断拓展科学家精神的宣传渠道。首先,创新科学家精神的宣传形式。在传统讲座、文艺汇演、征文、知识竞赛等活动宣传方式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宣传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的故事,了解他们的成长发展、人生选择、个人目标等,形成大量鲜活、真实、典型的案例。通过公益广告、科学家精神体验日等创新式宣传方式,生动地讲述科学家们的家国情怀、科学态度等,使人民深入了解、自觉弘扬科学家精神。其次,充分利用宣传科学家精神的新兴媒体。要结合各类群体的认知、兴趣,将话语特色化、通俗化。同时,灵活利用互联网及新媒体,使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型媒介,通过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宣传方式使人们自觉学习科学知识与方法,切实体会科技工作者拼搏奉献的精神、情怀。同时,注重挖掘和建设宣传科学家精神的物质载体。充分利用各种展馆、文字史料、实物等宣传阐释科学家精神,在注重探索科学家精神相关历史遗址并修缮保护的同时,进一步开拓建设新的科学家精神展览馆、纪念馆、博物馆等,推进科学家精神进教材进校园,让人们真正受到精神的熏陶与洗礼。

(四)完善相关制度以奠定科学家精神弘扬基石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科学家精神传承、弘扬的基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1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3页。。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学风道德建设,着力营造清朗的学术科研环境,但当前仍存在个别学术造假、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为肃清科研环境,弘扬科学家精神,应不断完善与科技工作者密切相关的科研制度、人才发展激励机制、监管机制,构建系统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科学家精神中蕴含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内涵,它既强调要不断创新、探索真理,还强调要保持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守好学术科研“底线”,弘扬科学家精神必须建立相关体制机制,加强监管,切实减少学术不端行为,不断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完善科研监督制度体系。科研领域是科学家精神形成、塑造、传承和弘扬的关键领域,必须遏制不良风气,畅通监督反馈渠道、减少监督阻力,建立贯穿科学研究全过程、范围方位全覆盖的、强效有力的监管机制,守好科学研究底线,切实规范科技工作者的行为实践。其次,完善科研项目评价制度机制。科研项目的立项、研究、完成、实践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应增加项目的过程性跟踪、评价,避免出现随意更改数据、资料的情况,使科研项目确有所获、确有所得。最后,深化人才发展制度体系改革。要充分发挥人才发展制度的规范引导作用,加强科研诚信的评价占比,不断优化相关选拔、任用、评价体系,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育科技人才责任感、使命感,使科技工作者自觉保持科研诚信,主动涵养科学家精神。



红色文化学刊
鉴往知今,资政育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