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雷 | 抗战时期东北地区红色报刊考察

文摘   2024-07-07 08:22   江西  
[摘 要] 从“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局部抗战开始,至1941年东北抗联主力退入苏境后,迄今可知抗战时期东北地区红色报刊种数至少为87种。其中,中共满洲省委及所属群团组织与爱国报人在城市所办报刊25种,在抗日游击根据地所办报刊45种;中共南满、吉东、北满省委及东北抗日联军所办报刊17种;另有苏联境内东北党委会与抗联教导旅所办报刊1种。这些红色报刊发挥了传达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方针,指引东北人民革命斗争,组织各项基层建设的作用,是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事业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 中共满洲省委;东北抗日联军;红色报刊
[作者简介] 田雷,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如纳入东北地区“九一八”事变前创刊,事变后接续出版的红色报刊,以及利用沦陷区内日伪报刊宣传革命思想的代表性画刊、副刊,且包含同一报刊主体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名称,那么从“九一八”事变后至“八一五”日本投降前,东北地区红色报刊种数至少为87种。其中,中共满洲省委及所属群团组织与爱国报人在城市所办报刊25种,在抗日游击根据地所办报刊45种;中共南满、吉东、北满省委及东北抗日联军所办报刊17种;另有苏联境内东北党委会与抗联教导旅所办报刊1种。考察这些东北党组织及所属群团组织与爱国报人的红色报刊历程,对于中国抗战新闻史、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事业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一、东北地区红色报刊传统的形成

东北地区红色文化发展史富于鲜明的时代印记,红色报刊是记录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民国初年,东北地区即有旅俄华工带回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报刊和书册,散布于满洲里、齐齐哈尔、哈尔滨、绥芬河、长春、沈阳、大连等中东铁路沿线城市。俄籍布尔什维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办的俄文、汉文红色报刊成为东北地区红色报刊事业的发轫,在中共创建初期、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的反帝、反封建军阀的作用。俄文红色报刊如《劳动之声》《新生活报》《学生之声》《前进报》《南方社会主义革命者报》《通报》《论坛报》《风闻报》《回声报》等,汉文报刊如《旅俄华工大同报》《华工醒时报》《社会警钟》《社会星》等。(1)黑龙江日报社新闻志编辑室编著 :《东北新闻史(1899—1949)》,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8页。这些报刊在奉系军阀异常抵制的严格管控中被查禁,其中俄文红色报刊在1929年中苏断交后绝迹。

1923年3月,中国共产党人陈为人、李震瀛即以《哈尔滨晨光》为阵地,传播革命思想。1923年10月,东北地区首个党组织——中共哈尔滨地下组成立,1925年哈尔滨特别支部成立,创办《平民周报》《东北早报》;同年,奉天(沈阳)特别支部创办《奉天学生》《春城》。

1926年2月,哈尔滨特支改为北满地委,6月,以国民党哈尔滨特别市党部名义创办、实际为北满地委报纸的《哈尔滨日报》创办。1927年10月,中共满洲省临时委员会成立,是东北地区最高的党组织,于1927年12月至1928年9月在沈阳办有机关刊《满洲通讯》,1928年10-12月办有内刊《关外》。1930年9月,满洲省委机关报《满洲红旗》创刊,至1931年底停刊。这一时期,满洲省委还办有《元绪》《进攻》《白话报》《满洲工农兵》《满洲工人》《斗争》《政治文艺》《江潮》等报刊。

从1933年1月22日第2期《编后话》中可见《战斗》出版的艰难,从1933年1月—1934年4月《战斗》共办有12期。此外,1933年2月,《战斗》专出《失业运动周刊》,6月第4期刊发《时事短评》。1934年1月,第8期转载“海”在《斗争》上发表的文章《论苏联公布日本抢夺中东路的秘密文件》,出至1934年4月停刊。

党组织领导的群团组织也有大量红色报刊问世。1930年11月,中东铁路总工会筹备处办有机关报《火车头》,哈尔滨青年反帝大同盟办有机关报《现在旬刊》,共青团哈尔滨市委办有《反帝周刊》。学生报刊方面,计有吉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吉林二师周刊》、吉林毓文中学《毓文周刊》、东北大学附属中学《冰花》、哈尔滨第六中学《灿星》,以及《探美》《吉林一中周刊》等。此外,“九一八”事变前群团组织所办报刊还有哈尔滨的《工农旬刊》《滨江工人》《北满工人》,大连的《工学会周刊》《店员之声》,抚顺的《抚顺工人》,以及磐石县农民协会的《磐石农报》。

可见,“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地区即形成了优良的红色报刊传统。局部抗战开始后,东北党组织继承这一红色文化传统,建有完整的党报体系和出版机制,红色报刊即为代表。虽然这些报刊印行受限、数量有限,但立场鲜明、形态多样,在党性、群众性的引领下发挥了组织、指导的战斗作用。

二、抗战时期东北地区红色报刊第一阶段(1931—1936年)

1931年底至1936年初,是抗战时期东北地区红色报刊创办种数最多的时期。城市中,中共满洲省委及其所属群团组织创办17种报刊,中共地下党、左翼人士等爱国报人利用日伪报刊宣传革命思想的代表性报刊为8种,各抗日游击根据地内共创办45种,共70种。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影响上,这一阶段堪称抗战时期东北地区红色报刊最活跃时期。

(一)满洲省委机关创办的红色报刊4种

1931年底,满洲省委机关由沈阳迁哈尔滨,省委机关报《满洲红旗》于1932年在哈尔滨续刊。1932年9月,省委新出党刊《战斗》,并领导群团组织在城市中开展红色报刊活动至1935年4月。

1.《满洲红旗》及接续出版物2种。1932年1月30日,《满洲红旗》在哈尔滨续刊,为8开油印,同时创办32开《满洲红旗副刊》。第1期发表评论《哈尔滨二十六日事件的意义》,指出:“日本帝国主义及其新工具独立政府吉林的军队进攻哈尔滨,这样激荡了北满兵士与民众反日及其走狗军队进攻情绪的高涨。”(2)中央档案馆等 :《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9册)(1931年7月—1932年1月)》,吉林省工商联印刷厂1988年,第399—403页。

2月14日,第2期刊发评论《二月八日反日市民大会失败的经验与教训》。3月14日,第3期刊发社论《论上海事变》、新闻报道《黑河大暴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他的走狗建立新政府》等。

1932年9月18日,《满洲红旗》改为群众刊物《东北红旗》继续出版,继续抨击日本帝国主义,号召东北人民开展抗日救亡斗争。《东北红旗》第1期为“九一八特刊”,刊发社论《纪念“九一八”》及《“九一八”周年纪念与武装拥护苏联》等文章。1933年6月,满洲省委“根据新的路线,把《东北红旗》改变成更群众化的刊物”,(3)中央档案馆等 :《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6册)(1933年9月—1933年12月)》,哈尔滨呼兰印刷厂1989年,第393页。即《东北民众报》,出至1935年4月终刊。

2.党内教育期刊《战斗》。1932年9月20日,满洲省委党内教育期刊《战斗》创刊,32开油印,至1935年1月21日终刊。编委在《发刊词》中说:“《战斗》,是党内教育训练的刊物,是省委具体地领导下级同志在政治上、理论上、工作方式与方法上求得解决的刊物。”(4)中央档案馆等 :《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1册)(1932年8月—1932年12月)》,哈尔滨呼兰印刷厂1988年,第123页。

1931年5月,哈尔滨总工会创办机关报《工人事情》,至1934年12月停刊。满洲总工会1933年10月创办《东铁工人》。1933年2月20日,《奉天工人之路》出刊。哈尔滨反日总会于1932年1月—1935年4月办有《民众报》《反日民众报》。团满洲省委于1932年6月—1935年4月创办《青年小报》《满洲青年》《东北青年》《满洲省委冲锋季》《东北列宁青年》,团哈尔滨市委于1933年9月—1935年4月办有《反日青年》,团奉天特委办有《奉天青年》《转变》。

1935年1月21日,《战斗》续刊,为第13期,此期刊发署名“亚”的《万分危机的华北·完全出卖和投降之下实行了通邮》《关于反对“讨伐”中的几个严重的问题》,“毅风”的《一种极应肃清的机会主义观点》等文章。

(二)满洲省委所属群团组织在城市中创办报刊13种

在城市中,中共满洲省委所属群团组织包括工会、反日会、共青团等都办有红色报刊,计12种。

1930年7月,北满特委成立,在哈尔滨办有《真理画报》《微光》,并从1930年9月—1931年4月办有特委机关报《北满红旗》。1931年8月,《哈尔滨新报》创刊,以民办报纸形式公开出版至1932年2月哈尔滨沦陷之时。此外,地方党组织刊物中,有哈尔滨市委所办的《组织者》《无产者》《群众》,哈尔滨县委所办的《抗路》月刊,北满特委呼海铁路特支所办的《知行》,台安特支所办的《先声》《晨熹》等。

这些群团组织的红色报刊配合省委机关报刊,共同发挥战斗作用。如1932年9月18日出版的《满洲省委冲锋季》中说:“省委号召全满团员同志在中央旗帜下冲锋的动员起来,拿出超过帝国主义、国民党、满洲国向革命进攻的力量千万倍来回答反革命力量。”(5)中央档案馆等 :《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1册)(1932年8月—1932年12月)》,哈尔滨呼兰印刷厂1988年,第258页。党领导的群团组织对于报刊工作非常重视。这一时期上级的指示很多,如团组织宣传工作要“充实《满洲青年》,建立工厂通讯员”“建立工厂小报”“介绍苏联和苏区青年群众生活状况”等。(6)中央档案馆等 :《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1册)(1932年8月—1932年12月)》,哈尔滨呼兰印刷厂1988年,第269页。

(三)中共地下党、左翼人士等爱国报人创办、参与的代表性副刊、画刊8种

1932年2月,伪满洲国政府机关报《大同报》在长春创办,1933年创办的副刊《大同俱乐部》《夜哨》是东北“抵抗文学”副刊的代表。

《大同报》编辑陈受权(陈华)在《大同俱乐部》上编发进步青年稿件,1933年8月,《大同报》的《夜哨》副刊抗争色彩更加浓厚,持续到1933年12月,共出24期,刊载了萧军(田倪)、萧红(田娣)、罗烽(彭勃)、白朗(刘莉)、金剑啸(巴来)等进步作家作品。其后,《夜哨》副刊主要作者转移到哈尔滨,成为《国际协报》1934年所办的副刊《文艺》的作者。

1918年8月,《国际协报》在长春创刊,1919年11月迁至哈尔滨出版,是张复生所办的民营大报。在其曾出现的20多种专门副刊中,赵惜梦所办的《国际公园》和白朗所办的《文艺》周刊是抗战文艺的阵地。

《文艺》周刊从1934年1月至12月共出47期,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译文等的进步文艺专刊。曾刊载白朗的《悚慄的光圈》《四年间》,罗烽的《现在晚了》《星散之群》,金剑啸的《云故的母亲》《洪流》,萧军的《一九三四年后全满洲文学上的进路》《我什么也不将你们隐瞒》《一个雨天》《期待?》,萧红的《患难中》《镀金的学说》等,此外还有唐景阳(达秋)、梁山丁(山丁)等人士的作品。

《大北新报》是日本人在哈尔滨所办的大型报纸。1934年8月,金剑啸进入该报画刊任编辑,以诗歌、漫画、图片进行“反满抗日”。1934年10月12日,《画刊》刊登斯大林的照片,称为“世界名人之一苏维埃俄罗斯之史大林氏”(7)黑龙江日报社新闻志编辑室编著 :《东北新闻史(1899—1949)》,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2页。。1935年3月,《画刊》刊印名为“攻打冬宫”“列宁在讲演”的木刻画。

1935年6月,金剑啸任齐齐哈尔《黑龙江民报》副刊编辑,在社长王甄海(王复生)支持下开办《芜田》副刊,其后创办《艺文》周刊以接续《国际协报》的《文艺》周刊。此外,1934年《哈尔滨公报》的《公田》副刊吸引左翼文学青年,刊登进步作品,作为具有代表性的革命文艺副刊,也是“东北作家群”的阵地之一。

(四)满洲省委所属部队在抗日游击根据地中创办报刊45种

“九一八”事变后,满洲省委在东北东部地区乡村中建有十余支反日游击队,至1936年省委撤销前,省委所属特委、局、中心县委、县委等县级以上党组织多个。1933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省委贯彻指示信精神,决定扩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1933年9月起,省委把党领导的各抗日游击队相继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各军,战斗于四大抗日游击根据地(8)即今辽宁省东北部、吉林省中南部一带的“南满”,今吉林省东部一带的“东满”,今黑龙江省东部一带的“吉东”,今黑龙江省北部、中部一带的“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

1.吉东、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创办报刊9种。

(1)党和军队组织报刊6种。绥宁(9)今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宁安市、穆棱市、东宁市一带。中心县委于1932年7—11月办有《绥宁报》,吉东局于1934年2月—6月办有《反日报》《吉东战报》。1934年10月,珠河(10)今黑龙江省尚志市。中心县委创办《珠河群众小报》。此外,1932年吉林救国军办有《战线上》,人民革命军第三军1935年4月—9月办有(哈东)《人民革命报》。

1934年10月,《珠河群众小报》发表《庆祝十月革命节十七周年》等文章。1935年5月4日,(哈东)《人民革命报》第2期刊发社论《纪念红色“五一”劳动节》,新闻报道《为成立哈东特区人民革命政府 哈东反日总会积极筹备哈东人民代表大会 筹备会将不日成立》,6月1日,第3期刊发新闻报道《湖北红军进迫岳阳》等。

(2)群团组织报刊3种。吉东、北满游击根据地群团组织创办报刊有勃利(11)今黑龙江省勃利县。抗日总会《勃利先锋报》,共青团珠河县委《白刃战》,吉东青年救国画报社《吉东青年救国画报》。1935年12月31日,《吉东青年救国画报》第1期问世,印有人民革命军战士抗敌图案,及以“中国的青年同胞们!!”(12)《吉东青年救国画报》1935年12月31日。文中内容据此文物复制件整理。为抬头的布告。

2.东满、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创办报刊36种。

(1)党和军队组织报刊20种。一是东满抗日游击根据地10种。1932年11月,东满特委创办朝鲜文《新主人报》,并于1933年1月—1934年3月办有汉文、朝鲜文版机关刊《两条战线》。1935年7月,东满特委创办机关报《东满民众报》,另有《东满周报》,都为朝鲜文。此外,延吉(13)今吉林省延吉市、龙井市。县委办有《大众报》《赤斗钟声》,和龙(14)今吉林省和龙市。县委办有《赤斗消息》,和龙县平江区委办有《解放战线》《赤旗新闻》(《赤旗报》),汪清县办有《战斗日报》。二是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10种。南满临时特委于1934年12月—1936年7月办有机关报《东边道反日报》,另有《东边道反日画报》。此外,1933年本溪湖特支办有《公道报》。《东边道反日报》于1934年12月5日、1934年12月11日、1935年1月23日、1935年6月20日分别出版第1、4、5、14期。1933年3月至1936年,磐石(15)今吉林省磐石市。县委与南满游击队合办《红军消息》《人民小报》,由磐石、海龙(16)今吉林省梅河口市。游击队发展而成的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办有《人民革命报》《人民革命画报》。1934年9月18日,《人民革命报》副刊发布《庆祝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光荣胜利的战斗和第一团英勇善战的总结及主要战斗成绩》。1933年9月至1936年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办有《人民革命军报》,另有小报《旬报》。此外,磐石中心县委于1935年3月—1936年8月办有机关报《反日民众报》。1935年5月1日,《反日民众报》第2期发布吉海铁路工人工会《值“五一”国际劳动节告南满工人书》,其中提出8条斗争口号;7月20日,第3期刊发社论《人民革命军过江北来了 我们应该怎样拥护?》等。(17)《反日民众报》1935年7月20日。文中内容据此文物复制件整理。

(2)群团组织报刊16种。一是东满抗日游击根据地5种。1933年1月,共青团东满特委创办朝鲜文《青年斗争》,8月7日第6期刊发社论《朝鲜族党员的重要任务是什么?》、新闻报道《打退日本帝国主义向渔浪村的进攻》等。此外,朝鲜文报刊还有延吉县农协《农民斗争》、延吉县革命互助会《劳动者的生命》、团延吉县委《少年先锋》、和龙县反帝同盟《反帝战线》。二是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11种。团磐石中心县委1933年办有《革命青年》《青年义勇军报》《青年义勇军画报》,1934年4月创办《反日青年》,9月创办机关报《战斗青年》。1935年5月20日,《反日青年》“红五月特刊”刊发社论《扩大神圣的反日民族革命战争——纪念红五月》、新闻报道《抗联二军部队袭击吉会铁路列车》等。1935年4月,团南满特委创办机关报《东边道青年先锋》。并于1934年2月—1936年5月办有《青年画报》《革命青年画报》《青年民众》《救国青年》。此外,吉海铁路工人工会1933年9月—1935年2月办有《吉海工人报》。

1935年8月,《青年民众》创刊号刊发新闻报道《临金两县八十万反日民众的热血 沸腾民众代表大会中 决定成立东北人民革命政府筹备委员会》等。(18)《青年民众》1936年8月20日。文中内容据此文物复制件整理。1936年5月,《救国青年》创刊号刊发社论《救国青年之产生》,指出“本报的前名为《青年民众》”(19)《救国青年》1936年5月25日。文中内容据此文物复制件整理。,另刊发《抗日联合军第一师胜利捷报》等系列消息。

三、抗战时期东北地区红色报刊第二阶段(1936—1940年)

1936年1月,满洲省委撤销,2月南满省委成立、3月东满省委成立,6月合为南满省委;9月北满临时省委成立。1937年3月吉东省委成立,1939年4月北满临委撤销、北满省委成立。1936年2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决定统一全东北抗日军队的名称,发表《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宣布东北人民革命军和各抗日游击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1936年1月—1937年1月,在东北人民革命军等党组织直接领导的军队和统战武装力量基础上编成的抗日联军第1—11军相继建成。这一阶段,南满、吉东、北满省委与所属各路抗日联军创办报刊17种,媒介环境愈加恶劣、生存空间日渐狭小。

(一)南满省委与抗联第一路军创办报刊11种

1.党组织报刊2种。1935年1月,南满省委机关刊《列宁旗》创刊,1939年停刊。1936年7月,南满省委机关报《南满抗日联合报》创刊,1938年11月停刊。

1937年8月25日,《南满抗日联合报》“号外”刊发社论《论中日大战》、新闻报道《华军百师集结上海》等;8月30日,“号外”刊发新闻报道《“满洲国”靖安军哗变 枪毙日人藤井司令 投入华北中国军》等。(20)《南满抗日联合报》1937年8月25日、8月30日。文中内容据此文物复制件整理。

2.军队组织报刊4种。1936年7月,南满省委秘书处与抗联第一路军政治部合办《中华画报》,另于1938年12月创办《中国报》至1939年末。《中国报》分别于1939年6月16日、8月20日、11月20日出版第107、111、120期,第107期刊发新闻报道《三个月内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部队伍战绩惊人!》等,第120期刊发新闻报道《日贼对投降者完全采用斩尽杀绝的政策降队——程斌队内部发生动摇》等。(21)《中国报》1939年6月16日。文中内容据此文物复制件整理。

1938年,南满省委下属东满特委与抗联第一军办有机关刊《战旗》,1938年6月1日、7月5日分别出版第1、2期,办刊目的为“宣传党的基本政治任务、策略路线,提高党的无产阶级思想理论水平,增强党的领导工作能力”,12月南满省委决定将《战旗》并入《列宁旗》。此外,抗联第二军办有《抗日报》。

(二)吉东省委与抗联第二路军创办报刊3种

1.党组织报刊2种。1937年6月1日,吉东省委与吉东反日总会合办《救国报》创刊,6月16日第2期刊发社论《国共合作与前途展望》、新闻报道《山穷水尽出无路 悬崖勒马事已迟》等;8月1日,第3期以《少年的长征》为题开始连载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9月18日,第4期发表社论《西班牙与中国》及《反对分裂国人的团结》等文章;10月28日,第5期所设“论坛”刊发《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 毛泽东先生论抗日救国联合战线》、“艺苑”《少年的长征》等,12月1日出版第6期。

1938年2月,吉东省委机关刊《前哨》创刊,与《救国报》都于1939年2月停刊。1938年2月7日,《前哨》第1期刊发编委所作的《尾声》、白景三的《论东北民族反日游击运动》、鲍林的《论讨论战争的趋势和制止战争问题》、关书范的《对东北抗日联军第二次代表大会之热望》,以及《几个实际问题——亚男在五军党委训练班的谈话》《论抗日反“满”并提与不并提问题——关书范答北满省委“抗日反满”并提之决议》等文章。

2.军队组织报刊1种。1940年5月,抗联第二路军《东北红星壁报》创刊,至9月停刊。第1期刊发周保中理论文章《宣传问题概论》,结合斗争实际阐述了宣传工作应有的方法,抗联部队入苏后曾单独印发此文成为教材,供指战员学习。1940年9月14日,周保中撰写社论《论日寇近卫内阁之悲运》,刊于《东北红星壁报》第5期,同期另有《我国抗战要闻汇述》《国际消息》《东北游击运动要闻》《地方消息》等栏目,后停刊。

(三)北满省委与抗联第三路军创办报刊3种

1.党组织报刊1种。1939年7月15日,北满省委机关刊《统一》创刊,办至1940年6月之后。1939年8月30日,《统一》第2期发布《中共北满省委告北满全党同志书——关于反日新形势下党的任务与策略》;12月23日出版第3期;1940年2月1日,第4期刊发抗联第三军政治部《反奸细斗争》《金策关于反对第二次世界大战问题有一个错误的指正》等文章。

1940年5月,《统一》专出“红五月专号”,封面印有“中共北满省委秘书处印”字样及苏军战机、红旗、火炮、士兵等图案。刊发《张兰生对群众工作的几个意见》《于天放关于红五月通告中几点补充》《上前线歌》《国共合作纪念歌》,以及金策的《为健全党的组织而斗争》等文章。6月,第7期刊发《郭铁坚的声明书》、张寿篯(李兆麟)的《北满党的统一与小资产阶级反党分子的蜕化堕落》等文章,在编辑部为“七七三周年纪念”转载“抗战二周年中共领袖言论的引言”中刊发毛泽东的《当前时局最大的危机》、周恩来的《抗战两年》、朱德的《我们一定要胜利》、王稼祥的《目前抗战的政略与战略的中心问题》等文章。

2.军队组织报刊2种。1940年2月7日,抗联第三路军与北满反日救国总会合办《北满救国报》创刊,栏目包括《发刊辞》《国际消息》《政治问答》等,其中《国际消息》刊有《苏联和埃斯多尼亚订立互助条约》等报道。(22)《北满救国报》1940年2月7日。文中内容据此文物复制件整理。此外,北满联合军政治部办有《新战线》。

四、抗战时期东北地区红色报刊第三阶段(1940—1945年)

在日伪1936年4月—1939年3月“满洲国治安肃正计划”、1939年10月—1941年3月“三省联合大讨伐”等多次军事“围剿”下,东北党组织及领导的武装力量遭受巨大损失、武装力量锐减,红色报刊事业难以维系。

1940年11月—1941年12月,抗联一、二、三路军主力部队相继越过苏“满”边境至苏联境内(23)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所属地区之内。休整。目前尚未发现抗联主力入苏后,其他留存于北满一带的抗联部队报刊活动的记载。1942年8月,苏境内的抗联教导旅组成,9月,抗联教导旅正式成立中共东北党组织特别支部局(东北党委会)。这一阶段,迄今可知红色报刊至少为1种,即《前进壁报》。似为抗联第二路军《东北红星壁报》的接续出版物。

1941年3月30日,周保中在日记中写到:(在苏境内)“出版壁报八期”(24)周保中 :《东北抗日游击日记》,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85页。。4月8日,《前进壁报》刊发《舍不得黑面包吗?》,对于留恋苏联不想回东北的错误言论进行批评。文中说:“同志们!我们在八、九年的游击运动中,有过最光荣的历史!”“我们很多的英勇的烈士都为国家为民族作了壮烈的牺牲了。我们曾屡次郑重的向我们先烈们宣誓过:我们一定要踏着他们血迹向前迈进,一定完成他们所未完成的事业,我们要斗争到底,直到流了我们最后的一滴血。”(25)中央档案馆等 :《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61册)(1941年2月—1941年10月)》,吉林省白城市造纸厂印刷厂1990年,第425—427页。

五、抗战时期东北地区红色报刊的文化意义

抗战时期东北地区的红色报刊发挥了传达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方针,指引东北人民革命斗争,组织各项基层建设的作用,是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事业的组成部分。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至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前,东北地区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山河沦陷,在关东军的占领和伪满洲国统治下,东北国人的民办报刊停刊或“转向”,国民党政府的官办报刊早已绝迹。日伪所办媒体如汉文《康德新闻》、日文《满洲日报》、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等大行其道,鼓吹“王道乐土”“建国精神”“日满亲善”“五族协和”“共存共荣”,亲日拥满反苏,从1940年开始实行“战时体制”“弘报新体制”。在日伪1936年、1937年、以及40年代的三次“新闻整顿”中,1937年10月哈尔滨《滨江时报》《国际协报》《哈尔滨公报》在第二次“新闻整顿”中合并改组为“汉奸报纸”《滨江日报》,东北城市中的国人民办报刊实质性消亡,1940年后伪满新闻统制更为严苛,直至1945年覆灭。所以,东北党组织领导创办、发行的红色报刊成为东北沦陷区仅存的真正意义上的“国人报刊”。

东北党组织初创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即注重以红色报刊促进文化建设。东北党组织在中央红军长征前与中共中央的抗战宣传遥相呼应,在与中央失去联系后继续宣传工作和报刊活动。以党刊、军报为中心的红色出版物在东北沦陷区及邻接的苏境内构筑了抗日反满拥苏的舆论阵地,高举起抗战的宣传旗帜,红色报刊与武装斗争双管齐下、相互配合。

作为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事业的组成部分,虽然抗战时期东北地区红色报刊接续创办、断续出版,刊期不定、发行有限,但在艰苦的媒介环境中使宣传、鼓动的功能实现,以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与文化修养,发出革命斗争的呐喊强音。无论是处于白山黑水、还是故土异乡,都能从东北党组织的报刊活动中看到其坚定的革命信念,正如1941年4月《前进壁报》的号召:“我们要斗争到底,直到流了我们最后的一滴血!”



◎原文刊发于《红色文化学刊》
2020年第2期第66-74页

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资讯

鉴往知今

资政育人

红色文化学刊
鉴往知今,资政育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