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红色礼仪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百余年革命、建设、改革等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礼节和仪式,其中蕴含着“育新人”“兴文化”“新课堂”的思政教育功能。然而,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红色礼仪融入高校思政课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充分发挥红色礼仪的教育价值,必须按照“明礼—习礼—执礼”的逻辑理路将其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融入高校思政课,这不仅具有塑造青年学子的价值观的现实意义,也为增强文化自信铸就了强大底气,同时更重要的是,对于未来推进文化自强具有启示价值。
[关键词] 红色礼仪;红色文化;文化自信;思政课
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传承红色基因,加强礼仪教育,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加强国民礼仪教育。加大对国家重要礼仪的普及教育与宣传力度,在国家重大节庆活动中体现仪式感、庄重感、荣誉感,彰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树立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1)《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人民日报》2017年1月26日。红色礼仪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指中国共产党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实现共产主义目标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百余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以特有方式逐步创立、发展及完善起来的红色仪式、风俗、习惯、传统、精神及文化;后者则指具体而有形的红色仪式和礼节等,如红色阅兵仪式、红色授勋仪式、庆典仪式、表彰仪式、祭奠仪式等,还有各种文艺表演的固定仪式等等。将红色礼仪融入高校思政课,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思政课创新改革的有益尝试,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红色礼仪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红色礼仪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并在百年间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礼节和仪式,既包括有形的红色物质载体,也包括无形的红色精神元素。将红色礼仪融入高校思政课对于“育新人”“兴文化”以及“新课堂”具有重要作用。
(一)“育新人”: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红色礼仪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国、奉献、团结等精神内核,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培育符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的时代新人。家国情怀思想体现了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家庭的治理效果也会反过来影响国家的稳定,国家和家庭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历经百余年来的实践考验,最终形成“红色礼仪”这一富有家国情怀的宝贵教育资源。比如,阅兵仪式、授勋仪式等活动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浓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强大的凝聚力,是激励中华儿女砥砺奋进的不竭动力。将红色礼仪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通过打造“思政课+红色礼仪”的育人模式,并通过角色扮演的实践形式,对红色礼仪背后的故事实现情景再现,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探索蕴含于仪式活动中的精神要义,真正使学生理解红色之“礼义”和“礼仪”,从而激发青年学子的爱国热情,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将“个人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兴文化”: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助力
文化自信自强和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流脉密不可分,红色礼仪所蕴含的深层内涵和彰显的时代价值为其实现提供强大助力。首先,红色礼仪的思想内核和精神要义承继中华五千年历史文脉而来,为文化自信自强积淀深厚的历史基础。当今红色礼仪中的各种礼仪制度自先秦甚至炎黄以来就已存在,如庆典仪式与“吉礼”、阅兵仪式与“军礼”的相关礼仪制度都有相通之处,这对新时代完善大党大国典礼制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其次,红色礼仪是中国共产党人吸取中华优秀传统礼仪精华的基础上而创建起来的,是文化自信自强的坚定底气。百余年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挫折与奋斗并存的历史,新文化运动时期,一部分激进分子主张摒弃传统文化,认为只有西方文化才能救中国。对此,中国共产党却自觉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孕育并发展了红色文化,并使其不断地传承、延续和创新。(2)王鹤岩、郭佳乐:《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度探赜》,《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年第10期。最后,红色礼仪在中国与域外文化传播与交流过程中,为文化自信自强增添世界性视角。当下,中国正处于关键的战略机遇期,必须以国际视野拓宽文化发展道路。因此,高校可以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出国交流等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礼仪文化发扬光大,同时也为实现文化自信自强培养强大的后备力量。
(三)“新课堂”:推动高校思政课不断改革创新发展
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发表针对思政课改革的重要讲话,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措施。将红色礼仪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推动新时代的思政课不断创新发展。首先,红色礼仪融入思政课能够丰富课堂内容。红色礼仪以独特的艺术形式生动刻画出中华儿女几千年来的精神面貌,记录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其中蕴含着无数党和人民浴血奋战的历史故事,是新时代开展思政课教学的鲜活素材。其次,红色礼仪融入思政课能够拓展教学形式。例如,红色礼仪中的各种礼节、仪式如入团仪式、入党宣誓仪式、升旗仪式是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良好契机,不仅符合当代学生的审美趣味,也在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时,使红色礼仪的内涵价值得以表达,推动红色文化的发展传承。(3)张智、马琳:《仪式礼仪: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思想教育研究》2019年第4期。最后,红色礼仪融入思政课能够增强育人实效。思政课本就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政治观、党史观、价值观等教育的重要课程,红色礼仪这本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及其新颖的“教科书”,能够破解当前思政课抬头率不高、课堂活跃度不够、育人效果不好的局面。通过塑造多样化的仪式情景,能够在仪式过程中增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性,同时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可以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二、红色礼仪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
中国共产党人创立和发展起来的红色礼仪具有典型的中国特征,其中诸多礼节、仪式和礼仪要素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然而,目前高校思政课中礼仪文化教育尚存不足,诸多方面均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礼仪文化学习的匮乏。
(一)红色礼仪融入高校思政课简单化、形式化,导致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淡薄
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思政课关于礼仪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较为简单,使得学生学习礼仪的自觉意识不足。
首先,缺乏相关课程设置。目前,高校并没有专门设置红色礼仪的思政课程,只是将其作为一个零散的模块来教授,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使学生较为全面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其次,课堂教学内容较为片面。部分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在讲解礼仪的相关内容时,只注重传授一些基本的礼仪知识,比如如何穿着得体、如何行为得体等,而忽视对“礼仪”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讨。再次,实践教学的机会较为欠缺。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导致高校学生参与仪式活动的机会并不多,且这些活动举行的次数往往比较有限,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这种大规模的活动每年只举行一次,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最后,仪式活动规范性不足。仪式作为具有承载历史记忆、传达核心价值观、推进文化创新的实践活动,有一套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所规定的完整的程序设计。(4)张家军、陈玲:《学校仪式教育的价值迷失与回归》,《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2期。然而,在实际生活中,部分思政教师组织一场仪式活动,只是当作应付学校专项检查的“例行公事”,将学生视为自己完成这项任务的工具,忽视对受教育者情感和立场的关照,最终导致造成学生“身体在场,心灵缺席”的假象,使育人效果大打折扣。(5)杜敏菊:《身份唤醒与行为统合:仪式教育的文化控制机制》,《高教探索》2021年第1期。
(二)错误文化思潮渗透,导致学生学习红色礼仪的自信心不足
文化自信的根本在于文化认同。建立文化认同,必须先感知文化,认识文化,进入形成文化认同。然而,当前复杂的文化背景和舆论生态却为高校学生认同红色礼仪文化带来了巨大挑战。
首先,泛娱乐主义的渗透,导致红色礼仪被“边缘化”。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张,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娱乐逐渐脱离理性发展的轨道,而逐渐演变成以“泛化”和“极化”为特征的泛娱乐主义,并打造出大量以满足娱乐需求为唯一目的庸俗的“文化景观”(6)郭明飞、杨俊哲:《资本逻辑视角下的泛娱乐主义批判与引导启示》,《思想教育研究》2023年第1期。。红色礼仪往往因为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精神需求,而并未受到重视。其次,历史虚无主义的冲蚀,造成红色文化认同危机。红色文化自孕育、诞生以后,就一直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共产党转入现代化建设以后,一部分人以纠正文化大革命“左”的错误为由,全盘否定社会主义,抹黑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艰苦奋斗的光辉历史。改革开放初期,西方国家推崇的自由主义入侵中国,企图改变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成为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中的一员。(7)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特点及其主要表现》,《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10期。最后,文化消费主义思潮的盛行,使红色礼仪的传播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资本逻辑的驱动下,红色礼仪的传播趋于功利化,因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使得蕴含于红色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核被扭曲,导致学生群体容易产生虚假的自我满足现象。(8)蔡小菊:《文化消费主义的三重逻辑批判及其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3年第4期。
(三)高校与家庭、社会衔接度不高,导致实践场域受限
文化自强的实现关键在于实践。然而,思政课教育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各责任主体角色分工不明确。家庭、学校、社会是开展礼仪教育的责任主体,三者之间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合作,共同推进协同育人工作有序进行。然而,在实际开展礼仪教育过程中,却存在着学校教育“越位”、家庭教育“缺位”、社会教育“空位”的现象(9)边玉芳、张馨宇:《新时代我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23年第2期。。其次,协同育人工作的相关机制不够健全。建设完善的顶层设计、管理运行、沟通协调机制及保障机制是保证协同育人工作稳序进展的关键。然而,目前,国家并未出台支持家、校、社协同开展礼仪教育工作的政策文件及法律法规。那么,就会导致相关部门不能明确自身的职责并加以落实的问题更加突出。同时,家、校、社之间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联络机制,导致三者“各自为政”,未能建立深度的合作关系。最后,缺少必要的条件资源保障。例如,经费保障不足、专业教师队伍配备不够、缺乏权威的礼仪资源共享平台问题等,严重影响了红色礼仪育人效能的发挥。
三、红色礼仪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索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自强”这一立足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表述。那么,从“明礼”“习礼”“执礼”三个方面感知、认识红色礼仪并进行实践,则有利于提高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
(一)“明礼”:提高文化自觉
“明礼”是红色礼仪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前提条件。所谓“明礼”,就是认识“礼”的实质及其重要意义,如此,学生才能在头脑中树立清醒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10)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第190页。将红色礼仪融入思政课,就是需要使学生了解其形成过程、文化特色及未来发展趋向。
一是要构建系统性的课程体系。将红色礼仪融入思政课,必须坚持以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将丰富的红色资源与大学生的兴趣特点结合起来,促进红色礼仪与思政课的相互融合。课程体系必须符合思政课的教育价值追求。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具有培养学生的思想素养、道德品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功能,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关键课程。将红色礼仪融入思政课,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将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设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密切联系起来,从而使红色礼仪与思政课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二是要丰富思政课关于红色礼仪的内容。评价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标准就是课程内容是否能够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红色礼仪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融入了中国革命的传统和精神,如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伟大形象与精神面貌,也包含党和国家举行的各种红色仪式及红歌、红舞、红色剧目等,这些都是具有鲜明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属性的教学资源。因此,可以将红色礼仪与思政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例如,思政课教师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讲述抗日战争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将党史故事与思政课课堂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体会到党带领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艰辛。(11)徐光寿:《抗日战争研究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综述》,《上海党史与党建》2015年第11期。
三是要拓展礼仪教育的实践教学形式。要想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必须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手段。长久以来,思政课以理论灌输为主,实践课程较为单一,主要是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文化遗址或参与红色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导致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红色礼仪中包含多种多样的仪式形态,能够拓展思政课的教学形式。涂尔干曾指出:“仪式不仅追忆过去,而且还借助名副其实的戏剧表现方式将过去呈现出来。”(12)[法]涂尔干著、渠东东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92页。因此,将红色礼仪融入思政课,可以使用一种“剧场化”的叙事手法,在精心布置的仪式空间内通过具体的语言、人物、音乐、行为等对在场的受众进行反复的感官和心理刺激,最终使每位学生产生相对统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例如,思政课教师讲述红军的发展历史时,可以结合阅兵仪式、授旗仪式、授勋仪式等进行课程教学,也可以将这些红色仪式排练成红色戏剧,并通过演出的形式在思政课上进行呈现,为增强学生沉浸式体验赋能。
(二)“习礼”:增强文化自信
“习礼”是红色礼仪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关键所在。“习礼”是指系统学习“礼”的内涵及其标准。人虽然生来并不具备“礼”和“仪”,但是可以通过学习和思考获得,高校学生亦是如此。只有在“明礼”的基础上“习礼”,才能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3)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9页。回归到红色礼仪融入高校思政课,就是使学生坚定红色文化自信。
一是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既是指导中国共产党治党治国之道。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先进思想后,先进知识分子便把它同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观念相结合,使这一科学理论更具中国特色,同时也在具体实践中为增强红色文化自信夯实了理论基础和群众基础。红色礼仪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目标就是使学生以史为鉴,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才能有效整合各种社会思潮,在包容文化多样性中达成思想共识,不断坚定文化自信。
二是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组成文化自信的主体文化内容。红色礼仪中的各种礼节、仪式及其有形、无形的文化元素可以追溯到古代,并且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并传承至今。从“礼义”层面上看,红色礼仪的思想内核和精神要义承继中华五千年历史文脉而来。当今的各种礼仪制度自先秦甚至是炎黄以来就已存在,如庆典仪式与“吉礼”、阅兵仪式与“军礼”、祭奠仪式与“凶礼”的相关礼仪制度都有相通之处。从“礼仪”层面上看,红色礼仪的某些仪式程序及物化象征也有迹可循,如誓师大会与西周时期的军礼礼仪中的“观兵礼”和“致师礼”相似。因此,将红色礼仪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要教育学生学习近现代红色革命文化,同时也要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与时俱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切实增强文化自信。
三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回首百年时光,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充满信心的精神面貌走出了属于中国人民的道路,并且创造出一系列“红色精神”,它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一致的价值意蕴。例如,红旗渠精神反映了人民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目标的不懈追求,呈现了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理念的实践成果,同时生动诠释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14)马福运、陈雨昕:《红旗渠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鲜活教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3年第1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新时代加强红色礼仪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巩固了坚实的思想基础。(15)黄蓉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未来,我们要想增强文化自信,必须努力使高校学生主动挖掘红色礼仪中蕴含的伦理规范、道德理念和育人价值,使其成为新征程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精神动能。
(三)“执礼”:推进文化自强
“执礼”是红色礼仪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旨归。“执礼”就是按照礼仪标准做出符合规范的行为,是将红色礼仪的精神要义落实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因此,红色礼仪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其“明礼”、“习礼”之后“执礼”,才能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
第一,强化实践主体的参与感与仪式感。在开展红色礼仪实践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参与感来切实理解和体会红色礼仪蕴含的内涵和精神。高校应突出学生在红色礼仪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高校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扮演受教育者的角色。需要注意在开展礼仪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好各种仪式,使之成为高校学生主动经历的人生体验,进而塑造他们的观念、规范他们的行为。有目的地将红色礼仪教育纳入实践活动中。丰富红色礼仪实践活动形式。高校可以创造条件使学生模拟红色礼仪中的某些具体仪式,亲身体会红色礼仪的氛围感和庄重感,在戏剧性的表演中真正提升内在修养。
第二,拓展红色礼仪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场域。高校应加强红色礼仪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组织各种与红色礼仪有关的活动,如红色礼仪模特比赛、红色歌曲比赛、红色勋章设计大赛等等,通过“混合式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礼仪意识。要发挥家庭礼仪教育在孩子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17)习近平:《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55页。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把礼仪规范带入到孩子的成长环境之中,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学习与红色礼仪相关的历史知识和英雄人物事迹。譬如,通过诵读红色家书让孩子感受革命先烈的政治品格、英雄气概、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18)胡聪:《红色家书的精神特质、时代价值与传承路径》,《红色文化学刊》2022年第1期。如此,才能使孩子在进入大学时具备完善的人格,从而实现“人材”向“人才”转变。(19)相征:《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礼仪文化教育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年第3期。另外,社会营造良好的红色礼仪文化传播环境。譬如,通过电视播出有关红色礼仪的广告和节目或运用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红色故事和历史事件、制作与红色礼仪相关的短视频,让更多人了解革命先烈和红色文化;同时在线下开展一些红色礼仪相关的活动,吸引人民群众广泛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