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初期t34危机的一些神话与现实

文摘   2024-06-21 09:02   贵州  

首先,坦克圈有一种评价基本原则很多人不用,那就是后来者居上原则。这谢尔曼参展时间吧比四号F2(早期四G)还晚,显然t-34 76跟谢尔曼75比,一些地方稍有逊色也是有情可原的。(这么看馒头没那么极端出众其实)

但是t-34这个规模化到底是不是无敌呢,暂时蒙在鼓里(没说t34不适合苏军)。他的好多东西近些年被神话了。关于t-34的优点已经有太多人说了不差我一个(我有权不替人背书),所以我不说他优点,我说说他在刻板印象之外的一些出丑时刻(我也做过虎式的出丑案例所以我不算太过分。)

I.普及度,早期的t34也不是太多

目前新数据还在一步步计算,所以发个老的格兰茨的数据,新坦克包括KV和t-34.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占苏军坦克部队坦克总数之少。这还没统计步兵师,骑兵师,伞兵军的坦克俄()

实际上,t34坦克普及度做到大部分部队都有并不是1941年的6月末。很多坦克师和几乎全部的摩托化师的主力坦克还都是老旧的t26/bt甚至是t37/38机枪小坦克。也有一些坦克师的t34或者kv少得可怜,我们可以借助此文管窥一下

T-34危机?也有T-III(德三号坦克)和T-IV(四号)危机!

相反,t-34在大多数部队都列装的时间大概是8月。占部队比例达到可观的时间是1941年10月前后。很多坦克旅近半数左右坦克是T-34.当然这跟苏军坦克部队大规模缩水,苏德前线坦克部队规模从超过1w2辆下降到2-3千辆有关系。41年6月苏军一个坦克师需要375辆坦克,一个摩托化师需要275辆坦克;而一个41年9月前后的坦克旅只需要91辆坦克。之后的坦克旅编制会更小。

具体这批坦克旅大概装备情况详见:

【双更】莫斯科战役的迷思(3)苏德增援坦克部队实力对比(10月篇)

【双更】莫斯科战役的迷思(4)11月的悬殊的莫斯科前线苏德坦克补充

当然,这并不是说没有t34危机,在莫斯科战役期间,t34和kv的普及度确实有所提升,古德里安的部队在姆岑斯克已经不是第一次遭遇t34了,但直到10月才频繁的对t34印象深刻。德第4装甲师一度也要用坦克引诱苏军坦克进攻后用88炮,105榴弹炮甚至105加农炮解决苏军重型坦克。

只是说t34真正带来对德军装甲部队大量冲击的时间,稍微晚一点。


II.战争初期的t-34的遗弃情况一点不比虎豹动物园轻

在刻板印象中,仿佛虎豹南王几款德系重型动物园坦克/坦克歼击车就是故障率高,容易被遗弃的代名词。然而,讨论这点往往忘了,在宏观战局的不利的混乱大撤退下,哪怕你就是个爆胎的普通的卡车都够呛能来得及修/回收!

在技术层面,早期豹式坦克本身还是可以解释的。豹式坦克本就是仓促上阵,而且43年的豹式再不济,其表现也比41年苏军有些部队的t-34/kv表现要强。t-34和kv在原型车出厂到巴巴罗萨参战时间间隔长度是豹式坦克的近2倍。

   举两个例子,第一是巴巴罗萨战役期间,西乌克兰之战中坦克第10师,该师损失了其手中63辆kv和37辆t-34中的绝大多数,56辆kv和32辆t-34,其大致损失原因如下:

   而第8机械化军到7月20日报告的部分损失也可以看看:

从以上两个数据表格中,我们不难发现,以“可靠”闻名的t-34中型坦克和kv-1重型坦克在1941年的非战斗损失也是惨不忍睹的,甚至比例远大于t-26,t-35这种老爷车。可能是因为t-34和kv1装甲厚不太容易被击毁,但总归说明即使不是动物园在战局颓势时,再新锐的坦克也难逃一丢。

1941年7月7日,被困在维捷布斯克附近渡口上而被遗弃的t-34和bt-7,他们隶属于参加先诺反击战的机械化第7军坦克第14师的坦克第27团

具体内容请看老文:【一斑窥豹】豹式坦克为什么是二战实战最强主力中坦!

III.德国人对抗t-34或KV的极端另类方法(反刻板印象)

很有意思

关于二号坦克的Kwk30主炮对抗中型坦克的事 在100m距离使用Pzgr40可以打穿谢尔曼(车体侧面仅仅厚为38毫米垂直)和m3中型坦克车体侧面,可以打穿t-34 76车体下部。 实战德第6装甲师在冬季风暴中有二号宣称近距离集火打着火了t-34 76,可能就是Apcr打侧下打的。

37炮打apcr对t-34或者KV的效果 我知道45也有apcr 但是,德国人37炮在1942年初就t停产了,所谓的44年还用的37可能只是给的保安师等拉胯,spw单位的排长车(排长车装这炮不错)。还有的可能只是37炮架的Ig37(75步兵炮,已经有100毫米30度倾角破穿的Gr38 C了) 短45在1943年生产还是绝对主力。1944年才停产(上一篇介绍了德国人的非加强,一般41-42年水平四号扛短45情况) 什么是差距?


而德国人的Pak38或pak37t反坦克炮对t-34/KV的打击效果要比37炮apcr还强一些。虽然依然比较困难,但正面仍能击穿t-34/未强化装甲的KV坦克的炮塔一部分地区。这一点还是比1943年苏军用45炮/76.2加农炮对付德军虎式豹式正面从容。除因为短50三号装备数量过多而偷懒的第3装甲师外,每个德军装甲师/摩托化步兵师都带了一个三营制的装甲歼击营,每个连最少3门pak38+8门pak36。这些反坦克炮中一部分甚至装上了半履带车实现了自行化。

尤其是装备捷克坦克的德军装甲师。可能是德国人一开始就担心捷克坦克反装甲不如短三。6个捷克坦克装甲师中有5个的师装甲歼击营下属的连达到了每个连6门pak38+4门pak36的水平。

德军步兵师也有一些pak38或pak37(r),辅助以pak36。大部分德军步兵师反坦克单位都实现了摩托化。

除此以外,1941年绝大多数的德军步兵团都拿到了2门sig33重步兵炮(这种重步兵炮炮弹装药量高达8.6kg)必要时拿来砸坦克,即使不能直接命中往往也对坦克是个降维打击。(装甲师内步兵一样有sig33)

另一方面,1941年的苏军体系混乱,战备差,训练严重不足。这也会客观上限制t-34或者KV两款优秀坦克的实战发挥。苏军步兵单位缺乏步兵炮,步兵团的反坦克炮没能牵引化。坦克师中的反坦克炮只有6门,步兵炮,师炮也少。一加一减,后果可想而知。

IV.1942年的迷之装甲质量(部分车辆)

前面几个提到了t-34的车体质量出了问题,这个则是炮塔质量 1942年3月20日的命令,我也不懂俄语(别怪我,我本来就不学俄语),但是大概内容就有:264厂的t-34坦克炮塔焊接出问题了,17个交付的炮塔出现了裂缝


42年5月23日发的关于t-34质量的命令 在4月和5月,部队发现T-34坦克存在缺陷,即:a)264、183厂生产的坦克车体装甲(车顶装甲、前装甲板,翼子板)出现裂纹;后面懒得翻译了,有能力的自行翻译,留点面子留点面子。


1942年6月10日,发给112,183,264,174厂的关于t-34装甲质量的问题 大概就是尽管我们多次跟你们警告了,但还是在你们交付的t-34上发现了t-34坦克车体的装甲上发现了有裂纹的问题  还是那句话,不管怎么黑德系装甲质量,没听说过虎豹装甲自带裂缝。但是,啊极初期的is-3!1942年上半年的t-34 76可已经光荣的出现了裂缝。

V.德军方面对42年t-34装甲质量也做出了评价:

旧事重提,42年7月德军对t-34的评价(长三长四爆杀t-34 名场面,咋回事不好说) 第九装甲师第33装甲团  该部7月31日上报中提到,长四使用PZGR.39穿甲弹时,可在1200m距离任意角度上清晰击穿T34坦克(这有些令人震惊,因为理论上kwk40L/43这个距离打首上不算容易) 在1942年初春,t34坦克还是远远优于(原文如此)德国坦克的。但现在在50mm kwk39和 75mm kwk40面前,他们成了劣等品(原文如此)。在苏军多次使用 t34坦克进攻德军坦克遭到巨大损失后,他们只要能撤退就不会再对德军坦克逐一发送T34!

1942年夏,德第9装甲师第33装甲团



VI.结论

1941年的t34+KV危机,是存在的。就像1940年有夏尔B1,玛蒂尔达危机,1943年也应当存在虎式豹式危机一样的此外,需要注意的是t34危机中给德国人震撼的不只是t34 76还有KV1或者KV2重型坦克。

由于宏观战局不利,1941年的t34和kv坦克遭受了巨大的非战斗损失。大扩军后的苏军极端虚胖,却虎头蛇尾,色令内荏。客观上限制了t34和KV取得更多应有战果的可能。不能否认1941年苏军抵抗的英勇。因为他们的训练程度面临的对手强度。客观上两军的种种差距在哪里,敢于战斗就已经是勇士了。

但也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战争的胜负从来不可能只靠一款坦克的好坏决定。


VII(附).德国人 应对t34危机情况的旧文重拾

本文原文作者英勃尔,本文全长约13000字。本文主要逐年介绍了1941-1945年苏德反坦克武器的发展沿革,同时也列出大量数据来对比苏德间的战况,而不是做缺乏数据和资料的口嗨。由于最近销量问题,大家都不容易,所以号主决定薄利多销开始降价销售付费文。可试读部分长四分之一,略长。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有:

堡垒草草,库尔斯克战役前德军的装甲部队(1)东线德军(敲开地狱之门第100期)
二战苏军反坦克/坦克战战损比难看的原因:反坦克炮/部分野战炮产量表


前言

当德军发动巴巴罗萨行动时,他们第一次遇到了T-34。这种坦克能免疫德军几乎所有的制式反坦克武器,装甲兵的坦克也无法正面将其击穿。可就在两年之后,1943年7月12日,罗特米斯特洛夫手下的T-34向德军发动冲锋时,担任坦克连连长的小里宾特洛甫却这样写道:
我们在山坡上停下来开火,击中了几个目标。一些俄国坦克起火燃烧。对于一个好炮长来说,800米已经是理想射程。
反坦克部队对t-34的记载也如同是射击猎物而不是射击配备厚重装甲的坦克:
我们刚看到第一辆坦克,就用自己的五门炮不停开火,只用几秒钟,第一批T-34就停在了一团团黑烟中。
无敌的钢铁巨兽T-34在两年后已经沦为人见人欺的猎物,德国人究竟用了什么魔法?要知道同样是两年,战争结束时的“黑豹”坦克仍然令人闻风丧胆,1944年的“虎”式坦克仍在大杀四方。一定是德国人做对了什么事,才有如此不同?

         

         

这种场面在东线屡屡上演,绝非某一件兵器的功劳

1941——庙算  

    在T-34的冲击下,德国反坦克武器的标杆都变了——必须能够击穿T-34!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德国人开始了三期规划。


短期规划  

    能够击穿T-34的武器并不多,而且都不具有立即投入量产的条件,因此德国人不得不只进行小幅度升级。当然好消息是苏联人的T-34尚未占据主流,1941年夏苏军拥有的2万余辆坦克中,t-34和KV占比还不足百分之十,甚至不如库尔斯克会战虎豹费迪南在德军占比多。1941年10月1日的西方面军拥有475辆坦克,其中有19辆KV、51辆T-34,总计占比为14.7%。占苏军主流的坦克主要是BT和T-26,以及后来逐渐出现的T-60/70。3.7 cm Pak 36足以应付BT和T-26,但对于T-60/70还是比较有心无力;恰好德国在战前已经定型并生产了5 cm Pak 38,德国人选择扩大其生产线,暂时以此增强反坦克部队的战斗力。

         

5 cm Pak 38,在T-34面前显得力不从心,但总不能抱着3.7 cm Pak 36不放吧

         

    同样的逻辑下,德国人将三号坦克的主炮从5 cm KwK 38换成了与5 cm Pak 38大同小异的5 cm KwK 39,让德军装甲兵能在接下来的一年内对苏军主流坦克保有远距离杀伤能力。早在1940年,武器局就已经在讨论这个问题,1941年5月时已经完成设计。1941年12月开始,装备5 cm KwK 39的三号坦克L型开始量产服役。

         

MAN在1941年12月生产的三号坦克L型

         

    5 cm Pak 38也并非对T-34完全没有还手之力,其APCR(5 cm Pzgr 40)测试中在100m的距离上击穿了T-34的首上。(号主注1)尽管这个距离无异于自杀,但为了保有正面对抗能力,德国人还是量产了大量5 cm Pzgr 40。1941和1942年5 cm Pzgr 40产量和占穿甲弹总产量的比例分别如下:

         


1941

1942

5 cm Pak 38

344,300

721,800


26.5%

27.1%

5 cm KwK 39

/

184,600


/

22.3%


注1,但是t34 76 的炮塔正面仅有45/52/60毫米的弧形装甲,虽然面积不是很大,但长50有千米打穿76炮塔正面一定范围内装甲防护的能力。t-34 76和长四一样面对着炮塔正面防护脆弱的水平,反而是三号可以在50毫米的炮塔正面和炮盾前加20毫米附加装甲



         

中期规划  

    5 cm Pak 38仅仅能让德军有一刻喘息之机,德军还是需要普及能够直接击毁T-34的武器。德军的75 mm破甲弹能够击穿T-34的正面装甲,第一个解决方案很快就出炉了:发射75 mm破甲弹的火炮。德国人准备将缴获的法国75 mm火炮装在5 cm Pak 38炮架上,编号7.5 cm Pak 97/38。同时,德国人准备大量生产破甲弹,以改善已有的75 mm短管火炮的反坦克性能,甚至让步兵炮都有与坦克一战之力。

         

德军的75 mm破甲弹一览。这些破甲弹让德军的低压75 mm火炮也具备了对抗T-34的能力。在破甲弹列装后,德军不但可以依靠短四,短三突上发射破甲弹,还可以在每个步兵团,山地/轻步兵营属的leig18步兵炮上使用破甲弹进行反坦克作战。IGr 18 Hl/A的破深是75@30,而Hl/B是90@30,早期的前者勉强可以理论上击穿早期白板KV1或者壮士断腕防护开倒车的kv1s的桶厚度装甲,而后者更稳定击穿一些。

         

    但是破甲弹仍然不是第一选择。破甲弹的初速较低,难以远距离命中高速移动的坦克,还是需要能够直接用高初速穿甲弹远距离击穿T-34的火炮。幸而莱茵金属早在1938年就进行过75 mm反坦克炮的研发,克虏伯之前也研发过7.5 cm K L/41,有一定的技术积累,他们很快拿出了初速790 m/s的7.5 cm Pak 40和初速740 m/s的7.5 cm KwK/StuK 40 L/43。测试显示,7.5 cm Pak 40(770 m/s初速版)可以在1000m处击穿T-34的首上装甲,也就是说,即使是初速740 m/s的战车炮也能在约800 m处击穿T-34的首上装甲,kwk/pak38都能击穿的相对薄弱的炮塔更不用说了。也难怪小里宾特洛普会说“800米已经是理想射程”。

         

7.5 cm Pak 40,T-34的一生之敌

    在1941年11月18日,武器局7.5 cm L/43坦克炮的合同授予克虏伯后,德国已经准备开始将未来一段时间的重心放在生产7.5 cm炮身上了。难以安装7.5 cm KwK 40的三号坦克将会被放弃,目前作为补充坦克存在的四号坦克因为车身较大、可以装在7.5 cm KwK 40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成为挑大梁的坦克。

         

    但是7.5 cm炮毕竟是一款新武器,生产需要从零开始慢慢摸索,前线的压力可不等人。于是德国人看上了缴获的苏联76 mm火炮,计划将其药室更改至与7.5 cm Pak 40相同,并且使用相似的弹头,使其具有与7.5 cm Pak 40相近的穿甲能力。这就是7.62 cm Pak 36(r)。

         

7.62 cm Pak 36(r),由缴获的F-22(76-мм дивизионная пушка образца 1936 года)改造而来,穿甲能力与7.5 cm Pak 40大同小异

长期规划  

    初速750 m/s左右的75 mm穿甲弹足以击穿现有的苏联坦克,但是问题是苏联人应该不会置若罔闻,他们很可能会研发新坦克,其装甲能够抵御德国人中期规划中的火炮。德国人当然不能忽视这种可能性,所以他们必须提早布局、提早研发更加强劲的火炮。早在1941年7月18日,莱茵金属便接到了武器局的订单,要求开发一门能够在100 m处击穿140 mm@30°装甲板的火炮。
         
    德国人的长期规划还部分考虑到了苏联人反坦克火力和坦克机动性的升级。在下一代坦克项目VK 30.02中,德国人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除了要安装上述的新火炮外,还需要安装700 PS的发动机(即使到二战结束也没有超过这个功率的实用坦克发动机)、首上装甲板为60 mm@55°(即使到二战结束也不容易被击穿)。倘若造出这样的车辆,一段时间内战场上都将没有对手,直到以其为靶子的武器被开发出来并大量生产。
         
    当然这一切都是有时间限制的。德国人希望能利用被认为不堪大用的三号坦克生产线,快速转产VK 30.02,而不是长期生产无法有效对抗T-34的三号坦克。因此德国人对项目的投产时间作出了严格规定:新火炮需要能在1942年7月开始交付,新坦克则需要在1942年12月开始进入量产。


1942——计划进行与调整  

    1942年上半年,德国人的7.5 cm KwK/StuK/Pak 40家族逐渐出现在前线:先是在3月,首批装备7.5 cm KwK 40的四号坦克和装备7.5 cm StuK 40的三号突击炮走下生产线;随后在4月,7.5 cm Pak 40开始出现在库存中。其他过渡武器也开始出场,7.62 cm Pak 36(r)于4月服役,7.5 cm Pak 97/38则于6月一口气服役了898门。同时,德国人还生产了大量破甲弹,用于增强短管75 mm战车炮的反坦克能力。
         
    苏联人的T-34装备率开始稳步上升,1942年5月的西南方面军共拥有1319辆坦克,其中有123辆KV、359辆T-34,总计占比为36.5%。但德国人也在有条不紊地提升自己的反坦克能力。1942年5月时,整个德国陆军的广义反坦克部队(即所有反坦克炮+自行反坦克炮+突击炮)中仅有6.8%的装备口径在75 mm及以上,也就是说仅有6.8%的反坦克部队能够正面直接击毁T-34;但到了1942年12月时,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了25.6%。考虑到整个德国陆军的反坦克部队中有不少居于次要战线和平静区域,并不使用强力的反坦克炮,一线的强力反坦克炮比例实际上更高。
         
    这些火炮也证明了自己的价值。“猎鸨”行动中,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第22装甲师在推进过程中遇上了不少苏军坦克,他们的新装备立刻派上用场。第22装甲师的第140坦克歼击营装备了安装7.62 cm Pak 36(r)的“黄鼠狼”坦克歼击车,宣称击毁24辆苏军坦克,包括10辆KV和2-3辆T-34;而装备了20辆新锐长管三号(5 cm KwK 39)和12辆新锐长管四号(7.5 cm KwK 40)的第204装甲团宣称击毁大约50辆苏军坦克,其中有12辆KV和2-3辆T-34;而6辆突击炮(7.5 cm StuK 40)则宣称平均击毁3辆苏军坦克。
本文完整版本详见:
逆转潮流——德国如何应对T-34危机与苏军如何摆烂


奇正兵机
全网唯一成系统介绍,从班排战术分队到战役战术、后勤兵谋的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