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林彪(3)-从正规军到游击队

文摘   2024-06-05 08:55   贵州  




在上期对林彪元帅发迹之路的探索中,有朋友指出笔者的一个错误。即,林彪是于19263月,加入的黄埔第四期。而在192610月,该部就被投入到了北伐战争中。

你不知道的林彪2-何为将道?

在此,首先很感谢这位兄弟的指正。

后续,我在考校和行文润色上,会更加的注意。


而在开始正文前,需要再简要交代下,林帅所在第四军,以及北伐战争的一些历史背景。

按正统教科书的说法,北伐战争始于19265月。其决定性战役,既有说是19268月的汀泗桥之战,也有说是同年的龙潭战役。

但实际上,直到9月初,国民革命军两攻武昌而未克。其左翼黔军的袁祖明和彭汉章等人亦是,名义上虽然已归顺中央,可实际却仍处于观望的状态。


924日,北伐军第6军在南昌之战中损失不小,一度更是使得吴佩孚和孙传芳的嚣张气焰死灰复燃。而黄埔第四期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被紧急动员补充到前线伤亡最重的第四军的。


至于这个第四军,就是叶挺独立团所在的部队。在北伐中,它一直承担着攻坚任务,屡建功勋,也有铁军的美誉。


由此,这也就是说。

黄埔四期在开赴北伐前线时,虽然客观上已接近第一次北伐战争的末期。但在前线的战斗,仍然是惨烈无比的,不然像林彪等战士也不会升职得那么快(当然,能力是肯定有的)


这之中,值得注意的是第四军的主要作战地域。如武昌、江西等地,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且境内河流纵横,这就容易形成多个枢纽地带。而同时这也就决定了,该地域中的作战部队, 主要是以山地战和城镇居民地作战构成的作战形式。


不过,如果我们以更为宏观的视角来看。则在第一次北伐战争期间,我国军队的装备技战术水,实际上大体接近于一战早期的欧洲军队。


比如,在1914年开战初期的德军陆军师,其师属炮兵仅为个炮兵团,装备12105榴弹炮和5477毫米野战炮。当然了,实际上就算是这种一战之初的师级装备,国民革命军也并非所有部队能与之比肩。

而到了1927年,先后师从日本跟苏联的国民革命军,不仅工业薄弱,同时在国际上还面临着一战后,各国协议裁军和武器禁运所带来的影响。

在此期间,无论是军阀部队,亦或是革命军,仍主要以纯步枪的连排,构成基本的战术分队。其中,一般每个连约为150200人。


而有少数的精锐,则会被装备驳壳枪和MP18冲锋枪(即花机关)等轻武器作为突击力量。这一点也使得用大刀、梭镖等冷兵器的单位,仍广泛活跃在中国的各个战场上。

于此的另一个佐证,是后来抗战中闻名的西北军大刀队,以及粟裕在1938年所写的《游击战术讲纲》。原因无他,中国当时穷嘛。

那么,了解这点有什么意义呢?

实际上,我们脑海中关于三三制、小群多路等等战术战法,至少在1927-1935年之间,尚是不存在的。


在当时,即便是国民党方面的嫡系部队,其火力若从国际视角上来讲,都还很贫弱。至于红军,那就更不用说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南昌起义,还是随后的秋收起义。中国相关的军事斗争经验,仍主要是来自第一次北伐战争,以及此前的讨袁战争。这些战争,主要以争夺城市枢纽为核心。原因也简单,自古以来,城市往往是凝聚各方经济、政治和资源的集散地。

而与此同时,尽管军队已进化成了包括步、骑、炮、工等多兵种在内的合同单位,且新时代的自动武器、堑壕、坦克以及空军,业已出现。但具体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排枪战术和白刃战仍广泛存在。


这方面,《粟裕回忆录》里就曾记载,井岗山时期的红军往往有5发子弹,就算是很多的了。更多时候,战士们只有3发子弹,在用排枪打上12发后,就要白刃冲锋了。而最后的一发子弹,往往要留在追击时才用。

当然了,考虑到粟大将说这话时的背景。国军以及此前南昌起义之初的革命军,其情况自然要好一些。可事实上,相比日俄战争、苏联内战等战争中的散兵战术,却也很难说有多大进步。

时间来到192781日,随着南昌一声枪响,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正式开始。而此时的林彪,仅仅是南昌两万起义军中的一名下级军官。

决定此时起义军命运的,是周恩来、叶挺、贺龙、朱德、刘伯承、李立三、彭湃等等后来闻名遐迩的革命领袖。

但正如我们上面所说,此时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方面。其对战争的经验,仍主要是旧式的,或者说是普遍公认的模式。即打下若干城市做基地,再进而以图天下。


而这方面,又因为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普遍受国产国际苏联的影响很深。由此,大家普遍都认为,只要拿下了广州的出海口,那就能获得苏联源源不断的军火和经费支援。

遗憾的是,尽管南昌起义军中不乏伟人与先烈,但一样不乏投机份子滥竽充数。为此,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的南昌起义部队,几乎从南昌城一出来,就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艰难挑战。


首先是蔡廷锴带着第10师跑路,一下子让起义军损失了最少一半战力。再又因为国民党一路的围追堵截,至会昌战斗后,起义军已不足万人。

而在三河坝,为阻挡身后国军钱大钧部的万余追兵。起义军不得不留下朱德,指挥第25师和第9军教导团约3000人担任阻击。

这时的林彪,正在第257327连,担任连长职位。

三河坝之战,第25师拼死抵抗,勉强顶住了钱大钧,但己方部队的损失亦不少。同时,令众人更为惊恐的消息是,南下的起义军主力已告覆灭。主要领导人如周恩来、贺龙等同志,生死不明。


关键时刻,此时还不是元帅的朱德,挺身而出。他按照志愿原则,让不愿继续革命的士兵自行解散。他自己则率领剩下来的800人沿着山路,由江西至广东北部,而后再转入到湖南方向,最终在井冈山跟教员完成了会师。至于林彪,以及后来的粟裕和一众我军名将,也大都在这剩下来的800人之中。


那么,这段经历对于林彪的将道,有什么启迪吗?

实际上,无论对林彪、粟裕,或者陈庚这些后来名声鹊起的战将来说。此时的他们,尚是刚刚参加革命部队的基层指战员或战士。


为此,对南昌起义的失利分析,到1929年初红军的情况,总结更为透彻的。乃是当时的高级将领如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同志。


而这里面,我觉得有主要参考意义的是《刘伯承军事文选》、《陈毅军事文选》以及粟裕大将的战争回忆录。


其中,粟大将算是以一个士兵的身份,让我们可以从一个普通士兵的视角,来回看这段历史。而刘伯承元帅由于身居参谋长,则能站在更宏观的角度,去仔细分析,南昌起义前后,敌我双方的综合情况。

这里我们插播一些有趣的片段。

如刘伯承元帅曾在文中指出,军阀部队的招募,有自愿的,也有硬拉来的壮丁。而在不同军阀当兵的待遇,也有所不同。


比如四川一个二等兵的月饷,仅为6.6元。就这,往往还打八折分发。但在广州,一个二等兵则可以拿到10.5元的月饷。


进一步的,在军阀部队中,克扣军饷是常态。且军官经常对士兵进行肉刑、残杀和侮辱,由此使得官兵间的矛盾,十分严重。


同时,军阀部队中更常委以亲信,在官兵间实施相互监督和连坐。甚至在包括武器的管理上,往往使用完毕后,即会被立刻统一锁起来,怕的就是士兵哪天忽然造反了。


某种程度上,这也解释了在后来的反围剿期间。为何军阀部队往往距离红军相隔不到几公里,却依旧很难发现红军所在。


说到底,这种靠着严刑峻法、吸兵血和吃民膏的部队,它是不敢把侦察分队派出去太远的。毕竟人派少了,不仅易被打埋伏,同时也亦导致士兵逃跑。而人派多了,虽然能较好避免逃跑,但却不利于侦察了。


再进一步,刘伯承指出了在南昌起义中,革命军一大失利的原因在于。当时的起义军部队中,雇有相当多的民夫来负责托运军饷、补给等等。

但一方面,因为当时起义军还没有稳定的根据地。以及国民党类似共产共妻的恶毒宣传。这就使得革命军招募来的民夫,往往受此影响,而不断逃跑。


不过反过来说,这是不是也意味着,旧军阀的部队组织看似有更正规的作战序列、更好的装备以及更完整的薪金制度。但实际上,其后勤和机动能力却十分薄弱呢?


为什么这么说呢?

要知道,按一般观点认为,武器装备的数量与战斗力成正比。不过正如上面例子中所示的,在19271929年初,尽管红军每个步兵连所持枪械的比例,都要低于同期国民党及军阀部队。


可事实上,按陈毅元帅在19299月《朱毛红军的历史及其报告》中介绍的情况,红四军的每个步兵连,即编有若干的徒手兵。这些士兵不仅可以在打扫战场时,携带更多的枪械,同时还能帮忙转运伤员与物资。

故此,陈毅元帅甚至在文选中不无骄傲的指出,这是不为旧式军队所知的玄妙。而后来,这一制度更逐渐演变成,一个红军步兵连的定额为75条枪。

某种意义上,这或许也是早期红军的机动能力,之所以普遍优于旧式军阀部队的原因之一了。


另外有意思的是,陈毅元帅在此前并非科班出身,也未上过外国的军校。但在土地革命战争早期,由各位将帅所发布的军事文选中。窃以为,陈帅的文选倒是更为详实得多,实在让人好奇,他是如何锻炼出来的。


那么,上面讲了这么多,这跟我们的主人公林彪元帅,又有什么关系呢?


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革命,于军事而言,整个红军的战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此前,南昌起义军延续北伐铁军的传统,打仗讲的是拉开阵势,进行面对面的正规攻防。


而在起义失败后,随着朱毛在井冈山的会师,林彪等“黄埔系”所熟悉的“正规战”不再常见。取而代之的,则更多是山地运动战、伏击战以及游击战。


这之中,对于这些原正规军出身的军官来说,将面临的挑战不仅是如何作战,更还需兼顾如何处理与新的权利机构,即各级党委的关系。同时,此时的红军还需要实践土改政策,这于军官的政治素养,则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这个任务,真的简单或者说一帆风顺吗?

请继续关注下集,我是帝林,感谢您的关注。

奇正兵机
全网唯一成系统介绍,从班排战术分队到战役战术、后勤兵谋的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