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林彪(7)-林彪指挥的不传之秘

文摘   2024-08-06 09:43   贵州  

本来原文是接着龙源口大捷写的,但发不上来。

后续我会尽量发公众号,但实在发不上来的话,就只能放群里好了。下面是群的链接,大家根据需要加入就好。

 



 

接下来是修订后的部分原文。

如果细看林彪的用兵,其实有一个特点是非常突出的,那就是缜密。比如在耳熟能详的辽沈战场上,林彪因为葫芦岛方向国军的增兵,而差点改变作战决心。这背后即是因为林彪对数据的分析和计算。

 

那这点有什么意义呢?

就好比同样是打RTS游戏突袭,我是见过有的人,是能精准计算出对手坦克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需要停下来加油补给,从而发起致命突袭。

 


所以很多时候,指挥和厨艺是比较接近的。

菜谱类似于兵法,人人都可学,但每个大厨对火候的掌握却各不相同。

 

那么,林彪又是从什么时候起,养成的对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兴趣呢?





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在勾幺三之前,林帅一直被视为教员最亲密的战友兼学生。这一点,他二人虽然没有直接的师徒关系,但我们从其书信中却能窥其一二。

 

比如在19286月,教员给林彪的回信中,我们会注意到教员的工作方法、写文思路和后来林彪文选的风格,是颇为相似的。尤其教员对于调研和数据统计的重视。个人认为,某些程度上这也给了林彪不少启发,使得他后来养成了对数据的敏感。




另外据聂荣臻元帅回忆。

1932年,聂帅前往红一军团担任军团政委时,曾发现林彪经常随身带个小本子写写画画。

 


出于好奇,聂荣臻向林彪询问都写了什么,结果拿到本子后却发现记录的是各种战斗报告,包括歼敌数量、俘敌数量和人员伤亡等等,内容非常之详尽。

 

一般营销号在讲这个内容时,主要是用来批判小气的林彪,意图通过收集各军团的战报,来就此彰显自己的强大。

 

不过仔细想想,这个说法多少有些牵强。毕竟真要比较两军战报的话,安排个专职的人员去收集就好,何苦需要林彪堂堂一个军团长亲自出面呢?

 

故而,事实上更可能的真相是,林彪的确有记录战果和分析数据的习惯。因为在当时,无论是红军还是国民党方面,参谋制度都是极为不健全的。


红军方面,规范化的司令部和参谋制度建设,主要得益于刘伯承、左权、郭化若、李涛、李达、苏静等人。但实际上直到解放战争开始的时候,各方面军的参谋制度和工作方法,也还是存在不少差异的。


真正作为我军系统性的正规参谋制度章程出现,那都是建国后的事了。甚至于说,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也都还有“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的说法。


 

说到这,关于林彪善于分析数据,还有个流传很广的小故事。


那就是据说在辽沈战役追击廖耀湘的时候,林彪曾十分头痛于廖耀湘本人的位置。为此,林彪几乎每天都要值班参谋,来给他读各处的战报。

 

一次,在听到某处战报时,林彪突然精光一闪,问:“刚才念的在胡家窝棚的那个战斗缴获,你们听到了吗?”


参谋们带着睡意的脸上出现了茫然,因为这种战斗每天都有几十起,不都是差不多一模一样的枯燥数字吗?


林彪扫视一周,见无人回答,便接连问了三句:

“为什么那里,缴获的短枪与长枪的比例比其它战斗略高”?


“为什么那里,缴获和击毁的小车与大车的比例比其它战斗略高”?


“为什么在那里,俘虏和击毙的军官与士兵的比例比其它战斗略高”?


人们还没有来得及思索,等不及的林彪大步走向挂满军用地图的墙壁,指着地图上的那个点说:“我猜想,不,我断定!敌人的指挥所就在这里!

 



而最后的结局,就像我们知道的。

廖耀湘本人及其指挥部,正在胡家窝棚。

 


但客观来说,这个故事虽然很有戏剧性、也很好听。窃以为却并非历史真相。


因为如果林彪真有这么一手,那无论四野的正史,亦或者其他早期的官方著作里,不会不拿出来吹一波。


而且客观来说,一个连排级规模的战斗,我们看《阵中日记》就会发现是非常多的,更何况辽沈会战近百万的大军交锋。林彪要真有功夫天天听这个,那他也不用打仗了。



 


至于这个故事的出处,最早出自程光的《往事回眸》,该作者即林彪四大将邱会作的儿子,邱承光。所以一度也被传得比较邪乎。


但结合来看,我个人认为,林彪确实是有听各处战报和分析数据的习惯。这点最早应该就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养成的,然而说后来能活捉廖耀湘全凭这一手,就多少有点太把林彪给神话了。



那喜欢收集和分析数据有什么好处呢?

现在大家对于大数据的概念,可以说都不陌生,然而在当年这却是非常难得的。一个好的指挥员,如果能准确知道部队的各项能力,并且将其数据化,那他的用兵就能如手术刀般精准。


另一个可以作为佐证的例子,1979年参加自卫反击战的杨南征老师,就经常在各种兵棋节目中讲他当时的亲身经历。在当时,杨老作为作战部参谋,曾经负责参与和制定某师在高平方向的穿插作战。


在当时,目标点距离34公里,为此包括杨老在内的一众作战参谋均认为,该师12个小时内即能到达目标。但最后的结果,却是打了6天15小时。

当然了,杨老讲这个案例,主要是为了说明兵棋推演的意义。但反过来说,这却意味着善于将部队各项指标数据化,对一个指挥员的指挥有什么帮助。而林彪即便不是PLA中第一个这么做的将领,但也一定是其中的佼佼者。


你不知道的林彪(6)-龙源口大捷的历史真相

你不知道的林彪(5)-关于参考资料的说明

你不知道的林彪(4)-什么叫懂政治?

你不知道的林彪(3)-从正规军到游击队

你不知道的林彪(2)-何为将道?

你不知道的林彪(1)-序言



我是帝林,欢迎关注下期内容。

 

 


奇正兵机
全网唯一成系统介绍,从班排战术分队到战役战术、后勤兵谋的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