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林彪(6)-龙源口大捷的历史真相

文摘   2024-07-14 11:03   贵州  

1928428日,林彪跟随朱德由湘南撤往井冈山。在宁冈,朱德与毛泽东这两位巨人终于完成了会师。

你不知道的林彪(5)-关于参考资料的说明


经过整编,红军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之所以这么叫,是为了继承北伐铁军的旗帜。其下编三个师,九个团,总兵力如果算上赤卫队和地方武装的话,已达万人规模(龚楚的记录是7000人以上)。


不过实际上,这里面真正能打的,主要是第28团、第29团和第31团,约3000人左右。


其中,第28团是南昌起义败退下来的正规军,也是红军中最能打的部队。而第29团则稍次一些,由宜章独立营和原29团的一营合并而成。


至于第31团,这个团是教员亲自带的,主要由秋收起义的工农武装和盘踞井冈山的王佐、袁文才等绿林好汉共同构成。后者很快编成了第32团。

此时,林彪所在第28团一营担任营长,但也有记录说他是28团一营的连长。考虑到此前在老爷庙的战斗,林彪多少立了一些功劳,没升官似乎有点说不过去。


不过,无论这时的林彪究竟是营长还是连长,第28团的团长却是无需争议的,那就是著名的王尔琢。


关于这个人物,我们后面有空再谈。总之在当时,不论资历还是军事指挥,王尔琢都是第28团,乃至朱德元帅麾下的第一人。

而林彪从20岁当连长,到22岁相继出任团长和纵队司令员(相当于师)、23岁任军长、 25岁任军团长。其晋升的速度之快,是不能仅仅用站对阵营,来一言以蔽之的。


事实上,发掘林的早期军旅生涯我们就会发现,他几乎一直都在红军中最为核心的战斗单位任职。比如营连作战分队期间,林彪所在的是最能打的第28团。


等出任职纵队司令员时,他负责指挥的是由28团发展出来的第1纵队。至于再后来的红4军以及第1军团,这些部队无一例外,都是红军中最为核心的战力。


可以说,如果不是其自身能力出众。那林彪是不能在如此频繁的战争下,一直都出任红军重点单位的高级指战员的。


而在前文中,我曾引用朱可夫元帅的话介绍:“团一级作战单位是基本战斗部队(指战役)。一个团长,如果能够熟练地掌握对团的指挥方法,并能保障团经常保持战斗准备。那么,他在以后的各级指挥岗位上,无论平时或战时,就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指挥员。”


那么,林彪又是如何当上团长的这一职务的呢?

要了解这点,就不得不提及朱毛会师后的龙源口大捷了


先交代下背景

自红军在宁冈完成改编后,从战略上说,红军依托以宁冈-井冈山为根据地,已在湘赣两省交界处的罗霄山脉,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此时,中国各地的军阀仍旧混战连连,甚至就连勉强归顺国民政府的赣州军阀朱培德和湘州军阀何健、李朝芳、吴尚所部,彼此间也是貌合神离。

原因也简单,当时的国民党虽然完成了名义上的中国统一,但各地的军政实权仍掌握在原军阀们的手中。而每个军阀自身又由多个小军阀和不同的民团、土匪、保安团、靖卫团构成。

是故而,虽然说军阀们都视红军为洪水猛兽。但同时,亦需对彼此小心提防,毕竟谁也不想前脚去剿共,后脚就被人踹了老家。也从这点来讲,你不得不承认,教员当初选择罗霄山脉落子的眼光之准。


今天人们想了解这段历史,可以试着玩一款叫“白日升”的游戏。这款游戏可以说,较好展示了当年各方势力明争暗斗的场景。

比如玩家所扮演的每个角色,都会有自己独立的特质和资源,而这些角色又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故而,即便他和你同属一个派系,但他也会有一定几率背叛你。

再如,作为军阀,你可以选择老老实实的种田和接济穷人。但事实更可能发生的是,为了维持庞大的军队来保护自己,你不得不去靠卖福寿膏和拉壮丁来保证兵员的充足。

当然了,我们上面这么说并非意味着,军阀们对于剿共就只是虚张声势。


实际上,从19282月至4月间,当朱德还停留在湖南进行革命运动时,湘赣两地军阀用来围剿红军的部队,就已多达14个师1个旅又一个教导队。


这之中,敌军主要分为南、北、东三个部分。其中南方为范石生、许克祥、胡凤璋,三人总兵力加起来计五个师和一个军官教导团。而北面则为李朝芳部,约七个师又一个旅。至于东面,则为赣州的杨如轩和杨驰生两部,计有两个师左右。


幸运的是,由于军阀间的相互猜忌,以及当时蒋桂战争、唐李战争的多方位纠缠。为此,国民党在打通湘粤道路后,并未将主力全部用于井冈山,这一点也使得红军获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而在龙源口之战正式开打前,事实上国民党已对井冈山地区活动的我军,分别组织了三次师级规模的进剿作战。


这之中,负责组织进剿的第27师师长杨如轩,早年他曾与朱德元帅同属滇军名将蔡锷的麾下。且朱杨两人均就读于云南讲武堂,彼此间不仅有战友之情,也有同窗之谊。

在南昌起义时,尽管杨如轩拒绝了朱德邀其参加革命的建议。但当起义军接近杨如轩的抚州防区时,他还是悄悄下令不予阻拦,使得革命军得以顺利通过。


客观来说,杨如轩并非无能之辈。其对自身实力与朱毛之间的差距,看得还是比较明白的。尤其作为同僚,杨如轩跟朱德曾在棉花坡并肩作战,故而他对朱德有所忌惮。

而另外一方面,虽然当时的杨如轩,未必能理解红军发动群众后的威力。但作为职业军人,他仍不免担心,红军会利用罗霄山脉来进行流窜作战。


对军阀来说,这种作战并不像夺取城镇一样伤筋动骨,但却最是烦人。毕竟在当时,对军阀们最直接的威胁,就是其他军阀。


而谁也不会希望当自己在前线作战的同时,后方被红军搅得天翻地覆。


那么局势若此,杨如轩将如何应对呢?

作为红军根据地的核心,井冈山地势险要,易于防守,但却缺乏经济作物,无力长期供养大军。而宁冈地势相对平缓,是红军所必须仰仗的经济重心。

为此,杨如轩拟将兵力分为两个部分。其中第79团由东北方的新老七溪岭对宁冈地区实施压迫,而第81团则由南面经五斗江,绕道桐木岭方向,以求达成对井冈山的奇袭。

至于第80团留作预备队,随时准备投入上述任一方向的突破口。

除此之外,为防红军西逃,国民党高层更是指令湖南军阀一部,密切配合杨部行动,并在茶陵至酃县(今炎陵县)一线进行布防。

理论上,杨如轩的这一方案颇有些谋略。因为,如果红军为了保卫宁冈,而导致井冈山先行沦陷,那红军留在宁冈地区就失去了意义。


反过来,如果红军为了保卫井冈山,而先行丟了宁冈地区。那一旦国民党将山口封住,就等于锁死了红军的粮食和一切发展机会。


不过,上述设想虽然不错。但杨如轩对于红军实力的评估,却出现了重大失误。尤其他对于红军赤卫队的战斗热情和人数,未免过于轻敌了。


另外上述方案中,杨部需将7981两个团的兵力,分隔在群山环绕的两个独立战场(相距50公里以上,海拔高差在1000以上)。以当时国军团一级部队的通讯条件来说,这未免也太过于乐观了些。


19284月底,红军留下第31和第32团留守根据地,而主力第28、第29团则向南方急速运动。


打头的红29团,在刚到达相对地势平缓的黄坳一带,就立即与驻守该处的敌第81团一个营相遇。

而也不知道敌军的这个营是后备部队,还是我被红军的突然冲出给吓傻了。总之,在缺乏火器的第29团一波冲击下,硬是把这波敌人打得屁滚尿流,直向北溃逃。


紧接着,国民党通讯不畅所带来的指挥问题暴露无遗。在听闻溃兵的报告后,周体仁不加辨别,就误认为黄坳地区的红军仅仅是一支梭镖大队(客观来说也没错)。


为此,周体仁当即命令第81团主力掉头向南,试图抢先拿下这波军功。他甚至没有把自己的这一擅自行动,告知北面的友军第79团。

其结果,在遂川也称五斗江一役,敌81团与我红军第28团主力相遇。激战后,敌81团大部被歼。


随后,我红军迅速穿插至北面的永新方向,再败敌第79团,国民党第二次进剿遂告失败。

紧接着,不甘失败的杨如轩收拢残兵,在重新纠集了五个团后(其中包括第27师三个团、第7师一个团、第9师一个团),于19285月中旬,由吉安出发,一路杀向永新和宁冈东北地区。


在这一仗中,红军采用敌进我退、敌疲我打的十六字决。在正面拖住国民党主力的同时,主力第28、第29团于永新城西35公里外的小西江一带,伺机而动。


当获知杨部主力四个团南渡禾水河后,朱德立即率领第28、第29团迅速奔袭永新。一战不仅打掉了杨如轩在永新城的师部,更直接切断了其南下部队的退路。

最终,国军的第三次进剿作战再次失败,被歼一个团又一个营,更有大批军械被红军缴获(山炮2门、迫击炮7门、步枪300支)。

而在这一阶段的战事中,虽然目前已很难查明林彪的具体表现。但考虑他所在的第28团作为主力一路征战,就算没什么亮眼的功劳,也必然还是称职的。


再接下来,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龙源口大捷了。

19286月,不甘失败的国民党政府再次重新集结兵力,这一波连老蒋都惊动了。


为此,会议由他亲自主持,积极协调湘赣两地的朱培德和程潜所部,通力合作,准备一举荡平井冈山。

战场布势方面,早在第二次进剿作战前,国军就已分为西部吴均主持的湘军,以及东面王均负责的赣军(更准确来说则是朱培德的云南部队)。


其中,前者有四个师又一个团,而后者则有三个师。我们上文提到的杨如轩第27师,就归属王均辖制。

不过无论老蒋如何努力,湘军方面本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始终满足于待在湘赣边境上磨磨蹭蹭。于是乎,决定性的进攻力量,反而变成了朱培德在江西的云南部队。


那这里可能有朋友会问了,为什么杨如轩作为一个客军,会在接连遭受红军打击,且自身都已负伤的情况下,仍旧不断组织进剿呢?


事实上,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与上司朱培德,以及马上要登场的杨池生一样,杨如轩这些人都来自原云南蔡锷的滇军系统。


在护国战争中,滇军以一省之兵,力战北洋军中最能打的吴佩孚所部,一时名扬天下。


但随着蔡锷很快病逝,剩下来的这些将领,要么出逃湘川等地另谋生路,要么继续跟随唐继尧等滇系军阀,开疆拓土。


这之中,朱培德和杨如轩这一脉算是比较具有革命情怀的。为此在北伐战争期间,他们先后追随孙中山和蒋介石,征讨各路军阀。


不过客观来说,在朱培德所督的几个师中,其核心战力还是来自于原云南的部队。而这些部队并不如老蒋亲自培养出的黄埔学生一样,对其忠贞不二。


同时,虽然朱培德已归顺老蒋,算得上是国民党正统。但实际上,朱培德早年曾听令于武汉国民政府方面,而跟老蒋的南京国民政府间有过摩擦。


其次,当时蒋介石的主力正在北方与张作霖、冯玉祥等人周旋。从地理上来说,无论江西的红军还是朱培德,都是对其腹心的潜在威胁,只不过前者的反蒋旗帜更为鲜明罢了。

除此之外,早在孙中山创建第一军时,朱培德就是该军的军长。故而朱培德不管是战功还是在军政两界的影响,也都必然会令老蒋有所忌惮。


于是乎,老蒋乐得督促朱培德、唐生智这些原地方军阀,去跟红军打个两败俱伤的。


而教员也正是看到这点,才会在会议中力主,红军应东向赣州发展,而朝西的湖南展开防御。


毕竟说到底,湖南的军阀均为本地部队,且湘军素有善战的美名声。而赣州二杨和朱培德的核心部队,却并非赣州本地人,官兵不会有太强的守土观念,相对要好打得多。


至于为何说,赣州军在数败之后能很快就卷土重来?从大的方面来讲,是迫于老蒋的压力和自身对军功的渴望。


从小的层面讲,则是二杨的地盘相对更利于红军的进攻。为此,他们更急于消灭,或者说控制红军的影响。


除此之外,在1928年第三次进剿失败后,教员和朱德曾先后率领红军主力由茂坪西进酃县(今炎陵县)一带。这就使得赣州国军有了一个错觉,即红军准备向西去打湖南了。

于是乎,杨池生在接到命令后,很快便联合起受伤的杨如轩,以五个团兵力,外加西面吴均的两个团,重新展开了对井冈山的攻势。

历史在这有一个盲点是,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战史-土地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研究》等资料的说法。


红军上述举动是遵照1928年《湘赣边特委致省委传中央的信》的相关指示,即对湘取守势、对赣取攻势。由此,朱毛设下了一盘大棋,即先佯攻湖南,实则诱引江西的敌军来援,然后聚而歼之。


但如果按照这一观点,则红军更合理的部署应该是仿照第三次进剿时的策略。在一面坚守新老七溪岭的同时,于永新展开广泛的袭击疲敌扰敌。最后待敌虚弱之时,再以主力由侧翼一锤定音。


又或者则是,主力居于永新侧翼,而以其余部队且战且退。将敌诱引进宁冈腹地后,红军主力再回师夺取新老七溪岭和永新,彻底断绝这股敌人的退路。一旦如此,则或可达成史无前例的围歼战。


但实际上,查看后来的历史我们会发现。龙源口之战凶险万分,一度逼得朱德自己都亲率警卫排上前线拼命了。


可见,虽然红军确定了湘守赣攻的大方针,但真实的龙源口之战,并没有那么神机妙算。

此外,还应该注意到的是,红军在此前的一个多月以来都在连续作战,其自身也是需要休整和补充的。


其次,红军的优势在于不断的拓展红区的范围。这些拓展不仅仅是消灭当地的地主,更还需要在当地完成建立革命组织、革命武装以及实施地改革等等一系列事宜。


而这些工作无一例外,是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另外还有一点是,当时的红军抛开地方武装力量,其主力已接近6000人的规模(6月初统计)。要养活这么一大批军事力量,对于当地的小农经济来说,是有很大压力的。


故而窃以为,虽然教员和一众红军高层制定下了对湘取守势、对赣取攻势的总战略方针。但在龙源口之战时,整个红军还是以拱卫宁冈根据地为基本策略的。


也因此,无论红军主力南下酃县(今炎陵县),亦或是主动放弃永新,很大程度上都在于当时的红军缺乏补给(尤其是粮食)


为此,部队需要通过不断的运动和打击当地的地主,来获得补充。毕竟土地革命虽然是我军成功的关键,但它是不可能因为重新分配了,就立刻自动产出粮食的。

而龚楚在回忆录中的记载,很大程度上也佐证了这一观点。

即龚楚所在的第29团是于五月下旬开到酃县(今炎陵县)附近, 620日在中午接到军委的紧急军情后,于621日赶到宁冈县城,当日傍晚即开赴新老七溪岭作战。

其中,酃县(今炎陵县)距宁冈直线距离在40公里左右,宁冈至新老七溪岭也差不多有35公里。虽然我军有吃苦耐劳、远程奔袭的优良作风。


可即便如此,29团在22日早上7点到达指定目标不久,便立即与敌发生了接触,其时间仅仅不过比敌军提前了个把小时。由此可知,这不太像是提前谋划好的诱敌深入。


事实的真相更可能是,在永新第三次击败杨如轩后,我军考虑要发展宁冈外围的根据地,以及为部队的壮大持续积累物资。


为此,红四军的主力第2829和第31团不得不分散在酃县、永新、璐江等地,积极开展打击地主和土地改革。


恰在这时,谁也未曾想国军在杨如轩失败后,会迅速调集杨池生所部立即展开对井冈山的攻势。由此,红军最早在618日,最晚应在619日,收到了国军即将进攻的消息。


于是,红军在619-20日召集分散在各处的第2829团等部,紧急开回宁冈县城。并在此过程中,红军高层以朱毛为首的前敌委员会,确定了西守东攻的策略。


具体作战方案上,考虑到由永新到宁冈的两条主要道路,即新七溪岭好走,而老七溪岭地形相对复杂。为此,红军指挥部判断敌军主力将沿新七溪岭展开进攻。


于是乎,红军以实力稍弱的第29团抢占新七溪岭防御,而以主力第28团由老七溪岭展开攻势,以期洞穿这一路的敌军,并随后迂回其后,断敌归路。

至于国民党方面,虽然我们目前不确定国军究竟是于多久重新夺占永新城的。但国军于621日于永新出发,却有见于记载。


比如鲁涤平在620日复杨池生等电文中即写道:“皓午电:敬悉贵部准马日依照方案进剿,至为佩慰,当即令饬吴军长由茶、酃班师会剿,以期一鼓而歼灭之,尚望不分领域,起劲兜剿,务将匪根铲绝,永安民命为盼。鲁涤平、何键叩。哿未印。”

但未曾想到的是,永新虽然距离新老七溪岭不到20公里,且道路状况也较好。然而国民党方面,尤其李文斌指挥的第27团却行动迟缓。


以致于他这个团的行军速度,反而比右翼走小道的的第25团和第26团还要慢得多。


当然了,这一点也可能是因为杨池生的第9师,是在北伐途中被紧急调令回江西参与剿共的。为此,他需要时间来让部队获得休息。


不过如此一来,也就形成了一个意外局面。

即无论朱德还是杨池生,都意图以偏师在新七溪岭方向取守势,而将主力用于老七溪岭方向的迂回。但实际的结果,却是双方的主力都在老七溪岭方向遭遇了。

同时对我军不利的是,尽管右翼的我第29团比对面先一步抢占了新七溪岭的制高点,但却还没有来得及开挖工事,便与国民党军交上了火。而第29团不管在武器装备还是人员构成上,都远远弱于当面之敌。


至于第28团则在迂回过程中,遭遇的到不仅国民党两个团的兵力(第25和第26),且敌军比我军更早占据了两侧山腰的有利位置。由此使得28团在多次冲锋下,均未能攻下老七溪岭高地。


那么,有人会问了。

红军不还有教员指挥的第31团和第32团吗?

有关这点,首先第31团和第32团在装备上是远落后于前面两个团。按大部分的资料记载,第31团在与红2829回合时,其枪械还不到1000支。就算前面缴获了一些,但总体仍是有限的。


其次,红军除了要面对江西方面的敌人,更还需要防备西面湘军的偷袭。是故,第31团和第32团的核心任务,是留守井冈山和宁冈地区。


但与上述记载不同的是,比如《浴血罗霄》和《解放战史》里就曾指出,第31团实际上分成了几个部分。


如第311营是跟随第29团前往新七溪岭的,而313营则在教员的指挥下,于永新的乡下负责袭扰敌军后方。


不过无论第31团如何部署,在新老七溪岭的我军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苦战。其中,第29团在国民党军不断的进攻下,渐渐出现不支之势。


危急时刻,朱德不仅将指挥部进一步移至望月亭,更亲自手操花机关和几个警卫人员在一线殊死抵抗,方才扭转了第29团即将崩溃的局面。

而左翼的第28

如前文所述,由于兵力和地形上均不占优,为此红军苦战良久,仍无法打破该路的国民党军。见状,红军第28团团长王尔琢紧急召开会议,商讨对策。


历史在这里,再次出现了一个盲点。

一部分资料指出,当王尔琢在征询林彪意见时,林彪提出左右两翼都陷入了僵持,而红28团正面为敌优势兵力,且无地形可用。为避免全军覆没, 28团应趁早撤下。由此,林彪遭到了王尔琢的严厉批评。


但另一部分资料,哪怕是对林彪不太友好的《浴血罗霄》中则显示。正是林彪在会议上提出,可以集中全团骨干分做几个突击集群,每个集群由24人组成,分别装备3挺冲锋枪、7支步枪、9把短枪和5根梭镖,轮番向敌人发起猛攻。


而最终,第28团也正是靠着这一战法,击溃了对面的国民党军。

那么,上述情况的真相如何呢?

结合林彪生平和包括他所写的一系列战术原则来说,我们都能注意到,他是十分重视基层分队的战术素养的。


否则的话,他也不会后来统率几十万大军时,还一再强调三三制等战术原则。


与此同时,如果说林彪当天真的有发出逃跑言论并被斥责的话,那事后不应该完全没有受到处罚和批评。


毕竟要知道,七溪岭之战,无论是28还是29团的哪个方向被突破了,那对红军来说都可谓灭顶之灾。甚至危急时刻,朱老总本人都不得不上前拼命。


由此,这从逻辑上不太说得通。

再一个佐证,在龙源口大捷后不久,王尔琢因为袁崇全叛逃不幸遇难。而此后的林彪则被迅速委派,接替了第28团的指挥。


就此,如果你说他在七溪岭没有战功,那是绝对说不过去的。


这里面唯一值得人好奇的,是上面的几个突击集群究竟是如何运作的。理论上,因当时的栓动步枪射速较低,故而作战中的双方都有集中骨干使用短枪突击的例子。

但考虑到多个集群的配合,以及七溪岭一带山高林密的情况。这种战法必须依靠高明的指挥和通讯手段。


可我们都知道,别说红军,就算当时世界上的其他军队,也都还没有手摇电话的概念。由此,林彪和王尔琢究竟是如何组织的,让人好奇。


而无论如何吧,在第28团新战法的冲击之下。

至午后,敌2526团先后崩溃。我军乘胜追击之余,在龙源口彻底堵住了敌27团的归路。一番激战之下,敌27团全军覆没。


按《解放战史》的说法,此役我军全歼敌一个团、击溃两个团,并缴获步枪400多支,机枪1挺,俘虏数百人。


可以说,这是工农红军成立以来十分重大的胜利。毕竟相比前几次反围剿战斗,红军更多是奔袭和伏击,而龙源口大捷则是实打实的正面对决。为此不少历史评鉴也认为,这是红军开创性的大捷。


那么到这,可能会有人表示疑惑了。前面不是说国民党在江西方面,一共派了5个团参战吗?

那其他的两个团哪去了呢?


事实上,杨池生倒是在永新和新老七溪岭前的白口村,都分别留下了一个团。


其一方面是为了警戒后方,同时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在前线战局出现紧急情况时,可以及时投入。


但或许,留守部队主要来自于此前被多次击败的敌第27师。又或者,则是因为杨池生和杨如轩两人,均未留在白口村的前敌指挥所确立好指挥关系。


为此,当七溪岭战斗失利的消息传来时,白口村和永新方向的国军,反而自顾自的先行撤退了。


而到此,我们就讲完了全部的龙源口大捷。

在这一仗中,林彪所在第28团攻坚克难,应该说立下了汗马功劳。同一时期,21岁的粟裕作为连长,也在龙源口之战中荣获了重大战功。年纪轻轻的他仅率3名战士,便在追击中成功俘虏了100多名敌军。


但从更大层面来讲,这种堂堂正正的对决,于弱小的红军来说,却不见得十分有利。毕竟正如我们上面所说,连朱老总本人都不得不亲自端枪上阵,你可见局势已到了如何危险的地步。


且七新岭之战,说到底还是我军两个团对阵国军三个团,那下次如果敌军投入的是六个团、九个团呢?


甚至来说,如果当时杨池生能把后方白口村的一个团紧急调上来支援,那鹿死谁手就还都是未知之数。也因此,这样的战斗于红军来说,其实并不划算。


然而无论如何

初出茅庐的林总,正是在龙源口和前面的这几次反围剿作战中,越发展现出他的军事才能。甚至部分资料中更指出,在多次战斗中,他都带头冲锋在第一线。


也或许正因为此,当王尔琢在1928825日,即龙源口大战的两个月后不幸遇难时。无论毛泽东还是朱德,都倾向于让林彪来接替第28团的团长职务。


1928年年底,最迟不超过1929年初。

林彪接掌红军中最能打的第28团团长,时年仅22岁。


而除此之外,这一年还发生了另一件大事。

19281215日,国民政府在南京正式宣布统一。

用老蒋的话说也叫,中华秋海棠叶遂归于一统。

未完-待续


林彪的将道(1)-序言

你不知道的林彪(2)-何为将道?

你不知道的林彪(3)-从正规军到游击队

你不知道的林彪(4)-什么叫懂政治?

你不知道的林彪(5)-关于参考资料的说明

奇正兵机
全网唯一成系统介绍,从班排战术分队到战役战术、后勤兵谋的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