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回顾 | 与塞壬老师共同探讨“散文的边界”

文摘   2024-11-27 14:18   广东  

      11月22日下午,我校通识教育中心在图书馆报告厅举办了第60讲通识教育大讲堂,邀请散文家塞壬开展“关于散文边界的探索”的主题讲座,教务部副部长许燕转主持讲座。现场200多名学生参加。

塞壬,散文家,现居东莞。已出版散文集六部。两度获《人民文学》年度散文奖,华语传媒文学大奖新人奖、百花文学奖、华语青年作家奖、冰心散文奖、三毛散文奖、琦君散文、川观文学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等。现主要从事散文及非虚构创作。散文表达“我”,也就是表达众生。认为非虚构是“我向”的体验式记录文本。

·讲堂回顾·

“在座的同学有多少人想要成为作家?”,塞壬以提问开头,以此切入她对作家这一职业的看法及文学给我们带来的东西。塞壬坦言,作家是一条难走的路,这条路上有过数不胜数的失败者、言弃者;但文学确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塞壬首先提出散文是与生活最为贴切的体裁这一观点,她表示散文的界限是模糊的、涵盖范围十分之广,小到生活中写下的随笔、信件,其实质均可以归类为散文。同时,散文在生活中是极其有用的,塞壬老师用普通女工因文笔好被邀做编辑、普通农民因表达能力强被邀当书记员、张艺谋为上北电给文化部长写信这三个形象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散文在生活中的用处,甚至可以改变个人命运。

       紧接着,塞壬提及自己成为作家的契机,她回忆最初的自己不过是一名普通打工人,谋生过程中因为强烈的情感抒发和表达欲望,加上多年的阅读习惯和对文字的热爱,又恰巧遇上互联网时代的机遇,让原本岌岌无名的她成为了今天的作家塞壬。塞壬老师鼓励大家都可以寻找写作的动力,不要将文学看得过于深奥,应当由浅入深地慢慢探索。

关于散文写作内容,塞壬认为要书写人性的伟大,即在不堪困境中人性的坚韧、逆境中人的那种坚韧精神和不可磨灭的力量。同时,写作时可以虚构,但是要看清自己、坦然地面对真实的自己,不能遮蔽或粉饰现实,进行有意地自我拔高。在非虚构写作中,真实的文本好比时代的档案,时代历史是真实且复杂的,需要作家走进社会,看他人所看,感他人所想,避免与社会脱节,从而更好地呈现有现实价值的作品。

       最后,塞壬老师表示在这个素人也能成名的时代,抓住文学、珍惜文学,让文学成为自己的备用技能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提问环节·

提问环节中,同学们踊跃举手发言,积极与作家互动。


Q1

如果要成为作家,面临受众小和经济不足的问题,应该如何面对该矛盾?

A1:我早年谋生时不敢辞职写作,全职写作的风险太大。应该以工作养写作,等到有了一定的成绩之后再考虑全职写作较为稳妥。


Q2

在作品中常融入个人经历,如何处理个人与公共话题之间的平衡?

A2:散文写作是私密性写作,是以个人的经历和情感来进行创作,尤其是女性。这种个人与生俱来的立场是无法避免的,我不会刻意去回避,更多的是按照作品本身的逻辑去撰写。


Q3

在回看早年的作品时,您如何评价?

A3:回看作品的时候,我既感叹又遗憾。我感叹当初自己生猛、生涩、粗糙,有着年轻拼搏的影子,现在的塞壬更加圆滑,会使用更多的技法处理尖锐的矛盾。我遗憾的是当初的生涩、敢写、敢闯、不计后果都不复存在。写作是不可复制、不能重来的,所以这些都无法避免。


Q4

如果在写作过程中,写过去的自己时产生了新的想法,是以过去的事实为主还是以新想法为主?

A4:要听从自己的内心,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怎么选择和作品的好坏没有必然关联,重要的是把内容写好,不要受到束缚。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互赠礼物·

讲座结束,掌声久久不息,塞壬老师将最新出版的散文作品《似锦》赠送给主办方,学校也向嘉宾赠送讲座现场照片作为留念。


·总结·

本次讲座让我校师生对文学有了全新角度的感触,更深一步了解散文与非虚构文学的紧密联系,同时也对新时代下如何创作、如何看待文学作品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文字来源 | 黄泳琳

初审 | 刘   蒂

复审 | 许燕转

终审 | 王红成


莞工教务
东莞理工学院教务信息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