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丰富我校“知行合一、立德树人”办学思想,落实通识教育“家国情怀、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实践精神”人才培养目标,拓展传统通识课堂边界,引导学子走出校园,在实地研学中深化对东莞城市建设、莞邑文化、科技创新、自然科学的理解与感悟,自2023年起,通识教育中心基于地域优势、人才培养特色、公选课程设计,开展“莞工通识·研学东莞”系列活动。
本期“莞工通识·研学东莞”研学活动跟随(面授公选)公益慈善课程开展,引领学生深入街镇、了解东莞文化,我们来到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石龙镇。
传千年非遗美韵,承岁月文脉绵延。10月24日下午,45名同学在朱晓红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石龙镇,与讲解员一齐同游石龙博物馆、石龙非遗博物馆及位于石龙镇百年老街中山路“东莞非遗第一街”。让我们共同坐上这趟历史的列车,感受石龙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非遗文化的魅力。
石龙,位于东江下游,曾为广东“四大名镇”之一,走进石龙博物馆犹如翻开一本陈旧而不乏味的古籍: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世世代代生活在此的石龙百姓的点点滴滴,可以窥见劳动人民的智慧成果;每一件实物的背后都蕴含着石龙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出“千年古镇”穿越历史长河的深沉积淀;还可以重踏东征时期军民留下的革命足迹……
除了二楼的“石龙历史陈列展”,我们还有幸在博物馆展厅首层参观了“跟着粤菜去旅行——粤菜文化展”,领略了东莞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对餐饮美食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石龙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彩。2024年6月位于石龙镇中山路“东莞非遗第一街”的石龙非遗博物馆揭牌开馆。
穿过小巷,走上一段小路便来到了石龙非遗博物馆,一抬眼便是琳琅满目的非遗物品展示:醒狮头、新昌鼓、红漆描花木屐……种类之多,物品之精,技艺之湛,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潮起莞邑,非遗焕新!石龙镇通过开展“非遗墟市”“非遗进校园(社区)”等活动,多形式传播非遗魅力,推动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在这里,我们有幸参观了石龙镇现有的省市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一起聆听石龙非遗背后的故事,感受非遗传承人的匠心精神。
参观完石龙非遗博物馆,大家都迫不及待想要寻找藏匿于中山路的非遗店铺了。长达一千多米的中山路,目之所及均为独特的骑楼建筑,在骑楼中仔细寻找便能找到一家家非遗店铺。我们在这里惬意品尝着麦芽糖柚皮,观摩新昌鼓的制作,更幸运的是,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传承人梁锦泉师傅为我们现场演示红漆描花木屐的制作过程,普通的颜料和画笔,到了梁师傅手上便有了生命力,可谓是巧夺天工!
每一件出自非遗匠人手中的作品都带着一份天然的情感,那是从内心灵感的生发到指尖温度的传递,方寸之间领略非遗之美。这恰恰的石龙匠人们一直坚守的情怀与初心。
步入石龙非遗博物馆,宛如踏入了一座时光的宝库。目之所及,皆是岁月沉淀的珍宝,散发着古朴而神秘的气息。
那一件件精美的非遗展品,似璀璨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石龙醒狮头,威武霸气,让人不禁想起“金眸玉爪目悬星,群兽闻知尽骇惊”之句,仿佛能感受到昔日舞狮场上的热闹非凡与豪迈气势。石龙木屐,精巧雅致,仿佛在诉说着旧时光里的故事,让人忆起“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悠悠意境。
在这里,传统技艺的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工匠们以心为笔,以手为墨,勾勒出一幅幅绚丽的文化画卷。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与智慧,每一道工序都传承着千年的文化基因。非遗,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自豪。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非遗的传承亦是如此,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用心守护,用爱传承。此次研学,让我们深刻领悟到非遗的价值与意义。它是我们民族的根脉,是文化的瑰宝。我们当以敬畏之心,接过传承的火炬,让非遗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让我们携手前行,在非遗的海洋中畅游,汲取古人的智慧,书写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
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石龙博物馆研学活动。这次活动犹如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让我领略到了石龙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收获颇丰。
一踏入博物馆,我就被那浓厚的历史氛围所包围。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与里面陈列的文物相得益彰。展厅里的灯光柔和而明亮,照亮了每一件珍贵的文物,仿佛在诉说着它们背后的故事。
在历史文化展厅,我看到了石龙悠久的历史变迁。从古代的渔猎生活到近代的商业繁荣,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生动地展现了石龙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艘古老的渔船模型。它精致的做工让我仿佛看到了古代渔民在江河上捕鱼的场景,感受到了他们与大自然抗争的勇气和对生活的热爱。通过讲解员的介绍,我了解到石龙曾经是一个重要的水运枢纽,渔业和商业都非常发达。这艘渔船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石龙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石龙的繁荣与发展。
在民俗文化展厅,我体验到了石龙独特的民俗风情。精美的花灯、喜庆的舞龙舞狮道具、传统的服饰等,都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氛围。我还亲自参与了一些民俗活动的模拟体验,如制作花灯。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我小心翼翼地将纸裁剪、折叠、粘贴,最终制作出了一个小巧玲珑的花灯。虽然它比不上展厅里那些精美的花灯,但通过自己的双手制作出来,让我对石龙的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让我更加珍惜和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除了丰富的展品和体验活动,博物馆里的讲解员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知识渊博、讲解生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奥的历史文化知识深入浅出地讲解给我们听。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与古人交流。每一件文物在他们的讲解下都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生命力。他们的热情和专业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对历史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这次石龙博物馆研学活动,不仅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还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魅力。它就像一本生动的教科书,让我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通过这次活动,我更加了解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也更加热爱这片土地。我深知,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它们,传承它们,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我们的历史文化。
参加了这次学校的研学活动,就是像意外发现了一个宝藏,在参观石龙博物馆时,看到满含着锈迹的物件,似乎一下子就能给我们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人人饱含热血参与革命的年代,回到了重视发展经济,奋勇争先参与生产的年代。
而后是非遗博物馆,说实话,小小的场馆,却容纳着一代代匠人的心血,一刀刀刻画的龙舟,一片片用心制作的鼓面,一只只倾注汗水的狮头,无不在向我们展现着石龙非遗匠人的精神。
最后,我们去拜访了现代的非遗传承人经营的店铺,见到了新昌鼓店,见到了柚皮糖,见到了德和兴的狮头,有幸见到了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的梁老师,看着非遗物品仍在现代重现着,我想这便是传承的意义。
这次研学我们先去了石龙博物馆,先后了解了石龙的历史文化和粤菜文化。让我深刻了解到石龙这地方虽然不大,但却拥有了深厚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为石龙的复兴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而粤菜文化有很多都是我们现在仍耳熟能详和常见的菜品,如白切鸡,烧鹅之类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因工序复杂等问题而逐渐消失在人们视野。
而后我们拜访了石龙非遗博物馆,这博物馆不大,但也很让我惊艳,进门一吸引我的就是以粉色为主的舞狮,柔软的毛发,粉色的包装,严肃的面孔组合在一起无一丝违和感,且让人感到可爱,喜爱。往里走就是各种石龙特色了,如新昌鼓,豆皮鸭,柚皮麦芽糖,醒狮头之类的,其他最喜爱的是那个英吉沙手工刀,精致与实用相结合。这次的研学活动让我见识到了很多东西,很开心,也很期待下次的研学活动。
研学回顾|2024年秋季第一期“莞工通识·研学东莞”
研学回顾 | 第六期“莞工通识·研学东莞”
研学回顾 | 第五期“莞工通识·研学东莞”
研学回顾 | 第四期“莞工通识·研学东莞”
图片拍摄|苏婧怡
文字&排版|黄泳琳
初审|朱晓红 吴秋诗
复审|许燕转
终审|王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