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晨荐555|世界上曾经失眠的夜

文摘   2024-12-24 08:01   广东  





校长晨荐


      

       时清世平,日读一诗,知春和景明,秋高气爽,天地有四时之大美;红袖添香,缁衣仗剑,人间有三生之极致。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和远方,尽在其中!

       晨起读诗,使我能在夜间看见头顶更明亮的星空,听见心中更美丽的律动。我把它们推荐给你,我愿你从此爱上诗歌!   

——马宏伟



     世界上最令人抓狂的事情,莫过于第二天有早八,而前一天的晚上碰上了失眠!“早八”遇上“失眠”,总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击破大学生们的心理防线。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眼睛一闭脑海自动开始播放“幻灯片”,考试、就业、人际交往等等压力一股脑涌上心头,翻来覆去了大半天一看已经凌晨两点半......

     不知何时,“今晚一定早睡”变成了大学生一立必倒的flag,万物沉睡之际,大学生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

     刷短视频、看小说、打游戏......想必大家对这些消遣方式并不陌生,一台手机陪伴我们度过了多少个漫长的失眠夜晚,可大家有没有想过,没有手机的古人又该如何排解失眠的苦闷呢?

     让我们伴随打更人的喊声一齐穿越时空,探寻古人的失眠之夜——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古人虽然没有电灯和手机,晚上睡不好觉的问题也同样存在,失眠无外乎焦虑,焦虑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没追到心仪的姑娘——”优哉悠哉,辗转反侧”;可能是思念远方的亲人——“感时思弟妹,不寐百忧生”;可能是内心的痛苦忧愤无法排解——“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可能是忧心动荡的时局——“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也可能只是因为孤独没有人陪——“独坐不成寐,夜深天欲霜”……

      而古人排解失眠苦闷的方式又分为以下几类:





(一)赏月

      观星和赏月是最常见的的古人夜间消遣的方式,他们或徘徊在廊前,或坐在院中的石凳上,吟诵出流传千古的名句。 李白夜不能寐时选择月下独酌,酒兴一发,既歌且舞。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当时李白身居长安,官场失意,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孤寂苦闷。这种背景下的失眠,不仅仅是生理上的难以入眠,更是心理上的焦虑与苦闷所致。诗人置身于花间,提一壶美酒自斟自酌,却无人亲近。这里的“独酌”不仅指身体上的孤独,更暗示了心灵上的孤寂与失眠的困扰。在寂静的夜晚,诗人无法入眠,只能借酒消愁;


      明月、诗人的影子加上诗人自己,仿佛成了交杯换盏的三人,这种孤独的狂欢,进一步凸显了诗人的失眠与孤寂,他试图通过邀月对饮来排解内心的苦闷,但明月无言,影子无声,只能增添更多的寂寞感;李白明白明月不懂饮酒,影子也只是跟随自己而已。这种无奈与自嘲,是诗人失眠时的深刻体验。他试图在月光下寻找慰藉,却只能面对无情的自然物象,更加深了内心的孤独与苦闷。




(二)夜读

      考取功名的压力也是影响古人入眠的一大元凶,因此,挑灯夜读便成了失眠时的常态。战国时期,苏秦正以“锥刺骨”的毅力刻苦钻研;西汉的匡衡在昏暗的屋内“凿壁偷光”,以求学问;东汉的孙敬则在寒夜中“头悬梁”以自励;南北朝时期,江泌在明月下“映月苦读”,夜以继日;唐代的韩愈更是“焚膏继晷”,不辞辛劳,求索学问。


     唐代诗人周朴在失眠的秋夜写下这么一首诗寄给朋友,以抒愁绪:


《秋夜不寐寄崔温进士》

愁多难得寐,展转读书床。

不是旅人病,岂知秋夜长。

归乡凭远梦,无梦更思乡。

枕上移窗月,分明是泪光。


      诗人身处异乡,独自一人面对秋夜的漫长与孤寂,无法排解内心的思乡之苦,愁绪纷扰,辗转反侧。只能将这份情感寄托于遥远的梦境和朦胧的月光,他的失眠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无法入眠,更是心灵上的孤独与忧伤所致。这种情感上的困境,让他难以找到排解失眠的有效途径。诗人试图通过梦境回到故乡,以慰藉内心的思乡之情,然而,当无梦可寻时,思乡之情反而更加强烈,这种无奈与痛苦进一步加深了失眠的程度。幸好,还有友谊,于是,他把这份伤感情思写进诗中,寄给远方的朋友。





(三)寻友

       公元1083年的十月十二日(农历),苏东坡被贬黄州的第四个年头,人生中最黑暗、颓丧的日子已渐行渐远。那天晚上,月色明亮,忙碌了一天的苏东坡正准备入睡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欣然起行”,内心忍不住有一丝兴奋:如此良辰美景,怎么能浪费时间睡觉!嗨到一半,突觉有点孤单:“念无与为乐者”。一个人看美景太无聊了,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至于辜负了如此良夜呢?“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苏轼到达承天寺时,发现张怀民也尚未入睡,这种默契让苏轼感到温暖与慰藉。两人一同在庭院中漫步,欣赏月色下的美景,月光宛如积水般清澈明亮,交织着竹柏的影子,这种美妙的景象让两人陶醉其中。在夜游的过程中,苏轼与张怀民彼此倾诉心事,共同感受这份宁静与美好。这种心灵的共鸣与慰藉,让苏轼内心的孤独与苦闷得到了缓解,因此,苏轼的失眠之苦得到了有效的排解,他在月光下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安宁,得以安然入睡。


南宋 马麟《秉烛夜游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四)游船

      有人说中国古诗三分之一是在月下写的,三分之一在酒中写的,还有三分之一在船上写的。古时,舟船是一种交通工具,乘舟游江更是寄托愁绪,排解乏闷的一种方式......

       而谈到失眠与游船就不得不提到唐代张继诗作《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诗人远离家乡,客居异乡,孤枕难眠,乘着小船游于江上,可入目却是满目萧条,月亮隐没,乌声啼啼,夜半钟声响起,对于一个酣睡的人来说,这水面上的钟声是睡梦中一个唯美的背景音乐,但对于满怀愁情的人来说,这声音撞击着心上,感到的却是难以名状的忧伤。




寄语:

   失眠代代无穷已。你失掉的眠,你耽溺的夜,曾有千千万万的人也经历过同样的痛苦,这就是时间和历史带来的安慰。失眠也并非无解的难题,我们又为何不试着将愁绪、焦虑托给明月,诉诸三五知己,还自己一夜美梦。



图文 | 许震坤

初审 |刘    蒂

复审 | 许燕转 终审 | 王红成


往期回顾

校长晨荐546@小雪: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犹绿槿花然。

校长晨荐542@立冬: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校长晨荐528@教师节: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校长晨荐530@中秋节: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校长晨荐531@秋分: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校长晨荐535@重阳节: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校长晨荐538@霜降: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





莞工教务
东莞理工学院教务信息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