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消三障诸烦恼

文摘   2025-01-15 19:30   北京  

我们现在每一个念头都与佛相同,所不同的是佛已经开悟无烦恼了,而我们却仍被烦恼所遮盖。念头的本质都是相同的,就是烦恼念头与智慧念头是相同的,我们不要讨厌念头,不要讨厌烦恼,因为只要发觉烦恼一出现,事实上你已与佛的慈悲智慧相应了,如果不知道烦恼的出现,才是不相应的。重要的是要发现烦恼,知道自己的烦恼是什么?


首先教大家一个放松身心的静坐法,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头脑放松、身体放松,什么也不要想,自己要清楚自己有没有杂念。有杂念没有关系,不要跟着它跑,要马上放下来。如有念头出现,不要给它名字,不要被它牵着跑,知道就好,不要管它,马上放下它,只要照顾好自己,轻松就好。


如果放不下念头,念头很强烈,继续要去想,就停在同一个念头上,看着它,不断地重复念它。这样静坐几分钟,身心是不是感觉轻松多了呢?


修行开发慈悲与智慧


我要讲的主题是:「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三障,是三种障碍,有两种解释的方法:1.三障是:业障、报障、烦恼障,没得解脱的众生均在三障中。这些障碍我们得解脱道成佛,障碍修菩萨道,也障碍了我们的成佛之道。2.三障是:贪瞋痴,亦称为三毒,障碍我们的智慧和慈悲心,也障碍禅定,佛陀主要就是教我们如何除烦恼,得智慧。


先说明第一类的三障


(一)业障:是我们的生活、行为、工作、职业障碍我们学佛、听闻佛法,这些都是我们的业障。如周日工作、晚上工作的人不能来参加禅中心的活动,或某些行业不允许参加任何宗教活动等等皆是业障。


(二)报障:是果报的意思,如生在没有佛法可听闻的地方;或外道的家庭环境不允许我们听闻佛法;或耳朵听不见、眼睛看不到,又没有点字设备或手语翻译,无法看见或者听到佛经;或身体被关起来了,即使附近有人说佛法也听不到,这些都是报障。我们弘法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尽量设法使这些有报障的人听到佛法,减少报障。


佛教相信六道轮回,三善道是天、人、阿修罗,三恶道是地狱、饿鬼、畜生。生在人道中也会有很多障碍,何况是生在三恶道中,三恶道是不可能听闻或修习佛法的,这是最严重的报障。而天国的天人也有报障。释迦牟尼佛有一位在家弟子,非常虔诚,因供养三宝的功德,死后生天了。有一次,佛带着一位出家弟子上天去,看到那位已在天上的在家弟子随着一大群的人在唱歌跳舞,不胜快乐的样子。


当他看到佛陀时,只和佛陀打了招呼便与同伴去玩乐了。佛立刻用神通制止住他,问他见到世尊时为何不礼拜、不请法呢?他回答说:「我向你们打招呼已经很好了,你可看到其他的同伴只顾着享乐,根本不理你们哩!」释迦牟尼佛于是告诉出家弟子说:「生天虽然快乐,但连佛法僧都不要了,忽略了修行,当天福享尽之时,连人间都回不来了,可能堕入三恶道去了,是多么可怜啊!」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不得人身是最大报障,生为人身却不听佛法,也在三障之列。所以,我们既为人身,又听闻佛法,一定要感恩,那是无量劫以来种善因、种善根,得到无上的善报。如果还能修行、开发慈悲智慧的话,渐渐修成菩萨、修成佛就太好了。


(三)烦恼障:即是第二类的三障,亦即贪欲、瞋恚、不正见。唯识中所说的烦恼有六种根本烦恼,现在说明如下:根本烦恼分为贪、瞋、痴(不正见)、慢、疑、及恶见的六种;而第六种恶见又可分为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的五种,合起来称为十惑。此十惑又可分作见思两大类:小乘的贪、瞋、痴、慢的四项通于见思惑,疑及五见的六项称为见惑。大乘的贪、瞋、痴、慢、身见、边见之六项,通于见思二惑,余四项为见惑。见惑是指诸种妄见,即由于邪知邪见而起的我见、戒禁取见等,得闻正法,便可断;思惑是贪、瞋、痴等迷情,比较难断。断见惑,证入见道位;断思惑,证入修道位;断见思惑,为无学道位。


依据大乘法相唯识所说,烦恼有分别与具生的二起:见惑是分别起的烦恼障及所知障;思惑是具生起的烦恼障及所知障。分别起的烦恼障及所知障是因邪思、邪知见的影响而起,容易断;具生起的烦恼障及所知障是与生具来的业力所感,故难断。


烦恼障是贪瞋痴等诸惑,能扰众生的身心,能障碍涅槃,乃由我执所生;所知障是贪瞋痴等诸惑,障碍所知之境及能知之智,使不现起,故名所知障,能障菩提,此乃由法执而生。


依据天台宗所判结论,大乘佛教的烦恼,将一切妄惑分为三等:1.见思二惑障涅槃。2.尘沙惑障菩提。3.无明惑障中道实相。《仁王般若经》说,三贤十圣居学地,唯佛一人住净土,也就是说,直到成佛,烦恼的最后一分才断尽。


修持戒定慧三无漏学


至于如何断烦恼?要以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为基础,以修戒定慧三无漏学为准则,以十惑配四谛,断三界烦恼,共有见惑八十八,思惑十(欲界有贪瞋痴慢,色界、无色界各有贪痴慢),总为见思九十八惑,为小乘的无学道阿罗汉位。大乘《唯识论》则云有一百二十八根本烦恼,以见惑十个配四谛三界,共一百一十二,加思惑十六个,即成一百二十八惑。详见小乘的《具舍论》及大乘的《唯识论》等。


有人认为修戒定慧能断贪瞋痴,但持戒而不与无漏的空慧相应,则持戒不能解脱,更不得成佛,只能获得人天福报;修定如不与无漏的空慧相应,只得世间的四禅八定,不能解脱,不得成佛;修慧如不与无漏的空慧相应,则只得世间的有为有漏的聪明、灵巧的学问知识,而不能解脱,不得成佛。所以修戒定慧三学,必须要与无漏的空慧相应,才能够消除贪瞋痴等的烦恼诸毒。


何谓无漏呢?是无着、无染的空慧,是从缘起法而知道一切法自性本空,一切法因缘起因缘灭,本身的自性本是空的,谛观一切法自性空,实证一切法自性空,修行但为除执,不期待世间果报回馈。修有为的无漏功德,不求回报,没有条件,没有希求。一切是缘起而自性空,修持戒定慧的目的,便是实证无漏的空慧,本身功德也是自性空。了解这个道理,则修一切法门均能断烦恼。因此从听闻缘起性空的佛法,而能深信不疑,则可以断见惑烦恼,修持戒定慧三无漏学,则渐渐能伏能断思惑烦恼了。


如何谛观烦恼有四个步骤:

1.知道什么是分别起的烦恼障及所知障。

2.知道什么是具生起的烦恼障与所知障。

3.知道什么是见惑和思惑。

4.知道如何断除见惑及思惑。


至于消除烦恼,宜有四个层次

1.明察自己的烦恼心,是初发心的菩萨位。

2.调伏自己的烦恼心,是三贤位的菩萨位。

3.伏断自己的烦恼心,是初地以上的无生忍菩萨位。

4.断尽最后一分无明,是佛果位。


如要明察自心的烦恼,乃至伏断自心的烦恼,应当修行戒定慧三学,修行戒、施、忍、进、定、慧的六波罗蜜。必须发菩提心、发出离心、发大悲愿心、发惭愧心及感恩心,才能持久下工夫,并且下深工夫,才能渐渐地由伏而断,直到把烦恼断尽。


今天开示的主题既重要又复杂,这样庞杂的课题用短短的两个小时来说明是不够的,但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提纲挈领地详细解释,希望大家能够明白。今日我们大家既得人身,又闻正确的佛法,真是累世种下无量善因而得无上善报,当以感恩的心,精进用功、努力修持,才是当下最迫切的课题啊!



一九九八年五月十日

讲于美国纽约东初禅寺佛诞节

李青苑居士笔录

刊于《人生》杂志一八三期

摘录自 | 《佛法的知见与修行》

文 | 圣严法师

本文已由版权所有者授权转载

  微信扫描关注

提升人的品质    建设人间净土

弘传法鼓山

心灵环保之理念

圣严法师所教授之禅法

法鼓山圣严师父
依循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与悲愿,致力于推行汉传大乘禅法教育,期能让人们运用禅法来安定身心,学习慈悲与智慧。用禅修的方法践行「心灵环保」的理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