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头禅法|话头禅的旨趣——金刚王宝剑、断一切烦恼
话头禅的修行,是以一句话头来达成下列目的:第一、话头能治散乱与除昏沉;第二、话头能使我们的心集中、安定;第三、话头能使我们的心统一和入定;第四、话头能使我们开悟。
一、话头是什么?——「金刚王宝剑」威力惊人
话头又被称为「不死之药」、「甘露」或是「金刚王宝剑」。金刚已是非常坚固,金刚王更是金刚之中最好的,所以金刚王宝剑是宝剑之中最锋利的,能破除一切坚硬的物体,而不被任何东西所破。
金刚王宝剑的作用是「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此处所说的「佛」,指的是好境界、好现象或好念头;「魔」则是指不好的境界、不好的现象,以及不好的念头。心中有好境界、好现象,要提话头;心中生起杂念、妄想、烦恼、冲突,或是身体出现任何障碍,也要提话头。无论遇到身心、环境的任何状况,都要提起一句话头,斩断所有一切好的和坏的状况。金刚王宝剑不仅能将妄想、杂念一扫而尽,还能摧破烦恼魔、生死魔、五蕴魔或天魔等一切魔障,如此强大的威力,若是不知运用,实在很可惜。
禅宗有一则公案说:文殊菩萨曾经拿着宝剑要追杀释迦牟尼佛。诸位也许会想,菩萨是要造反了吗?不是!这则公案寓意着众生的愚痴。有些人修行修得相当执着,常常希望能见到、听到佛菩萨的显现,或是能得到神秘经验、感应,这都是一种执着的心态。烦恼是一种执着,贪恋生死是一种执着,将佛菩萨、神秘感应当作冀求的对象,也是一种执着。
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文殊杀佛」是譬喻以智慧宝剑断除一切执着,因此禅宗祖师们才会说:「逢佛杀佛,逢魔杀魔。」将魔和佛一起杀,心中无一丝挂碍,才是真正的不执着,否则无论执着什么,都是一种烦恼心。《维摩经》说:「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僧)求。」意即不求佛、不求法、不求僧,智慧才能真正现前,才是真的运用禅法。在临济宗义玄禅师的《临济录》里也说︰「逢着便杀。」这个「着」是执着的着。有人会觉得似乎祖师们的杀心很重,怎么见到什么就杀什么,杀气腾腾满可怕的。其实,这都是要修行者决心放下一切,不执着任何一样东西,真智慧才会现前。
一般人通常会执着哪些东西?一种是执着身体,叫作「身见」,另一种是执着和身体相关的事物,乃至于观念、名位、经验等,所以禅宗的祖师们发明话头,要以话头将所有执着心赶尽杀绝;若是舍不得杀、舍不得赶,将是个烦恼鬼,会为四种魔所困扰,其中,遭受天魔困扰的人,就是因为心中有执着。有些人能放下一切,但却相当执着于自己的修行经验,并且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己修得很好,这种人虽然信心坚固,慢心却也同样坚固。会执着自己的经验,就是因为没有处理自我的魔障。
话头是金刚王宝剑,这把宝剑是在有散乱心、烦恼心出现的时候用,并且在开悟之前用,开悟之后继续用。为什么开悟之后仍然要用?若是开悟之后执着自己的悟,就成了执迷不悟,所以悟后仍然需要继续用话头,这是「保任」。悟前悟后都能用,所以话头是一种非常好、非常干净俐落,而无一丝牵挂的禅修方法。
(一)不可思议的话头
所谓「话头」,虚云老和尚解释为:在尚未有这一句话之前是什么?也就是说,参话头目的,是要知道在尚未有语言文字可以表达之前,那是什么,而不是要去解释这句话头。没有语言文字,表示一切语言文字皆无法表达,事实上,此即不可思议。不可思,是无法思考、揣摩;不可议,表示无法以文字表达,不可思不可议即是话头。
不会产生副作用、不会产生想像空间,而且是一句无意义的话,这样的话头是最好的。南北朝时期,禅学大师傅大士形容得相当适切,他说︰「空手把锄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手中是空的,但却抓着锄头,这是无法以常识理解的;又说︰「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不是水在流而是桥在流,这也和常理不相应。像这两句无法以常理来解释的话,即可当成话头。还有其他的话头,譬如「东山水上行」,东边的山在水面上走路;「东山下雨西山湿」,东山在下雨,结果西山是湿的,这些都不合乎常情。
古代中国禅宗最盛行的一句话头是「祖师西来意」。这句话头是问:达摩祖师从西天来到中国,带来了什么?西天是指印度,印度禅法从初祖摩诃迦叶传至二祖阿难,然后代代传承至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而菩提达摩来到中国,成为中国禅宗的初祖。有人说他从印度带来了一部《楞伽经》,但是他没有翻译这部经,只是教人家要用这部经。也有人说他带来的是禅法。何谓禅法?禅法事实上是心法,所以菩提达摩是用他的心,带来不可思议的禅法。既然是不可思议、无法解释,所以「祖师西来意」成为古代最普遍流行的一句话头,而且是当时非常有力量的一句话头。现在的人距离达摩祖师的时代已经很遥远,若是参「祖师西来意」这句话头,大概力量不大,因为许多人都不知道谁是「祖师」。
祖师如何带来禅法?又如何传法给中国禅宗的二祖慧可禅师?其中有一则「断臂求法」的故事:当达摩祖师于嵩山面壁时,慧可禅师来到嵩山向菩提达摩求法。慧可禅师说:「我的心不安,请你替我安一安。」菩提达摩说:「好!将你的心拿出来,我替你安。」慧可禅师马上回过念来寻找自己的心,要拿心给菩提达摩安,但是却遍寻不着,就在慧可禅师说「找不到心」的当下,已经体悟了何谓禅法。如何安心?无心可安就是安心,有心可安永远安不了心。
有心可安是次第禅法,这是一般人通常采用的方法,也就是以数息观、不净观、因缘观、界分别观,或念佛观、慈悲观等种种观法,使妄念逐渐减少,达到安心的目的。事实上,这样的安心并不彻底,只能让心沉淀、安静,似乎感觉没有烦恼了,但遇到重大状况,也就是大瞋、大贪、大问题出现时,心境又会出现烦恼。如同将明矾投入浑浊水中,由于明矾的作用,使浊水里的浑浊物,逐渐结成固体向下沉淀,因此水面上所见到的是清净、透明的,但是沉淀物仍然在水底,若是往水中搅动,沉淀物还是会出现。用话头禅法,不只是将浑浊物沉淀而已,而是从根本解决,将装水的容器一起粉碎,此时才是真正的清清爽爽。如果烦恼再次出现,就再次用话头将其根本粉碎,如此不间断地一直参话头。
另外,用五停心观或四念住观的方法,是让心有着力点可寄托,就能因此从散乱复杂的状态,逐渐成为集中心,然后达到统一心。而修行大乘禅法时,是否也需要经过相同的次第呢?以我的经验来说,有过集中心和统一心的经验是很好的,因为心在比较安定时,参话头容易得力,若是再加上生死心非常迫切,疑情和疑团就更容易形成,否则,若是心里非常混乱,就无法立即将话头使上力。
现在禅宗所用的话头,都是祖师们曾经用过的,那么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发明话头?这要依据这句话头是否有力量、能否持续疑情来判断。就像嘴里吞了一颗内馅非常好吃,但是非常烫的汤圆,又因为内馅太美味了,虽然烫口,却舍不得吐出一样,此时心中只想将汤圆尽快吃完,或让汤圆尽快变凉,不会有其他的杂念。如果自己发明的话头,能够产生这种感受,就可以参;如果这句话头,有时好像会让你产生疑问,却只能维持一下子,力量不强,无法使疑情持续不断,那么这样的话头只是妄念。虽然禅宗所使用的话头也是妄念之一,但却是能触动警觉心、提起道心的一句话,所以可以成为话头。
(二)常用的四种话头
参任何话头,千万不能和自我中心连在一起,若是参到最后总是围绕着自我,将会成为一个傲慢心、自私心非常强的人。所以如果自己发明了话头,要先去请教师父这句话头能不能参?否则最好还是老老实实地用师父建议的话头。以下是四种禅宗常用的话头:
1.念佛的是谁?
习惯念佛者在开始参话头之前,可以先念佛,但是念了几句之后,便要提起话头连续地问:「念佛的是谁?」但是当你在问「念佛的是谁?」时,却自我回答:「念佛的是我!」虽然常识上是自己在念佛,但这个「我」是妄想、执着、烦恼的我,不是智慧、清净、无我的「我」,所以这个答案毫无力量,不是正确的。此时该怎么办?还是要立刻提起话头。
若是感觉问「念佛的是谁?」问得很无聊,或是自己已经没有在念佛,所以对于问「念佛的是谁?」觉得奇怪时,可以改念佛号,直到无聊的感觉消失后,才再提起话头。若是又觉得无聊,就再念佛,但是念佛的时间不要太长,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念佛之后,即提起话头来参。
念佛者参的话头是「念佛的是谁?」。这是因为宋朝之后,许多禅修者也念佛,称为「禅净双修」——以念佛求生净土,以参禅明心见性。明心见性者同样发愿往生净土,而发愿往生净土者也需要明心见性,所以参「念佛的是谁?」。
2.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是谁?
另外,习惯数息者若是一开始无法马上参话头,也可以先以数息法来放松身心,在数了几次之后,便开始参话头。不一定要等到完全没有妄念才参话头,否则,整个禅修期间可能都只是在数呼吸,而没有机会参话头了。当你清楚知道自己在数呼吸,心念比较平稳时,就可以开始参话头。此时心里也许仍然有杂念、妄想,不过没有关系,要以话头来替代妄想。数息者所参的话头,我的建议是「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是谁?」。
何谓「未出娘胎」?不要自以为「未出娘胎前我是个鬼、是个灵魂、是中阴身、是第八识……」,或是认为需要去修神通,修成神通后,就能知道过去世的自己究竟是谁,或是去问能知三世的算命仙,这些想法都是妄念、是魔。所谓「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是谁?」的意思是「没有生与死的本来面目是谁?」。
何谓「没有生与死」?「出娘胎」是生,有生就有死,死了之后可能又会再出娘胎。「娘胎」指的是什么?人的娘胎是胎,动物的娘胎也是胎,众生在生死之中打滚,即是出娘胎。我们从无始以来就有生命,那么,我们在无始以前是什么?所以,参「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是谁?」,是要参「无始以前还有什么?」、「还没有开始生与死之前是什么?」,若是自问自答「无始以前是真如、是佛性、是如来藏……」,凡是给话头任何答案或名词,都是错的。既然任何答案都是不对的,那还要继续问下去吗?要。用话头将一切执着、妄想、杂念全部打得粉碎,在毫无余地、没有退路的时候,本来面目是什么?像这样问下去,就是在参话头。
3.拖着死尸走的是谁?
另一句话头是「拖着死尸走的是谁?」。我们这个身体只要一口气上不来,就成为死尸。而当身体正在动的时候,到底是谁在动呢?如果是身体,可是身体常常在变化,如果是心念,心念也常常在变动;也有人说是灵魂、有人说是元神,更有人说是佛教所谓的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或称为神识,但是这都不能解释拖着死尸走的是谁,那么究竟是什么在拖着死尸走?其实问这句话的目的,并不是要问你的神识是什么,或者你一生又一生的业力是什么,而是问拖着这个死尸的本来面目是谁?这与「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是谁?」问的是同样的东西。
4.什么是无?
若是觉得「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是谁?」或「拖着死尸走的是谁?」句子太长,可以参比较简短的话头,例如「无字公案」的「无」,也就是「什么是无?」。
「无字公案」源自唐朝赵州从谂禅师与弟子的应答。有一天,一位弟子问赵州禅师:「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狗有没有佛性?」赵州禅师只回答一个字:「无。」k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狗也是众生,当然也有佛性,但是赵州禅师却回答「无」,为什么?这个「无」究竟是有佛性还是没有佛性?赵州禅师不再回答,而是要弟子自己去参。其实,赵州禅师所说的「无」,指的是佛性。但是,真的有佛性这样东西吗?没有。这是因为众生执着,为了方便度化众生,所以才权巧方便说有佛性,事实上没有一样东西叫作佛性。「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执著有佛性,要斩;说「无」就是佛性,也不对,只要有任何回答都是魔,都要斩。
二、参话头有什么功能? ——话头能断一切烦恼
用话头能破除五蕴,连意识也能一扫而空,此时一切杂念妄想都不会生起。但是这与没有杂念妄想,觉得轻松、快乐和安定的境界不同,后者仍然有想蕴、行蕴、识蕴、受蕴,并不是五蕴皆空的境界。实证五蕴皆空时,即是《心经》所说的,甚深般若波罗蜜出现了;甚深的般若出现,就能离一切执着、烦恼、分别心的苦,这是话头的功能。若是不清楚话头的功能,也不晓得话头的答案是什么,就是处在意识茫茫、醉生梦死之中。
有人说,婴儿不会说话,也不懂思考,是否就是话头的境界?实际上,婴儿不会说话和思考,这是处于一种浑沌状态,不是佛的果位。佛的果位或是已断烦恼而证菩提的境界,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没有执着,「生其心」是样样分明。心中毫无执着,既无自我烦恼,也无自我的立场,但是该反应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应该如何反应。这不同于婴儿心,也不是赤子之心,婴儿尚未经过学习,所以心智未明,而且婴儿会哭、会贪、会寂寞,因此,若将不会说话、不会思考的婴儿阶段等同于解脱的境界,这是将浑沌、迷暗、愚昧误解为无欲、无我的智慧。
有人自认为平常很少有烦恼或情绪,心十分安定。情绪平稳的人是非常成熟、有修养的人,这样的人是值得信赖的,但是这不等于没有自我中心。情绪平稳与了生脱死无关,因为这样的人仍旧不知道生死心是什么。因为对生死不清楚、一片茫然,所以要用话头产生疑情,疑生死的根本是什么?疑烦恼的根本是什么?帮助自我发现生死是什么?当疑团破裂粉碎,连同执着、烦恼、自我中心也一起粉碎,此时才能体验到真正的自由自在。
(一)除妄念
话头禅的功能,有着不同的层次,第一层功能是除妄念。当你不断提起话头,提得非常熟练时,杂念、妄想、烦恼会逐渐减少,头脑会愈来愈清楚,甚至一炷香之间没有妄念,都是正念分明地参话头。这是参话头的第一层功能。
当自己知道了什么是妄念减少,或是没有妄念的状态,有助于在日常生活中少一些情绪,这已经是相当有用了,所以,参话头即使没有开悟,对人格、心性和修养都有助益。参话头不是非要开悟不可,但也不是不要开悟,而是不强求开悟。有一位禅众说:「师父,我知道我这一生是不会开悟了。」他已经为自己下定论是不会开悟的,虽然能够诚实地面对自己,但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是可怜悯者。
《法华经》中说,大通智胜如来禅坐了几小劫的时间,悟境仍然不现前。他坐了那么长的时间,佛法还不现前,但是他并没有失望,他坚持到最后终于成佛了。有人也许会想:「坐那么长的时间不开悟,还要继续坐吗?」我们用禅法时,是当下接受、直下承当,不去管何时开悟。也许下一念便开悟,也许下一辈子才开悟,都不要管它,即使八辈子、一百辈子不开悟,仍然要继续参话头。只要现在还活着,现在知道要参话头就立刻参,开悟时自然会开悟。在不开悟之前,谁能知道何时会开悟?若是已经为自己贴上标签说:「这一生不会开悟了,等下一生再来吧。」这样很容易生起退心,而且会对自己失去信心。所以,不要想这一生或是这次禅七能否开悟的问题,当下只是用方法、用话头。
(二)破本参
参话头的第二层功能,是无论悟前悟后,都要抱着一句话头。所谓「抱着一句话头」,即是牢牢地用这句话头,不放弃、不失望、不怀疑,并且持续不断地用它。一直参着的话头称为「本参话头」,「本」是根本和基础。这句话头是从初发心、刚开始参禅时就用起,无论是自己发现的或是师父给的,这句话头一定是触动了你的道心、触动了你的警觉心,让你警觉到原来有自己不知道、不清楚的重要大事,这真是非常糟糕,所以一定要知道这件大事究竟如何,于是对话头产生了疑情。当疑情形成疑团,突然间疑团破了,就叫作「本参破」、「破本参」或是「破初参」。
所谓「破本参」,就像自己被关在闷葫芦里和葫芦一起成长,不曾从葫芦里头出来过,不知道葫芦外的情形究竟是什么。等到有一天葫芦从藤上掉落,摔裂一条缝的同时,你从这条缝中见到了一些亮光,但是不久这条裂缝又密合了,虽然你仍是在葫芦里没有出来,但是已经见到葫芦外的光,这即是「破本参」。
这道光是譬喻佛性或空性。见到光的这一瞬间,是自我中心的烦恼、分别都中断了、脱落了,也就是已经知道了离开自我中心或自我执着的情况。虽然离开的时间不长就又回来了,但是知道葫芦外面是有光的,从此以后,修行的信心会非常坚固,对修行不会起退心,并且对于何谓「烦恼」、何谓「自我」认识得更深。虽然遇到大冲击时,仍然会有烦恼,但是终究会回到方法上,更懂得以方法来处理烦恼,所以破本参非常有用。
(三)破重关
破本参之后,葫芦缝又会合起来,所以还是要持续参话头,将葫芦缝继续冲开,多次之后,也许裂缝会愈来愈大,或是会在许多地方出现裂缝,这叫作「破重关」。无论是第一层的破本参,或是第二层的破重关,都是用同一句话头。
破本参之前叫作「参话头」,破本参之后叫作「看话头」。虽然是参同样一句话头,但是心态转变了。什么是转变后的心态?就是知道烦恼是什么,但是因为仍然有烦恼,所以要继续参「如果完全没有烦恼的时候,是什么情况?」、「如果达到和佛完全一样的境界时,又是如何?」疑团会一个个出现,所以要继续用这句话头达到最终目的。因此,有祖师说,大悟多少次,小悟多少次。
(四)破牢关
大悟就像将整块冰一敲为二,小悟就像分裂开许多冰块,再一块块地锤碎。因为冰块若是不持续锤碎,一旦遇到冷空气,这些敲碎的冰块又会融合在一起。持续地锤,锤到没有任何冰块存在为止,也就是重关一重一重地破,破到最后叫作「破牢关」。「牢」是生死的牢狱,牢关是生死关,破牢关就是出离生死、出离三界,从此之后,心不再受到三界所有烦恼的束缚。所以,话头是非常有用的,能够一直用到出三界。
所谓「出三界」,相当于天台宗别教的菩萨层次。天台宗判教,分成「藏、通、别、圆」四教,每一教的佛、菩萨,层次都不一样。以别教的菩萨而言,从初地菩萨开始即出三界,称为「法身大士」,但是也有人认为,八地菩萨才是真正出三界。修行禅法的人不管这些,只要自己仍然有杂念、妄想、情绪和烦恼,就用话头;无论自己是大悟、小悟,或是没有悟,都是不断地、不断地用话头。
小乘认为了生死一定要证阿罗汉,而禅宗所谓的「生死心破」,是除烦恼,但是除烦恼不等于永远断除,因为悟后烦恼、分别心的残根仍在,明心见性不等于已经成了彻底的、究竟的、圆满的佛。明心见性所见的是理性佛而不是究竟佛,但是见到了理性佛,就能使修行的信心不退,会继续修行下去。
摘录自 |《圣严法师教话头禅》
文 | 圣严法师
本文已由版权所有者授权转载
微信扫描关注
提升人的品质 建设人间净土
弘传法鼓山
心灵环保之理念
圣严法师所教授之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