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山」不只是建造一座寺院,
更是传递慈悲与智慧的过程。
从创立制度到培育人才,
开山精神在历史与当代延续,
启发每个人探索内心的宝藏,
实践和乐平安的生活。
■ 文/编辑室
从古至今,无论是隐于山林、远离尘嚣的幽静古刹,还是结合现代精神、展现佛教理念的当代道场,始终是大众寻幽揽胜、寻找心灵依托的去处,也是信众朝礼参访的圣地。走入其中,您可曾想过:祖师大德们何以费尽千辛万苦,开辟山林、创建道场?
开山建寺,安僧度众
二十多年前,当圣严法师带领僧俗弟子朝礼禅宗祖庭时曾说:「为了个人,出家人是可以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的,行住坐卧,处处是道场。但是为了安僧接众,成熟众生,庄严国土,培养僧才,净化人间,还是需要建立寺院,兴办弘化事业。」可见,一座道场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因应时代需求、社会文化变迁,以及祖师大德的生命经历与思想愿力所成就。
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后,随着僧众人数增加,虽然成立了僧团,但制度并不完备,加上源自印度的戒律条文与汉地的风俗文化大相迳庭,包括舍亲出家、不拜君王、不事生产等,引发诸多争议与佛教在地化的需求。因此,魏晋南北朝时,道安法师首先制定僧尼轨范,提出行香、上讲之法、六时行道、布萨悔过法等,使僧团组织化、制度化,树立了清净的道风。
而早期的中国禅者,多是独自修行或四处云游,过着随遇而安、木食涧饮的生活。然而,缺乏固定的道场,不仅难以接引大众,也无法培育禅修人才。直到四祖道信开创共住共修的模式,才奠定禅宗教团化的基础。其后,百丈禅师观察时局,认为佛教若要长治久安,则必须自给自足,因而制定丛林清规,提倡「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此举不仅使百丈山的僧众安然度过了唐武宗的灭佛运动,这一开创性与适应性的禅林生活,最终成为汉传寺院的运作基础,延续到了今天。
传承柔韧的开山精神
除了开辟道场、建立轨范制度,让大众有所依止,祖师大德的一个理念、一个愿心,往往影响深远。民国初年,太虚大师有感于汉传佛教的衰颓不振,提出「人生佛教」,并致力推动僧教育与佛教改革,虽未能完全实现愿景,但其思想理念由当代的东初老人、星云法师、圣严法师等人承继发扬,开启了汉传佛教人间化、现代化的新篇章。
「佛法这么好,知道的人这么少,误解的人这么多。」出生于战乱时代的圣严法师,发现当时的佛教已与现实生活脱节,便发愿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经说法,让现代人能认识佛教、亲近佛法。法师更进一步承继太虚大师的遗志,积极推动佛教高等教育,培育弘化人才,使佛法得以普及社会,并发挥关怀与教育的功能。这些教育事业,也在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落成启用后逐步实现。
然而,开山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法鼓山园区历经十六年才得以完工,期间,圣严法师经常勉励弟子:「我的法鼓山已经建设好了,你们的呢?」提醒大众,心灵工程比硬体建设更为重要。
对此,近年创建「觉风佛教艺术园区」的宽谦法师深有同感。面对重重挑战与困境,法师坚定地说:「开山不需要担心道场的道粮,最重要的是道心、道业的维持与把握。」他相信,只要心怀使命感,就能产生正向的开创力,实践使命感的过程中,随顺因缘体会并实践佛法,同时也锻炼出「温柔的坚持」,因为唯有温柔,才能让愿力恒常久远。
自我开发的生命工程
今年是法鼓山园区落成开山二十周年,当年圣严法师曾揭橥「开山」的意义是:「每个人开自己心中的宝山,就是如何成就智慧,成就慈悲心,来共同为我们的社会、为我们的世界,提供和谐、平安、快乐、健康。这个工作是永远做不完的,只要一天有人出生,就有人心中的山要开,因此这个山是无尽藏,是一个开不完的宝山。」
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历代祖师透过建设道场与弘法接众,帮助我们唤醒内在的慈悲与智慧。只要我们发起自觉觉他的菩提心,学佛修行,终将成佛。因此,开山不仅是祖师大德的事业,更是一场自我开发的生命工程。
下一次走入寺院,除了感受宁静庄严的氛围,也可试着体会祖师大德度众、化众、安众的慈悲愿力。开山的精神,不仅限于山三门内;当我们选择以柔忍面对困难,以智慧处理问题,以愿心帮助他人,便是在开启心中的无尽藏。如此,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现代的开山者,在生活的道场中,续佛慧命。
摘录自 |《人生杂志》498期
文 | 法鼓文化编辑室
本文已由版权所有者授权转载
微信扫描关注
提升人的品质 建设人间净土
弘传法鼓山
心灵环保之理念
圣严法师所教授之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