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人人心中的光明

文摘   2025-02-01 19:36   北京  

净化人心与净化社会不是今天才需要,而是从人类开始有社会活动的时代就已经需要,也是释迦牟尼佛时即已努力推展的一项运动;我们不但在台湾,同时也在世界各地普遍推展;因为我们需要清净的人心和安定的社会。


开发人人心中的光明,所谓光明,是指清净的智慧或正当的希望,也可以说是人性中的仁慈心和光明面;更深一层来看,就是佛性,而佛性就是必将觉悟的另一种说法。


光明与黑暗是相对的


光明是明亮洁白的照耀作用,它本身不但不吸光,还能把光直射及反射出去。如同太阳、月亮、星星和火,为自然界带来光明;而且光明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因为光会产生热,热生能,能产生力量,有了力量就能为我们带来所需的事物。


反之,如果是黑色物体,不但不能放光,还会吸光,因此黑暗和光明是相对立的,黑暗显现之处,光明必被吸走不见或被阻挡。在人类的舞台,黑暗和光明,一直是此消彼长,彼消此长的变化着。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自古以来,便有许许多多的善人、伟人,都曾发光发热,把他们的力量,贡献给当时的社会大众,使得后代的我们,乃至于未来无尽的年代中,所有的人类众生,都能因他们的奉献而得到恩惠。


有一种人是自己能放光,有些人则是可以借光反光,就像我圣严自己没有光,只有借佛法的光折射转投给大家;所以纵然自己没有光,只要有心,还是可以借光放光的。但是也有更多的人,吸收别人所发出的光明和热能,却永不满足,烦恼不已。


虽然人们努力和奉献的光明,常常会被黑暗所抵销,可是有信心、有愿力的人,仍会永不休止地努力放出他们的光和热,提供给这个世界分享,如同历代的圣贤豪杰。但也有更多的人,当他们的光发射出来被黑暗所吸收时,便感到失望、无力、挫折,而容易产生退心,这样的人便是凡夫。


从佛法的观点看,不论是凡夫或圣贤,基本上都具备相等的光、热、能、力。尤其是行菩萨道的人,一定具有永远为众生受苦受难的悲愿,誓愿尽形寿将生命付出,将自己的光、热、能、力,无怨无尤、尽其所有地提供给需要帮助的众生。正如太阳永远持续不断地在放光明,不因乌云的遮蔽而稍有倦怠,所以我们应效法日、月、星辰乃至于一般的灯火,不因有没有人存在,有没有人知道,有没有障碍,总是始终如一、尽其在我地放出自己的光。


可能有人觉得自己没有光,事实上,人的光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内心有信心、有愿心,对人有仁义、有慈悲,就是发了光,而这种光是人人都有的。


伦理、公正照亮社会的光明


今天这个时代,伦理的观念对现代人而言已经非常古老生疏,甚至许多年轻人都采取抗拒叛逆的态度;大家不明了问题出在何处,同时对新伦理的观念也模糊不清。所以我们确实有必要,在旧道德与新伦理之间,做适度地调整。


许多年纪大的人见到我时,常会向我建议,应多提倡伦理道德,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懂得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对长官老板也没有礼貌,所以希望我在演讲或接受媒体访问时,多讲些这方面的道理;不过现在人讲的伦理,已与过去的观点有些不同。过去的伦理,是单向地要求对方尽责任,但现代的伦理则是双向的互动,这才是真正佛教的观点。


伦理就是社会的关系,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做父母的人来讲,应该对儿女尽责任;对儿女来讲,也应该对父母尽责任。可是,如果仅仅要求对方尽责任,那也是不合理、不公平的,必须要检讨,因为那已不适用于现代社会。


最近有一位二十多岁的男孩子,被父亲请警察把他送到精神病院好几次。这年轻人来找我诉苦:「我并没有精神病,但是父亲总认为我有精神病。」


我向这年轻人劝说:「中国古训有言,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他却说:「这句话对于我的父亲,绝对是错误的,我是他儿子,他却把我送往精神病院,哪有这样的父亲?」


我问他:「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状况?」


他说:「只因我连考了三年才考取大学,而我不想念那所大学,又打算重考,父亲便把我当作精神有问题。」而且从此以后,他考试都不及格,为什么呢?因为他抗拒念书,他质疑念书究竟是为自己,还是为父亲?


这件事从他父亲的立场看,儿子有了精神问题;但从儿子的立场看,父亲的行为则是错误的,这实在是做父亲的,望子成龙的心太急,不了解儿子有他自己的想法,所以适得其反。


另一个例子是,儿子要结婚而父母反对,使得亲子间产生对立的情况,甚至闹着要脱离关系。他们的父母来找我,我说:「现在要结婚的,究竟是你们两位老人家还是你们的少爷呢?儿子选择结婚对象,有他自己的标准呀!」


他们说:「不可以,是我们的儿子就得听我们的话。」结果这个儿子离家出走了。


后来,这一对父母又来找我,我告诉他们:「让儿子自己决定他的婚事吧!」


他们又问:「难道让他们结婚就没事了吗?」


我说:「操心就有事,放下便无事。」


之后,他们的儿子也把他的女朋友带来见我,我说:「你们结婚之后,会不会照顾父母呢?」他们说:「当然会。」我也勉励他们,结婚后要相敬相助,勤俭持家,别让父母说中他们结婚会不幸福;这对青年男女听了,便流着感激的眼泪。果然结婚之后数年,一家和乐相处,现在已是祖、子、孙三代,经常来我们寺里礼佛、共修。


像这样的父母,从旧伦理来讲是没有错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旧社会中是正常事,现在则不一定能行得通。现代人应该尊重已成年的儿女,让他们有自己的选择权,父母关心儿女的婚事,可以提供意见,却不应该强制他们接受父母的安排。


虽然现代伦理关系要重新检讨,但还是需要有所规范,譬如父母的责任、权利应仅止于亲子之间单纯的关系,那就是关怀与被关怀,尊重与被尊重,逾此范围,不成控制,即成对立,那便不是合理、公正的伦理了。


另外,人和人之间应该站在自己的立场,尽自己的可能,恰到好处地尽自己的责任。例如母亲可能也是太太,同时又是女儿、媳妇、婆婆、学生、老师或老板、职员等等,在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身分。如果能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身分,恰如其分地尽到应尽的责任义务,便是实现了人间应有的伦理关系。


但千万不要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以自己的身分去要求别人;例如做母亲的,只知要求子女应如何,或做太太的,只知要求先生应如何,而不知道反求诸己,这便会为旁人带来不安、困扰与不平。如果每个人都能自我要求,尽自己的伦理责任,那么这将会是个光明的世界,因为尽责任就是放光发热,输送温暖的力量。


有一次我出席一个国际性的会议,坐在一位比丘尼的旁边。这位比丘尼,有时上台演讲,有时当主席主持会议,我则一直坐在原位做听众。我的一位在家弟子看到这种情况,回来之后对我说:「师父!您不是研究戒律的吗?怎么比丘尼坐上座、坐中间,师父已是上座比丘,反而坐在下面和旁边,这成什么体统呢?」


事实上,我并没有错!是我的那个在家徒弟错了,因为这位比丘尼是会议的召集人,是主席,当然是她坐主位了。这种宾主、主从的关系就是一种伦理;应视场合身分而看待当时的伦理关系,不能一成不变地去对待多样性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在释尊时代,大概没有比丘尼在僧俗四众之前,上台演讲或主持会议,因而无此惯例,但现在时代不同了,这是一种新的伦理关系,但它是合理公平的。


我们的社会是错综复杂的,但也是有条有理的。这些条理,就是伦理,如果伦理没有长幼,上下,那么这个社会就会混乱。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乃至相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就具有不同的身分和立场,如能恰如其分地尽其责、守其分,这样的社会将彼此互不妨碍,非常和谐、宁静,人人皆能发出内心的光明。


社会混乱、失序的原因,就是伦理观念的破产。希望大家都能守我们自己的本分,尽我们自己的责任,这个社会就会一天天好起来。当人的内心发出了光明,他的周围便会出现净土。


惭愧、忏悔、感恩是照亮自心的光明


一个人如不知惭愧和忏悔,便是不知自我反省、不知自我检讨、不知自我认识的人,这种人的内心是没有光明的。光明具有照亮的作用,能对自己了解,也对周遭的人事清楚,即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道理。


为什么知己在前,知彼在后?因为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不够了解,只知自己的优点,而掩盖自己的缺点,就容易夸张了优点,变成骄傲、自大、自以为是的人,不但把自己的心光遮住,也容易歧视他人,这是愚蠢的人,必然不受欢迎,除非是基于利害关系,才会有趋炎附势者的簇拥,否则这种人是不能以德服人的,并且由于自心无光明,也就不能以悲智照亮他人。


在一次禅七修行后的检讨会上,有一位非常优秀的知识分子,他才三十多岁就当了教授,他报告说,在参加禅七前,他自认为是很有道德、很有品格的好人,而且他周遭的人,也如此认同他;但在打完禅七后,才发现自己不是那么好的人。因为过去他只知以自己的观点去帮助人,很少考虑到对方真正的需要,忽略了被助者内心的感受。在禅七中师父开示,要尊重他人、体谅他人,不要把自己穿惯的鞋子给所有的人穿;他这才自我反省,原来过去的助人,其实只是在膨胀自己。


我赞叹他说:「你本来就是一个好人,在参加了禅七修行之后,更进一步,懂得自我反省、自我检讨,助人的存心会变得更踏实了。」他答覆我:「惭愧!惭愧!」


一个人在修行之后,能够自知惭愧,懂得自我检讨,会使他的人格更为提升,能使小的心光,变成巨大的光明,使感动人的力量更大,从而对他人产生道德感召。


民初四大师之一的印光大师给他自己一个封号叫「常惭愧」,意思就是经常觉得自己很惭愧。连一代高僧如印光大师,都常觉得惭愧,更何况是一般人呢?


在了解惭愧的意义后,请常用这个方法来反省自己的一切言行,那么我们心地的光明便会愈来愈强,心光愈强,对自己及他人就愈有益。例如做母亲的在教导孩子时,常常会在跟孩子讲道理却无效的情况下,动手打孩子,但往往在情绪较平复后,便后悔原先的举动,此时如果能向孩子说明自己动手打他的缘由,并表明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孩子的愤怒、恐惧便能得到缓和。至于孩子的这一方,在被母亲打了之后,也不应心生怨恨,而当反省自己,因为不当行为而导致母亲的伤心难过,也应向母亲表达他的惭愧心。


亲子之间,如果能够相互常存惭愧心,即使有任何冲突不愉快,也能化干戈为玉帛,亲子的关系会趋于和谐,家庭便能安定、温暖,对孩子的教育也较易成功。夫妻之间如果也能常存惭愧心,一定会是圆满和乐的。


但仅具惭愧心还是不够的,需要更进一步,要懂得忏悔。佛学上对「业」,有两个专有名词,那就是「白业」和「黑业」,白的是善业、是功德,黑的是恶业、是罪过;白的是光明,黑的是黑暗。忏悔就是要把黑的漂白,让白的更白,变成光明,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心中如果有见不得人的事,面对它,承认自己的不是,心中的负担、压力会因而减轻,这便是忏悔的功能。当自觉恶业很重的时候,忏悔之后,身体会比较健康,心理会比较轻松,这就是转黑暗为光明。


忏悔除了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还要进一步承担起责任和后果,并下决心从此改过迁善,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可是一般的凡夫,经常犯错而不知错,即使知道了,还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话来自我安慰一番,像这样不知改错的人,叫作不知忏悔。一个知道忏悔的人,也一定是知道惭愧的人;因此知惭愧后一定要忏悔,忏悔了就一定要改过,从此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忏悔,轻者自责己心,决定悔改;重则向佛菩萨忏悔,由佛菩萨证明自己要负起这个责任,从此以后要将功赎罪。通常我们对一个已经认错并要改正的人,多半会给予自新的机会,不至于逼使他无路可走,更何况已由佛菩萨证明悔改;故在业障现前时,在佛前忏悔是真有效用的。


忏悔的作用相当大,能使人的品德提升,自己忏悔错误,也能影响他人跟着学习。忏悔错误之后的人在心理上的压力自然减少,同时来自社会的压力也会减少,所得到的果报也会减轻,对于家庭的幸福、事业的发展、社会的和谐,亦有无限的裨益。因此,我们应当常常保有忏悔心。


用惭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佛法的修行法门有八万四千种,也可以说有无量无数,那是因为人有无数无量的烦恼和问题,佛法因应需要也有无量无数、从各种不同角度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如何开发内心的光明,方法也很多,除了惭愧、忏悔之外,还可以用感恩的心来看这个世界。


一般人很少会想到别人给了自己恩惠,却常记挂自己付出了多少代价和努力。其实仔细想想,每个人付出的实在是太少,获得的则是很多。例如这篇文章的完成,从时间上看,有逾二千五百年以上之因缘,因为我的法源从师父、师祖……,可以直推至释迦牟尼佛为止,而每一位祖师都是跟随许多善知识学习而养成的,不是一个人就能够独自成为一位高僧或祖师的。从空间上说,这篇文章的出版、印刷、发行,所结合的人力、物力,他们所付出的智慧、心力也是很多。


所以任何一事,其相关的因缘是相当地广泛,因此我们随时随地都在接受着无数人的恩惠。即使是一粒小小的米,都代表着许许多多人的贡献。因此,朱子家训有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便是一种饮水思源的感恩观念。

能有感恩的观念,就会时时刻刻想到如何报恩,若要报恩,就必须成长自己、健全自己,也就是要使自心发出智慧光及慈悲光,让现在的人及未来的人,都能见光、沾光,并且放光。



一九九三年三月二十日

讲于高雄市三信商职大礼堂

苏丽美居士整理

作者于一九九四年六月二十一日在纽约修订成稿


摘录自 |《平安的人间》

文 | 圣严法师

本文已由版权所有者授权转载

  微信扫描关注

提升人的品质    建设人间净土

弘传法鼓山

心灵环保之理念

圣严法师所教授之禅法


法鼓山圣严师父
依循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与悲愿,致力于推行汉传大乘禅法教育,期能让人们运用禅法来安定身心,学习慈悲与智慧。用禅修的方法践行「心灵环保」的理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