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祖师的内心世界

文摘   2025-02-03 19:56   北京  

编按:

祖师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子?如何走入祖师的内心世界?圣严法师曾勉励弟子,每到一处曾有高僧大德驻锡过的道场,不仅是缅怀与礼敬,更应学习他们,体验他们为法忘躯的坚韧心和利益众生的悲愿心,并且发愿,努力去做自己当做而能做的佛事。


本期专题选录四位祖师,他们所处的时代动荡不安,佛教亦面临诸多挑战;然而,他们兴建道场、弘法度众,更在制度与思想上带来革新,为汉传佛教的延续与开展,播下希望的种子。


■ 文/编辑室


佛法能够在中国流传千年,不仅仰赖历代祖师建寺安僧,更有赖于他们洞察社会环境与人心的需要,顺应时代提出变革与创新,为汉传佛教的延续与开展,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而在佛教初传中国之际,率先推动僧团制度化发展的,正是东晋的道安法师。


道安法师

制定轨范,乱世中僧尼有所依


道安法师(西元312~385年),俗姓卫,生于常山(今河北冀州)的儒学世家。幼年父母双亡,由表兄抚养长大。十二岁出家,然因皮肤黝黑、相貌丑陋,不受师长青睐,时常被派往田间劳动。但金子终会发光,道安法师天资聪颖,利用劳动之余,勤读经典且过目不忘,最终获得师长赏识,为其授具足戒,并鼓励他外出参学。


二十多岁时,道安法师在后赵邺都依止佛图澄学习。他不仅勤于修学,更时常代师复讲,每当有人诘问,他总能应答如流,因而获得「漆道人,惊四邻」之誉。佛图澄圆寂后,后赵政局动乱,道安为了避难辗转迁徙,最终来到湖北襄阳。尽管颠沛流离,但道安法师一边避乱一边讲学,追随他的弟子日益增加,其中包括后来的净土宗初祖慧远法师。379年,道安法师应苻坚之请,从襄阳转往长安,住持五重寺,当时僧众云集,数以千计,大弘法化。


当时,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二百余年,翻译的经典数量很多,但译者、年代缺乏纪录,哪些是梵文新译或中国僧人编纂,无从考证。为此道安法师编撰《综理众经目录》,对佛教经典进行整理与分类。尽管此书已佚失,但影响深远,梁朝僧祐便在此基础上,编写《出三藏记集》,从此,各朝代皆有佛经目录编辑纪录,对后世研究佛教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此外,当时佛教界以道家老庄思想来诠释佛法(即「格义佛教」),道安法师反对这种以道家哲学解读佛经的方式,强调应回归佛法本义,因此在他进入长安后便组织译场,推动佛典翻译,提出「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原则,并以三分科经--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的架构来理解佛经。当时长安的学人,只要对佛法义理有所疑惑,皆会向道安请益,因此有「学不师安,义不中难」之说,足见其影响力。


随着僧尼人数逐渐增加,如何让僧众安住,并实践佛教戒律的精神?道安法师根据说一切有部律,制定《僧尼轨范》与《佛法宪章》,统一当时中原僧团紊乱不一的行仪作法。他确立行香定座讲经之法、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布萨差使悔过等法,使寺院规制趋于完善,也让来自印度的佛教适应了中国社会与文化。


此外,佛教初传中国时,出家人仍沿用俗姓,如严浮调、朱士行等。魏晋时期,则多依师父的姓氏冠名,如「安、支、康、竺」等。道安法师认为,既然出家人以释迦牟尼佛为本师,应统一以「释」为姓,于是自称「释道安」,后世便皆定释氏为僧姓。


百丈怀海

设立清规,佛教中国化


为什么到寺院做义工称为「出坡」,大家一起劳动又叫作「普请」?「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家风是怎么来的?这些佛教寺院延续千年的生活方式,都与唐代的百丈怀海禅师(720~814年)密不可分。


百丈禅师,俗姓王,福州长乐人,从小喜欢亲近寺院。二十岁时出家,后依止法朝律师受具足戒,并在庐山浮差寺阅藏。后来听闻马祖道一在江西弘化,便前往参学。年轻的怀海聪慧好学,在马祖门下大悟,深受器重,常随侍于大师左右。马祖圆寂后,怀海来到大雄山开创道场,由于此地山势巍峨,又称百丈山。


在百丈禅师之前,佛教的发展主要依靠朝廷的支持和信众布施。虽然佛陀时代鼓励王公大臣学佛护法,僧众向人间托钵行化,但百丈禅师观察中国社会与汉文化的特质,认为这样的模式并不稳定,如果佛教要在中国扎根,就必须推动本土化、实用化与制度化。因此,他参考了大小乘经律,在不违背戒律精神的基础上,大胆地创建丛林,并制定《百丈清规》,实现自给自足的农禅生活。


《百丈清规》的原始版本已经佚失,但根据其他文献记载,仍可看出其脉络与核心精神。例如,建立独立的禅寺;过去,僧众不分宗派多住律寺,为方便参禅者修行,设置独立于传统寺院之外的禅寺。其次是在禅寺中,立长老、树法堂,不设佛殿和个别僧寮;全体僧众皆须入堂,大众朝夕用功,并依戒腊顺序安排长连床,个人物品一目了然,私人不容许有多余物品。


此外,还有出坡制度,即施设「普请法」,无论尊卑老幼,皆须随众劳动,所有事务皆由僧众亲力亲为。规章严明,不涉俗务,不扰公门,维持僧团的清净精进。除了自给自足,还有余力周济邻里。


正因为这套制度的创立,当845年唐武宗发动灭佛运动时,江西的百丈山得以幸免于难,这也让汉地佛教徒深刻意识到丛林制度的重要,纷纷采纳并推行《百丈清规》。百丈禅师所开创的丛林生活,不仅让佛教彻底中国化,展现汉传禅佛教的特色,也影响了后世的修行生活,其具开创性与适应性的理念,至今仍启发着当代的佛教。



摘录自 |《人生杂志》498期

文 | 法鼓文化编辑室

本文已由版权所有者授权转载

  微信扫描关注

提升人的品质    建设人间净土

弘传法鼓山

心灵环保之理念

圣严法师所教授之禅法

法鼓山圣严师父
依循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与悲愿,致力于推行汉传大乘禅法教育,期能让人们运用禅法来安定身心,学习慈悲与智慧。用禅修的方法践行「心灵环保」的理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