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话头前的准备和认知

文摘   2025-01-21 19:30   北京  

话头禅法|参话头前的准备和认知


修行话头禅时,无论参哪一句话头,脑海里出现的任何答案,都是自己的妄想,是从潜意识产生的,即使出现了上千、上万个答案,都不是正确的答案,因为参话头不是自己给话头答案,也不是自己问自己,而是问那句话头,要那句话头给你答案。只有无法以思想、语言、文字表达,而且能破无明、除执着的,才是真正的答案,所以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开悟了,因为开悟不是这个样子。


在修行的过程之中,不要老揣摩着什么是开悟,揣摩开悟永远无法开悟,要老老实实不断地用话头。既然没有答案,还要不要继续参?要。这是修行的工夫。工夫到了,有没有答案不是问题,也许有答案,也许根本没有答案,但是修行的工夫却熟练了。


一、基本认识


话头只是方法,不是道理,也不是要写文章或辩论,所以不要去分析、解释、研究话头。对话头进行思考、分析,会造成头部发热、发胀、疼痛,身上的血、气容易往头顶冲,这时可能会产生两种状况:一种是变得神经质,另一种是头痛。参话头时,千万不要思考,身心不要紧张,而是轻松、清楚知道自己在不断地参话头,并以话头来粉碎杂念妄想,使杂念妄想无力且无处可藏,此时头脑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在问、在参话头。


虽然是要话头给答案,但若是一边参话头一边想:「话头怎么不给我答案?话头啊!我已经很急,等了几天,怎么还不给我答案?话头啊!没剩几天了,我还没有得到答案,话头啊!你要给我答案。」这种心态也不正确。有些人因为了解了出现任何答案都是错的,所以觉得问话头很无聊、没有味道,于是放下话头休息,享受打坐的清净安稳,只求心中无杂念。这样的打坐只能感受一份粗浅的轻安,不会有更深的体验,更不可能开悟、明心见性。


禅宗形容这种状态为「黑山鬼窟」,「黑山」意即没有光明,「鬼窟」则是鬼住的洞窟。这虽然有助于安定身心,但是与大乘禅法不相应,特别是与话头禅不相应。话头虽然不会直接给答案,但能使你得到「无」的答案,也就是《金刚经》所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以及「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里所指的「如来」,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如来,《金刚经》说得很清楚,若有三十二相即是如来,那么转轮圣王也具备三十二相,但转轮圣王也是如来吗?不是。不着相,才能真正见到如来。


寿者相是时间相,众生相是空间相。在空间之中你我对立,有你就有我,有我才有你,多数的「你」就变成众生相。为什么有众生相?因为有我相,破我相之后,便能破人相、众生相以及寿者相。但是众生因为所有相都没有破,大事未明、生死心未了,所以需要参话头。


(一)憨山大师的六个原则


明朝末年憨山大师曾经提出了参话头的六个原则,不仅对当时来说很有用,现在对我们而言,仍然非常有用,即使在未来也同样是有用的,并且对任何人都有用。现在将六个原则逐一说明如下:


1.不得贪求玄妙

「玄」表示难懂的。「玄妙」有两方面的解释:一是理论上的玄妙,譬如哲学问题或者宇宙人生道理,是需要经过思考的;另一种解释是宗教体验上的玄妙,指的是神通感应与身心变化。


许多人认为修定或参禅者,一定拥有「五通」的能力——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天耳通,或是在打坐过程中可能发生一些神奇的异象。曾经有位禅师离开大众独自精进修行,住在距离寺院有一段路程的小寮房里,但仍然随众过堂吃饭。后来有一段时间,大众没有看见禅师来过堂,还以为他入定了。当这位禅师再次出现时,方丈和尚问他:「为什么你有一段期间没来过堂?」


禅师回答:「有一位天人,自称被我的修行所感动,所以天天为我送饮食,因此没有随众过堂。」


方丈和尚听完之后,立即诃斥禅师说:「我原以为你是个人,原来你是个鬼啊!你怎么和鬼打交道,人不做,却要做鬼去了。不要作怪!」


禅师一听,心中有所省悟地说:「我知道了!」于是回到寮房精进修行,此时,禅师断除心中一切期待和祈求,打坐就是打坐,用话头就是用话头,从此以后,天人就不再出现了。


相传浙江天童寺名称的由来,是曾经有一位禅师在打坐时,感应一位青衣童子每天为他送供养,禅师于是问童子是谁,童子说自己是太白金星,只是显现的是童子相。因为这个传说,所以才被称为天童寺。类似这些经历,都可称为玄妙。但是,请不要贪着修行期间发生的神秘经验或奇异现象,贪着玄妙等于是和鬼打交道,请千万要谨记在心。另外,也不要搬弄哲学或玄妙的理论,这些理论虽能愈谈愈妙、愈神奇、愈深奥,但只是一种理论的思辨法,完全与禅法不相应。思辨或许有助于增长常识的知见,但是对于明心见性却毫无帮助。


2.不得将心待悟

不得将心待悟,是指不可有期待开悟的念头。许多人认为修行禅法是为了开悟,为什么不能期待开悟呢?因为如果你每次打坐,便期待着要开悟,久而久之,精神上可能会出现问题。虽然疑情的产生,是等待话头给答案,想要知道答案究竟是什么,但是因为仍然不知道答案,所以心中会有一种闷的感觉。制造疑情的期待与开悟的等待不同,只要有了等待开悟的心,就已经无法专注在话头的方法上了。


有一次禅七,我看见一位禅众方法用得非常绵密,连续坐了几支香都没有起坐,我想知道他的状况,于是拿香板打他一下,这位禅众被打之后,非常生气地对我说:「师父!我差不多快要开悟,你怎么把我的悟打散了!」我问他怎样地快要开悟?他说自己的心已经非常安定,心中只有一句话头一直问下去,愈问愈深,感觉非常好,结果被我香板一打,将他的悟打掉了,心乱了,禅七也泡汤了,因此非常生气。


其实我打他是为了试验他,被打了香板之后,若他的回应是笑一笑,表示这是好的,有道理,但他的回应却是非常生气,这还算是有禅定工夫吗?他是应该挨打的,因为他躲进了无事窟里,心在无事窟里不断地钻,愈钻愈深,他是在追求、等待着准备开悟。因为有强烈期待要开悟的心,所以他能坐得不错,假如他没有热切追求开悟的心,可能无法坐得那么久。能够几炷香不起坐,表示腿功不错,但是被香板一打,让他的烦恼无明全部显露,因此他的工夫是在于执着,若是他有《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心态,就不至于发脾气了。


真正的大乘禅法,不是钻进无事窟享受一份宁静和安逸,也不是一直往下钻,而是非常清楚明白自己正在用方法,心中不受任何状况的影响。


禅七共修时,可能会有各种状况发生,也许有人大哭大笑,也许有人大吼大叫,出现这些状况都是正常的。不明所以的人,会担心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其实听到或见到这些现象,要文风不动,并且告诉自己:「天下所有的事各就各位,与自己无关,当下就是一句话头。」即使当下有人开枪扫射,也不必惊慌,你不是正在参「什么是无」吗?你在参「无」,就算被击中了,在临终之时终于体验到「什么是无?」不是很好吗?当然,你不需要担心,事实上,这种事情是不会在禅堂里发生的。


修行时有将心待悟的念头,一定会有麻烦,容易走入歧途。因为将心待悟,会将许多存在于潜意识中,自认为是悟境的境界浮现出来,任何千奇百怪的境界,都会从自心产生,此时,你可能会认为自己就要开悟了,但事实上不是开悟,而是发生精神问题了。所以,用将心待悟的心态参话头,可能会发生两种情况:一是无法深入用功,因为你的心总是在期待、揣摩开悟,其实这是在打妄想;另一种是可能发生精神异常,将一些从潜意识中产生的境界,误认为是悟境现前。


悟,有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统一境,是身心的统一;第二个层次是光音境,听到无限的音声、见到无限的光;第三个层次是聪明境,譬如能闻一知十、下笔有如神助、出口成章,或是所做的判断十分准确,此时会认为自己已经开悟了;第四个层次是悟境现前,自己觉得洒脱自在,心中无丝毫挂碍,无任何烦恼现前,身心轻安而无负担,觉得自己是开悟了,但这是真的开悟吗?其实这是轻安境,而不是真正的悟境;第五个层次是开悟境,此时感觉虚空粉碎,大地落沈,这才是真正的开悟。


有人害怕「虚空粉碎,大地落沈」之后,自己就会消失,事实上,只要有了害怕的心,是永远无法开悟的。「虚空粉碎,大地落沈」是形容「自我」已经不存在,无内外之分,也无空有之别,此时是真正的开悟。悟的五个层次,不一定是循序渐进地从第一个层次到第五个层次,有些人刚开始修行,便能直接进入「虚空粉碎,大地落沈」的层次,这是属于顿悟了。


3.不得期求妙果

期求妙果和将心待悟有关,因为开悟之后就是证得果位。一般外道会自称证果来惑众,以自己修行上的一些身心反应和经验,自认为已经证得某种果位。事实上,中国历史上许多大彻大悟的禅师,不会自称证了什么果位,许多宗派的创始者也不会说自己是某种果位,或是已经超凡入圣。真正的修行者是不期待、不承认,也不会去宣传自己证得果位,而是非常强调不执着与无烦恼。


在释迦牟尼佛时代,证得果位好像非常容易,证初果、二果、三果的人不计其数,证阿罗汉果的人也很多。释尊的十大弟子是大阿罗汉,另外还有五百大阿罗汉,而在《阿弥陀经》里则有「千二百五十人具」,这些也都是阿罗汉。因为是佛的时代,所以证得果位的人相当多,但是佛涅槃以后,就不曾见到有这么多人证得阿罗汉果了。特别是大乘佛法,不强调也不重视证得什么果位,而是以菩提心与出离心为第一,若是祈求证得妙果,终究会导致负面的影响。


4.不可自生疑虑

不可自生疑虑,是不怀疑自己、不怀疑方法,也不怀疑老师和佛法僧三宝。怀疑自己等于是怀疑三宝——怀疑自己能否用上方法,或怀疑自己是否该修行,这都已经离开了佛法。佛说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端视自己愿不愿意修行,愿不愿意承认或接受成佛的信心,只要能发起成佛的信心,终究一定会成佛,这是不容置疑的。


也许有人觉得禅宗说不可以怀疑,又说参话头需要有疑情和疑团,这岂不是相互矛盾?其实并不矛盾。禅宗所说的不要有疑虑,是指不怀疑自己能不能修行或该不该修行、不怀疑佛法所说、不怀疑正在指导你修行的老师,以及所指导的方法正不正确。要怀疑的是这位老师所指导的佛法观念,若是违背三法印的原则,那你就要赶紧离开他,因为这位老师不具备正信和正知正见;如果他所指导的观念,没有违背三法印的原则,那么这位老师即是可以信赖的。疑心生暗鬼,只要有怀疑心,便会失去信心,也就因此无法提起用功的心了。


而建立坚固的信心,也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仰信,第二个层次是解信,第三个层次是证信。


证是实证,是自己已经体验到了;解信是指所说的道理与三法印相应;仰信则是虽然你不知道或不认识,但是因为许多人都说佛法好,或是说某位老师是具备正知见的善知识,所以你也接受了。


5.不得生恐怖心

参话头禅的第五个原则,是不得生恐怖心。《心经》中提到「无挂碍故,无有恐怖」,之所以会产生恐怖心,一种可能是对现在缺乏安全感,另一种可能是对未来失去方向感。现在没有安全感,是因为害怕不知何时会遭受伤害、冤枉,或遭他人占便宜,为了求得安全保障,有人是以金钱来保障自身安全,譬如出门要买旅行保险、为房子买火险,或是为生命保寿险……,各式各样的保险都买。但是,保险公司真的能保障房子不失火、保障飞机不失事、保障你长命百岁吗?事实上,这些保险只是保障了亲人,当自己出事或死亡时,让家属获得保险赔偿。所以,缺少安全感而担心害怕是没有用的。也有些人患了重病,恐惧死亡的来临,但是听过佛法的开示后,他们就不怕了。当恐惧心消失时,反而可能活得长久一些。


有些恐惧心是在独自打坐时产生,尤其是晚上想起只有自己一个人在打坐,就有恐惧感,觉得门窗或天花板似乎都会发出声音,担心是否妖魔鬼怪即将出现等,因为心中恐惧而无法继续打坐。当你心中产生恐惧时,不妨告诉自己:「无论任何东西出现,都欢迎一起来打坐。」只要这样想,就不会那么害怕了。


我有一位出家弟子,多年前在法鼓山预定地上,一间窄小的老房子里独自打坐,刚开始的前几天晚上,无论是打坐或睡觉,都能清楚听到天花板上传出声音,像是有人在拖拉沉重的物体。老房子的天花板很薄,他担心有重物掉下来,于是愈听愈害怕,但是开灯查看,又不见有任何状况,可是一关灯继续打坐,就又会听到同样的声音。后来,他对着发出声音的地方说:「嘿!我不怕你了,你要怎么样都可以。我现在要打坐,你干脆当我的护法好了。」说完之后,从此再也没有听到声音了。


另外,有些人的恐惧,是来自身体所产生的反应,譬如打坐时害怕腿痛、腿麻,担心双腿会因此而无法行走;有人打坐时只要一闭上眼睛,便感觉像是掉进无底深渊一样,一直往下沈,好像要掉入地狱了,因而惊叫、喊救命;有人则是害怕自己会像火箭一样冲上屋顶,这都是因为出现反常的身心体验,所造成的恐惧。无论是何种原因,只要有一丝恐惧心出现,就无法继续打坐了。事实上,会产生恐惧心是与自己有关,其实只要不恐惧,自己感到害怕的境界就会消失;愈是恐惧的话,恐怖的境界会愈多。一个禅修者是忌讳有恐惧心的。


还有一种恐惧心的状态:我有一位弟子在禅七期间非常用功,方法用得相当得力,可是在禅七的第五天,他突然说不再打坐了,我问他原因,他说:「因为我怕自己坐得这么好,继续坐下去会开悟。」我问他:「为什么怕开悟?」他说:「师父,不瞒你说,我的女朋友还在等着我,如果我一开悟,就会不要女朋友了。因为开了悟的人,是什么都不要了的,这样我会对不起我的女朋友,所以我不敢开悟。」竟然会有这种人!期待开悟的心是有问题的;害怕开悟的心是恐惧心,也是有问题。其实开悟之后,仍然是过着一般人的生活,已经有亲属配偶的人,只要将配偶视为同修的菩萨就行了,有什么好恐惧的?


6.坚定的信心

坚定的信心,是坚信自己一定能成佛,并且坚信自己必须修行,所以要珍惜修行的机缘。有首偈子写到:「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意指人身是十分难得的,此生已经得到人身,若是不知道珍惜地用今生的色身来修行,要等到哪一生才能再获得可以修行的人身呢?


有个观念害人匪浅,就是在一些民间故事情节中,常常看见江洋大盗都会说:「死没什么好怕的,砍头碗大一个疤,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是相信有来生,事实上,说这种话的人不仅不懂因果,也不知道人身的难能可贵。在六道众生之中,只有人的身体能做为修行工具,称为「道器」。既然此生已经得到人身,已经听闻佛法,当然要好好地运用人身来修学佛法。一定要相信此生若不珍惜修行佛法的机缘,一旦错过当下这一生,将会万劫不复。若说想要等到来生再修行,但是你能够保证自己下一生仍然生而为人吗?


我常劝勉禅修中的人不要怕腿痛,不要觉得腿痛很不是滋味,而应该感恩自己现在有两条腿能够盘腿修行,若是成了四条腿、八条腿的众生时,便失去打坐的机缘了。也有人担心腿如此地疼痛,打完禅七后是否还能行走?若是有这样的念头,那么此身就已经算是荒废了。禅七期间都无法念念分明、时时用方法,不顾一切地将全部生命投入,当你离开了禅七道场,还能有精进的机会吗?唯有在禅七中努力练习克服种种困难,在你回到日常生活中,遇到种种境界现前时,就不至于仓皇失措,也会比较容易调整自心了。所以,一定要全心投入用方法,不浪费每一秒钟;只要你一分一秒打了妄想,生命就少了一口呼吸,就流失了一段时间。


但是有人误解「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的意思,以为此生一定要证得阿罗汉果,若是无法证果,便对修行失去了信心。这种心态也是错误的。此生能解脱生死,当然最好,即使无法解脱生死,只要心念转变,愿心和信心坚固,这也就是得「度」了。


坚固的信心,一定是从修行的体验中获得,若是在一炷香的时间里都无法静下心来,修行的信心是不容易产生的,那你再次参加精进禅修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又因为对自己失去信心,只觉得打禅七是受罪,于是便认为只有傻瓜才会去受罪了。所以若是不知道要努力用功,就会断了自己的善根和修行的因缘。如果无法提起信心,心中烦躁时,只要生起惭愧心,以忏悔心痛切地拜佛忏悔,心就能逐渐安定了。


(二)话头的层次


话头方法的使用因人而异,并非一成不变。话头禅也有次第,虽然禅宗说顿悟,但是修行时是渐修而顿悟的,虽有顿修顿悟的人,却非常少见。所谓顿修顿悟,是指不需要经过长时间修行,只要听到一句话,或接触某种状况之后,所有烦恼立即脱落,这就是顿悟。在释迦牟尼佛时期,称顿悟者为「慧解脱阿罗汉」,表示他们见到佛时,只是听到佛对他说一句话:「善来!比丘。」就立即证得阿罗汉果了,于是又称「善来比丘」。


佛涅槃之后,还有没有这样的人呢?有。佛经记载,在无佛之世,有一种人不需要听闻佛法,而是自己透过观察,接触到某种事物或状态,突然之间开悟,这样的人称为「独觉」或「缘觉」。但是有佛法时,这种状况发生的可能性不大,甚至根本不会发生。在中国禅宗史上也有顿悟者,就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当六祖惠能还是居士时,偶尔听一位居士诵《金刚经》,当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经文时,立即开悟了。像六祖惠能这样没有人为其解说,只是听闻佛经就开悟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渐修顿悟是正常的,因为渐修,所以参话头也有次第,也有层次。参话头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念话头」,第二个层次是「问话头」,第三个层次是「参话头」,第四个层次是「看话头」。虽然古代的祖师没有提出念话头的说法,但是有这样的事实,所以我将它提出来。我所讲「念话头」的意思,是指参话头,却还没有疑情生起,此时的状况等于是在念话头,也就是念一句话头。念话头能取代、化解杂念和妄想,使你当下有所寄托,进而清楚地知道此刻自己是在念话头。


1.念话头

在什么状况下需要念话头?当杂念、妄想很多,心非常散乱时,持续地念话头,能产生如同持咒的功能,心会逐渐安定。持咒能入定也能开悟,但是念话头与持咒不同的是,持咒是不断地持,话头则是念了一段时间,心逐渐平静之后,自己会对所念的话头产生疑问,譬如参「念佛的是谁?」时,话头念得妄想愈来愈少之后,会产生疑问,想要知道念佛的究竟是谁?有疑问心产生,才是问话头的层次。


2.问话头

虽然已经有疑问心产生,可能仍然有妄念出现而将话头打断,所以必须持续不断、绵绵密密地继续问话头。若是问话头问得毫无间断,则是进入了参话头的层次。


3.参话头

参话头是进入大疑情,想要知道究竟是什么?所以,参话头是连绵不绝地一句接着一句,如泉水般源源不绝地涌出。此时不再注意身上的痛、痒、麻等感受,也不会注意环境中有什么事,而是进入了话头的疑情中。此时自己的身体是一句话头,整个生命是一句话头,全宇宙都是一句话头,铺天盖地就是一句话头,即使鸟叫声也是一句话头,话头涵盖了所有的一切。


古代禅师们经常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疑与悟到底有什么关系?


疑情不是怀疑,而是绝对相信自己和诸佛完全一样,只因为自己有烦恼,智慧心尚未出现,不清楚自己的佛心、佛性是什么。因此,参话头起疑情,实际上是要问自己和诸佛完全相同的佛心和佛性是什么?尚未明白、清楚之前,称为「大事未明」。所谓「大事」,指的是生死大事。为什么生死是非常重要的大事?因为人不仅被烦恼的生生灭灭所困扰,还要受生死流转的果报,亦即未悟之前是随业受报,而随业受报就是因为生死未了、大事未明,只有悟后才能自主生死。


因为「生死未了,大事未明,如丧考妣」,所以心情非常沉重,很希望知道答案,此时要抓住话头,连绵不绝、持续不断地问下去,让「大事未明」的疑情逐渐形成疑团。疑情是自己制造的,疑团则像是被疑情包围,自己在疑情之中而不是在制造疑情。此时,自己本身只有疑情,头脑不会思考其他的事物,既无时间感,也无空间感。


进入疑团时不一定有话头要问,而是感觉被疑情团团笼罩,有一种非常闷的感受。闷什么?就是非常想要知道答案。禅宗形容在疑团的状况下,如同置身于一只从未剖开的闷葫芦里。在马来西亚槟城有一位竺摩法师,他画的画非常好,字也写得很好。他曾经送我一幅画,画中有几只葫芦,葫芦上画了几只虫,这几只虫看起来不知道在找什么,旁有题字——「打开闷葫芦」。竺摩法师知道我在指导禅坐,于是送我这幅画。这幅画很有意思,深具禅意,画中的几只虫犹如参禅的修行者,想要打开葫芦。「打开闷葫芦」的主题,便点出了参话头的人,要将自己的闷葫芦打开,闷葫芦未开之前是在疑团之中,打开后就是开悟了。


参话头一定要有疑情,从疑情形成疑团之后,自己就像在一只闷葫芦里,希望那只葫芦能爆炸并且粉碎,因为闷葫芦粉碎后,便能见到自己的本性,这叫作「明心见性」。也可能没有经过疑团粉碎的阶段而明心见性,但若是经过从疑情到疑团粉碎的过程,明心见性的力量就会相当强。「明心」是智慧心现前,「见性」是见到空性。有智慧,所以能断烦恼,烦恼断除,所以能见到空性。参话头开悟之后,就会进入看话头的层次。


4.看话头

禅宗所说的悟,不等于开悟之后,从此不再有任何心理上的问题,而是指一种见到空性和智慧现前的经验。因为自我习气和烦恼的根尚未断除,仍然需要继续用话头。一句话头一直参下去,看住话头,保持开悟时明心见性的状态,不断地保持它、保养它和增长它,如同种下一盆花之后,需要每日照顾,为它浇水、施肥及给予日照。悟后需要持续看话头的保任工夫,即是为了照顾明心见性后的心性,不再被烦恼所困扰与污染。


二、态度


有人或许会觉得话头虽然是非常锐利的金刚王宝剑,能够破一切执、破一切魔,但是参话头参了半天没有答案,而且有答案出现都是错的,那么,还要继续参下去吗?


禅宗祖师以「蚊子叮铁牛」的譬喻,来说明参话头应该抱持的精神:蚊子叮咬人畜是为了吸血,若叮咬的是铁牛,那就无血可吸,这实际上是形容参话头要学习蚊子叮着铁牛不放弃的精神,在同一个位置上不断地叮着,不变换位置地一直叮下去。最后牛消失了,蚊子本身也消失了,再也没有想要叮什么,但是牛还在不在?在,只是对蚊子而言已经不需要了,因为叮到最后,蚊子自己死了。这是譬喻参话头要破除一切执着,所以盯住一句话头一直参下去,参到最后,话头仍然是话头,但是自我不见了,而这才是参话头的目的。


(一)初发心的态度


无论是老参或新学,每次禅七一定要抱持初发心的态度来练习方法。所谓「初发心」,是让自己像刚开始修行一样,不管以往修行程度的好坏,最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的每一个念头、每一段时间都要用方法。禅修固然非常重视打坐姿势和方法,但是,不是打坐时算不算修行呢?算,从禅七报到开始,一进入禅堂的环境后,就必须时时刻刻、分分秒秒照顾方法,而这个方法就是话头。


以初发心的态度练习方法,不断地告诉自己每一次都是新的开始,都是第一次,否则会经常和自己比较,比较昨日与今日的状况,比较刚才与现在的差异;对于不好的状况,感到沮丧或后悔,对于好的状况,则起贪着或怀念,这都是将自己放在过去,而忘了现在正在用方法,老是在妄想之中患得患失,浪费时间。唯有不断提醒自己每个念头、每一炷香都是新的开始,不与之前比较,不判断自己现在是进步或退步,回到初发心,只要现在用方法用得很安定、很清楚。所以,初发心的修行态度非常重要。


刚进入禅修期间,特别是精进禅七,身心状况可能尚未适应、习惯,无法立即进入方法,心可能还在禅七道场之外,还未收回来,容易产生妄想,所以可能在禅七的前几日仍然无法安心,因为方法用不上而六神无主。这只是平时缺少训练,要对自己有耐心,不要因为身心调适的问题,即认定自己不适合修行。打起精神来,不要对自己失望,也不要怀疑方法,而且告诉自己:「我需要用方法,我需要修行!」


修行是一种逐步纠正、调整自己身心状态的训练,所以训练时大多是痛苦、勉强的,若是身体感觉不习惯时,要用方法;观念上不熟悉时,也要用方法,必须坚持自己现在所做是对的、是需要的,没有人能勉强自己,将身心安住在修行的环境和方法上。唯有自我努力,心才能逐渐安定,方法才会熟练。如同穿新鞋,很少有新鞋一开始穿就是舒服的,大多数都需要穿几天之后才能适应,修行也是一样,因为没有经常练习方法,才会感到不习惯,所以要勉励自己去熟练方法。


(二)活在当下,全部身心用话头


禅修的基本原则,是从当下一念着力用功。当下即是现在,而所谓「当下一念」,是现在用方法的这个念头。现在诸位正在用的方法是话头,因此无论你做什么、置身何处,身心都要在话头上,这即是当下。如果你东张西望、左顾右盼,或是思前想后,回忆刚才用功是否得力?是否有妄念?方法是对是错?……,而这些都已经成为过去,所以只要有一念离开话头,那你就不是在当下。


听到风声、流水声、走路声,或是见到有人在周围时,只要清楚地见到就见到,听到就听到,但是不管它,不需要装作没见到或没听到,否则又是在胡思乱想。有任何身心状况,无论知道与否,都不需要去注意和在意,即使当下房屋倒塌,仍然要继续参话头。在禅修期间,有监香法师、居士,以及外护义工的护持,不需要担心房子会不会塌下来、身体状况如何。除非是用功不得力,或用功用错了,否则,身体是很平安、很安全的,你只管用方法就好了。


踏踏实实用话头的时候,自己的全部生命就是一句话头,当下的「我」是不存在的,若当下还有一个「我」,这就是杂念。


什么是「用全部生命参话头」?就是不注意身心状况、不管环境状况,将自己专注地、一心一意地参话头,每个当下都只是一句话头。若是参话头时,听到外面有声音,你开始想:「刚才那只鸟是什么鸟?什么是无?……这只鸟还在叫,什么是无?……这只鸟飞远一点了,什么是无?」像这样一边参话头,一边掺杂了许多问题、杂念和妄想,都不是以全部的生命参话头。将全部身心投入话头,是每一个当下、是用功的着力点,也是「不思善、不思恶」。


在《六祖坛经》里,内文有三处教我们如何「不思善、不思恶」。所谓「不思善、不思恶」,是要我们不思前想后,不攀缘自我的身心现象,以及外在的环境,不分别一切现象、状况的好或坏,于此同时,什么是本来面目?所以「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是谁?」这句话头,是从「不思善、不思恶」衍生而来的。但是,想知道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为何,只有不思善、不思恶是不足的,还要在不思善、不思恶之时,参什么是自己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这就是在当下,也是禅宗参话头的根源。


其实参话头没什么可怕的,「魔来魔斩,佛来佛斩」,不贪着、不追求身心的任何好状况,也不害怕坏状况,既来之则安之,将全部身心及生命都用在话头上。所谓「投入全部的生命」,并非要你咬牙切齿、浑身绷紧地拚命,而是不管身体所发生的状况,也不注意心里有什么杂念,只是单纯地参话头。不懂放松身心而参话头,可能会出现精神上的问题,所以在参话头之前,必须将身心全都好好放松。


(三)提起话头就是修行


何谓修行?修行是修正偏差,修理不正确、有问题的部分,犹如会摇晃的桌椅,可能是少了一只脚,或是缺了一根钉子,所以需要修理。一般人的心多数是杂乱的、散漫的,通常是想法偏差、方法不正确,所以需要修正观念和方法。将偏差逐渐地修正,将不正确的转成正确,将不习惯的养成习惯,就是修行。所以,当你发觉问了几句话头,心却不在当下,是不是要对自己捶胸顿足?不是,只要发觉心不在话头上,而是在打妄想时,就立刻提话头,让心回到当下。若是哀哀戚戚地感叹自己业障重、烦恼重、妄想多、身体差,怎么老是不在当下而在浪费时间的话,这是遇到了魔境,只要快刀斩乱麻,马上提起话头,妄念便会消失,然后继续参话头。


头脑里妄想纷飞是正常的,不可能完全没有杂念,但是一有杂念,要立即提起金刚王宝剑,将它斩断,这就是当下,也是在修行。若是一炷香的多数时间都在做白日梦,于是下一炷香就想:「算了!自己大概不是修行的料,等下一次准备好再来。」或是想:「自己这一辈子,大概不是修行的料,等下辈子修好再来吧!」这些心态都不对。现在当下你正有修行的机会,虽然一炷香可能只参了三句话头,其他时间都在打妄想,但是发觉有妄想,不要懊恼,赶快提起话头即是修行。


如果身体有些痛、痒的感觉,不要管它,只要没有痛到冒冷汗的地步,是没有关系的,仍然可以继续用方法;身上有了一点小毛病,不要在意它,不要太溺爱身体,若是非常在乎自己有一点不舒服,有一点头痛或脚痛、背痛、身上发痒等,会让心不安,那你就不在当下。当下,一定是在用方法的当下,离开方法即是妄念。


刚开始一定是在练习阶段,不断练习即是修行。你若是不在当下,就不是在修行,但是发觉自己不在当下之时,立即提起话头用方法,那就又回到了当下,又是在修行了。


(四)心念随时随地安住于方法


有许多修行者其实不清楚、也不承认自己有许多妄想和欲望,反而认为这是自己的抱负、自己的悲愿宏志,因为欲望和悲愿难以分辨。


有人问我:「法师,您的生涯规划是什么?」我说:「我的生涯规划,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他又说:「这种生活多无聊啊!每天都在撞钟。」我反问他:「每天都要吃饭、上厕所,也会无聊吗?」人生的过程要踏踏实实地走,在什么位置就做什么事。因此,我只要将和尚的角色扮演好,凡是和尚能做的、应做的,和尚能说的、应说的,和尚能想的、应想的,都尽力而为,这就是我的生涯规划。若是我的所做、所说、所想,都不是和尚应该说的、做的、想的,那就违背了我的生涯规划。也有人问我:「师父,您希望法鼓山变成什么样子?」我说这一切都是因缘,因缘好,法鼓山会办得非常好;若是因缘不成熟,我无法预知会变得如何,我只是随着因缘,走往自己的方向。


世间事是无常的,能掌握的只有现在,所以需要不断地以初发心把握现在,脚踏实地做好现在能做的。对于未来可以计划,但计划要考量现实状况,若是不切实际或当下没有因缘实现,便不去想它,如此就能少烦、少恼、少痛苦,这即是懂得运用佛法。否则,总是在幻想、妄想、欲望之中生存,痛苦不已,却自以为是大悲愿无法实现,而抑郁终生,这不是真正的佛法。佛法是让我们明了一切都在因缘之中,但不表示等于束手待毙,因为因缘包含主观和客观两种条件,无论主、客观条件都是可以改变的,只是改变的幅度有大有小。


参话头时,当下要把握的,是随时随地将心安住在话头的方法上,抱着一句话头不断地参。不要自己给答案,而是向这句话头找答案。因为不需要思考,只是持续地问下去,所以是非常轻松的。如果心处于混乱、散乱的状况,便回到数息或念佛,等心比较安定,不那么浮躁时,就可以开始参话头。


从此刻开始,便要下定决心好好用方法。生命很有限,一定要珍惜,所以要随时随地保持心念处于修行的状态,也就是随时随地参话头。吃饭、走路、睡觉,心系在话头上,话头不离心、不离念,如此用功,一定能有很大的收获。


佛经里有个寓言故事是说,有位国王想要试验看看,人在面临死亡边缘时的心力如何,恰巧有一名死囚即将处决,国王因此告诉死囚,若是能够通过考验,将有机会免除死刑。死囚为了保住性命,所以答应愿意尝试这项考验。于是,国王交给死囚一个装满油的钵,要他捧着油钵通过一条很长的路,过程中若是有一滴油漏出来的话,当场就立刻执行死刑;如果能够抵达路的尽头,而钵中的油一滴都没有漏掉,就算是通过考验,可以免除死刑。


接着,死囚开始捧着油钵上路了,一路上,他遇到拿刀要杀他的人、遇到对他大声咆哮的人、遇到毒蛇猛兽,还遇到美女及钱财,虽然一路充满诱惑、刺激、恐吓或威胁等各种状况,但是他为了性命,心无二念地捧着油钵,不管路上发生任何事,他的每一步伐都非常小心翼翼,仔细地照顾着钵,一步一步往前走,一心专注地守护油钵,结果当他即将到达终点时,他开悟了!于是他将整个油钵丢掉,表示自己已经不再害怕死亡,可以接受死刑了。当国王知道以后,反而免除了他的死刑。


若是在参话头时,能有即将面临死亡、面临无常大鬼随时会取走性命的警惕心,还能不珍惜每一个用功的机会吗?还会不好好用心地参话头吗?


摘录自 |《圣严法师教话头禅》

文 | 圣严法师

本文已由版权所有者授权转载

  微信扫描关注

提升人的品质    建设人间净土

弘传法鼓山

心灵环保之理念

圣严法师所教授之禅法

法鼓山圣严师父
依循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与悲愿,致力于推行汉传大乘禅法教育,期能让人们运用禅法来安定身心,学习慈悲与智慧。用禅修的方法践行「心灵环保」的理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