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心无界,从小处开始创造幸福

文摘   2025-01-08 19:30   北京  

佛教徒常常「发愿」,一般人则常常「发誓」,那么发愿与发誓的意思到底相不相同?「誓」和「愿」都是一种希望、一种承诺。


有时,誓、愿两字也会连在一起用,称为「誓愿」,像是在中国隋朝时,天台宗的慧思禅师曾写过一篇《发誓愿文》,也有人称《立誓愿文》,内容就是在说明他要如何修行,如何使自己的身心清净,并且发愿尽形寿推广佛法。


发愿都是发好愿,但「发誓」不一定都是发好的誓言,譬如有的人发誓说,某某人那么坏,这一生如果不把他杀了,我誓不为人。


另外,有的人为了要完成理想,也不管这个目标多么困难,或根本没有达成的希望,就发誓说,我不成功便成仁,如果做不到,那我也不用活了。虽然他的目的是好的,但他发誓的内容却过于偏激,这也是一种恶誓。(注1)


发愿从内心开始,在生活中实践


从佛法的观点来讲,愿是有层次的,有为个人发的愿,有为家庭发的愿,有为社会国家发的愿,乃至为全世界而发愿;更广大的,则是发起无量无尽的大愿心。如释迦牟尼佛初发心时,发愿要度尽一切众生,度尽一切众生后,方才成佛,即「众生无边誓愿度」,成佛不是最优先的顺序,度众生才是最紧要的事;此外,《心经》讲「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是发最广大的大愿心。


发愿以后,重在实践,从小处着手,存好心、做好事,才能转好运。转谁的好运?我们希望是转家庭的好运,转社会大众的好运,转这个世界的好运。发愿,一定要从我们自己内心开始,从日常生活之中开始许好愿。而好愿是什么?使得自己与家庭平安、健康、快乐、幸福,使得我们的社会平安、健康、快乐、和谐,便是好愿。(注2)



注1:《佛法的知见与修行》发愿与发誓

注2:《法鼓山的方向:弘化》好愿在人间—— 圣严师父对二〇〇八年的祝福


摘录自 |《佛法的知见与修行》

《法鼓山的方向:弘化》

文 | 圣严法师

本文已由版权所有者授权转载

  微信扫描关注

提升人的品质    建设人间净土

弘传法鼓山

心灵环保之理念

圣严法师所教授之禅法

法鼓山圣严师父
依循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与悲愿,致力于推行汉传大乘禅法教育,期能让人们运用禅法来安定身心,学习慈悲与智慧。用禅修的方法践行「心灵环保」的理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