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忍

文摘   2025-01-18 19:33   北京  

《解深密经》卷四及《成唯识论》卷九,无性的《摄大乘论释》卷七,提到修三种忍:


耐怨害忍 

是以无瞋为性,对怨家及伤害我们的人修忍辱行。是让自己和对方不受伤害,即使受到伤害,也不去反击,而是利用这个机会好好修行。这样看起来似乎自己是吃亏了,事实上,只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前面还是有路可走的。这是成熟诸有情之转因。


安受苦忍 

是以精进为性,对一切苦楚困境修忍辱行。这不只是对人,而是对各种各样苦难的情况,例如大风、大雨,大寒、大热等,有的是天灾,有的是人祸,还有身体四大不调,处于诸多痛苦的情况下而修忍辱行。这是菩萨成佛之因。


谛察法忍 

是以慧为性,能审谛观察诸法,三性三无性。一切现象都是无自性,都是空,所有的苦受、乐受,乃至不苦不乐的舍受,自性都是空的,这是法忍,也是前二忍的所依止处。


害忍、苦忍、法忍之中,第一种忍辱是比较容易的,修苦忍及法忍就困难多了。尤其法忍是最重要的,应该随时随地练习,并用它来对治前面两种忍的阻力。因此,在用功修行时,应先耐怨害忍,再观法的无常、无我、空。


或许有人要问,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自私的,如果我们凡事都忍,忍到最后连自己都没有了,这还能修行吗?


在中国有一本书,叫《孙子兵法》,其中指出,最上乘的战争谋略,是不必打仗就能使得敌军投降。事实上,高明的武术家,通常是不跟敌人比拳头、比功夫,而是在受攻击时,能毫不费力地用四两拨千斤的方法,使得双方都不会因此而伤亡。而佛教的忍辱也是如此,面对问题处理时,不是用暴力,而是用智慧来处理,以慈悲来化解。


从原始佛教的《阿含经》到大乘的许多经典,处处提到忍辱行。所谓忍辱行,就是慈悲与智慧,是积极的,绝非束手就缚,消极地等待着被攻击。


《大智度论》中提到众生忍及无生法忍。众生忍是于一切的众生,以慈悲心,不起瞋恼,纵使受害,也能不瞋不加报复;而无生法忍是安任于诸法因缘生,自性本是空的法理。又分法忍及生忍,法忍是于非心法的自然现象、生理现象,不起心法的瞋恚、忧愁等烦恼;生忍则是于人对己之恭敬供养,不执着;他人对己之瞋骂、打害、不生瞋恨。而在《菩萨地持经》中的安苦忍法,即是生忍;思惟解忍,即是法忍。


摘录自 |佛法纲要──四圣谛、六波罗蜜、四弘誓愿讲记

文 | 圣严法师

本文已由版权所有者授权转载

  微信扫描关注

提升人的品质    建设人间净土

弘传法鼓山

心灵环保之理念

圣严法师所教授之禅法

法鼓山圣严师父
依循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与悲愿,致力于推行汉传大乘禅法教育,期能让人们运用禅法来安定身心,学习慈悲与智慧。用禅修的方法践行「心灵环保」的理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