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说如今过年不像过年
过年了,外出的归乡人,城里的返乡人,都回来了。可是,站在村子里,你依然感觉不到年味。大家是不是都有这种感觉呢?我没想到的是,孩子们居然也有这种体会:年味一年不如一年。在我的少年里,是不会有这种感觉的。直至工作之后,才发现每年大家都在说,现在的年都不像过年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当然,老年人、青年人和少年的“一年不如一年”还是有一些不一样的。我不知道在老年人和少年眼里,他们年味是怎样的一种逐渐变淡的。但是,我清楚我自己的年味从小到大,发生了许多不一样的变化。
童年的我,是一个贫穷的时代,家家户户都差不多。那时,到了过年最热闹的莫过于大年二十八的会市。所谓的会市,就是赶集。童年的我,曾经在福建多地待过,那里的赶集叫赶圩。每一个地方都会约定俗成每一个月的初五、十五、二十五等固定的农历日子,作为这个地方的集市日子。因此,每逢这些日子,都是我们这些少年最欢喜的日子。
平日里,小镇人不多,但是到了会市这一天,便是人山人海。在我们那,每个月逢八会市。因此,到了大年二十八,街上更是走也走不动,几乎都是乡村邻里、家家户户倾巢出动。村子里,也曾经因为倾巢出动,而让小偷有机可乘。大年二十八,长辈们是来准备年货的,吃的、穿的、用的都在这一天备齐了。而我们这些少年多半是来看热闹的,或者跟着父母试试自己的新衣服、新鞋子。那会儿,平日里都不常买,只有过年了父母才肯舍得花钱。尽管如此,我也总是因为自己喜欢的太贵,父母认为便宜一点而我不喜欢和父母生气。但不管如何,这一天都是非常开心的。
买上年货,回到家里便是准备过年。母亲开始准备各种吃的,在我印象中,母亲每年过年都要卤鸡爪的。特别好吃!因为鸡爪不仅当菜,还可以当零食。因此,那时的过年有一种期待——卤鸡爪。除了吃的之外,对于少年的我更多的期待是放鞭炮。前天,某地一孩子放了一个鞭炮,扔进了化粪池,炸了好多车子。这个孩子够倒霉的,但是我在想除了安全教育之外,作为市政部门可否对化粪池和窨井盖做一些改良,以此来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到了过年那天,我们还有一个期待,那就是一年一度的春晚。因为每到春晚,就可以看到那些熟悉的笑星,带给我们阵阵欢笑。因为那些歌星,会带给我们新一年的流行歌曲。我记得每一年,我都会听到《难忘今宵》才离开那台西湖牌的十四寸黑白电视机。春晚一过,我们还会购买相声、小品和歌曲的专辑磁带在“三用机”里来回倒带,传唱播放。我们在农家大院,甚至田野乡间,都能听到他们的声音在荡漾。
那些年,每到过年人就特别多,而且闲人特别多。村头街尾,大街小巷,到处都有人。大人小孩各有各的忙碌,从四面八方回来的归乡人,都能在这里找到童年的趣事。因此,那些年过年都特别令人期待。有对过年的期待,也有对过年之后新年的美好期待。
而如今,似乎很多期待都没有了。有的期待,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有的期待,变得遥不可待。如今,哪怕是孩子也因为手机,变得不像过去那样的“狂野”了。难怪如今每年过年,大家都说现在的过年一点都不像过年。
其实,新时代的过年,已经不再是那个年代的过年。现在的过年应该成为另一种期待。而这种期待是什么呢?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自己为自己去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