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犬无形体感染案例:PCR 阴性的诊断困境及应对

百科   2025-02-11 10:01   上海  


病例报告

一例犬无形体感染案例:PCR 阴性的诊断困境及应对

作者:李广威,李洁雯,罗宁


摘要


本文聚焦犬无形体感染案例,详细阐述了无形体病的相关知识。无形体病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引发的蜱传疾病,通过蜱虫叮咬传播,感染机制复杂,发病后犬猫症状多样且存在地区差异。诊断需借助多种实验室检测手段,包括细胞学、血清学、分子生物学检测等,但各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文中介绍了一例7岁拉布拉多犬的感染病例,依据蜱虫接触史、症状及检测结果确诊,经治疗后康复。PCR技术在传染病诊断中应用广泛,但易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受实验室技术、样本质量等因素影响。


1


什么是无形体病?


无形体病(Anaplasmosis)是一种由传染性细菌病原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引发的蜱传疾病,其传播主要依靠鹿蜱(即黑腿蜱)以及西部黑腿蜱的叮咬来实现。另有由血小板无形体(Anaplasma platys)引发的无形体病,其症状相对较轻,传播媒介为棕色犬蜱。目前,无形体病在全球范围内多种动物中均有报道,这凸显了其在动物健康领域的广泛影响性。在医学和兽医学研究范畴内,准确识别这些病原体以及深入了解其传播途径,对于疾病的防控、诊断和治疗策略的制定极为关键。


2


发病机制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于蜱虫体内以变态期传播的方式完成传播过程,即按照幼虫、若虫、成虫的顺序逐阶段传播,而不会通过经卵传播途径(成虫至卵)实现传播。犬类和猫科动物在接触受感染的若虫或成虫蜱虫后会受到感染。这些受感染的蜱虫在幼虫或若虫阶段,以作为储存宿主的野生动物为食时,便会感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图1)。传播病原体时,蜱虫需在宿主体表附着24至48小时。但传播进程也存在加速的可能性,原因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可寄生于尚未进食的硬蜱属蜱虫的唾液腺内。


图 1.肩突硬蜱的生命周期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关系


肩突硬蜱(Ixodes scapularis)的生命周期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的感染过程紧密相连。在生态系统的季节性循环中,未感染的肩突硬蜱幼虫于晚春时节孵化,踏入其复杂的生命历程。夏季,这些幼虫凭借特化的取食结构,以小型啮齿动物为宿主并完成取食过程,在此期间,有可能从感染的啮齿动物宿主体内获取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从而完成感染。

 

感染后的幼虫会在冬季来临之际,利用鼠类洞穴等天然庇护场所进入越冬阶段。在洞穴内相对稳定的微环境中,幼虫生理活动维持在较低水平,以抵御外界寒冷及食物资源匮乏的不利条件。

 

次年春季,随着环境温度回升和食物资源的增加,越冬后的幼虫开始生理活动的转变,通过特定的蜕皮生理机制,完成从幼虫到若虫的形态转变与发育阶段更替。若虫在晚春至初夏时段,展现出广泛的宿主适应性,其取食对象涵盖啮齿动物、人类、鹿以及犬类等多种动物。这一时期的取食行为不仅是若虫获取营养以支持自身生长发育的关键过程,同时也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传播扩散的重要环节。

 

到了夏末至秋季,若虫再次经历蜕皮过程,完成从若虫到成虫的形态与生理转变。成年肩突硬蜱主要以鹿等大型哺乳动物为宿主进行取食,在这一过程中,成虫之间完成交配行为,交配完成后从宿主身上脱离。雌性成虫随后寻找适宜的环境进行产卵,产卵完成后,耗尽自身能量储备而死亡,完成其完整的生命周期。在此过程中,犬、猫以及人类由于接触感染了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肩突硬蜱若虫或成虫,进而面临感染风险。

 

尽管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侵入血液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但体外实验表明,当内皮细胞受其感染时,细胞黏附分子与炎症介质会出现上调表达的情况。这一过程能够招募中性粒细胞,并促使其黏附至内皮细胞表面,这或许是该细菌向血液系统扩散的一种途径。此外,内皮细胞可能充当持续感染的储存位点,不过这一观点仍存在争议,且可能因菌株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进入血液,会附着于中性粒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化配体,如P - 选择素糖蛋白配体 - 1 ,随后通过小窝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在中性粒细胞内,该菌通过扰乱细胞功能及避开吞噬溶酶体途径,在恶劣环境中存活,抑制中性粒细胞超氧化物生成、降低其运动性与吞噬能力,还可能通过下调选择素分子表达,减少感染的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及向组织的迁移,以利于在血液中生存。同时,它能延缓中性粒细胞凋亡,延长自身存活时间。此外,该菌也可能感染骨髓细胞、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等,但这些感染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不明确。


3


临床特征


犬猫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病的临床症状与实验室异常,因地区菌株差异而有所不同。多数感染犬猫无临床症状,部分会出现自限性发热疾病,犬潜伏期1 - 2周。嗜睡常见于有临床症状的犬猫,发热、食欲不振也较为普遍,还可能出现跛行、不愿活动、多饮、呕吐、腹泻及轻咳等症状。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会导致全身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脾脏还会出现髓外造血。自然感染犬偶见出血症状,如黏膜瘀点、黑便或鼻出血,部分犬可能因合并感染其他蜱传病原体而出现这些症状。少数美国中西部上部地区的犬会出现癫痫、转圈、颈部疼痛及定位反应减退等神经症状,但有癫痫症状的犬中,部分有特发性癫痫病史。人类中也偶有神经症状及脑脊液中检测到该菌的报道。

 

感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通常导致轻至中度、偶见重度的血小板减少,也可能出现其他血细胞减少,但血液学异常机制不明。虽该菌可感染巨核细胞,但不影响血小板生成。人及犬血清中出现抗血小板抗体,提示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机制,但血小板减少在急性期、抗体出现前就已发生,故其他机制可能也很重要。感染犬骨髓巨核细胞增生,提示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可能与血小板减少有关。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致中性粒细胞功能受损,可能使犬猫易继发机会性感染,或影响与其他蜱传病原体(如伯氏疏螺旋体)合并感染的病情。机会性感染在人、犬中虽不常见,但偶有记录,在小型反刍动物中较为多见。

 

在对犬进行体格检查时,最常见的发现包括嗜睡、发热(体温可达41.5摄氏度)、脱水、呼吸急促、轻度外周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还可能观察到巩膜充血,结膜炎。部分犬可能会出现跛行、不愿活动、关节肿胀以及关节活动时疼痛。较少出现的症状有肺部啰音增多、腹痛、腹泻、鼻出血、瘀点性出血,以及转圈、颈部疼痛和定位反应减退等神经症状。


4


诊断—实验室检查


在疫区范围内,一旦犬猫呈现出急性发热性病症且伴有血小板减少现象,即便无明确蜱虫接触史,临床医师也必须高度警惕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病的潜在可能性。

 

从诊断学角度来看,确诊主要依赖于以下关键路径:首先是细胞学层面,通过显微镜观察粒细胞内部是否存在桑葚体结构,这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在细胞内寄生的典型形态学特征;其次是血清学检测,对比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样本,分析针对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抗体滴度变化,为感染进程及免疫反应提供关键依据;再者是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借助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特异性引物,精准扩增病原体的特定核酸序列,从而实现对病原体的分子层面鉴定。

在人类医学领域,确诊无形体病的标准极为严格。除了要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指向性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外,还需满足以下四条标准之一:

  1. 在血清学检测中,抗体滴度针对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出现四倍及以上的显著升高,有力地证明机体正在经历特异性免疫反应;

  2. 运用免疫荧光技术,在组织样本中成功检测到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抗原,直接证实病原体的存在;

  3. PCR检测环节,使用特异性引物扩增出目标核酸序列,获得阳性结果,从分子层面确认病原体;

  4. 通过复杂的微生物培养技术,从血液样本中成功分离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这是最为直接且确凿的诊断证据。

在犬类诊断中,若出现符合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病的临床症状,同时在血液中检测到桑葚体,或者单次抗体滴度达到≥ 640,虽不足以作为确诊依据,但可作为强有力的支持性证据。鉴于犬猫病例的复杂性,在实际临床诊断中,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诊断方式,相互印证,才能最终准确无误地确诊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病,为后续精准治疗提供坚实基础。

全血细胞计数


约90%患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病的犬会血小板减少,多为轻至中度降低,偶低至5,000个/μL。研究显示,54只PCR确诊且血小板减少的病犬中,39%严重血小板减少,低于30,000个/μL 。多数病犬淋巴细胞减少,也有增多情况,还可能出现循环反应性淋巴细胞。常见轻度非再生性贫血,17%病犬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提示部分贫血或与免疫相关。中性粒细胞增减皆有,多数计数在参考范围下半区,常伴少量杆状核中性粒细胞和轻度毒性变化,单核细胞也可能增减。血涂片细胞学检查常能在粒细胞内发现桑葚体,不同病例系列中,36% - 100%病犬中性粒细胞可检测到。


血清生化


在患有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病的犬只中,最为常见的血清生化检测结果是轻度至中度低白蛋白血症。此外,亦可能出现轻度高球蛋白血症、轻度电解质紊乱(包括低钾血症、低钠血症以及代谢性酸中毒),同时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呈轻度升高,在一定程度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也会有所上升。


尿液分析


对罹患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病的犬只进行尿液分析,结果可能显示等渗尿、低渗尿以及蛋白尿。在美国,有报告指出两只受感染犬的尿蛋白 - 肌酐比值升高,分别为1.5和2.2 。然而,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表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会致使犬类罹患严重的肾小球肾炎。

血清学诊断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病的诊断可借助急性期与恢复期的血清学检测达成。在兽医临床实践中,众多兽医实验室采用免疫荧光法(IFA)开展血清学检测工作。机体在暴露于病原体后约8天,且在桑葚体出现2至5天后,首次能够检测到IgG抗体。因此,在疾病的早期阶段,抗体水平可能处于无法检测的状态。当未检测到桑葚体时,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对于急性感染的诊断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由于阳性滴度可能仅仅反映既往的病原体暴露史,所以确诊需要证实滴度呈四倍升高。抗体滴度在体内可维持数月之久,在人类患者中,抗体滴度甚至能够持续长达3年。在美国,市面上存在基于硅盘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Accuplex 4)用于检测抗体,但其与IFA检测方法的性能对比,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临床中也有侧流ELISA设备(SNAP 4Dx Plus),该设备运用重组Msp2/p44蛋白检测犬血清中的抗体。然而,需注意的是,ELISA检测呈现阳性结果,并不能确凿地表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就是致病原因;此外,由于抗体产生的时间滞后于临床症状的出现,所以在急性发病的犬只中,检测结果可能为阴性。

在无形体属内部,存在血清学交叉反应的现象。感染血小板无形体的犬只,其血清对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抗原同样会产生血清学反应,这一现象在使用重组Msp2检测时也有所体现。

基于核酸检测的分子诊断


当下,针对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已开发出多种终点聚合酶链式反应(Endpoint PCR)和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 time PCR)检测方法,旨在检测外周血、血沉棕黄层、骨髓或脾脏组织中的嗜吞噬细胞无形体DNA。这些检测方法在犬猫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病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PCR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会因检测方法的设计差异以及所使用的实验室不同而有所变化。大部分(并非全部)检测方法针对的是16S rRNA基因或外表面蛋白基因msp2(p44)。检测msp2基因的方法通常对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具有高度特异性;而检测16S rRNA基因的方法,除了嗜吞噬细胞无形体,还可能检测到其他无形体属物种,甚至其他细菌。值得注意的是,在健康犬体内偶尔也能扩增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DNA,所以在解读检测结果时,必须紧密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在实验性感染的犬只中,在血涂片上出现桑葚体的前后数天,全血PCR检测结果即可呈现阳性。

培养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能够在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HL-60)以及蜱胚胎细胞系中实现分离与培养。在人类患者急性感染的诊断方面,培养法展现出了极高的敏感性。然而,在犬类的诊断实践中,该方法并未被常规采用。这主要是因为该方法的实施不仅需要配备专门的实验设施和具备专业技术能力的人员,而且还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孵育过程。


病例


一、基本信息


  • 动物信息:7岁已绝育拉布拉多犬,体重35kg。

  • 主诉:患犬在家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主人体感患犬有发热。每个月按时使用吡虫啉+莫昔克丁进行体内外驱虫。就诊前1个月带至宠物乐园户外草坪与其他犬只玩耍,归家后发现大量蜱虫,使用非泼罗尼滴剂驱杀。就诊前1周精神、食欲渐进性变差,自行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未见明显改善,就诊当天食欲完全废绝,触摸腹底及耳部有发热。


二、体格检查


  • 精神状态:精神沉郁。

  • 可视黏膜:偏白。

  • 体温:40.4℃(耳温枪测量) 。

  • 皮肤:未见明显出血点,但仍见有蜱虫活动。

  • 腹部触诊:无明显异常。

  • 体况评分(BCS):6/9。

  • 毛细血管在充盈时间(CRT):1~2秒


三、实验室检查


  1. 全血细胞计数:白细胞总数、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总数均下降(详见表1)。

  2. 血涂片:未见明显异常。

  3. 血清生化:无明显异常。

  4. 犬贫血6项PCR筛查:结果呈阴性(见图2)。

  5. SNAP 4Dx Plus检测:无形体抗体阳性(见图3)。


表1.全血细胞计数异常结果


图 2.犬贫血6项PCR结果


图 3.SNAP 4Dx Plus结果


四、诊断思路


根据IDEXX 4Dx*Plus犬四合一虫媒传染病筛查快速检测试剂盒临床参考指南(见图4),结合患犬蜱虫接触史、精神沉郁、发热、贫血等临床表现,以及全血细胞计数结果,综合诊断为犬无形体病。


图 4.犬无形体病 解读结果的后续步骤


五、治疗方案


  1. 皮下注射美洛昔康,剂量为0.2mg/kg,以控制体温。

  2. 口服多西环素,200mg/次,每日两次,进行抗感染治疗。

  3. 口服阿福拉纳米尔贝肟咀嚼片以进一步控制蜱虫感染。

  4. 给予补血肝精,辅助改善贫血症状。


使用多西环素2天后,患犬开始自主进食,精神状态明显好转。用药28天后复查全血细胞计数,各项指标已恢复正常。


讨论


不论在人类临床还是宠物临床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在传染病诊断领域都是一种重要手段之一,原因如下:其一,相较于直接显微镜检查,PCR检测在灵敏度上具有显著优势。其二,在临床检测环境中,若检测到特定病原体的DNA,即可将其视作存在活动性感染的有力证据。其三,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能够对细菌载量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其四,PCR技术可在扩增后针对特定基因片段展开深入研究。

 

针对外周血中无形体感染所研发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展现出了极高的灵敏度,与先前采用脾脏样本检测时所获得的灵敏度相当。目前,国内已经有非常多的公司提供多种用于检测无形体属的PCR检测设备及耗材。然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验室的技术水平和设备及耗材引物质量管理体系。在部分PCR检测过程中,若使用非特异性引物且退火温度设置过低,极易引发非特异性扩增,从而导致检测结果出现误导性的假阳性。

 

此外,还需着重注意,由于样本中病原体的缺失,同样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例如,在部分犬只或特定疾病(如血小板无形体(A. platys)感染)中,菌血症可能呈现间歇性发作;菌血症水平可能低于检测方法的最低检测限;或者由于前期使用过如多西环素等抗生素,导致样本中病原体已被清除。

 

此外检测技术固有局限:PCR虽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存在灵敏度限制。不同的核酸检测试剂盒和检测平台,其检测下限有所差异,当病原体核酸载量低于检测方法的最低检测限,就无法有效扩增和检测到目标核酸,从而出现假阴性结果。

 

样本质量关键影响:样本采集环节至关重要,若采集部位不当,未能采集到病原体存在概率较高的组织或体液,如感染无形体时,未采集到病原体主要感染的血液中的白细胞部分,会导致样本中病原体核酸含量极低。采集量不足也会使检测样本中病原体数量过少,难以被检测到。采集时间不合适,如在感染初期过早采集样本,病原体还未在体内大量繁殖,或者在感染后期过晚采集,病原体已被大量清除,都容易造成核酸检测假阴性。在样本运输、保存和处理过程中,若操作不规范,如样本保存温度过高或过低、保存时间过长,会导致核酸降解,使核酸检测结果不准确。

 

因此,PCR检测的阴性结果应被严谨解读为“样本中未检测到目标病原体的DNA”,而非“样本中不存在目标病原体”。综上所述,为进一步提升PCR技术在传染病诊断中的应用效能,并从检测结果中获取全面且准确的信息,将样本送至资质可靠的实验室进行检测,并结合抗体滴度、临床症状以及异常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检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估,显得尤为关键。

 

当前,在临床应用多西环素治疗无形体感染时,用药周期尚未形成统一规范,需依据不同宿主(人类与宠物)的具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估。

 

在人类无形体感染的治疗中,停药标准的判定需全面考量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因素。临床症状方面,患者体温需恢复并持续稳定在正常区间,即口腔温度维持在36.3℃ - 37.2℃、腋下温度保持在36℃ - 37℃,且无发热反复迹象;同时,诸如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以及伴随的咳嗽、咽痛等呼吸道症状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均应显著缓解乃至完全消失。实验室检查层面,血常规各项指标应恢复正常,白细胞计数达到(4 - 10)×10⁹/L,血小板计数处于(100 - 300)×10⁹/L;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大幅下降并趋近正常水平,如C反应蛋白通常需降至<10mg/L;此外,采用PCR等精准检测方法,连续两次(检测间隔不少于48小时)检测无形体核酸呈阴性,方可初步判定病原体清除情况。就治疗疗程而言,常规使用多西环素治疗时,疗程一般设定为7 - 10天;若患者病情较为严重或伴有并发症,为确保病原体被彻底清除、防止疾病复发,疗程可能需延长至14天甚至更久。针对免疫功能低下等特殊人群,临床医生在判断停药时会更加审慎,在满足上述标准后,还会进一步密切观察患者身体状况,或开展更为深入的相关检查,全面评估身体恢复情况后,再做出停药决策。

 

在宠物临床领域,针对犬无形体感染的治疗,在借鉴人类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停药标准。临床症状方面,患病犬体温需恢复并稳定在37.5℃ - 38.5℃的正常范围,且无反复发热现象;精神状态应显著改善,从萎靡不振转变为活泼好动,食欲恢复正常,主动进食、饮水;同时,因无形体感染引发的咳嗽、呼吸困难、腹泻、关节疼痛等症状需完全消失,表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实验室检查方面,血常规指标需恢复至犬的正常参考区间,白细胞计数为(6.0 - 17.0)×10⁹/L、红细胞计数(5.5 - 8.5)×10¹²/L、血小板计数(150 - 400)×10⁹/L;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明显降低并接近正常水平,提示体内炎症得到有效缓解;利用PCR等检测技术,连续两次(间隔不少于72小时)检测无形体核酸呈阴性,初步证明体内病原体基本被清除。此外,连续监测抗体滴度变化,若抗体滴度呈逐渐下降趋势,表明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反应逐渐减弱,病情趋于好转,可考虑停药;若抗体滴度维持较高水平或有上升趋势,则需谨慎对待,可能需进一步检查或持续观察。治疗疗程方面,使用多西环素治疗犬无形体感染时,一般疗程为2 - 4周。若犬感染症状较轻,在达到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正常的条件下,2周左右可考虑停药;若感染严重或伴有其他并发症,为确保治疗效果、防止疾病复发,治疗周期可能需要延长至4周甚至更久。具体停药时间需兽医综合犬只的年龄、基础疾病、免疫状态等个体因素进行精确判断,有时在停药后还需进行一段时间的随访观察,全面评估犬只的康复情况,以确保其完全恢复健康。

 

从临床意义和经济效益双维度审视,针对无形体的防控,预防的价值远远高于感染后的治疗。预防犬类感染蜱传疾病,重点在于全方位、最大限度地降低犬只与蜱虫的接触概率,以及接触后如何使用最短的时间进行有效驱杀。

 

蜱虫生态位广泛,多见于草地、林地以及沙地等生态环境。它们具备特殊的宿主寻觅行为模式,常攀附于叶片尖端、草叶或低矮树木的顶端,凭借自身高度特化的感应机制,敏锐察觉周边靠近的动物,一旦确认目标,便通过爬行或掉落的方式完成宿主附着。基于此,让犬类远离植被繁茂的下层灌丛,成为降低蜱虫接触风险的关键策略。在携犬于林地或高草区域附近活动时,严格管控犬只活动范围,使其始终处于指定路径,是减少蜱虫暴露机会的有效手段。

 

在蜱虫传播无形体的机制中,自然状态下,蜱虫需要持续吸食宿主血液至少24小时,才具备将无形体传播给宠物的条件。这一特性决定了,能够在24小时内高效杀灭蜱虫的药物,对预防此类疾病具有不可忽视的显著效果。就目前市场上的驱虫产品而言,常规外用滴剂受限于作用机制和起效速度,难以在短时间内对蜱虫实现有效驱杀。而异噁唑啉类抗寄生虫药,凭借其独特的作用靶点和快速的起效特性,能够迅速干扰蜱虫神经系统,实现快速高效的杀虫效果,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于蜱传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成为应对此类问题的一线选择。


结论


在犬无形体感染的诊疗中,准确诊断面临诸多挑战。PCR检测虽为重要手段,但因其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所以需结合抗体滴度、临床症状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综合评估。治疗上,多西环素等药物治疗效果良好。从防控角度看,预防犬类感染蜱传疾病意义重大,应着重减少犬只与蜱虫接触,同时选择快速高效的驱蜱药物。异噁唑啉类抗寄生虫药在蜱传疾病防控中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以更好地保障犬类健康,降低无形体病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VCA Animal Hospitals. Anaplasmosis in Dogs[Web page]. VCA Animal Hospitals. [Accessed 2025-01-26]. https://vcahospitals.com/know-your-pet/anaplasmosis-in-dogs

2. Grand Avenue Veterinary Hospital. My Dog Had a Positive Anaplasma Test—Now What?[Web page]. Grand Avenue Veterinary Hospital. [Accessed 2025-01-26]. https://grandavevet.com/my-dog-had-a-positive-anaplasma-test-now-what/

3. Cornell University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Anaplasmosis[Web page]. Riney Canine Health Center. [Accessed 2025-01-26]. https://www.vet.cornell.edu/departments-centers-and-institutes/riney-canine-health-center/canine-health-information/anaplasmosis

4. Veterinary Partner. Anaplasmosis in Dogs[Web page]. Veterinary Partner. [Accessed 2025-01-26]. https://veterinarypartner.vin.com/default.aspx?pid=19239&id=9494666

5. Leah A. Cohn. What to Do With the Ehrlichia - Positive Healthy Dog[Web page]. University of Missouri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Accessed 2025 - 01 - 26]. https://www.todayspetvet.com/article/what - to - do - with - the - erlichia - positive - healthy - dog

6. Charlotte Barth, Reinhard K. Straubinger, Elisabeth M€uller, et al.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diagnostic tools for the detection of 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 in dogs[Journal Article]. Veterinary Clinical Pathology. 2014;43(1):1 - 5. DOI:10.1111/vcp.12131

7. Urska Ravnik, Natasa Tozon, Katja Strasek Smrdel, et al. Anaplasmosis in dogs: The relation of haematological, biochemical and clinical alterations to antibody titre and PCR confirmed infection[Journal Article].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2011;149(2):172 - 176

8. Burlington Veterinary Center. Anaplasma Exposure: Common Questions and Answers[Web page]. [Accessed 2025 - 01 - 26]. https://www.burlingtonvets.com/know - your - pet/anaplasma - exposure - common - questions - and - answers

9. Kathryn Duncan, K. Wade Burton. Diagnosing and Managing Anaplasma Infection in Dogs[Journal Article]. Parasitology. [Published online 2024 - 05 - 28]. https://www.todayspetvet.com/article/diagnosing-and-managing-anaplasma-infection-in-dogs

10. Marta C. Bonilla, Liliana Campos - Calderón, Ana E. Jiménez - Rocha,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Anaplasma spp. infection in dogs from Costa Rica[Journal Article]. Veterinary Parasitology: Regional Studies and Reports. 2017;8:60 - 65. DOI:10.1016/j.vprsr.2017.02.003

11. Jennifer L. Granick, P. Jane Armstrong, Jeff B. Bender. 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 infection in dogs: 34 cases (2000–2007)[Journal Articl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Veterinary Medical Association. 2009;234(12):1559 - 1565

12. Fernando Jose Immanuel Clinton Situmorang, I Nyoman Suartha, Putu Devi Jayanti. A Case Report: Treatment of Anaplasmosis and Ectoparasitic Infestation in Mixed - Breed Golden Retriever Dog[Journal Article]. MKH. 2024;35(3):281 - 293. DOI:10.20473/mkh.v35i3.2024.281 - 293

13. Rofique Ahmed, Mrinal Kumar Nath, Utpal Barman, et al. A case report on therapeutic management of Anaplasma platys infection in a labrador[Journal Article]. The Pharma Innovation Journal. 2021;SP - 10(12):1539 - 1541

14. Rajat Sagare, Varun Kumar. Anaplasma platys infection in puppy: a case report[Journal Article]. Indian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ine. 2023;43(1):129 - 131

15. Veronica Facile, Maria Chiara Sabetti, Andrea Balboni, et al. Detection of Anaplasma spp. and Ehrlichia spp. in dogs from a veterinary teaching hospital in Italy: a retrospective study 2012–2020[Journal Article]. Veterinary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24;48:1727–1740. DOI:10.1007/s11259 - 024 - 10358 - 4

16. Ángel Sainz, Xavier Roura, Guadalupe Miró, et al. Guideline for veterinary practitioners on canine ehrlichiosis and anaplasmosis in Europe[Review]. Parasites & Vectors. 2015;8:75. DOI:10.1186/s13071 - 015 - 0649 - 0

17. IDEXX Laboratories. IDEXX 虫媒传染病筛查 IDEXX 4Dx*Plus犬四合一快速检测试剂盒临床参考指南[Manual]. [Published 2022]. https://www.idexx.com/files/anaplasmosis - next - steps.pdf

18. A. M. Schotthoefer, J. K. Meece, L. C. Ivacic, et al. Comparison of a Real - Time PCR Method with Serology and Blood Smear Analysis for Diagnosis of Human Anaplasmosis: Importance of Infection Time Course for Optimal Test Utilization[Journal Article].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2013;51(7):2147–2153. DOI:10.1128/JCM.00347 - 13

19. Sykes JE. Greene's Infectious Diseases of the Dog and Cat. 5th ed. [Book]. Elsevier; 2022.




本文作者:李广威


赫普动物医院技术院长;国家执业兽医师;广东省小动物医学分会内科专科专家组成员;广东畜牧兽医学会会员,国际猫科医学会(ISFM)会员;国际兽医疼痛管理学会(IVAPM)会员。

 

威狼兽医学院讲师;幽兰医疗金牌讲师;万宠达金牌讲师;泽成兽医教育讲师;广州敏捷生物有限公司学术顾问;广州宠捷生物有限公司临床顾问。

 

专科特长

犬猫内科;犬猫重症医学;犬猫麻醉医学。

 

学术成果

自毕业至今一直致力于小动物内科临床诊疗工作,2016年注册知乎专栏先后参与撰写/翻译、校对300余篇专业文章(持续更新中) ,在东西部期刊等公共平台发表临床文章《一例犬葱中毒病例的诊疗分析》《一例猫尾腺增生的内科管理》;《一例犬子宫蓄脓病例的麻醉、监护和治疗病例报告》。

第二届、第三届信元杯猫科知识竞赛“最佳表现奖”“杰出猫科医生”等。



本文作者:李洁雯


中国执业兽医师

赫普动物医院主治医生

自毕业至今一直致力于小动物小动物临床 诊疗工作,曾荣获第三届信元杯猫科知识 竞赛“杰出猫科医生



本文作者:罗宁


毕业于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执业助理兽医师

赫普动物医院医生助理

兴趣方向:急重症病患住院护理、内科学


更多干货文章/直播/视频学习请进入宠医客APP⇩


宠医客
宠医客APP是宠医学习的必选好帮手。有2000+小时、200+个系列线上课;8000+兽医文献;16个医学计算器,业内丰富知识库,还有线下课程,ISVPS国际证书课。快点击右下角下载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