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报告
乳果糖失效?3例猫便秘诊治新思路
作者:李广威,李洁雯,罗宁
前言
从专业兽医角度来看,猫咪便秘是一个关乎健康却常被大众忽视的议题。一旦主人怀疑猫咪存在便秘问题,仔细观察猫砂盆内的排泄物以及猫咪使用猫砂盆的频率等细节,将有助于精准判断猫咪消化系统的状态。
在猫科动物健康领域的长期研究与实践中,针对猫咪正常的排泄规律已形成较为明确的标准。一般而言,健康猫咪每日使用猫砂盆的频率为2至4次,其中每日至少会有一次有效的排便行为,同时排尿次数维持在2至3次。每次排尿量经科学测量与大量案例统计,大致接近一个成年人紧握的拳头体积大小。
若猫咪使用猫砂盆的实际频率显著低于上述标准,结合专业的临床判断与经验,这往往强烈暗示着猫咪可能正面临便秘的健康问题。这种情况不仅可能影响猫咪的日常行为表现和舒适度,长期发展还可能对其消化系统的整体健康产生一系列潜在的不良影响,值得宠物医生及主人的高度重视 。
什么是猫咪便秘?
便秘,这一术语我们并不陌生,然而对于我们的猫科伙伴而言,其意义却需深入探究。从医学角度定义,便秘是指粪便在肠道传输过程中受阻,无法正常排出体外的一种病理状态。随着粪便在肠道内滞留时间延长,水分不断被吸收,会致使其愈发干结、坚硬,进而显著加剧宠物排便的难度。
通常情况下,多数猫咪的排便周期为每24至36小时一次。若猫咪出现排便费力,或排便频次明显低于此正常范围,那么极有可能是便秘所致。应当密切关注相关症状,如猫咪排便时呈现出的用力努责、猫砂盆内排泄物显著减少,以及猫咪出现情绪烦躁等情况。
发病机制
便秘的病因可从机制层面进行分类(详见表1)。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于每一只具体的猫咪个体而言,所列的诸多机制有可能同时协同作用,促使便秘问题的出现。
例如,因特发性巨结肠而罹患便秘的猫咪,可能会出现食欲废绝及饮水行为显著减少的情况,进而引发脱水与低钾血症,致使便秘症状进一步加剧。
尽管便秘的潜在病因复杂多样,但通过对已发表病例的系统性回顾分析可知,在患有顽固性便秘的猫咪群体中,62% 的病例由特发性巨结肠所致,23% 归因于盆腔管狭窄,6% 是神经损伤引起,5% 则源于马恩岛猫骶脊髓畸形1。
近期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年龄较大的猫咪、超重猫咪、患有慢性肾病的猫咪以及既往有便秘病史的猫咪,临床上更倾向于因便秘问题而前往急诊就诊2 。
临床特征
便秘猫咪的表征具有显著变异性,任何性别、年龄或品种的猫咪均可能罹患该病症。在对已发表病例的综合分析中,报告显示便秘猫咪的平均年龄为5.8岁,雄性占比达70%(尽管就作者自身经验而言,并未察觉到这种性别偏向)。常见的发病品种包括短毛猫(占比46%)、长毛猫(占比15%)以及暹罗猫(占比12%)1。
临床上,便秘的猫咪常出现多次尝试排便却均未成功的情况,且在努力排便过程中可能会发出叫声。其粪便排出表现存在多种情形,有时仅能排出少量质地异常坚硬的粪便,有时会排出少量呈液态的粪便,甚至还会出现便血症状1。后两种情况极易让猫主人产生错觉,误以为猫咪的核心问题是腹泻。
在疾病诊断环节,便秘需与下泌尿道疾病、结肠炎以及肛门腺疾病进行细致区分。这是由于这些疾病同样会致使猫咪出现显著的里急后重感,进而导致猫咪使用猫砂盆的频次大幅增加。而在多猫共处的家庭环境中,上述任何一种便秘症状都很容易被忽视。因此,在明确猫咪具体病症时,必须秉持严谨、细致的态度。
当便秘发展为慢性病症时,猫咪可能会相继出现呕吐、厌食或嗜睡等症状。若便秘是复杂多系统疾病(如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一部分,还可能伴随其他全身性症状。故而,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详细询问猫主人猫咪曾接受的所有药物治疗及疗法,因为部分药物可能会引发结肠动力不足、脱水或医源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见表1)等问题。同时,要全面了解猫咪近期的环境变动以及行为变化情况。
一般而言,通过经腹部触诊,通常能够感知到便秘猫咪结肠内的嵌塞粪便。然而,对于极度肥胖或具有攻击性的患猫,这一操作极具挑战性。此外,受影响的猫咪可能还会呈现出恶心或脱水的症状。为了准确判断便秘是否是更广泛的神经肌肉疾病的一部分,应当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包括脊柱触诊,以及眼科检查。
医疗管理
在猫便秘的病理进程中,合理的医疗干预与精准的饮食管理,对延缓便秘的发生至关重要。这一阶段,结肠虽仍保留部分收缩及排便功能,但排便频率降低或不完全,易出现便秘。
饮食管理是应对发展期猫巨结肠的关键策略。此阶段,高纤维饮食有积极作用,其中可溶性纤维因具备良好的发酵性,能吸引水分入粪便、促进结肠凝胶形成,在维持结肠正常功能上优于易致结肠扩张的不溶性纤维。然而,宠物食品标签通常仅标注粗纤维,未明确二者比例3。当结肠功能衰退、便秘顽固时,低残渣饮食有助于减少粪便量,缓解排便负担。
药物治疗方面:早期使用促动力药物或可改善症状。西沙必利是常用首选,体外实验证实其能增强平滑肌收缩,但体内对猫便秘的疗效尚未完全确证,不过有实际案例支持。起始剂量 2.5mg,每日两次,可视情况增至 5 - 7.5mg,每日三次。该药物因致心律失常风险在人类医学停用,但兽医领域仍可获取。其他促动力药如雷尼替丁、米索前列醇和甲氧氯普胺等,效果相对较弱4。粪便软化剂也是常见的一线药物。以往首选的药物是乳果糖(0.5 ml/kg,每日两次至三次)5,这是一种无法消化的糖分,能通过渗透作用吸引水分进入肠道。药物的剂量应根据所需的粪便硬度进行调整,然而,由于口味和口感问题,给猫咪使用有时会有困难,降低客户依从性。随着结肠收缩功能持续恶化,药物治疗终将失效。若粪便过硬过粗无法通过骨盆出口,需采取其他专业排便手段。
病例一
一只3岁雄性家养短毛猫,体重6kg,因一周未解大便前来就诊。该猫在就诊前一年曾出现便秘,于外院经灌肠及口服乳果糖治疗后症状缓解。本次发病5天前,主人自行给予乳果糖与纤维丸口服,未见明显效果。
患猫精神尚可,肛周有少量粪便污染。身体状况评分(BCS)为9/9,提示过度肥胖。触诊腹部,因脂肪层较厚,无法清晰触及腹腔内器官。
为明确病因,初步选择腹部X光片作为首要检查手段,旨在观察肠道形态、是否存在粪便积聚及其他异常情况,为后续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腹部X光片可见结肠有粪便蓄积且整体密度升高,膀胱欠充盈内可见数颗高密度物质(图1)。
图1. 病例1-入院当天腹部右侧位X光
对患猫实施镇静处理后,顺利置入10F鼻饲管。随后,以6ml/kg/h的速率经鼻饲管持续泵注聚乙二醇4000溶液。在聚乙二醇4000溶液治疗启动8小时后,患猫开始自主排便。至治疗后19小时,通过影像学检查(图2)显示,结肠内大部分粪便已由患猫自主排出。基于此良好进展,遂拔除鼻饲管,安排患猫出院。
图2. 病例1-聚乙二醇治疗19小时后腹部右侧位X光片
病例二
本病例为一只3岁雄性英国短毛猫,体重3.9kg,因持续一月未排便前来就诊。该猫早在两年前即确诊为巨结肠,此后一直采用皇家优纤处方粮搭配乳果糖进行病情控制。然而,近半年来,主人察觉到治疗效果逐渐减退,遂自行将乳果糖口服剂量加倍,但收效甚微。近一个月,患猫几乎丧失自主排便能力。
理学检查显示,患猫精神萎靡,肛周存在少量粪便沾染痕迹,身体状况评分(BCS)为2/9,提示消瘦。腹部触诊时,可明显感知大量粪便积聚。
初步检查项目为腹部X光片。影像结果显示,结肠内大量粪便蓄积,整体密度增高,同时结肠呈现扩张状态。经测量,最大结肠直径与L5椎体长度的比值>1.62,此结果高度提示巨结肠(详见图3、图4)。
图3. 病例2-入院当天腹部右侧位X光
图4. 病例2-入院当天腹部腹背位X光
对患猫行全面评估后,实施镇静,顺利置入8F鼻饲管。以6ml/kg/h的速率经鼻饲管持续泵注聚乙二醇4000溶液。治疗启动15小时后,患猫开始自主排便。24小时后,经影像学检查(图5)可见,结肠内约半数粪便已自主排出。至40小时,再次影像学确认(图6),结肠内大部分粪便已排出。
鉴于患猫恢复良好,经评估符合出院标准,拔除鼻饲管,安排出院。
图5. 病例2-聚乙二醇治疗24小时后腹部右侧位X光片
图6. 病例2-聚乙二醇治疗40小时后腹部右侧位X光片
病例三
本次诊疗对象为一只4岁雄性英国短毛猫,体重2.7kg,主人主诉其在家中已超过一个月未排便。追溯病史,该猫于就诊前一年确诊为巨结肠,此后长期采用皇家优纤处方粮搭配乳果糖进行保守治疗,但病情控制效果始终未达预期。近两个月,患猫自主排便功能近乎完全丧失。
体格检查:患猫精神状态萎靡不振,肛周可见少量粪便附着,身体状况评分(BCS)仅为1/9,表明机体处于严重消瘦状态。腹部触诊时,可清晰感知结肠区域存在大量粪便积聚。
针对该病例,初步检查项目选定为腹部X光片。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结肠内呈现大量粪便潴留现象,整体密度显著增高,并且全结肠段均出现扩张。经精确测量,其最大结肠直径与L5椎体长度的比值大于1.62,依据影像学诊断标准,此结果高度提示该患猫患有巨结肠(具体影像表现详见图7、图8)。
图7. 病例3-入院当天腹部右侧位X光
图8. 病例3-入院当天腹部腹背位X光
对患猫进行全面评估后,实施适宜的镇静措施。待患猫处于理想镇静状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流程,精准置入8F鼻饲管。随后以6ml/kg/h的恒定速率,经鼻饲管持续泵注聚乙二醇4000溶液。
治疗启动24小时后,通过影像学检查(图9)可见,患猫自主排出近一半的粪便。至48小时,再次经影像学确认(图10),结肠内所有粪便已完全自主排空。鉴于患猫肠道功能恢复良好,符合出院标准,遂拆除鼻饲管,安排其出院。
图9. 病例3-聚乙二醇治疗24小时后腹部右侧位X光片
图10. 病例3-聚乙二醇治疗48小时后腹部右侧位X光片
讨论
聚乙二醇4000,作为一种高分子量水溶性聚合物,在人类医学体系中,作为渗透性泻药被广泛应用于便秘治疗领域。其作用机制源于独特的理化特性:既无法被肠道菌群所代谢,亦几乎不被肠道吸收,因而能够在肠腔内维持稳定的存在状态6。聚乙二醇4000分子凭借其特定的结构,可与约100个水分子通过氢键相结合,于肠腔内构建起高渗微环境6。这种高渗状态有效地抑制了肠管对腔内水分的重吸收过程,从而在便秘治疗中发挥出双重功效——既作为膨胀剂增加粪便体积,又作为软化剂改善粪便质地。
在人类慢性便秘的治疗方面,聚乙二醇4000作为口服泻药,已历经广泛且深入的科学研究。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其是成人与儿童慢性便秘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7- 13。这主要得益于其在缓解便秘症状方面展现出的显著疗效,同时,相较于其他同类药物,其副作用相对较少。多项系统的荟萃分析研究进一步明确指出,与乳果糖及其他多种口服泻药相比,聚乙二醇4000在便秘治疗中具有更高的有效性7, 13, 14。
在常规临床使用场景下,聚乙二醇4000所引发的副作用通常具有自限性特征,常见的症状包括腹胀、腹痛、恶心以及腹泻过度等。然而,值得临床工作者高度警惕的是,在将聚乙二醇4000用于结肠镜检查的肠道准备过程中,曾有一例致命性低钠血症的临床报道15。深入剖析该病例的发生机制,主要源于抗利尿激素的不适当分泌,同时合并了过量的水分摄入,最终导致了相关综合征的形成。不过,在长期针对慢性便秘患者进行低剂量聚乙二醇4000(PEG)治疗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尚未监测到低钠血症的发生。
在当代猫科临床治疗实践中,针对猫便秘症状的处理,借助鼻胃管持续输注聚乙二醇4000溶液以诱导药物排便的策略,已在相当程度上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掏粪手段。这一先进治疗方法在应对粪便大量潴留的猫只时,展现出卓越的有效性。即使是粪便蓄积极为严重的病例,通过以特定速率持续输注聚乙二醇4000溶液12至14小时,通常即可成功实现排便。
Dr. Anthony Carr开展的一项针对9只便秘猫的小型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从药物给予至出现显著排便现象的中位时间为8小时,时间范围波动于5至24小时之间。同时,给药的总剂量中位值为80ml/kg,具体剂量范围则在40 - 156ml/kg之间。
在实施该治疗方案的过程中,鼻胃管或鼻饲管的精准放置是整个治疗流程的关键起始步骤。鉴于猫科动物的生理敏感性以及操作过程可能引发的不适,在某些特定情况下,需对患猫进行适度的轻度镇静或局部麻醉处理,以确保操作过程能够顺利进行,同时最大程度地保障患猫的福利。完成置管操作后,为确保管道位置的准确性与适宜性,必须立即进行X光影像学检查,以便获取客观、准确的位置确认依据。
关于聚乙二醇4000溶液的输注操作,需严格遵循产品包装所附的详细说明进行精准的稀释调配。在完成所有准备工作后,借助已妥善安置且经影像学确认位置无误的鼻胃管,以6 - 10 ml/kg/h的稳定速率进行匀速输注。聚乙二醇4000溶液独特的理化性质决定了其在肠道内的作用机制,它不会干扰猫咪体内水分子的正常平衡与转运过程,从而在有效促进排便的同时,能够可靠地规避过度脱水或严重电解质紊乱等潜在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为整个治疗过程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结论
本文聚焦于三例常规治疗无效的猫便秘病例,深入探究猫咪便秘的病因、治疗策略及相关操作要点,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有待完善之处。
治疗策略上,尽管聚乙二醇 4000 溶液展现出显著优势,但对于长期使用该药物的潜在风险及可能产生的耐药性问题,尚未进行充分的前瞻性研究。在面对严重结肠功能衰竭或伴有严重并发症的猫咪时,现有的治疗手段仍显不足,缺乏多模式联合治疗的系统性优化方案。
在操作规范方面,鼻饲管放置和溶液输注虽强调了精准性和规范性,但在实际临床环境中,不同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经验差异可能对治疗效果产生较大影响,缺乏标准化的培训体系和操作质量控制指标。同时,对于置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细微并发症(如鼻黏膜损伤、食管穿孔风险等)及应对措施的研究尚不够深入。
此外,本研究样本量相对有限,在推广研究结论至更广泛的猫群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开展多中心合作研究,并结合先进的分子生物学和影像学技术,深化对猫便秘的认识,完善治疗策略和操作规范,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猫科动物健康事业。
参考文献
1. Washabau RJ, Holt D.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feline idiopathic megacolon. Vet. Clin. North Am. Small Anim. Pract. 1999;29:589-603.
2. Benjamin SE, Drobatz KJ. Ret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risk factors and treatment outcome predictors in cats presenting to the emergency room for constipation. J. Feline Med. Surg. 2020;22:153-160.
3. M Chandler. Focus on Nutrition: Dietary Manage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Compend Contin Educ Prac Vet 35(6): E1-E3, 2013
4. CG Byers, CS Leasure, NA Sanders. Feline Idiopathic megacolon, Compend Contin Educ Pract Vet 28(9): 658-665, 2006
5. Plumb’s Veterinary Drug Handbook. Ed. DC Plumb. 8th Edition, 2015
6. Schiller LR, Emmett M, Santa Ana CA, Fordtran JS. Osmotic effects of polyethylene glycol. Gastroenterology 1988; 94: 933–41.
7. Candy D, Belsey J. Macrogol (polyethylene glycol) laxatives in children with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and faecal impa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rch Dis Child 2009; 94: 156–60.
8. Rao SS, Go JT. Update on the management of constipation in the elderly: new treatment options. Clin Interv Aging 2010; 5: 163–71.
9. Di Palma JA, Cleveland MVB, McGowan J, Herrera JL. An open label study of chronic polyethylene glycol laxative use in chronic constipation.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06; 25: 703–8.
10. Dipalma JA, Cleveland MV, McGowan J, Herrera JL. A randomized, multicenter,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polyethylene glycol laxative for chronic treatment of chronic constipation. Am J Gastroenterol 2007; 102: 1436–41.
11. Candy DCA, Edwards D, Geraint M. Treatment of faecal impaction with polyethelene glycol plus electrolytes (PGE + E) followed by a double-blind comparison of PEG + E versus lactulose as maintenance therapy. J Pediatr Gastroetnerol Nutr 2006; 43: 65–70.
12. Ramkumar D, Rao SSC.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raditional medical therapies for chronic constipation: systemic review. Am J Gastroenterol 2005; 100: 936–71.
13. Belsey JD, Geraint M, Dixon T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 polyethylene glycol in adults with non-organic constipation. Int J Clin Pract 2010; 64: 944–55.
14. Lee-Robichaud H, Thomas K, Morgan J, Nelson RL. Lactulose versus polyethylene glycol for chronic constipation (review).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0; 7: 1–38.
Nagler J, Popper D, Turetz M. Severe hyponatremia and seizure following a polyethylene glycol-based bowel preparation for colonscopy. J Clin Gastroenterol 2006; 40: 558.
本文作者:李广威
赫普动物医院技术院长;国家执业兽医师;广东省小动物医学分会内科专科专家组成员;广东畜牧兽医学会会员,国际猫科医学会(ISFM)会员;国际兽医疼痛管理学会(IVAPM)会员。
威狼兽医学院讲师;幽兰医疗金牌讲师;万宠达金牌讲师;泽成兽医教育讲师;广州敏捷生物有限公司学术顾问;广州宠捷生物有限公司临床顾问。
专科特长
犬猫内科;犬猫重症医学;犬猫麻醉医学。
学术成果
自毕业至今一直致力于小动物内科临床诊疗工作,2016年注册知乎专栏先后参与撰写/翻译、校对300余篇专业文章(持续更新中) ,在东西部期刊等公共平台发表临床文章《一例犬葱中毒病例的诊疗分析》《一例猫尾腺增生的内科管理》;《一例犬子宫蓄脓病例的麻醉、监护和治疗病例报告》。
第二届、第三届信元杯猫科知识竞赛“最佳表现奖”“杰出猫科医生”等。
本文作者:李洁雯
中国执业兽医师
赫普动物医院主治医生
自毕业至今一直致力于小动物小动物临床 诊疗工作,曾荣获第三届信元杯猫科知识 竞赛“杰出猫科医生
本文作者:罗宁
毕业于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执业助理兽医师
赫普动物医院医生助理
兴趣方向:急重症病患住院护理、内科学
更多干货文章/直播/视频学习请进入宠医客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