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猫的人》剧照
他们遁入“猫门”。
撰文|石悦欣
编辑|曹颖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高速公路服务区,有一个肩上“长”猫的人。
左肩一只,右肩一只,脖子上还环着一只。这人的身旁是一辆红色大卡车,侧面贴着两行字——黄字“卡车猫王”,红字“跑遍神州都不怕”。
“卡车猫王”,人唤王叔,本名王天军,57岁,是一名卡车司机。他的3只猫都是捡来的。老大福宝,懂事敏感,从不和别的猫抢食,但也总被欺负;老二小白,温顺也张狂,敢和狗打架;老幺小狸,黏人,闲的时候,几乎“长”在王叔身上。王叔在卡车上做了一个3层猫窝,每层铺上垫子,每只猫独享一层。
一人,一车,3只猫,日夜赶路,四海为家。王叔卸货装货,饭对付吃,觉对付睡,日子苦些,但有猫相伴,他倒也乐呵。
一个水煎包1块钱,放了两天,王叔才舍得掏出来吃。但在猫的口粮上,他从不吝啬。
有人问,“是流浪猫啊”,王叔回,“现在不流浪啦,现在是宝贝啦”。流浪的人遇到流浪的猫,便都有家了。
B站纪录片《养猫的人》主创团队找到王叔,想拍摄他的故事,关于陪伴,关于救赎。原本像散文诗一样的温情故事,走向在2024年的一天发生急转弯,老大福宝突然离世,王叔垮了。
2024年12月,福宝和王叔的故事在B站上线。这是国内首部聚焦人猫关系的纪录片,其中还有许多主角:母亲西娅和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儿子小特、猫咪消防员、猫咪行为训练师……他们的故事都与猫有关,猫是他们生活中最鲜活的存在。
如今,养猫已不是小众专属。派读宠物行业大数据平台发布的《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显示,2024年宠物猫数量是7153万只,相较于2023年增长了2.5%。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养猫?猫之于人为何如此重要?到底是人养猫,还是猫养人?
《养猫的人》试图在人与猫的故事中,找到人与猫之间的联结,讲述他们和它们如何从陌生到熟悉,从疏离到信任,从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
孩子
纪录片立项时,主创团队一直在探讨,到底要拍什么。
拍猫?猫不像狗,能动性和功能性都比较弱,不能拍成“动物世界”。拍人?猫是人类的情感载体,那就拍养猫的人。
为了找到极致的故事,从2022年起,主创团队开始在全网搜索,选出几十个养猫的人,又经过几轮实地调研后,最终选中6个故事。其中一个就是王叔的故事。
《养猫的人》剧照
王叔是一名抖音博主,如今已有70万粉丝。人们印象中的卡车司机,行为粗鲁,他们用力挂挡,烟不离手,大口吃饭,身子探出车窗,用很重的口音,大声说话。王叔却相反,他从不抽烟,不喝茶,更不喝酒,说话眼睛一眯,语气轻。福宝去世时,王叔在医院抱着它,哭湿的纸巾掉在地上,他也没忘记捡起。
王叔几个月大时,母亲去世了,父亲常年不在家,他从小就被人欺负、看不起。上初二时,他开始跟父亲跑车。
跑车总是不顺,他被其他人拿捏,被暴力卸货,被拖延。王叔总是退让的一方,点头哈腰,说几句好话,买几瓶水,给点小费,请顿夜宵。新冠疫情期间,生意很糟,他的“卡嫂(卡车司机的伴侣)”觉得苦,回老家了。从此,没人下去帮忙看车指挥,车里也没人再跟他说话。
他觉得自己和流浪的猫狗一样,命运不好,能混到今天这一步,也算满足。
捡到福宝后,王叔再也没睡过旅馆,24小时和猫待在一起。他把福宝当成孩子,福宝把他当成大猫。“与其说他救了流浪猫,不如说,猫救了他。”分集导演刘倩瑜说。
刘倩瑜也有3只猫,都是她的孩子。一只性格像“男孩子”,一只胆小,一只有心眼。
猫黏人,也不黏人。她生病时,猫跳到床上,卧在她身边。她病好了,猫就忙自己的事。她心情差,盖着毯子,窝在沙发上,猫会反常地钻到毯子里,咬她睡衣上的小胡萝卜。刘倩瑜说,猫能嗅到人的味道,“它们可以共情人类的情绪,很细腻”。
所以,这部纪录片曾闪现过另一个名字——《养人的猫》。
纪录片的镜头多次捕捉到王叔的眼神。他低头看猫时,眼睛笑成一条缝,眼角细纹加深,满眼的爱意,都溢在猫身上。一抬眼,目光迅速黯淡、疏离。他的面前,是方向盘、挡风玻璃和没有尽头的高速公路。
福宝去世时,王叔绷不住了。他抱着福宝软塌塌的身体,走向郊区公园旁的一片草地,附近有一个垃圾桶,是他捡到福宝的地方。他用手一点点挖出一个坑,轻轻地把福宝放进去,盖上自己的衣服,泪流不止,“记住我的气味,来世做我的女儿,不要再投胎做猫了”。
2024年春节,王叔回家过年。他有2个儿子、1个女儿、4个孙子、2个外孙。他带孙子去买烟花,说话的语气和对小猫一样。家人都在,但福宝不在,半夜王叔会哭醒,一个人回到卡车上,闷着想福宝。福宝之于他,是亲人,也是家人。
《养猫的人》剧照
后来,粉丝帮助王叔,救助了一只小猫。它跟福宝长得一样,王叔为其取名,福妹。有了福妹,王叔精神了许多,接着开车上路。
一年后的夏天,王叔带着福妹,回到那片草地。草长高了,长出紫色小花,起风了,小花轻轻晃。看着晃动的小花,王叔轻声问:“福宝,是你吗?”
朋友
“招兵买马”时,团队需要一位把控全局的总导演,在纪录片《废物故事》导演郑仪飞的推荐下,制片人解蕾和朱咪联系到了陆庆屹——纪录片《四个春天》的导演。
陆庆屹
陆庆屹喜静,喜孤独,几乎不主动约人,有人叫他,他便出去。见面当天,陆庆屹骑了20分钟自行车,一头汗,出现在解蕾的公司。
一聊到猫,陆庆屹打开了话匣子。当天下午,两位制片人偶尔发问,倾听为主,听陆庆屹缓缓地从儿时回忆讲起,有猫的,没猫的。陆庆屹说着说着,想起难过的事,眼泪啪嗒地掉。4个小时后,他心里压着的劲儿松了,人舒展了。
陆庆屹打小就喜欢猫。农村总闹耗子,养猫,就是为了抓耗子。陆庆屹老家的天井围墙很高,猫不怕,在高处悠悠地走两步,张望一下,继续悠悠地走。儿时的陆庆屹仰头瞄到这番景象,心想“大侠!”他瞄着猫抓耗子——蹲守、奇袭、出击、一招制敌,心想“大侠大侠!”不过,“大侠”也会让他哭笑不得,每天早上一开门,门口都是耗子的尸体。后来他才知道,分享猎物,是猫在说“爱你”。
小时候,没有同龄人跟自己玩,陆庆屹被排挤、欺负。每天最开心的时光,是放学冲回家,在自家的木材加工厂跟猫一起钻狗洞,把猫铺在膝盖上,给猫抓跳蚤。猫就是他的朋友。
散养猫意味着不太平。陆庆屹读小学时,养过4只猫,有的走丢了,有的误吃老鼠药中毒死了,他哭了一上午,哭累了,便不去上学。
父母知道他喜欢动物,买了一本挂历,12页,每页上都画着猫,陆庆屹高兴得跟每只猫合影。
后来,陆庆屹到了北京,喜欢半夜骑车瞎逛。一天晚上,逛到中关村,他看到一团蜷缩的白色,凑近一看,是一只小奶猫。他捧起小猫,揣在兜里,带回哥哥的宿舍。宿舍不让养猫,哥哥给他找了领养人,一对老两口。三四年后,领养人生病,陆庆屹把猫接了回来。宿舍小,他看猫,猫蹲在阳台看窗外。猫很忧郁,人也替猫忧郁。
陆庆屹搬出哥哥的宿舍,租了房子。猫找了公猫,生了6只小猫,最多的时候,陆庆屹有8只猫。
那段日子,陆庆屹在一家文化公司上班,白天跟书打交道,平平淡淡。乐子都在晚上,他一进家门,就看见吊顶上围着一圈猫,盯着他,直勾勾地。他喜欢看体育频道,看打乒乓球。乒乓球一来一回,一排猫蹲在电视机前,脑袋也跟着乒乓球一来一回。
猫把沙发挠烂了,房东让陆庆屹赔偿2000元,这是陆庆屹一个月的工资。“那个时候特别幸福,光是看着它们,一晚上悠悠地就过去了。”陆庆屹说。
照顾猫,让他觉得自己被需要。在自己迷茫时,找不到工作时,“感觉活着还是有点价值的”,陆庆屹说。“这种安抚不是直接的反馈,而是因为有猫在,就感觉活着有点意思。”
制片人解蕾也养猫,对她来说,猫不仅仅是亲密的朋友,更是一面镜 子。
她有两只猫,其中一只叫薄荷,不喜欢被抱,她强行抱起薄荷时,它会挣扎,脚一蹬跑开。“但它每次都会用尾巴蹭蹭我,好像在表示‘我还是爱你的’。”
这面镜子,让解蕾思考,在亲密关系中,或许自己也可以换一种方式,用对方喜欢的方式,与对方交往、相处。
“这是薄荷教给我的,不是所有的期待都会实现,要学会尊重。”解蕾 说。
联结
想要拍这样一部纪录片的理由很简单,大家都养猫。
主创团队中大部分人养猫。“养猫的人都很真诚,如果发现彼此养猫,距离一下就拉得更近了。”解蕾说。
每天拍摄完,分集导演都会给总导演陆庆屹打电话。互相帮助是基本操作,一队有事,另一队帮忙,谁能顶就谁上。一队遇到问题,大家都来开会,一开就是一天,从早到晚。有时,大家会带上自家的猫,猫在一旁溜达,人在另一旁工作。
纪录片拍完后,团队中一名录音师甚至养起了猫。有网友评论:“遁入一天‘猫门’。”
猫让人相识,也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更紧密。
主创团队刚开始接触王叔时,王叔心墙重。如何获得王叔的信任,是主创团队要解决的难题。
《养猫的人》剧照
调研时,刘倩瑜和王叔通电话,王叔警惕:“问这么多是想干什么?”但王叔也很聪明,充满善意,知道镜头想要什么,比如他会喊一声,让猫上来或者下去。“他很善意地配合,以为大家喜欢看这些内容,但纪录片实际上要破除刻意为之的部分。”陆庆屹 说。
刘倩瑜初见王叔时,发现他眼睑长了一颗“麦粒肿”,跑去给他买药,远程带他看中医。拍摄时,夏天烈日暴晒,刘倩瑜站在卡车踏板上,手扒着车窗采访王叔,站得腿都打战了,为了不打断王叔和拍摄,她撑了40分钟,下来后浑身发抖。
一次,王叔递给刘倩瑜一个包子。刘倩瑜咬下第一口,馊了,她闷头啃完,一下午都在拉肚子。她不忍说出口,怕王叔愧疚、窘迫,也怕辜负王叔的善意。一年里,刘倩瑜和团队共拍摄6次,一路上,王叔去哪儿,他们去哪儿。他们跨过6个省,一起在服务区从2023年跨到2024年。“我们4个人轮流开车,都开不过王叔。逐渐地,我们就像跟着王叔的一群开车的小猫,他开始相信我们。”刘倩瑜说。
“她非常坚韧,我当时特别感动。”陆庆屹提到刘倩瑜时,这样评价。这份被陆庆屹认为是坚韧的东西,贯穿全片,它让王叔信任,让故事成片。
陆庆屹也多次被王叔打动,他说,王叔要强、善良、足够体面。和主创团队第一次吃饭时,王叔主动起身就要去结账。
即便王叔几十年都在路上,但他仍然想去云南,想去香格里拉。“我当时听到他这么说很惊讶,他一直在路上,这对于一个卡车司机来说早就烦了,但他眼睛看到的东西不够,他还有更广阔的愿望。”陆庆屹说。
相识,信任,结缘,故事从人与猫之间延续到人与人之间。
在纪录片第三集中,小特是一名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妈妈西娅是一名幼教,也是兼职歌手。家里养着4只猫,西娅带着小特做手工、做猫饭。拍摄他们和猫的故事时,解蕾原本以为,猫疗愈的是小特,结果发现,更多疗愈的是西娅。
《养猫的人》剧照
照顾小特,西娅常常陷入崩溃,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神经都紧绷着。她在镜头前暴哭、偷哭,她不得已把小特送回老家。她不是一个传统观念里的“好母亲”,也因此不被父母理解。但解蕾理解她,“她保有自我,这对于小朋友来说,是更坚定长久的力量和保护”。
纪录片剪辑完成后,西娅给解蕾发来信息,“没有你们,我的父母不会理解我”“如果不是这一年来的种种,我可能会花更多时间去抗争和疗愈自己”。西娅给解蕾画了一幅画,画的是解蕾和她的两只猫。这幅画被解蕾当成头像,直到现在。
王叔现在还经常跟刘倩瑜联系,把她当成女儿,给她寄过猫粮、猫零食。重新出发的王叔,现在有8只猫,日子依旧,但不那么孤独了。
小猫缝缝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