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就不会错过,更多精彩内容啦~
早上7点57分,老李像往常一样,踩点儿走进央企办公大楼。他娴熟地刷卡、按电梯、找位置,一气呵成的动作行云流水,仿佛被设定好的程序。
办公室里,"叮"的一声,陆续响起微信和钉钉的消息提示。老李瞥了一眼,又是一封措辞严厉的"请马上回复",嘴角露出一丝苦笑。
"以前看到这种紧急通知,心都能跳到嗓子眼。现在?习惯了呗。"老李摊摊手,眼神里透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沧桑。
表面上,这是一个"佛系"中年人的早晨。但谁又能看到,在这副"麻木"外表下,藏着多少无奈与挣扎?
说起央企的中年人,外人总爱说:"这不挺好的吗?铁饭碗、双休、五险一金、年终奖,还想怎样?"
可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懂:所谓的"岁月静好",不过是被迫"静好"罢了。
【困境篇】
先说说"明升暗降"这道难题。45岁的张总监最近被"提拔"去了新部门,头衔是"高级专家"。表面上级别没变,实则远离核心业务,沦为"花瓶"。这种"转岗式提拔"在央企屡见不鲜, 既要面子,又要给年轻人让位,这是组织的"潜规则" 。
再谈谈"温室效应"带来的后遗症。体制内工作十几年,一亩三分地耕种得再熟练,出了这个圈子就不好使了。"我们这些人啊,就像温室里的花,经不起外面的风雨。"
最要命的是三座大山:房贷、育儿、养老。月薪2万在北上广连塞牙缝都不够,孩子课外班一个月大几千,父母养老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攒钱?那是十年前的事了,现在能不负债就不错了。
【思考篇】
央企的中年人真的是"自甘堕落"吗?
答案显然不是。这背后是整个时代的缩影,是体制与个人的双重困局。
体制层面,央企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阵痛。一边是"做强做优做大"的政策压力,一边是市场化改革的生存考验。新官上任三把火、老人让位新人上,这种大换血的过程中,中年人往往成了最尴尬的夹心层。
就拿绩效考核来说,现在是赤裸裸的"末位淘汰"。小王上周就在工作群里感慨:"KPI指标一年比一年难完成,跟不上节奏就等着走人吧。"
个人选择上,说白了就是"性价比"的权衡。跳出去拼搏?且不说能力短板,光是家庭压力就足以让人望而却步。
更重要的是大环境因素。经济下行期,各行各业都在收缩。多少企业在裁员、降薪,人到中年,谁还敢说自己是香饽饽?
【破局篇】
那么,央企的中年人就真的只能认命吗?也未必。
与其在"麻木"的外表下煎熬,不如主动寻找破局之道。不少清醒的中年人已经开始行动:
首先是能力升级。小陈就是个好例子,他白天处理常规工作,晚上自学数字化转型知识。"现在不学新东西,等真被淘汰了再学就晚了。"
其次是心态调整。老刘最近在部门会议上说了句大实话:"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把注意力放在能掌控的事情上。该配合配合,该创新创新,既不当老油条,也不做钉子户。"
再看看副业探索。有人做投资理财,有人研究自媒体,还有人考了执业资格证。不求立马转型,但求给自己多条后路。这不,法务部的王姐靠着周末接点法律咨询,一个月就能多赚小几千。
【结语】
所以,央企的中年人真的麻木了吗?恐怕不尽然。他们只是比旁人更早看清了职场的本质,更懂得在波澜不惊中寻找出路。
与其感慨岁月无情,不如在时代的浪潮中,做个清醒的中年人。毕竟,生活从来都是逼着你逆风飞翔,才能翻出最美的浪花。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