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就不会错过,更多精彩内容啦~
最近和一位国企朋友聊天,她吐槽说:“我们领导就喜欢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折腾人,尤其是写稿子,改来改去,十几版改稿的例子已经数不过来了。偏偏那些真正的大事,他一句‘流程走完就好’,基本不过问。真是搞不懂。”
这个现象,不少国企、央企的职场人应该都不陌生:小事上锱铢必较,大事上云淡风轻。为什么会这样?领导们到底图啥?
1. 小事成了“试金石”:看谁能扛得住折腾
在央国企,绩效往往难以量化。你写的报告、做的方案,往往不能用数字衡量成败,尤其在一堆风格差不多的稿子面前,领导很难判断谁写得更好。
怎么办?那就来比耐心,比抗压能力!
比如:
谁能改到最后一刻还不抱怨?
改十遍二十遍,你一句怨言没有,说明你“听话,能干,还耐操”。谁能从细节中揣摩领导心思?
一个词、一个标点的调整背后,领导其实在测试你“理解他要求的能力”。你改得好,说明你对上级意图领会得深刻。
在这种逻辑下,小事变成了“试金石”,员工的“态度”比结果更重要。领导就是通过反复折腾,看谁的“底线”更高,谁是那个“能扛事儿的人”。
2. 筛“忠诚度”:小事里藏着“大立场”
在央国企,“人际站队”远比工作能力重要。
领导们在小事上折腾,不仅是为了看谁耐折腾,更是为了观察谁对自己最忠诚。
比如:
你会不会提出不同意见?
有些岗位需要的是听话的执行者,改稿时你一丝不苟、照单全收,说明你适合留在“听命行事”的位置。反之,如果你常常对修改提意见,领导会觉得你可能更适合“创新岗位”——当然,也可能因此被贴上“难搞”的标签。你会不会替领导分忧?
有些领导爱出“难题”,其实是在试探:你能不能主动揣摩他的意图、帮他化解难题?那些“举一反三”的下属,往往会被提拔。
简单来说,小事是领导观察下属立场的放大镜。你表现出的忠诚、细致、甚至“任劳任怨”的态度,都可能决定你的未来发展空间。
3. 维护“权威感”:小事上“刷存在”,是领导的“安全感来源”
不得不承认,有些领导确实能力不强,他们在大事上往往缺乏信心。于是,他们在小事上反复强调自己的意见,用细节上的较真,来维持对下属的控制感和权威感。
常见的表现包括:
改稿子:无关痛痒的内容也要来回调整,最终看上去“领导的意见”无处不在; 流程审批:明明是小事,流程却绕了一圈又一圈,领导就是想证明“没有我的点头,事情做不成”。
这种做法虽然效率低,但在央国企这种讲究“权威至上”的环境里,有时反而很奏效。领导通过这种方式,强化了自己的存在感,间接提高了在下属中的“话语权”。
4. 中层领导的“生存焦虑”:没有“嫡系”,哪来的安全感?
央国企的职场生态复杂,各层级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业务上的汇报,更是“派系斗争”的战场。没有“自己人”,中层领导的地位就岌岌可危。
在这种情况下,小事折腾成了筛选“嫡系”的工具”:
无理要求,看谁执行彻底
比如要求周末赶个无关紧要的材料,真正执行得彻底的,往往就是“忠诚者”。看反应,挑出“唱反调”的人
如果有人当众提出异议,领导很快就能判断:这人“靠不住”,往后在一些重要场合,可以“安排得远点儿”。
通过小事的反复折腾,领导能筛出一批值得信任的人,从而维护自己的权力基础。
5. 小事折腾,实际是一种“职场霸凌”
不管是出于“试探”、还是“权威”的需要,在小事上反复折腾下属,归根到底,是一种典型的职场霸凌。
尤其在央国企这样讲究“服从文化”的环境里,这种霸凌手段往往被包装成“细致负责”,但实际上:
浪费员工时间和精力,让人疲于奔命; 恶化职场生态,下属不敢说真话、搞得人人自危; 降低团队效率,大事不管,小事纠结,影响整体发展。
结语:遇到“折腾型领导”,如何自保?
说到底,领导折腾小事,大多是为筛人、立威、刷存在感。
如果你正好碰上这样的领导,不妨记住以下几点:
不要太快暴露自己的情绪底线
初入职场时,尽量稳住,多观察。太快表达不满或吐槽,容易被打上“抗压能力差”的标签。分清领导的真实意图
是真心要改,还是单纯折腾?前者尽量细致完成,后者则可以权衡下“不卑不亢”的反应方式。明确自己的职场目标
如果你的目标是稳步发展,尽量适应规则;如果你的目标是另寻出路,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避免被小事拖累。
最后,愿大家都能遇到一个专注大事、少折腾小事的好领导,也愿我们能在折腾中,学会如何保护自己、成就自己。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