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课堂|提升生命的韧性

文摘   2024-09-25 11:38   甘肃  

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

就需要一种自我效能感和心理韧性

努力应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挫折和不公

——艾尔伯特·班杜拉


亲子课堂

提升生命的韧性

本期想与大家分享关于生命韧性的一些思考。

首先,生命的韧性是指在逆境中能够坚持不懈、奋力抗争,并在重压之下克服困难的能力。进一步讲,它是和环境不可分的一种能力或状态。我们可以把生命韧性理解为一种适应生存、适应环境的行为储备。这种储备总的特征是借助已有,开发未有;借助已能,开发不能。“未有”开发地越多,“不能”开发地越多,那么,生命的韧性就越充分、强大。

所以,生命的韧性,它是一个有待表现、正在表现和已经表现的能力和状态,是借助于生命本身的行为去表现的力量。


 NEWS

生命的韧性

积极心理学的视角

在积极心理学的视域下,“生命的韧性”这一命题正好能启发我们积极发展个人的积极品质,比如自尊、自我效能、责任感、自律、批判思维、热情、乐观、高智商、问题解决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等。除这些个人资源外,研究者们还归纳出与韧性有关的外部环境资源。例如,在家庭方面有温暖的家庭氛围、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对孩子提供关爱和支持等;在社会关系方面包括亲密的同伴友谊、成人导师式的指导、良好的角色榜样、和谐的社会环境等

这些保护性因素对于维持韧性至关重要,韧性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个体的保护性因素与高危情境(如战争、灾难、疾病、生活挫折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命的韧性



生命有足够的韧性完成其自身潜能实现;生命也有足够的韧性使得我们反思、发现并完善和修补我们作为环境的不足一面。

我们需要的是,在实际的互动中,去体验它们,去探索它们,去成就它们和我们自己。韧性研究的终极目的是探索个人生存和成长的力量源泉,使逆境对个体的消极影响最小化,使个体的适应和成长最大化。相应地,通过帮助人们减少危险和提高韧性这两种模式,都能达到发展优势潜能、预防行为障碍的目的。




 NEWS

名家有话说



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指出心理韧性的力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是心理的复原力,也就是在逆境、失败和压力中迅速恢复的能力;第二层是抗逆力,也被称为耐磨力或者意志力,成语“自强不息”就代表着这种生生不息的顽强精神;第三层代表着一种更高的境界,叫做创伤后的成长,它是在经历逆境挑战后产生的积极心理变化和心理功能的提升。


同是苦难,有人慨叹“苦海无边,度日如年”;有人举杯邀明月,“今朝有酒今朝醉”;有人则生出忍耐来,更加成熟老练,活在信心里,在“穿林打叶”中吟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的诗意倡导。 

提升生命的韧性,让我们从转换看待万事万物的角度和心境开始,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开始。


参考文献:于肖楠,张建新. (2005). 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 , 13(5), 658-665.

注:以上图片皆来自小红书

END


文字 | 付天

排版 | 黄佳睿

责任编辑 | 陶金波、谭睿蕊

审核 | 李雄鹰、尹娜



兰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发布中心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