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图 |「白墙下的花园」
虞山下尚湖泓阔,相传殷末姜尚避纣王暴政,便是隐居于虞山,因他时常垂钓于湖畔,所以这个湖被冠以姜尚之名,称作“尚湖”。
尚湖长十五里,广九里,舟楫往来,沙鸥翔集,芙蕖冉冉,芦荻潇潇,虽不施笔墨,亦不失为一幅意境淡远的画卷。
成化十一年(1475)的秋天,沈周出行途中,坐船经过尚湖,湖水澄湛,青山隐隐,不由得击节吟唱:
日午放船湖上头,虞山随船走不休。
高云仰见出翠壁,飞影下接沧波流。
青林人家隐山麓,鸡鸣犬吠闻中洲。
鸬鹚群栖竹叶暗,蜻蜓特立荷花秋。
莲歌渔唱尚互答,落景在树犹堪游。
山下几户人家,遮映于林木之中,鸡鸣犬吠之声远远传来,一派恬和宁静。鸬鹚成群栖息于竹梢头,尚湖的荷叶尚未枯朽,蜻蜓立在荷花上面,风中仍有清香,掺着水汽,幽幽传来。
沈周坐在船上,意兴翛然。湖水击打着船舷,船行过处,拖出一幅觳纹,视线掠过湖面与岸边三三两两的村居,看见虞山一痕,绵亘葱翠,略施浅绛,那是江南的初秋,风还不十分凛冽,吹过时只在树梢留下淡淡秋色。
虞山横卧于常熟西北,古称乌目山、海虞山,又因其形似卧牛,民间俗称“卧牛山”,其东南麓绵亘入城,故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说。
“虞山我邻境,欲往路非遥”,沈周住的地方,离虞山不算太远。成化十四年(1478)春,沈周与吴宽乘舟往游虞山,后来沈周将此景还原于画中,画面采用的便是一水两岸式构图,平湖浩渺,一只小舟飘荡于水上,舟中人二三粒而已。近景是垂柳坡岸,远处层峦叠嶂,虞山连绵。
这一痕虞山,浮在湖畔,落于沈周眼中,也刻入他的心里。
沈周世居相城,却对虞山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
成化七年(1471),沈周四十五岁,感叹流光相逼,自己已是两鬓半苍苍。这一年,他游杭归来,开始修葺有竹居,买来竹子种在墙边,在竹子长成之后,时时对竹把盏,疏阴度微凉。
有竹居在沈氏旧宅西面,相距不过一里,门前有河水流过,幽曲萦回,环境极幽僻虚静。沈周住在这里,在屋檐下晒背,树荫下曲肱而眠,留题庭前竹,燃香看篆烟,花月良辰与友人宴饮雅集,偶尔乘舟泛游,足迹遍及吴中诸山,生活简朴,日子过得安定而悠闲。
有竹居地静林疏,透过屋舍北窗,便可看见常熟虞山。
沈周读书作画于其间,偶尔出神,与虞山遥遥相望,吟哦着“北窗最爱虞山色,也似香炉生紫烟”,倦乏亦随之消解。
沈周的有竹居只是平常宅居,庭院极清朴,不过栽种竹木,略建几间屋舍草亭,如此而已,院中没有泓阔的清池,门前却有晴川萦回;没有奇伟的叠山,窗外却有不费丹青的虞山。
最具天然雅意的造景,是无需费心营构,已在有意无意之间,将自然的山水移之于庭户。有竹居地处郊野,山明水秀,有得天独厚之利,可以“堂开淑气侵人”,亦可“门引春流到泽”,更可以借景虞山,平添一段清趣。
计成《园冶》称“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沈周有竹居尽得此句之妙。借景虞山,山随晨昏四季变换景色,春云乱,夏雨急,秋时月,冬日雪,隔窗看山,气韵生动,冲淡虚静,俨然一幅卧游图卷。
卧游虞山,四时皆宜,尤其宜于深秋,待北风吹起,徐徐拂乱清川涟漪的时候,残暑消散,天气转凉,山上木叶变色,红、橙、黄、绿,斑驳参错,满眼绚烂,这时的北窗虞山色,高远寥廓,明净如妆。而每当雨后,山间水汽漫漶,烟云缭绕,飘飘渺渺,俨然香炉生紫烟,这种境界,空静无纤尘,似非人间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