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年间,江宁织造隋赫德在小仓山北建了一座园子,时称“隋园”,乃以隋赫德姓称之。
隋公在这里砌起围墙,构筑厅堂,栽植花木,尤以桂树为多,广布千畦,每至中秋前后,桂花盛开,郁郁霏霏,香气弥满山谷。
其时隋园盛极一时,都人士女掎裳连袂,往游者甚众。
后隋赫德因贪污而被抄家下狱,隋园随之荒废,昔日的“翕然盛一时”,转眼间化作断壁颓垣蔓草荒烟。
乾隆十三年(1748),时任江宁知县的袁枚过访小仓山,其时“园倾且颓弛”,堂皇构筑沦为酒肆,喧扰纷杂,终至“禽鸟厌之,不肯妪伏,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触目俱是荒凉景象,心中不由得恻然而悲。
适值隋家后人售其地,袁枚遂以三百两银子买下,就势取景,重加修建,园子建成,是为“随园”,与隋赫德“隋园”同音而不同义。
小仓山为清凉山余脉,分两岭蜿蜒而下,中间低洼,有清池水田,俗称“干河沿”。其地翠微苍苍,岚光绕郭,松竹连云,深静幽杳。
登小仓山,凭眺西南东北诸景,莫愁湖、雨花台、冶城、孝陵、鸡鸣寺、钟山,凡金陵之胜,莫不隆然上浮,尽收目底。
故袁枚登小仓山而悠悠长叹:“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随园建于小仓山上,地理位置优越,屏山献青、湖波潋滟俱为可借之景,遥借湖山,秀色堪餐,在造景上有得天独厚之利。
园林营造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而随园“虽由人作,幽趣天成”,显然更胜一筹。
园地选址中有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傍宅地、郊野地、江湖地,尤以山林地为佳。明代造园家计成《园冶》总结道:“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可谓“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
小仓山属山林地,袁枚因山结构,充分利用山林地的优势,随其高下筑江楼与溪亭,在狭窄的涧道上架小桥,水流激湍的地方置木舟,地势隆起处掇山置石,林木葱郁而平旷处建屋舍,因地制宜,就势取景,处处皆随其所宜,故名曰“随园”。
随园整体布局疏密有致,高下错落,得“奥如环如”之妙。
其北麓以建筑为主,有因树为屋、诗世界、夏凉冬燠所、上南楼、小仓山房、书仓等。
小仓山房东面轩馆俱装彩色玻璃,水晶域、蔚蓝天、绿晓阁与绿净轩、谦山红雪,分别设白、蓝、绿、紫诸色玻璃,琉璃世界则饰以五色玻璃,每当日光返照在上面,晶莹澄湛,五色斑斓,使人如入“琉璃世界”。
山南地势低洼,环水为池,池水清且涟猗,静深涵碧。池畔筑堤,杂植桃柳。临水建水西亭与鸳鸯亭,可游可憩。夏月坐鸳鸯亭中赏荷,藕花无数,点缀于田田荷叶中,娇娆如妆,香风徐来,沁人心脾。
过吊桥往南,地势坦平,疏林旷野,置水田,列菜畦,保留着清朴的山家风味。在我国著名建筑学家童寯先生根据资料复原的《随园平面图》上,可见其间建筑寥寥,不过略点缀二亭一阁一草堂,如此而已。
建筑疏密有致,植物则蓊蔚深秀,沿溪傍垅,随地势之高低,栽种古柏、银杏、梧桐、柳树、翠竹、桂楸、梅花、朱樱、西府海棠、玉兰、桃花、海榴、芙蓉、紫藤之属,香风淑气,弥满山谷。
袁枚住在园中,尽日得享林泉之乐,赞曰“园悦目者也,亦藏身者也”,又称“人寿百年,悦吾目不离乎四时者是,藏吾身不离乎行坐者是”。
在《随园四记》中,袁枚称随园行坐畅适,四时皆宜。万竹摇空,清流洄洑,则宜于夏;琉璃嵌窗,观雪无风,则宜于冬;梅花香雪,疏影横斜,则宜于春;玉蟾清冷,桂花香动,则宜于秋。而长廊相续,曲折回环,则宜于风雨,纵然风雨交横,亦可自在游园,全无狼狈之态。
随园数者皆宜,令人悦目,乐得行坐藏身,这也正是袁枚以“一官易此园”之故。
“中国人的骨子里,从来一面是钟鼎,一面向山林,两难割舍。”(虞夏《借林泉做风月主》)然而仕途失意,转而耽乐林泉者大有人在,好比北宋苏舜钦因罪废官,一面构亭筑园,一面觞而浩歌;好比明代王献臣官场沉浮老退林下,居拙政园,“筑室种树,灌园鬻蔬”。
如袁枚这般,为了日日住在园林里,从而执意乞病,以一官易一园者实不多见。
随园落成之后,袁枚站在小仓山间,望着园中诸景慨叹:“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一月只来一次,当然比不上日日长住此园,二者不可兼得,袁枚做了一个决定——舍官而取园。
在袁枚看来,这并非是多么艰难的抉择,“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其性情上洒落不羁,得失淡然,世人所看重的利禄功名于袁枚而言,不过过眼云烟,所以仕与不仕,居园之久与不久,都“随之而已”。
乾隆十三年冬(1748),袁枚辞去江宁令,有《解组归随园》诗曰:“满园都有山,满山都有书。一一位置定,先生赋归欤。儿童送我行,香烟满路隅。我乃顾之笑:浮名亦空虚。只喜无愧怍,进退颇宽如。仰视天地间,飞鸟亦徐徐。”浮名浮利,都是虚空,“喜无愧怍,进退宽如”,便是袁枚的人生信条。
翌年,袁枚率弟袁香亭、甥陆湄君入住随园。这一年,袁枚三十四岁。三月园中草长莺飞,袁枚作《随园记》,谓“余竟一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
一座园林的营造装修维护,必然要投入大量资金,袁枚在随园住了三年,积蓄用完,所投资的盐业及购置的田产收益不足以维持收支平衡,经济上已是入不敷出。
恰逢朝廷下诏,将袁枚派到陕西做地方官,乾隆十七年(1752),袁枚捧檄入陕,再度出仕,但这次任职的时间不长,到年底,因父亲病故,袁枚丁忧归随园,以后便绝意仕宦,不再入朝为官。
仕与不仕,正是袁枚一惯主张的“随之而已”,一切顺其自然,进退宽如。
自陕归来,随园因疏于管理,而多了几分破败。袁枚在《随园后记》中写道:“所植花皆萎,瓦斜堕梅,灰脱于梁……”由是,开始对随园进行改造,重加修葺,栽花种竹,至园子花木荟萃,乃咏之以歌曰:“前年离园,人劳园荒。今年来园,花密人康。我不离园,离之者官。而今改过,永矢勿谖!”
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三十三年(1768),袁枚又再度三度改造随园,“弃其南,留云烟居”,戏仿西湖,“为堤为井,为里、外湖,为花港,为六桥,为南、北峰”,一改三造,所费无算,而随园经营之巧景物之盛,堪称金陵园林之冠。
其间袁枚不断进行投资,购置田产,再将田地山池租出去,一面自给自足,一面坐收地租,又给人润笔立传题跋作序写墓志铭,招收女弟子开办学堂,出版《随园》系列书籍,解决资金问题,打造个人IP,在袁枚的经营下,随园声名日著。
清代学者桐城姚鼐对随园赞曰,“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棂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四方名士时来造访,投诗唱和,雅集闲乐,留下一段段佳话。
袁枚一生,活得洒脱恣意,随山造园,进退宽如,六七十岁时,仍然好游好友,结交天下名士,游天台、雁荡、黄山、岭南、武夷山,随兴而往,随心而栖,“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
袁枚在随园住了近半个世纪,嘉庆二年(1798),袁枚八十二岁,患痢疾,十一月十七日病故。
临终前,袁枚尚有一愿,“期得随园再保三十年”,在袁家后人的维护下,随园“五十余载,景物如新”,惜毁于太平天国时期,金陵名园,遂不复存矣。
主要参考资料:
袁枚《随园记》
袁枚《随园四记》
计成《园冶》
童寯《江南园林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