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无边

文化   2024-10-30 20:16   江苏  
作者 |「秦淮桑」
摄影 |「秦淮桑」


“渺渺啼鸦了。亘鱼天,寒生峭屿,五湖秋晓。竹几一灯人做梦,嘶马谁行古道。起搔首、窥星多少。月有微黄篱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秋太淡,添红枣。”

这是南宋词人蒋捷《贺新郎·秋晓》词的上阙,秋未到深处,秋色自然也还没有染霜如醉,木杪秋光淡淡,太淡了,要再添几树红枣的红,才觉得秋是秋了。

枣树姿态平平,若得苔藓封身便有古意。山家宅居旁栽种一株,不待霜打,已是朱实累累,琳琅如美玉,红枣落在屋瓦上面,丁零当啷,像是落了一场急雨。

偶过树下,俯拾掉落的枣实,吹吹灰尘,一口吃掉,齿颊间留有一股清甜,一直甜到心上。

夏首时节,蒋捷说:“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及至秋晓,他又说:“秋太淡,添红枣。”满眼的红红绿绿之间,已将春写到夏木阴阴,将夏写到秋凉寂寥,到底是流光容易把人抛。

山岳因为海拔高,气温比平地相对低一些,秋天来得更早,落叶树先一步着色,在别处仍然满眼葱郁的时候,山林已是红树间疏黄。

红树间疏黄,呈现出来的色彩与层次,疏野迷人。素商时序,落叶惊秋,晚蝉声早已消失不见,草间虫鸣,亦已寥寥。

风徐徐吹过来的时候,带了一丝丝冷冽的凉意。走在淙淙的清溪边,草叶低垂,红蓼花蘸水而开,姿影秀逸,零露瀼瀼,打湿裤脚。

回头看,山林亘古寂静,依然红树间疏黄,是设色淡雅的一幅清秋小景。

雨余烟岚霭霭,浮荡山间,风吹不散。

传为宋徽宗赵佶所作的《溪山秋色图》,描绘的便是溪山秋日雨后之景。

宗白华《中国美学十八讲》谈到中国画,说“竖立方形的直幅里,令人抬头先见远山,然后由远至近,逐渐返于画家或观者所流连盘桓的水边林下”。《溪山秋色图》便是这样的构图,远山叠嶂,云烟缭绕,深远之致不言自出。山麓烟树高下参错,疏密有致,细看方觉繁茂的林木中间杂着几株落叶树,以藤黄和赭石为色,表现淡淡的秋意。山下曲溪萦回,绕过树石,汇入一片浩渺之中。

溪山秋色淡淡,意境却辽阔深远。

△(传) 宋 赵佶 溪山秋色图

然而,人在凉秋晚景中,孤舟飘零,对霭霭烟村、萧萧落木,感时节如流,不免容易心生寂寥之感。

自古逢秋悲寂寥,唯有唐朝的刘禹锡高唱“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日固然落叶飘潇,却也丰盛绚烂,人在天地间,见天地之大,层林尽染,那种磅礴的美,扑面而来,令人忘却悲戚与愁怀,融入到无边的秋色里。

秋水寒烟冷,霜染林皋醉。

园林秋色,在深秋之后,渐入佳境。

木芙蓉正值花期。唐朝白居易秋日对酒赏花,悠然吟哦:“莫怕秋无伴醉物,水莲花尽木莲开。”诗中的木莲,也就是木芙蓉,性喜湿,临水为佳。

拙政园芙蓉榭旁,近水植木芙蓉,花色娇艳,照水如美人弄妆,韵致楚楚。

狭长的溪岸边,乔灌杂植,层次错落,可免呆板单调。乔木中,榔榆与乌桕亦不畏水湿,再过半月余,秋叶红艳可玩,色极明丽。

环秀山庄粉墙斑驳如旧宣,映红树如画,窥窗亦觉秋色可爱。

留园西部仿自然山林,以土包石的手法堆筑成山,颇多野趣,山际安亭,周匝遍植槭树,漫山木叶,经霜尽赤,灼烈壮观,不下于珊瑚灼海。

秋色无边。

待银杏黄落,芦荻萧萧,秋实堕地,残荷枯零,寒意又深一层。



江南录
回首灯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