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到山中,建一座山斋

文化   2024-06-15 22:45   湖北  
作者 |「秦淮桑」

摄影 |「秦淮桑」


尘世就是一个巨大的樊笼,或以功名,或以利禄,或以种种欲望将人困住,使人难以脱身。

南宋官员姚勉,为人刚正,因触怒奸佞,遭罢官后,逃出樊笼,在竹林间建了一座山斋,著书立说,不复入仕。姚勉构建的山斋,清静无尘,旁边涧水潺湲,水声悦耳,开窗则山色入室,烟霞绕庐,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著述,没有俗事相扰,快乐加倍。

元人张可久有一首小令,寥寥数笔,勾勒出友人幽居的红叶山斋,“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探梅人拄杖踏过溪桥,这回探的却不是梅花,而是隐居于青苔古木苍云秋水间的友人鲁卿,其山斋,在漫山红叶掩映下,清旷幽绝。

碌碌一生的我们,又何尝不想脱身尘网,逃到山中,按自己喜欢的样子,建一座山斋,凿池开径,栽花种竹,过“复得返自然”的生活。

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厅堂宜宏敞,山斋则恰恰相反,不宜过敞,“太敞则费目力”,而以明净为宜。

山斋即建于山中或林郊的室庐,因地制宜,以石铺路,伐木为梁,屋顶铺青瓦以听雨声,小窗明净留观山色,门前编槿为篱,院中苍苔落花。

这样的山斋,环境幽清,明洁雅净,作幽居之所,雨来听雨,风过听风,随心而乐,闲适自在。

幽人山斋,布置简洁,斋中几案尚古雅,而忌过多雕绘纹饰,案头置笔砚旧籍,陈素琴一张,明窗净几间,抚琴展卷,皆有雅趣。

时时勤洒扫,户庭无杂尘。山斋明净,可坐可卧,可以安顿逃出樊笼复归自然的身心。

自古山斋好幽致。

明代屠隆《考槃馀事》中提到一种让薜荔萝蔓于墙的方法,即用鱼腥水洒墙,过不多久,薜荔便蔓生墙上,垂垂蒙翳。

文震亨则认为此法“虽有幽致,然不如粉壁为佳”。旧以粗草纸拌石灰抹墙,质地虽不够细腻也非白得扎眼,保留一些纤维感,那种扑面而来的朴拙,更符合当时的审美。尤其年深月久,粉壁受雨汽所侵,屋漏痕漫然,又颜色老旧,如天然古宣一般,虽未着墨,已有画意。

简洁明净的山斋,薜荔蔓墙有其疏野,粉壁旧宣有其古趣,各具妙处,人或喜欢这样,或喜欢那样,不过是审美差异而已。

但对于青苔,无人不喜。青苔是不起眼的苔藓植物,附地而生,性好湿润,得雨便蔓延开来,苍翠可喜。在江南,几乎无处不可见其踪迹:庭除阶下,曲折的石径边,老树枝干,黛青色的屋瓦上,青苔滋长,蒙蒙蘙蘙。

在适宜的环境下,青苔易于生长,然需要时间,心急的文人,自有办法——“庭际沃以饭瀋,雨渍苔生,绿褥可爱”,山斋庭际空旷,唯有碎石径间生出青苔,方觉有了古意。

庭前坐看苍苔色,时间仿佛遁去,空山不见人,微花无风自落,山斋一片幽致。

远离闹市的山斋,没有纷乱嘈杂的人语声相扰,其地幽僻,风吹过林间,便听到风的拂拂声;水流过阶前,便听到水的淙淙声;草间有虫鸣,便听到虫鸣的喓喓声;鸟雀自在啼唱,便听到鸟雀的啾啾声;雨水顺着屋檐落下,便听到雨水的滴答声……

在这样的山斋,焚香安坐,静绝尘氛,“嗅花风入鼻,掬水月浮身”,深寂似非人世。

世间扰扰攘攘,充斥着各种噪音,让人避之不及。逃到山中,建一座山斋,有时仅仅是为了一处深寂,为了屏蔽掉俗世种种纷扰,听一听那些清澈的声音。

山斋深寂,邻叟和乐,不必费心周旋应酬,可以守心自静,只记花开不记年。

山斋少人来,偶有客至,也都是儒雅的文士,与主人对坐品茗,论书课古,既有策杖探梅花的雅意,也有溪行看云生的闲情。

明代周臣《山斋客至图》,写山斋客至之景,画面上层群峰叠嶂,显高远貌,山间云气杳渺,烟树历历,一道飞瀑自石上倾泻而下,俨然世外。中层树色浮浮,野水苍茫,一高士身后跟一童子,正欲过桥。下层苍松古柏下,构一山斋,歇山顶,人字形博风板相接处挂悬鱼,构造精巧,格调雅致。山斋儒士静坐,有童子随侍一旁。画面左下角石径盘旋,一老叟拄杖闲行。高士与老叟,俱是山斋的客人。

长日寂寥,山斋客至,便不寂寞。

 △周臣《山斋客至图》

周臣还有一幅《春泉小隐图》,是为裴春泉所作,这种以文人别号进行创作的画作,又称“别号图”。

这幅别号图画的是暮春山家景象,山前溪水淙淙,溪上架桥,过桥即是山斋。柴门半开半合,短垣上野藤披垂,山深无客到,分外幽静。古木苍松下,掩着一座山斋,屋顶铺茅草,檐口接续引檐,用以挡雨遮阳。山斋小而雅洁,内置一桌一椅,春泉伏案而眠,意态闲闲。庭中风拂树梢,松花簌簌而落,一童子执帚洒扫,忽扭头回望,神态生动。

画上有跋,“藓壁柴扉任掩开,虚堂隐几有书陪。越童拥帚松花落,不为无端待客来”,一派闲雅意趣。

周臣《春泉小隐图
“此地无尘俗,令人长道心”,小小的山斋,是幽居之所,是读书栖心吟赏烟霞的地方,也是文人心中的桃花源。

江南录
回首灯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