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东钱湖的微风轻拂,湖面泛着点点涟漪。华茂国际艺术项目的学子们迎着初升的朝阳,踏上了一段充满灵感的研学之旅。
此次研学的目的地是位于宁波东钱湖湖墅区,由世界顶尖建筑大师打造的22幢工作室群,这些建筑宛如艺术的凝固瞬间,不仅是设计的巅峰之作,更承载着独特的文化与历史。
学生们在探索中思考,在感悟中成长,开启了一场与艺术的对话。
出发几周前,华茂国际艺术团队便与MoAE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进行了数次细致的沟通,力求为学生设计一条充满启发性和体验感的参观路线。确保每一处细节都能够有效帮助他们理解建筑背后的故事与大师的设计理念。
当天天气闷热,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团队始终保持灵活调度,确保学生们既能保持参观的专注力,又能在炎热的天气中感受到舒适与关怀。
葡萄牙建筑大师阿尔瓦罗·西扎(Alvaro Siza)的建筑风格以简约见长,然而这种简约背后却蕴含着对空间和光影的深刻理解。
学生们在抵达这座由Siza设计的建筑前,首先听取了博物馆专门为他们安排的建筑学解说,了解到Siza如何通过对光线、空间的运用将建筑与自然环境无缝衔接。
“走进这座建筑群,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结构,它和周围的环境如此和谐,仿佛它本就该在这里。” 一位学生凝望着湖面轻声说道,眼中透出深深的思考。Siza的设计让她意识到,建筑不只是冷冰冰的材料堆砌,而是与环境的有机融合。
建筑师张永和的作品也伫立在宁波东钱湖畔的大师工作室中。
张永和对建筑的探索 ,呈现为一种知性的好奇 。不被形式所控制 ,没有概念焦虑 ,也没 有受困于文化语境,只是质朴地思考,执着地将脑海中已清晰的事物实现在现实中,载体甚 至不局限于建筑。
走进他的作品,学生们被其设计中蕴含的传统文化韵味和现代风格的巧妙融合所打动。建筑的外观并没有用明显的传统符号来表达中国文化,而是通过细腻的空间处理和材质运用传递一种深层次的文化气质。
张永和的建筑就像中国画,不是通过表面去强调民族特征,而是在深处让你发现它的气质。”导览员的一句话,让学生们顿悟。室内外的过渡、光影的变化,似乎都在诉说着一种“留白”的美学,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的核心精神之一。
阳光透过树影洒在建筑上,学生们在建筑内外游走,渐渐感受到张永和设计中的隐喻——这种隐而不发、含蓄内敛的表达,与中国画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的灵感不是凭空产生的,完全新的东西是无法吸收时间的。我们要做的是改良,是终结 僵硬的类型。”坂本说。
来自日本的坂本一成以其对于“生活空间”研究而闻名。他的建筑总是关注人们在其中的移动与生活方式。
在他的工作室设计中,学生们第一次感受到建筑并非静态的空间,而是流动的生活场景。坂本的一些作品甚至放弃了常规的墙壁和房间布局,用开放的空间让人随心所欲地在其中行走。
“走在这里,我觉得每个房间都是通透的,仿佛空间本身是流动的。” 一名学生边走边分享自己的感受。
通过坂本的作品,学生们明白了建筑并不仅仅是封闭的场所,它还可以是开放的、互动的,甚至是与生活共生的艺术作品。
这次研学不仅仅是参观建筑的外观,更是一次与大师作品和思想的深入交流。学生们边走边思考,逐步理解每一位建筑师的独特理念。在他们的笔记本中,不仅记录着大师们的建筑设计,也写满了对艺术与建筑交融的思索。
“这些建筑告诉我们,设计可以是简约的,也可以是复杂的,但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拥有一种能够打动人心的力量。”
学生们聚集在一起,分享着自己的见解,讨论中充满了热情与创造力。他们从这次的研学中,不仅拓宽了艺术视野,更激发了自身的创意火花。
此次研学活动,是华茂国际艺术项目一次极具意义的探索与实践。
通过亲身走入大师的创作世界,学生们不仅感受到了国际化的艺术资源,更在建筑与艺术的碰撞中激发了对美学、空间和生活的深刻思考。这种以体验为核心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们提供了独特的学习机会,让他们在高中阶段就能够享受世界级的教育资源与艺术氛围。
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些思考与灵感,继续在艺术的道路上前行,成为新时代的艺术创造者和思想探索者。
文字:华茂国际艺术
图片:华茂国际艺术
排版:华茂国际艺术
责编:Dimples
▲ 华茂国际艺术项目与芝加哥艺术学院(SAIC)招生官面对面交流圆满落幕
▲ 东钱湖畔,圆桌之上,写就华茂国际艺术教育新篇章
▲ 解码未定义:华茂国际艺术2024期末汇报展的深度探索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