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催化的电子结构调控

文摘   2024-11-17 17:08   广东  

电催化中强调电子结构调控,但电子结构是如何调控的?又如何通过表征手段来证明呢?以下是我的一点思考。

我习惯把电催化反应的过程,想象成带着电子的原子之间的电子交互,想象催化反应过程是一个电子流动的过程。中心原子给不给电子、给或者拿多少电子,就会影响到中心原子与反应物/中间体的结合强度,从而影响到电催化性能。

电子结构指的就是反应中心原子所带电子的状态,主要由价层电子数目电子排布方式决定。

价层电子的数目表现在价态上,价态不同还反映在配位数键长

排布方式表现在自旋态上。相同原子即使价态相同,自旋结构不同也会影响与中间体的电子交互。

价态、自旋、配位数、键长这些是可以通过表征分析出来的,尤其是XAS对价态、配位数、键长的定量分析,自旋磁矩对自旋电子数定量分析,这样就可以基本把这个电子结构状态给标定下来。

价态和自旋不同会影响电催化反应中间体的吸附强弱,因为吸附过程本身,也是活性位点与中间体发生电子转移的过程。

活性位点的电子数目和排布方式,越有利于中间体的电子发生转移和交换产生吸附和脱附,那么这个活性位点的电子结构就越好。理论上,针对某一个中间体反应,都会有一个最优的电子结构,实施掺杂、取代、缺陷等实验方案,都是在调控材料的电子结构向最优的电子结构靠近。

分析一个催化剂好不好,为什么不好,要分析它是哪一步的吸附太强了还是太弱了?该怎么调控?

如果是吸附太强了就说明活性中心与中间体的成键太强了,电子云交盖太多不易脱附,这种情况下要根据中间体的性质对中心原子进行钝化。比如中间体带正电,那么通过实验调控使中心原子电荷也更正一点同性相斥原理使得成键变弱,吸附变弱。

中心原子电荷越正,也就是价态更高。使价态升高的方法,比如氧化、低价离子取代、阳离子空位等等,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中心原子的配位数。

如果是吸附太弱了,根本不反应或者电子云交盖程度很弱,那就要增加两者的电负性差异。

比如中间体带正电,那么就要使中心原子的电荷更负一点,使核外电子数更多、价态更低。价态降低的方法,比如还原、高价离子取代、阴离子空位等等,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中心原子的配位数。

这些方法对于单个中间体的的电催化反应比较好调控,涉及多个中间体就很复杂了,这些调控不一定有用。因为多个中间体的电荷情况不一定一致,甚至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制约关系,这种情况下,关键要调控决速步、也就是吉布斯自由能变最高的那一个中间体吸附能。

吸附强弱是调控的关键,如何判断吸附的强弱?

1. 可以借助理论计算,计算每一步中间体吸附能。但理论计算的模型相对简单和理想化,计算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出入。

2. 分析价态、配位、键长与吸附强弱的关系。价态、配位、键长可以通过XAS表征定量分析。对于氢中间体吸附来说,价态越高、配位数越多、键长越长,活性中心的吸附越弱

注意,这三个参数是原始材料中心原子与配体之间的结构参数,不是与吸附中间体之间的。因为中间体是快速产生和演化的,目前的时空分辨率捕获这些中间体键合的参数是很难的,可以利用理论计算去模拟。

3. 利用原位表征技术,可以捕获一些中间体的演变过程来判断吸附情况。电化学反应过程是一个动态演化过程,中间体是不断产生和演化的,伴随着它们之间核外电子的流动。如果某一中间体的吸附峰出现的过电位更高,就可能反映了这个材料对于这个中间体的吸附太弱,不容易吸附。如果某一中间体的吸附峰不消失,可能说明这个中间体的吸附太强了。

注意,表征只能做一个参考,因为大多数的中间体是很难捕捉到的,说不定是那些我们看不到的中间体,在起着关键作用。

3. 利用分子探针技术来鉴别中间体的吸附强弱。中间体也许不容易被监测到,但是中间体的化学反应是一旦产生就会发生的。比如甲醇分子探针鉴别*OH中间体,因为CH3O- 比OH-的亲核性更强,更容易与表面亲电活性氧物种*OH反应发生醇氧化,醇氧化性能越高,说明表面*OH覆盖度更高,对*OH的吸附更强。也是一种判断方法。


还有其他的方法,大家可以补充。

以上内容仅代表我个人的一些观点,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考,欢迎各方学者批评指正,交流讨论。我微信:18675601215(容容)

科泰催化QQ交流群:925138258,群里有学习资料。

有需要进微信群的可以加我微信,表明身份和来意。


科泰催化
电催化入门,干货分享,科研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