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2024银行理财半年观察:以“低波稳健”特色走实高质量发展之路

财富   财经   2024-09-29 12:02   四川  

摘 要

2024上半年,在资本市场与监管政策的多重影响下,银行理财规模快速扩容,在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及投资者财富保值增值领域持续发挥中坚力量。理财公司市场主导地位日益稳固,头部效应更加显现,行业格局已基本成型。在此背景下,更加严格的监管环境也奏响了银行理财业未来高质量、规范化发展的主旋律,“质量重于规模”将成未来趋势,规范运营和风险管理成为机构提升资产管理的质量、保障规模稳定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随着行业转型的深化推进,银行理财的“低波稳健”定位更加清晰,理财公司通过持续提升产品创设与管理能力,不断优化配套服务,以强劲的发展势头交出亮眼答卷。未来,理财公司需要坚持“理财为民”“量质同抓”的原则,立足银行理财“低波稳健”的市场定位,加强在严监管背景下多资产多策略的资产挖掘和产品创设能力,提升消保与投教水平,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扎实走稳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行业环境:严监管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

1、政策导向指引高质量发展

国家战略明确新时期金融工作发力重点,引领银行理财行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金融监管总局全面履职的首个完整年度。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新时代金融工作发展明确了根本目标。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同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切实把“五篇大文章”落地落细,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银行理财机构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力军,担负着为我国金融市场提供活水源泉和稳定基石的重要使命,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聚焦卡点堵点提升科技金融质效、聚焦“双碳”目标健全绿色金融体系、聚焦痛点难点加强普惠金融服务、聚焦现实需求加快养老金融发展、聚焦效能和安全促进数字金融发展,切实做好“五篇大文章”,助力建设金融强国目标早日实现。

重要政策相继出台,资产、资金双端发力,推动理财市场行稳致远。在资产端,国务院于2024年4月出台《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国九条”),鼓励银行理财积极参与资本市场以扩大权益投资规模。在资金端,国务院公布于2024年7月起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简称“消保实施条例”),进一步明确了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完善了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体系,加大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力度。相关政策的发布明确了银行理财业务在新阶段积极参与权益市场、持续加强投资者教育与保护工作的高质量发展趋势。今年以来,伴随着市场回暖及政策释放鼓励信号,不仅为理财公司布局权益投资带来新机遇,也为其优化资金供给、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未来,银行理财机构应聚焦投研体系建设,加速权益类资产布局,同时加快建设“大消保”工作体系,从而构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新格局,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2、监管趋严保障规范化发展

行业监管持续升级,银行理财加速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2024年2月,《关于保险资管公司存款填报口径的工作提示》要求保险资管公司发行理财产品等募集的资金应计入“同业存放”科目,不得计入一般性存款。4月,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了《关于禁止通过手工补息高息揽储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的倡议》,禁止通过“手工补息”进行高息揽储。随后,6月初,监管部门向信托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托公司与理财公司合作业务合规管理的通知》,针对信托公司配合理财公司使用平滑机制调节产品收益、为现金管理类理财违规投资低评级债券等问题进行排查。一系列行业监管细则落地的同时,金融监管机构剑指银行理财与银行机构违法违规行为的大额罚单频现,可见今年以来金融强监管严监管态势进一步升级加码,凸显了监管对于银行理财等资管行业加强整顿和规范化管理,坚持“长牙带刺”、一以贯之严监严管的决心。在此背景下,今年或是机构规范化的“大年”,叠加各大银行轮番下调存款利率,在机构投资形成新常态之前,银行理财市场或将经历短时间的阵痛。但长期视角下,将有利于助推理财的资产配置朝更稳健的方向布局,理财市场向好的发展趋势不变。

二、市场格局:规模扩容加速行业转型

1、多因素推动银行理财规模快速扩容

债牛行情叠加“手工补息”叫停等综合因素影响,银行理财规模快速扩容。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全市场存续产品数量接近4万只,产品规模27.89万亿,相较年初增长2万余亿元,期间规模一度修复至接近“破净潮”前的29万亿元。上半年理财规模修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方面,今年以来的“债牛”行情演绎下,底层资产以固收类为主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优势凸显,投资者信心修复,推动了理财产品的购买;另一方面,4月监管叫停“手工补息”,部分存款资金流向银行理财,数据显示,4月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存款减少近4万亿元,同期银行理财规模单月新增超2万亿元。

2、理财公司市场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

理财公司坐稳“头把交椅”,其他银行机构[1]逐步“退场”,加强资产质量管理将成为未来重点工作。分机构类型来看,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理财公司存续产品规模增长至24.4万亿,全市场占比87.5%,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具体来看,当前全国性理财公司凭借母行雄厚实力占据主要市场份额,而区域性理财公司则偏向于依托特色化产品打造差异化的市场定位。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存续管理规模超万亿的11家理财公司理财规模占全市场比重65.5%,且均为全国性理财公司,而非理财公司类的其他银行机构市场份额进一步压缩至12.5%。今年6月,多家地方监管机构对当地城农商行提出了理财业务指导意见,尽管指导方式有所差异,但核心要求一致:即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其他银行机构需在年末将理财规模降至2021年8月的水平。部分地方监管甚至提出,到2026年,此类银行机构的理财规模需逐步降至零,并要求银行制定并提交详细的月度与年度压降计划。在此背景下,理财公司主体地位日益稳固,随着市场格局的基本成型,高质量发展重点方向也进一步明确,理财机构业务质量提升和差异化发展定位将成为推动理财创新和增强竞争力的关键。

3、市场环境下银行理财“低波稳健”定位更加明确

从产品类型来看,固收产品基石地位进一步稳固,现管产品承压,含权产品规模有望止跌向好。截至2024年上半年,固收类产品存续规模占比较年初上升近5个百分点,达71%;现金管理类差规模占比略有下滑;混合类、权益类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规模持续处于较低水平。一方面,受市场利率的下行和“手工补息”禁令影响,底层资产以存款为主的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益下跌,叠加此前现金管理类产品“组合销售”受到监管窗口指导,发行节奏放缓,对产品规模造成一定压力;另一方面,“债牛”带动固收类产品净值增长,叠加存款转移等影响,固收类产品规模大增。此外,上半年A股表现持续低迷,“高含权量”的混合类、权益类产品收益走低,一定程度上造成规模流失,但随着转融通制度的进一步规范,A股市场有望回暖,叠加新“国九条”政策指导,鼓励银行理财资金投入权益市场,银行理财含权类产品规模或将止跌向好。

从产品风险等级和期限类型来看,市场低风险、高流动性偏好不变。截至2024年上半年,1个月及以下期限产品规模占比达53%,较去年同期增长3个百分点。同时,一、二级风险等级产品规模合计占比超95%,其中一级风险产品规模占比下降4.5个百分点,二级风险产品规模占比则提升5.8个百分点,中低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水平有一定程度提升。一方面,理财投资者历来就以稳健增值为主要目标,叠加此前“破净潮”对投资者风险偏好影响尚存,当前市场对低风险、高流动性产品的需求仍较大,但整体投资者风险偏好有一定修复;另一方面,“资产荒”背景下,市场优质长期资产稀缺,期限匹配原则下,银行理财产品在短期限市场上的供给量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进而助推超短期产品在整体规模中占比的持续高位。

从产品运作表现来看,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益下行,固收产品表现稳健,混合、权益类产品收益有所改善。具体来看,现管类产品今年上半年收益持续下行,在资金面整体持续宽松,市场与监管双重影响下,现金管理类产品平均近7日年化收益率已下行至2.00%以下;固收类产品在“债牛”行情下收益回暖,运作稳健,各季度末的近三月年化收益率均在3.70%以上,近三月年化波动率也均在0.40%以下,兼具收益性和稳定性;混合类产品今年以来各季度末均取得正收益,权益类产品收益表现相较去年亦有所改善。

资产配置方面,银行理财委外力度放缓,直接投资占比上升。根据普益标准监测数据,银行理财间接投资比例由2022年二季度的36.7%增加至2024年一季度的51.8%,直到2024年二季度才止住扩张趋势,回调至49.1%。“破净潮”后,银行理财明显增加间接投资(基金+资管产品+委外投资)比例,借力资管机构投研优势,以捕捉更多的市场投资机会,直至今年二季度监管对银行理财通过信托使用平滑机制调节产品收益进行规范,通过资管产品委外比例下降,扩张趋势得以放缓。

从穿透后数据来看,银行理财增配公募基金趋势显著。在今年权益市场表现低迷的背景下,银行理财配置权益类资产占比进一步收缩,由去年末的1.91%降至今年二季度末的1.67%。同时,存款利率的下行以及监管对手工补息和协议存款的进一步规范,导致存款类资产收益下降,银行配置货币市场类资产占比在上半年大幅降低。此外,银行理财在去年末委外公募基金比例降至2019年以来最低点2.03%,但在今年上半年连续上涨,截至二季度末,委外公募基金比例涨至3.78%,主要是由于此前银行理财通过配置协议存款高息资产能较好满足收益和流动性目标,而随着今年一系列监管政策细则颁布,短期内委外公募基金优势显现。

产品发行方面,“固收+”产品火热,短期限灵活运作产品供给量增加,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持续调降。新发产品类型方面,上半年,“固收+”产品发行热度上升,“+资产”丰富度增加,多家机构加大布局如“+黄金”“+红利”“+优先股”等主题产品。同时,在今年央行多次提示长债风险的背景下,理财机构增发配置短债的短期理财产品以迎合银行理财投资者的风险性需求。此外,当前理财投资者流动性偏好仍居高位,理财机构加大7天/30天/90天等类型的最小持有期产品发行力度,以满足投资者流动性需求。

业绩比较基准设置方面,市场整体利率中枢持续下移、高收益资产难寻,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获取造成一定压力,机构通过调降业绩基准以修正投资者预期。

三、机构动向:理财公司多措并举提升综合实力

1、以稳健为前提打造差异化产品体系

理财公司始终秉承着为投资者提供稳健收益的核心理念,产品布局在以固收类产品为主导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和丰富产品线,形成全品类、多策略、多期限的产品体系。目前,在精细化管理驱动下,各理财公司均已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线,多数机构还打造了与产品线相匹配的系列品牌。

国股理财公司整体呈现出“大而全”的特点,如信银理财围绕“稳健”的品牌核心,在行业内率先创设“小暖象”产品品牌形象,基于不同条线业务特征,构建差异化子品牌体系,通过“象”区分风险等级和产品类型,打造了风险收益梯度清晰的“6+2+2”理财产品体系,包含货币、货币+、固收、固收+、混合、权益六大赛道,项目、股权两大特色系列,以及私募定制、养老策略两类特定对象。

工银理财构建“5+N”产品体系,推出资产属性明确、风险等级清晰、客户理解直观的“稳鑫智远”品牌体系,从客户实际需求出发,考虑场景化需求,布局覆盖“养老、绿色项目投资”等多种特色系列,为客户提供跨市场、多样化的财富管理“密匙”。

部分区域理财公司则呈现出“小而精”的特点,如渤银理财专注打造“稳健低波”固收体系,形成了“银储有道”“财收有略”“理财有术”三大以中低风险为核心的产品系列,覆盖现金管理类和固收类产品,其产品底层配置以间接投资为主,货币+固收仓位接近95%。

青银理财基于“投资期限+投资风格+客户对象”进行产品命名和产品体系搭建,根据投资风格差异,构建了奋斗、成就、田园三大系列,分别对应流动性管理工具、投资增值类产品和长期限分红类产品;并根据客户对象的差异,分别针对特定高净值客户、机构客户以及大众客户,构建了尊享、速决速胜、尊享三大系列。

2、固收类产品表现亮眼,净值管理持续改善

理财公司以稳为要,不断优化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能力,破净现象持续改善,兑付表现亮眼。

固收类产品收益稳健,含权类产品逐步回暖。与市场整体表现一致,“债牛”行情下固收类产品上半年收益率表现优异,一季度和二季度末的平均近3月年化收益率均保持在3.4%以上;而混合类产品和权益类产品则虽由于权益市场整体表现较为疲软,但较上年度仍有明显改善。

固收类产品风险管理表现亮眼,最大回撤稳定可控。上半年,债券类资产整体表现强劲,对固收类产品和固收+产品的风险控制起到关键支撑作用,固收类产品各项风险指标普遍保持在较低水平。相比之下,混合类及权益类产品受权益市场影响,其各项风险指标较去年有所上升。

从破净情况来看,2024年二季度理财公司产品整体破净率为5.8%,理财公司产品破净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国有理财公司和股份理财公司的破净水平已降至4%以下,产品稳健运作能力不断加强。分机构来看,各机构的破净水平分化明显,共有21家理财公司的破净水平低于行业平均,其中信银理财、浦银理财、交银理财和杭银理财表现突出,虽然产品数量均在2000款以上,仍将破净水平有效控制于3%以内,尤其是信银理财,产品数量多达4600款,破净率仅2.2%,为客户带来了更佳的持有体验。

从兑付表现来看,2024年二季度理财公司共有5740只封闭式产品成功兑付,兑付达标率为76.43%,每月产品平均兑付收益率均保持在3%以上,为投资者提供了稳健投资回报。

3、股份理财公司产品发行优势显著,中长期产品供给提升

2024年上半年,理财公司秉承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致力于推动居民财富的稳步增长和实体经济的繁荣发展,通过不断创新和丰富产品线,成功发行8482款新产品,实际募集金额达2.68万亿元,在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元化产品选择的同时,也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股份理财公司新发产品发行能力优势显著,产品新发数量及募集规模均持续领先行业。2024年上半年,理财公司共新发产品8482只,同比增长48.7%,实际募集规模为2.68万亿,同比增长26.28%,市场活力充沛,产品募集能力大幅改善。分机构类型来看,股份理财公司新发产品市场主导地位明显,上半年新发产品数量和募集规模分别为4161只和1.46万亿元,分别占比理财公司49.06%和54.49%,成为推动市场活力和增长的关键力量。其中,信银理财兼顾“量”与“质”共同发展,上半年新发产品684只,实现募集规模3004亿元,平均每只产品募集规模高达4.4亿元,深受投资者认可。国有理财公司稳扎稳打,上半年新发产品数量和募集规模分别为2120只和0.81万亿元,机构活力有所释放,募集能力持续改善。其中,交银理财上半年新发产品募集规模同比增长48.1%至1805亿,平均单只产品募集规模4.1亿元,表现亮眼。区域理财公司深耕地方市场,把握服务区域经济的特色和优势,成为市场多元化产品供给的重要补充,上半年新发产品数量和募集规模分别为1957只和0.38万亿元,新发产品数量和募集规模增长放缓;而合资理财公司上半年合资理财公司新发产品数量和募集规模分别为244只和0.03万亿,虽然新发产品数量和募集规模仍不大,但其参与度的增加,也为市场注入了多元视角和国际经验。

受政策及经济环境影响,现管产品供给占比下降,中长期限产品供给占比明显抬升。2024年上半年,政策和市场环境影响下,对存款类资产依赖较为严重的现管类产品收益压力增大,理财公司新发现管类产品数量占比下降趋势明显,由2月的12%下降到6月的3%。另外,上半年“资产荒”现象进一步加剧,短期限优质资产稀缺,叠加存款类资产的收益下降的影响,短期限产品压力陡增,通过拉长资产的久期来缓解业绩压力,同时坚持期限匹配的原则,增加中长期限产品的供应,从1月到6月,新发6个月及以下期限类型产品占比明显压缩,由44.1%下降到34.1%,新发6个月-3年的中长期限产品占比则由54.0%激增至63.9%。分机构来看,上半年信银理财新发3个月-6个月(含)和6个月-1年(含)期限产品数量均在200只以上,而交银理财、中银理财、兴银理财、招银理财、光大理财北银理财等机构新发这类中长期限产品的数量也在100只以上。理财机构加大中长期限产品的布局力度,一方面能够缓解“资产荒”带来的业绩压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在展现机构自身中长期限产品的布局能力的同时,引导投资者长期投资理念的形成。

4、“五篇大文章”引领产品创新

2024年上半年,在做好“五篇大文章”背景下,理财公司深挖市场需求,紧跟发展趋势,积极布局创新主题类产品,以多样化产品策略丰富产品体系,着力探索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一是奋力书写“五篇大文章”,以慈善、ESG、绿色、养老为代表的特色主题产品持续涌现。在行业监管导向和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宏伟目标的指引下,如何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以及如何落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将成为银行理财业乃至整个大资管行业共同的时代命题。理财公司作为我国金融系统的重要参与主体,正持续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纷纷在国家战略和社会民生重点领域积极寻找业务发展的新赛道、新空间,聚焦创新主题产品研发,引导金融资源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高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质效,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例如,信银理财深耕慈善领域,在业内首创“慈善+理财”模式,持续打造“温暖童行”慈善品牌,陆续实现慈善理财项目在北京、四川、上海等多地落地,截至2024年上半年,累计发行14支慈善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超115亿元,预计产生捐赠资金超1000万元,为共同富裕的目标实现贡献理财力量;同时聚焦现实养老需求,特别打造“信颐”系列产品,产品存续96只,规模合计约411亿元。兴银理财在成立之初就将ESG纳入“三大特色”产品体系,经过多年产品形态和策略创新,逐步形成覆盖短中长各期限、各产品形态、“纯债+项目+多资产”各策略的多层次ESG产品体系;其中,成功创设“绿债+优先股/优先级”为主策略的“灵动稳享青云”产品、“挂钩绿色债券指数”为主策略的“悦动青云”产品等,为居民提供丰富多元的绿色投资工具。浦银理财基于在普惠资产投资领域的深厚积淀,积极研发普惠类理财产品,秉持“百姓身边的理财”的初心和经营理念,精益求精普惠产品服务方案,依托“日鑫悦益”四大产品系列,构建低波动、稳收益的产品矩阵。

二是以创新为驱动,丰富产品策略,满足民众多元化理财需求。随着金融市场日益成熟,投资者对于理财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有关要求,理财机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耕市场需求,挖掘投资机会,紧跟黄金投资热潮,深化跨境金融创新,创新推出目标盈、封转开、黄金挂钩、跨境投资等差异化理财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配置选择。例如,民生理财创新推出“封转开”偏股混合产品“银竹混合灵动A股机遇”,在产品的期限设计和业绩比较基准设置上进行了创新,在目标盈理财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灵活设计了运作模式,当产品累计净值在封闭期内连续3个交易日达到1.2的上限后,产品将由封闭式转为开放式,投资者可选择自行赎回。中邮理财践行多元配置理念,推出“福瑞”系列理财产品,配置离境人民币债券、总收益互换衍生品合约,以及CRMW信用缓释工具,积极捕捉境外机遇的同时,通过衍生工具对冲债券信用风险,抵御市场波动,提升投资者持有体验。中银理财秉承中国银行全球化优势,拓展境内外资产,积极发展跨境金融主题产品,丰富了内地投资者参与全球化配置的机会,同时也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力量。招银理财推出“招睿焦点联动稳进黄金自动触发11号固收类理财计划”固定收益类产品,该产品主要投资固定收益类资产及挂钩SGE黄金9999的期权等场外衍生品,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加多元的配置选择,共享黄金等另类资产市场的投资机会。

5、依托母行优势持续推动渠道建设

在渠道建设方面,当前理财市场整体呈现以代销为主、直销为辅的局面。一方面,理财公司在依托母行的客户基础和市场网络进行产品销售的同时,加大力度拓展母行以外的代销渠道,进一步拓宽产品的市场覆盖面;另一方面,部分理财公司已经着手直销渠道的铺设,以降低对外部渠道的依赖、增强自身在市场的主导力,尽管直销渠道的建设需要较大的初期投入和市场培育时间,但长远来看,其对于提升客户忠诚度和品牌影响力具有积极意义。

理财公司代销渠道建设如火如荼,积极拓展他行代销渠道逐渐成为业内趋势。截至2024年上半年,已开业的31家理财公司中,除3家合资理财公司尚未打通除中资方以外的他行代销渠道外,其余28家理财公司均已拓展了除母行渠道外的其他银行机构代销渠道。分机构类型来看,国有理财公司整体拓展意愿仍较弱,其在代销策略上相对谨慎,主要选择与国有大行、股份行以及部分城商行建立合作关系,以此保持品牌形象和服务质量的一致性。值得注意的是,中银理财的渠道数量有所增加,主要是与陕西区域农商行开展代销合作,交银理财虽然被代销产品较多,但代销渠道相对集中。股份理财公司整体拓展意愿相对较强,广泛拓展农商行、农村信用社等下沉市场机构,着力渠道下沉,兴银理财、信银理财的银行渠道数量均超过了100家,两家理财公司产品管理规模在理财公司中处于第一梯队,与其广泛拓展渠道也息息相关。区域理财公司延续以往风格,多选择与母行同类型的银行合作,利用客户风险偏好的相似性,突破地域限制,拓展业务范围,杭银理财和苏银理财渠道拓展相对积极,其中杭银理财除了与浙江农村金融机构合作外,还拓展了较多的城商行渠道,覆盖国内多数省份,苏银理财的合作机构则较为集中在江浙沪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域偏好。

从理财公司产品渠道分布情况来看,除交银理财外,大多数国有理财公司发行产品倾向于仅通过母行代销,以青银理财、恒丰理财为首的大多数股份、城商行理财公司较为积极拓展他行渠道。

从被代销产品类型来看,不同类型理财公司被代销产品类型差异较大。投资性质方面,当前代销市场以固收类产品为主,国股理财公司有部分混合类产品被代销;期限类型方面,国股理财公司被代销产品的期限类型分布较为均匀,区域理财公司则集中为中长期限产品被代销;风险等级方面,当前代销市场产品风险等级以一二级为主,国股理财公司较多现管产品被代销,一级风险产品比例相应大;运作模式方面,当前被代销的封闭式和开放式产品数量较为均匀,区域理财公司被代销的开放式产品占比相对较大。

当前理财公司直销渠道建设相对缓慢,仅部分理财公司完善了直销渠道建设。目前招银理财、信银理财、青银理财、渝农商理财等多家理财公司已建立了官方APP直销渠道。其中,信银理财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顺畅、便捷的购买体验,同时打通了官网直销渠道,是当前唯一一家同时打通APP和官网直销渠道的理财公司,其直销客户数、规模、整体评价均居同业首位。

6、消保、投教、金科全方位提升服务能力

2024年上半年,银行理财机构积极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立足“受人之托、代客理财”本源,着力建设做好“五篇大文章”的典范,维护投资者切身利益,在消费者保护、投资者教育、金融科技领域持续发力,焕新增长动能。

一是做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着力构建“大消保”的工作体系。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于2024年7月起正式实施,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政策日益完善,理财公司纷纷积极响应,切实履行消费者权益保护主体责任,主动与监管标准对齐,以更大力度保护广大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高质量地推动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在相关政策出台之前,信银理财已率先提升了消保工作的意识和站位,提前行动,将消费者权益保护办公室提级为事业部,并下设三个中心:消保管理中心、小暖象服务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并根据公司组织架构调整的实际情况,重塑该部门在公司内的定位,将其作为五大中台部门之一,做好责任落实和监督;同时,信银理财搭建“1+N”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体系,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基本规定,以及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理财产品研发设计管理办法、理财产品评级管理细则等;此外,信银理财建立消保全流程管控机制,通过事前协调、事中管控、事后监督的流程,持续做好消保和投资者陪伴工作。

二是通过金融教育筑牢投资者权益保护屏障,打通投资者教育和保护工作“最后一公里”。投资者保护是金融行业发展的永恒主题,而发挥金融机构在投资者教育中的引导和陪伴作用,是践行“金融为民”发展理念的具体表现。随着客户需求的日益多元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理财公司多措并举建立起以客户为核心的投资者教育体系。一方面,通过开辟多种投教渠道,持续形成投教氛围,以长期陪伴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和期望,同时积极开展内部培训,为一线销售人员的投教工作“输血”赋能;另一方面,拓展线上与线下服务相结合的投教方式,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的体验,使投教知识真正转化成投资者理性投资的理念和能力,从而推动整个理财行业的行稳致远。如信银理财从2020年开始,通过五年时间,踏遍全国100个大中城市,通过“线下+线上”双模式开展百余场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浦银理财坚持把“金融为民”理念贯穿于公司业务经营之中,机构立足客户需求,打造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特色投资者同行陪伴体系,从投资、信评、产品研发、合规消保、品宣等队伍中选拔专业团队,负责搭建和运营覆盖理财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理财投资知识体系。

三是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深耕“科技金融”领域,全面提高投资研究、内部控制、销售与运营的效能。科技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之首,充分彰显出其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性作用。2024年以来,理财公司构建科技金融生态圈的步伐正在提速,多数机构通过将技术创新深度融合到投资策略分析、风险控制、客户服务等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提高投资研究、内部控制、销售与运营的效能,有效促进业务的转型与发展。如工银理财在科技金融方面,发挥专业投研优势,优化科技创新领域分析框架和信评模式,加强对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理财支持,持仓科技金融类债券占比超13.5%。在此基础上,工银理财还积极助力构建科技金融生态圈,组织举办“银行理财服务新质生产力研讨暨科技金融创新成果发布会”,揭牌成立“北京金融街新质生产力联合研究中心”,并发布“科技金融债券指数”。

四、后市展望:产品与服务能力成未来破局关键

1、重视规模稳定性管理成未来趋势

做好“稳字诀”,推动理财业务行稳致远。2024年以来,理财市场整体规模上涨较快,主要受债市利率下行和“手工补息”禁令驱动影响,加速银行存款向理财市场“搬家”,导致理财扩容进一步提速。出于对理财市场整体稳定规模与防范风险的考虑,2024年5月,监管开始就“理财公司评级办法”向行业内征求意见,此次评级办法的一大核心导向就是在于“强调质量重于规模”,更加注重业务的质量、风险控制和创新能力,“在管规模”不再是得分项,而是仅作为一个参考因素。对此,加强净值管理和风险控制成为理财机构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方面,理财机构需提升净值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搭建资产估值、信息披露、风险监控等核算和运行体系,通过多样化的资产配置重构产品吸引力,夯实产品的基础,更加匹配尤其是存款客群转化而来的理财投资者的稳健投资需求实现资产留存与稳固;另一方面,理财机构需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管控体系,加强产品风险防控能力和管理水平,在严监管背景下保障业务的规范运营和可持续发展,“质”与“量”两手抓,稳步提升资产管理的质量和规模的稳定性。

2、提升产品创设能力构建机构特色

立足投资者需求特点,持续提升产品创设能力。随着投资者投资理念的变化和行业的快速发展,理财公司应坚守“理财为民”初心,进一步深挖投资者特点和需求强化顶层设计,立足银行理财低波稳健的市场定位,加强在严监管背景下多资产多策略的产品投研和创设能力。银行理财投资者整体风险偏好较低,对资金安全性和流动性要求较高,对此,理财公司应充分发挥牌照优势,整合优质标的资源,争取最优的协同效益,打造特色化差异化竞争优势。加大投研和产品创设能力建设,利用科技赋能,并从宏观经济、行业框架、市场研究和大类资产配置等各个维度打造全面覆盖的投资研究支持体系,紧跟国家战略和市场导向,贯彻落实“五篇大文章”,打造多元产品货架精准匹配个性化需求。例如,锚定养老客群、区域客群等创设匹配特定需求的理财产品;以绿色、ESG、科技、慈善等主题特色产品作为产品结构的有力补充;加强产品策略、结构等创新,拓展多元业务机会,优化投资体验,为居民财富增值“添砖加瓦”。

3、强化优质资产遴选配置巩固竞争实力

积极破局“资产荒”困境,坚持多元配置与灵活策略。短期来看,理财公司或将加大直接投资比例,同时通过增配信用债和同业存单来缓解业绩压力。在银行理财借道保险资管配置协议存款和通过信托进行收益平滑等一系列操作被规范下,银行理财委外信托、保险等占比或将进一步降温,而委外公募基金占比则或将进一步提升;此外,“手工补息”叫停等监管调整预计在中长期内对净值形成拖累,业绩压力倒逼理财公司减配存款类资产、增配其他类型资产。长期来看,在当前“资产荒”愈发严重的市场环境下,理财机构依托自身牌照优势,强化资产配置及遴选能力才是未来向好发展的关键。9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要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实施有力度的降息”,这不仅为资本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理财公司积极参与权益市场和优化资产配置提供了新的契机。鉴于此,理财公司需对标国际先进资管机构,从提升资产挖掘、资产定价、趋势研判、交易质效等方面提升资产管理和配置能力,同时积极拓展长期债券,非标资产、权益资产、大宗商品、另类资产、海外资产等多元投资方向,凸显投研驱动和价值挖掘,严选优质资产多元资产配置、强化风险管理,旨在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更多优质产品。

4、加强投资者权益保护及教育任重道远

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提升投资者金融素养,加快构建“大消保”工作格局。理财市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健康的金融市场环境和居民科学的投资理念,为优化投资者体验,银行理财机构需更加重视消保和投教工作。首先,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的正式实施,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步入新阶段、开启新局面。在此背景下,银行理财机构应该践行金融为民的理念和职责使命,“从上自下”贯彻消费者保护意识,完善消保制度体系,做实消保工作,为理财投资者提供更有温度的金融服务与保障。其次,扎实开展投资者教育评估工作是督促行业不断提高投资者保护水平的重要举措,长期、多元的投资者教育与陪伴工作也是履行“金融为民”理念的切实行动。银行理财机构围绕理财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将投资者教育和投资者陪伴融入产品销售服务的各环节,帮助投资者树立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等健康投资理念,并增强投资者对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的认知和理解,借鉴学习海内外优秀机构的先进举措,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提升用户体验,改善市场环境,推动理财行业高质量发展进程。
[1]其他银行机构是指未成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
[2]数据截至2024年7月末。

免责声明

本报告中的数据和信息均来源于各机构公开发布的信息,我公司力求报告内容及引用资料、数据的客观与公正,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报告中的任何观点与建议仅代表报告当日的判断和建议,仅供阅读者参考,不构成对买卖的出价或询价,也不保证对做出的任何建议不会进行任何变更。对于因使用、引用、参考本报告内容而导致的投资损失、风险与纠纷,我公司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报告的版权仅为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我公司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于报告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普益标准
普益标准创始于2007年9月,十多年来专注于我国金融理财与资产管理市场的大数据研发、业务咨询与IT系统的开发部署,最早建成并持续更新、扩展、维护着国内最大的全口径资产管理数据库,拥有关于金融大数据的深度挖掘、金融智能等多项核心技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