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银行理财发生了哪些大事儿?

财富   2024-12-31 12:01   四川  

2024年对于银行理财行业来说,是充满变革和发展的一年。以下是今年银行理财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

银行理财规模突破30万亿元

2024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呈现“量升价稳、波动收窄”的回暖态势。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8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约为30.06万亿元。

这一增长得益于上半年的两轮扩容机会,包括债市利率单边下行带动理财收益率上升,以及银行存款加速向理财“搬家”。

银行理财存续规模突破30万亿,标志着市场规模的显著增长和投资者需求的上升。这一变化导致资产配置结构调整,低风险产品需求增加,行业竞争格局重塑,大型银行理财公司规模增长。同时,监管政策和居民风险偏好的变化也对市场产生影响,预计2025年理财产品收益率将提高,但市场波动和赎回风险并存。

发生两次股债“跷跷板”效应

“股债跷跷板”是资金在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流动形成的两市场走势呈反方向变动的现象,其主要是由经济基本面预期发生变化所带来市场资金风险偏好的变化所形成。

2024年银行理财市场共发生了两次股债“跷跷板”效应:

2024年一季度,债市利率单边下行,带动理财收益率上升,进而驱动理财规模增长上扬。

2024年9月末,资本市场逆转走强,股债“跷跷板”效应放大,理财负债端出现资金超额流出现象,令银行理财行业再次直面“流动性”考验。

2024年,银行理财市场经历了“债牛”带来的收益率上升、规模增长,也遭遇了权益市场走强后的资金赎回转移。

禁止手工补息,
银行理财配置结构迎调整

为了维护存款市场的竞争秩序,2024年4月,央行通过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了《关于禁止通过手工补息高息揽储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的倡议》(以下简称《倡议》),要求《倡议》发布之日起,银行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客户承诺或支付突破存款利率授权上限的补息,此前违规作出的补息承诺,在付息日一律不得支付,并要求银行于2024年4月底之前完成整改。

禁止手工补息政策导致对公存款规模显著减少,为银行理财产品提供了调整和优化结构的机会,以吸引流出的对公资金。同时,理财产品需要修炼资产配置内功,短期内增加流动性好、风险低的资产如同业存单和中短久期债券,长期则需提升识别和捕捉优质资产的能力,以应对资产荒和理财产品欠配问题。此外,由于业绩比较基准下调,理财产品面临更大的业绩达标压力,需要警惕未来可能出现的产品赎回风险,尤其是那些涉及长期补息承诺的资管产品,理财机构可能需要通过提前赎回来避免利息缺口扩大,保护投资者利益。

监管趋严保障规范化发展

2024年5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推动银行业保险业多层次、广覆盖、多样化、可持续的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同时,金融监管总局拟制定《银行保险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资产管理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释放出加快弥补制度短板弱项、全面提升监管执法效能的信号。

中小银行理财业务限时出清,
积极拓展代销渠道

2024年6月,多家中小城农商行收到监管对未成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的提醒,要求部分省份相关城商行与农商行于2026年末将存量理财业务全部清理完毕。

中小银行理财业务面临限时出清,这促使中小银行在自营理财业务和代销业务之间做出选择,以应对业务转型压力。此举不仅推动了理财市场的规范化经营和风险化解,还可能提高行业集中度,理财子公司的市场份额预计将上升。同时,中小银行的收入和客户黏性可能受到影响,但由于规模有限且代销业务的拓展,整体影响可控。

中小银行推进开展代销业务的速度不断加快,年内有多家理财公司新增他行代销渠道超30家。

市场整合过程中,城农商行的存量业务可能向国股行理财子转移,进一步凸显国股行在财富管理业务上的优势,而中小行则可能更多地侧重于代销业务,导致其市场份额下滑。

理财公司牌照下发放缓

自2018年12月首批理财公司获批筹建以来,理财公司数量快速增加。截至2024年11月中旬,已有32家理财公司获批筹建,除浙银理财外均已开业。

自去年12月29日浙银理财获批筹建以来,近一年内没有新的银行理财子公司牌照颁发消息。截至目前,已有32家理财公司获批筹建,包括国有大行6家、股份行12家、城商行8家、农商行1家、合资5家。

2024年以来尚无理财子公司牌照获批,这表明理财子牌照发放速度明显放缓。业内预计,后续中小银行拿到新牌照的可能性正在减小。

理财产品结构优化,
争相发力权益类理财产品

据中证报报道,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2月25日,银行及银行理财公司10月以来累计成立238只混合类和权益类理财产品,较三季度的106只,增幅高达124.53%。

权益类理财产品在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表现突出,平均净值增长率为2.95%,在各类产品中表现最好。

从2024年上半年理财公司配置各类公募基金情况来看,配置股票型基金127亿元,相比2023年底,减配了139亿元股票型基金。

2024年上半年理财产品资产配置中,权益类资产余额为0.85万亿元,占总投资资产的2.78%。

2024年理财公司在权益类理财产品方面有明显的增发趋势,同时权益类产品在业绩上也表现较好,这可能与政策支持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有关。

2024年,理财公司增加权益类理财产品投入,受政策支持、市场回暖、投资者需求变化和低利率环境影响。中央政治局会议鼓励资金入市,资本市场信心增强,投资者寻求更高收益,理财公司提高资产多样性和投资效率。同时,理财公司提升投研能力,应对权益投资挑战,优化激励考核机制,畅通入市渠道,提升权益投资规模,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政策导向。

拥抱一揽子化债,
推动理财市场高质量发展

2024年11月8日,中国政府实施了力度空前的一揽子化债政策,具体内容包括:

1. 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2. 专项债券安排:从2024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

3. 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处理: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

这三项政策共同发力,预计在5年内化解12万亿元的隐性债务,显著减轻地方政府的化债压力。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地方政府卸下财政包袱,轻装上阵,同时也加大了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规模,加强对科技创新、民生等重点领域的投入保障力度。这次置换政策是近年来出台的支持化债力度最大的一项措施,无疑是一场政策“及时雨”。通过这些措施,预计到2028年之前,地方需要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将从14.3万亿元大幅下降至2.3万亿元。

一揽子化债政策对银行理财市场的影响深远,短期内可能导致市场风险增加和理财产品收益率波动,同时业绩比较基准面临下行压力,增加了赎回风险和理财规模萎缩的可能性。政策推动了理财产品结构的调整,促使理财子公司提高权益类和混合类产品的发行数量,以适应市场变化。长期来看,这有助于理财行业提高权益投资占比,优化资产配置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预计在低利率和资产价格回升的背景下,理财产品的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比将下降,而公募基金和权益类资产占比将显著回升,业绩比较基准有望止跌企稳,回升至3%-3.7%,同时混合类和权益类产品的规模和数量将显著提高,占比回升,从而促进理财市场的结构性变化。

监管出手
干预部分理财公司“自建估值模型”

据21世纪经济新闻,“针对近期理财子公司盛行的‘自建估值模型’,金融监管部门开始出手干预,下发通知要求理财子公司不得违规通过收盘价、平滑估值及自建估值模型等方式去熨平产品净值波动”。

该事件进一步推动理财净值化转型,维护市场公平与投资者权益。


这些事件标志着银行理财行业在规模增长、监管政策、产品创新和市场转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行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合自各大媒体、金融监管总局等

普益标准
普益标准创始于2007年9月,十多年来专注于我国金融理财与资产管理市场的大数据研发、业务咨询与IT系统的开发部署,最早建成并持续更新、扩展、维护着国内最大的全口径资产管理数据库,拥有关于金融大数据的深度挖掘、金融智能等多项核心技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