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晚清蒙古八旗大臣锡珍的《锡席卿先生遗稿》中有奉使朝鲜、赴台湾办案两组纪行文献,这两组纪行文献内部存在联系,展现了从日记到纪程的文献生成过程。通过拆分文学化描写和制度记载、剥离具体私人化记录、补充内容、单独附录诗作等方式,在日记的基础上形成了《奉使朝鲜纪程》《渡台纪程》等纪行文献。这些举措体现锡珍的著作意识,也受到纪程创作传统的影响。以此为个案,可一窥作为综合性、多元化文本的日记如何衍生出其他文献。
关键词:晚清 日记 纪行文献 锡珍
一、锡珍的家世、生平与著述
二、锡珍稿本纪行文献的文本关系
1.同治十三年三月,翰林院侍讲学士锡珍奉旨前往喀尔喀赐奠车臣汗福晋鄂卓特氏,有《奉使喀尔喀纪程》一册。
2.光绪七年三月,慈安皇太后病逝,四月初十日,命镶白旗汉军都统额勒和布为正使,正红旗满洲副都统、户部右侍郎锡珍为副使,前往朝鲜颁慈安皇太后遗诰。有《奉使朝鲜纪程(附诗草)》《使东琐记》《使东诗草》各一册(均收入《锡席卿先生遗稿》)。
3.光绪十一年五月,台湾巡抚刘铭传弹劾台湾道刘璈,六月,命刑部尚书锡珍会同江苏巡抚卫荣光前往台湾查办此事。有《渡台纪程(附诗草)》《渡台纪程》《闽还纪程》各一册(均收入《锡席卿先生遗稿》)。
辛巳。五十里,中后所,关外第一巨镇也。又四十余里,望海店,见海水湛然。海中一大岛,岛外捕鱼之船无数。再行约二十里,次沙河所自出。关外海风甚劲,水土质重多寒。山不峻而气厚,粗石漫坡,黄沙黯黯,绝好战场。
二十日。卯正行,三十里,沙河站。十里,三台。十里,巳正二刻到中后所,有城市,十分闹热。
沙河站驿丞董治。中后所路记佐领恩善。中后所镶白旗佐领云骑尉恩霖,骁骑校夏日晨。中后所巡检阎垲。
未初一刻行,过河,甚宽。三十五里,望海店。又七里,烟台村。又八里,酉初三刻到沙河所。今日路多平坦,车行甚速,按程百里,实有百三十余里。自中后所至望海店一路尤长。沙河所有城,不大。
己未。还京。往返计百有九日,凡六千六百里。关河几处,不无风景之殊,而乡国重回,略有岁序之感。若夫途间之琐事,与官场之应酬,则概从略焉。
甲寅,天晴暑汗,有微风之凉。北望主山,南望龙岫,过太平桥、麻田桥、橐驼桥,左金沙岘,右金凤山。再过吹笛桥、板门桥、延风岘、见猎岩、加次岘。傍山行,丛林如障。凡三十五里,长湍府临湍馆。长湍境内多沙川,细细长流,是以谓之长湍也。长湍被为松岳山,名胜之区也,绵亘到临津止。
二十四日。辰初一刻行,北望主山,南望龙岫。过太平桥、麻田桥、都桥、橐驼桥,及郊外矣。左金沙岘,右金凤山。五里,立碑隅,南德积山,北松岳山。过野桥,五里,吹笛桥。五里,加岘。五里,板门桥。五里,延风岘,入长湍境。五里,招贤站,长湍进单。又五里,草岘、见猎岩。五里,加次岘。五里,临湍馆,曰梧山站,长湍进单。长湍府使任尚镐,即充右副承旨持王帖来候者也。长湍境内多沙川,细细长流,是以谓之长湍也。
十月初一日。午初二刻起程。山路崎岖,盘旋登降,狭处仅通人。十五里,朝天桥,二十年前遗火烧毁,惟石基高如绝壁者矗矗惊湍前,而上有丛薄生焉。乃下滩过渡,再陟高峰。十里,过秀岭,颇峻。山田莳稻,其畦则斜方不一,层层布列,放水潺潺。民居依山架屋,而行径近楼窗,或缘树杪而上。十里,莪洋。越山梁,再过江而左,而所谓江者,涧溪之水耳。颓沙恶石,狰狞水次,估舟旋折石阵中,木篙长柁,撑拄而目不转瞬,故官舫鲜行也。又三里,谷城。五里,过万寿桥,桥亦水冲坏,略约通舆。乃过谷口塘。又七八里,至黄田驲,其下为虾蟆滩。
十月初一日。行李到齐,午初二刻起程。山路崎岖,盘旋登降,狭处仅通人,其下为龙峡滩。十五里,朝天桥,桥二十年前遗火烧毁,惟石基高如绝壁者矗矗惊湍前,而上有丛薄生焉。乃下滩,过渡而右,再陟高峰。十里,过秀岭,颇峻。山中辟田莳稻,其畦则斜方不一,自山腰而下,层层布列,放水潺潺。民居依山架重屋,东房西房,有上下床之别,周围密林,红叶拂拂,村容颇治。而行径近楼窗,或缘树杪而上。十里,莪洋。越山梁,再过江而左,而所谓江者,涧溪之水耳。颓沙恶石,狰狞水次,估舟旋折石阵中,尾驾高柁,前放长梢,撑拄而目不转瞬,故官舫鲜行也。又三里,谷城。五里,过万寿桥,桥亦水冲坏,略约通舆。乃过谷口塘。又七八里,至黄田驲,其下为虾蟆滩。
十月初一日。山路崎岖,盘旋登降,狭处仅通人,其下为龙峡滩。十五里,朝天桥,桥二十年前遗火烧毁,惟石基高如绝壁者矗矗惊湍前,而上有丛薄生焉。乃下滩,过渡而右,再陟高峰。山腰稻畦,斜方不一,层层布列,放水潺潺。民居依山架重屋,东房西房,有阶数级。周围密林,红叶拂拂,村容颇治。而行径近楼窗,或缘树杪而上。十里,秀岭。十里,莪洋。越山梁,再过江而左,而所谓江者,涧溪之水耳。颓沙恶石,狰狞水次,估舟旋折石阵中,尾驾高柁,前放长梢,撑拄而目不转瞬,故官舫鲜行也。又三里,谷城。五里,万寿桥,谷口塘。又七八里,至黄田驲,其下为虾蟆滩。
三、拆分与增补:从日记到纪程
戊申。雾暗云迷,一夜风雨。过草案山、斧山站,入平壤境,月峰数里,山云不动,松风自寒。小松葱蒨,娇于草色。四十里,抵平壤府城。环山顶而立,松阴无隙,箕子庙、墓在焉。长堤老柳,普通河一渠绕之。进大同门大同馆,登快哉亭,见烟火万家,瓦舍鳞次,人民市廛如在阶下。大同门外为大同江,即浿水也。帆樯林立,风涛浩渺。大同门楼为挹灏楼,东为练光亭,再东为镜波楼,皆与快哉亭遥相对。向晚再登亭望江,则一片白沙,潮落尽无。(《奉使朝鲜纪程》六月戊申)
十八日。辰初二刻行,过草案山、秃隅,入平壤境。再过水村,二十里,斧山站,龙冈进单。
龙冈县令李容植,即在义州呈礼仪三单,充艺文馆校理差事,盖两官皆五品也。
丽景当前揽不穷,蚤凉郊外驻花骢。峰头螺髻黏云翠,坡上燕支湿雨红。水佩缬华出沼,地衣铺锦稻翻风。龙湾江外经行惯,一路看山又向东。
过院岘、月峰坎、北并岘、普通河、蛤池,凡二十里,午正到大同馆,龙冈进单。
国王遣承政院同副承旨沈相薰来候,即延边府使充此官,两官皆从三品也。
平壤府庶尹闵哲镐,慈山府使李万教,甑山县令李珪应。(《使东琐记》六月十八日)
天盖地涵之气,龙蟠凤舞之形,冈陵永固,日月常新。松楸交荫,周数十里,弥布无隙。老鹤鸣作梵呗音,与树籁答响。一路琪花瑶草,芳馥迎人,诚非凡境也。(六月朔辛卯)
时则天际有白云之卷舒,川上见日华之流动。清风习习,水波乍兴。浣纱矶侧,泊樯楫以如林;散网江中,放渔船而无数。东南一带,岸容如画,树色簇新。平远之山几重,潆洄之水一色。浩落莽苍,咫尺千里,极江山之巨观也。(七月戊辰)
十月二十六日。雨。山程水路,皆未遇雨,驻杭而雨,行李幸不沾湿也。书吏汪世英病故。
十月二十七日。练溪夫子命游西湖,清晨出清波门,至天竺寺,再至灵隐寺,观飞来峰、一线天,小憩冷泉亭。旧有联云“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后毁于发逆之乱。左文襄公补之,云“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并注云“为彼法中下一了语也”。于是乘舟沿湖遍揽名胜,以三潭印月为最佳。
十月二十八日。仲良前辈以次公饯,在吴山阮文达公祠。饭后,出武林门,为武林、吴山二驿。申刻开船。五十里,泊塘西。石门刘令濬来迎。石门属嘉兴府。
廿六日。雨,山程水路,皆未遇雨,驻杭而雨,行李幸不沾湿也。
廿七日。晨出清波门,游天竺灵隐,观飞来峰,小憩冷泉亭。旧有句云“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后毁于发逆之乱。左文襄帅杭时补之,云“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并注云“为彼法中下一了语也”。于是乘舟沿湖遍揽名胜,以三潭印月为最佳。
廿八日。吴山公宴毕,出武林门,傍晚开船。五十里,泊塘西,为武林驿。
九月初三日。风。提讯革员刘敖、高登玉、李德福、胡培滋、周志侃过堂。令淡水移文侯官闽县。
宋朱文公登福州鼓山,占地脉曰:“龙渡沧海,五百年后,海外当有百万人之郡。”台湾至国朝归入版图,年数适符,熙熙穰穰,成乐土矣。
台湾,海中番岛,考其源,则流求之余种,自哈拉分支,近通日本,远接吕宋,控南粤,阻铜山,以澎湖为外援。明万历间,海寇颜思齐踞有其地,始称台湾。
彭湖,一名彭蠡湖,凭山环海,有五十屿,巨细相间,坡垅相望,回环五十五澳。诸岛皆平冈,无峰峦,舟行稍远,辄伏而不见。渐近时,登鹢首高处凭眺,恍惚天际微云一抹。
行箧有临潢相国《朝鲜竹枝词》三十首,极典雅,为钞一过。临潢于道光癸卯岁奉使谕祭,归途作也。
复命后检行笥,得《驿程日记》一卷,并诗数什,竹枝若干首,录而付梓,其出入榆关诸作亦附存焉……道光甲辰午月静涛柏葰自识。
四、结语
【作者简介】周昕晖,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后。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清代学术史。
▽ 西南边疆精选拓展阅读 ▽